About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
“ The nitrogen in our DNA, the calcium in our teeth, the iron in our blood, the carbon in our apple pies were made in the interiors of collapsing stars. We are made of starstuff. ”
― Carl Sagan, Cosmos
緣起
臺北市立大學天文研究社草創於2021年,並於隔年9月獲學校核准成立。兩年時間過去我們已完成許多引以為傲的獨特紀錄,我們除了是全國唯一舉辦系列演講的大學天文社團,更將這樣的能量帶向校際,通過與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社群小組及各社團的密切合作,在2023年催生了大學天文社群少有的跨校聯合社課,目前北市大天文已成為全國大學天文社中擁有最多跨校活動的社團。
從零開始,我們大膽嘗試不斷創新、從零開始,我們步步為營努力向前。如今的北市大天文在這所超過120歲的臺灣高等教育發源地已站穩腳跟,除了創社首年旋即在社團評鑑榮獲優等的肯定之外更邁出跨校合作的腳步,透過舉辦聯合觀測活動、跨校際社課及參與大學天文社聯盟事務我們將更進一步,把老學校的魅力活化、把新社團的活力激發,將星光帶進博愛特區幽暗的夜空、將知識傳播到更遠的距離,讓更多人得以在這所跨越三世紀的國語學校體會星河流湧的感動。
2025
3/5 第一次參加蘋果節。
3/29 第一次舉辦春遊 (武陵農場)。
4/28 受邀於空間音樂節擺攤。
2024
4/3 第一次於圖書館 3F 舉辦天文社影展。
5/22 第一場聯合短講。
5/27 第一場跨國社課 (探月:傳說、宗教與科學)。
112 學年度社團評鑑優等。
9/24 第一場天・文學讀書會 (水月詩歌的心靈境界)。
10/18 第一次自主舉辦移地觀測 (新竹新豐彗星觀測)。
11/27 第一次發布觀測活動天氣預報 (星趴)。
11/30-12/1 第四次參加星趴 (24人)。
2023
3/2 春之祭系列第一次演講 (東亞世界星象文化漫談)。
3/22 第一場聯合社課 (愛因斯坦最大的錯誤與宇宙膨脹)。
4/20 第一次 YouTube 直播社課 (火星地震學:尋找火星震)。
111 學年度社團評鑑優等。
9/27 秋季仰望系列第一次演講 (航海家眼中的星空)。
11/18-19 第三次參加星趴 (9人)。
2022
3/16 首次迎新茶會於博愛圖書館 4F討論室。。
9/15 正式創社第一次活動,中語系林芷筠為首任社長 (後由地生系陳泓愷代理)。
9/24-25 第一次聯合觀測 (海大、政大、北市大)。
11/26-27 第二次參加星趴 (2人)。
2021
11/9 中語系林芷筠與王鴻銘於博愛圖書館 5F 討論室召集首次創社討論。
12/4-5 第一次參加星趴 (4人)。
社團宗旨
北市大天文以五大宗旨為核心 : 教育推廣、社群交流、跨界創新、科學普及、環境永續。
教育推廣 : 大量舉辦演講、觀測、展覽等多樣知識傳播形式使大眾了解天文在科學、美學、哲學、文學等領域的多樣意涵。
社群交流 : 持續與來自各界之天文社群建立良好及持久之合作及互動,促成經驗、知識及人脈等資源的良性流動。
跨界創新 : 定期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以演講、讀書會甚至小型研討會形式推進大學天文社群的多樣性與深度。
社會實踐 : 於校內外舉辦或參與天文教育/天文觀測等活動以回饋社群、校園及社會。
環境永續 : 我們關注當代環境變遷及其宏觀影響對地球系統和天文社群之衝擊,竭力推廣並討論相關知識。
我們的成員由來自多樣性別、年齡、領域及超過三間大學十個科系的學生組成。致力於在大學天文社群中推動光汙染、氣候變遷及山林永續概念,同時積極參與由小學至大學不同學齡階段之教育活動,足跡遍布偏鄉國小營隊、高山百人規模觀測及國內各大學天文社等場域。更有數位成員分別於中研院細生所、地球所、環變中心、臺大醫學院、科博館、海科館等學研、教育機構投身環境相關議題之實習及研究。
活動架構
臺北市立大學天文研究社的活動主要由社課例會、系列演講及觀測活動三個部分組成。
社課/例會由每學期的期初迎新、期末社員大會、聚餐及一般性社課組成,通常由社內幹部主持,每學期共計有4~5次。
系列演講分為上學期的秋季仰望與下學期的春之祭,邀請國內各領域人士帶來各異其趣的講題,每學期共計有4~5次。
戶外活動包含校內路邊天文、由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主辦的星趴、天文祭還有與他校合作的移地觀測,每學期共計有4~5次。
未來目標
未來一年我們將在目前的活動基礎上以 : 深化社團天文知識技能、推廣校內天文教育以及擴大舉辦校際聯合活動三個目標努力。
深化社團天文知識技能之主要手段為提升社課及觀測教學質與量,讓參與社員擁有充足且正確的天文相關概念,包含但不限於文化天文、宇宙論、星座辨識、基本儀器、當代太空科技及其他延伸項目。
推廣校內天文教育由舉辦路邊天文形式的大眾觀測活動進行,目前已完成的項目包含2023/4/18中午與臺北天文館在學餐前舉行的太陽黑子觀測,為本校數十年來首次大眾形式的天文觀測活動。自112-1學期開始也已經於校內操場辦理數次路邊天文活動供校內同學觀測月球、木星衝等天象。
擴大舉辦校際聯合活動包含 :
1. 與國內大學天文社建立更寬廣的合作夥伴關係。
2. 深化當前合作項目與頻率。
3. 統合雙北大學天文社教學量能。
4. 建立社課講座教學影音平臺和聯合活動媒合平台。
與臺北天文館於2023/4/18日合作辦理的校內太陽黑子觀測。
歷任社長
110-1 從缺 (籌備期)
110-2 林芷筠
111-1 林芷筠 (正式創社)
111-2 陳泓愷 (代理)
112-1 陳泓愷
112-2 陳泓愷
113-1 陳泓愷
113-2 陳泓愷
Copyright © 2025 臺北市立大學天文研究社
Astronomy Club, University of Taipei
All Rights Reserved.
100234 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02-2311-3040
Tel: +886-9-6674-9696
utastclub11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