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育醫院百周年紀念

贊育醫院
贊育醫院於1922 年由倫敦傳教士創立,旨為社區提供產科服務,其後發展成公立醫院及香港大學的教學醫院,為醫生提供訓練和研究場地,亦為學護提供產科訓練。隨時代變遷,醫院現已成為日間中心,為病人提供產前及產後護理,並推行多項健康教育,包括如何照顧新生嬰兒、懷孕女性飲食須知以及家庭計劃等。此外,贊育醫院亦增設社康護理與專職醫療及精神科復康服務,為社區提供更多元化的支援。


贊育醫院百周年標誌及

贊育醫院自1922年成立以來,一直以提供產科服務而聞名。因此,標誌上隱含着懷孕母親的剪影,以表揚醫院在產科服務的貢獻。此外,標誌上的心電圖標誌著醫院近年發展成日間醫療中心,為社區提供復康服務。標誌所運用的粉藍及粉紅色亦呼應贊育醫院的官方標誌。金色彩帶亦增添喜慶的元素。

設計者︰Mr. LEE Ming Tat

贊育醫院全體醫護人員都具備非常優秀的質素,對剛成為準媽媽的我非常細心和有耐性。祝願贊育醫院成為本世紀最好的婦科醫院,並繼續傳承下去。


創作者︰Ms. HO Yee Lam

其他優異作品

贊育醫院百周年紀念歌曲

《愛、生命、同行》


作曲:簡適悠醫生

填詞:簡適悠醫生 / 張嘉宏醫生

編曲:Mr. Andy Cheung

監製:趙增熹先生 / 簡適悠醫生

項目統籌及設計許佩華醫生

共我在這宮裏浮游

護暖着我冰冷身首

靜聽着妳輕輕呼喚

漆黑之中我不顫抖

用這熱愛悉心滋養

萬物漸變天天生長

超聲波隔空初見面

待四十週盼能相見

呼吸 深深給第一口氣

看真 親恩 喜悅眼神

共聽 卜卜心跳 共呱呱叫

慶祝誕生這天快樂透


同頌讚歌唱為新生命 愛

齊來育養看顧這一生幻彩

孩童和母親 獻上不息愛

如樹蔭看顧小生命競賽

沿途同踏上崎嶇路艱辛萬載

傳承和犧牲 踏愛的足印


樹裏靜悄展開生氣 (微妙這)

葉裏望到一線曙光 (溫馨的光線照着)

父母的心每天希望 (深深的想着)

健康出生再跟你闖 (共你闖)

小小種子慢慢長大 (冀盼這)

萬物護蔭不斷發光 (高飛的飛到對岸)

讚美孕育生命 愛 (生生不息的)

沐浴愛中心存希冀 (繼續行)


降生 光輝天空霧與雲

抓緊 小種子根部的足印

共去 生生不息給予土需要

百載 往昔 犧牲作導引


同頌讚歌唱為新生命 愛

齊來育養看顧這一生幻彩

孩童和母親 獻上不息愛

如樹蔭看顧小生命競賽 (當風雨暴雪驟來)

沿途同踏上崎嶇路艱辛萬載(緊守崗位牽手上)

傳承和犧牲 踏愛的足印


樹已大了風雨不怕

繼續愛護你不會放手

並肩邁向新的一頁

用這歌 愛繼續同行

贊育醫院百周年紀念活動大合照

百周年紀念特輯

贊育醫院百周年 | 紀念相集

贊育醫院百周年 | 前兒科醫生專訪

媒體報導

【醫療服務】贊育醫院為資深產科醫生「搖籃」

1磅早產嬰成功存活:每一個都係奇迹

刊載於TOPick (2022-10-10)

【醫療服務】產科先鋒贊育醫院成立百周年

醫生冀產檢作起點臨床引入新治療

刊載於TOPick (2022-10-10)

【醫療服務】生BB梗係去贊育?

元老員工生於斯服務於斯

刊載於TOPick (2022-10-10)

贊育醫院今日(2022年10月17日)100歲喇!

過去一世紀,足足有40萬個BB喺贊育出世。當年香港唔夠助產士,好多少女初中畢業就接受培訓入行做「執媽」,著起綠色制服幫手接生,成為好多BB生命中遇見嘅第一個人

醫院嘅病歷紀錄室仍然珍藏一本又一本厚實嘅大簿,記載住戰後出世嘅BB資料。一句「母子平安」一句「Big Baby」;一筆一劃滿載新生命誕生嘅喜悅。

隨住生育率下跌,醫院將分娩同住院服務搬到瑪麗醫院,但仍然保留產前檢查、診斷同輔導服務,近年仲增設基層醫療、精神科同專職醫療元素,慢慢轉型成街坊嘅社區健康好伙伴

但無論服務隨時日點樣變遷,醫院照顧病人嘅初心始終如一。祝贊育醫院生日快樂,迎接下一個更精彩嘅100年!

刊載於醫院管理局 Facebook 專頁 (2022-10-17)

【精靈一點】醫管局精靈直播-贊育醫院現今服務及發展

嘉賓:王華力醫生(瑪麗醫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部主任副顧問醫生)、羅桂珍(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護師)

香港電台 《精靈一點 (2022-10-21)

【精靈一點】醫管局精靈直播-贊育醫院產科及新生嬰兒服務

嘉賓:藍章翔醫生(瑪麗醫院前兒科醫生)、陳曼慈(瑪麗醫院婦產科資深護師)

香港電台 《精靈一點》 (2022-10-28)

【基層醫療】贊育醫院轉型基層醫療 助慢性病人管理病情

刊載於TOPick (2022-10-27)

刊載於成報 (2022-10-18)

贊育百年「老字號」迎數十萬新生

轉型日間醫院延續守護民康使命

贊育醫院屹立西營盤一百載,大堂內一幅「大德曰生」牌匾一直懸掛至今,見證醫院連年實踐「孕育生命的最大美德」,成為深入民心的產科老字號。隨着本港生育率下跌,醫院近年轉型為日間醫院,加入基層醫療及精神科元素,銳意推動地區康健,應對社會越趨多元的醫療服務需求。

贊育是全港首間華人產科醫院,由倫敦傳教士創立,歷年有逾38萬名孕婦曾在此分娩,由於最初只有30張病床,曾經歷孕婦需二人共用一床的歲月。醫院以西醫分娩技術大大降低難產風險,故吸引大批華人婦女慕名前往待產。在戰前時期,香港已有兩萬個家庭在此圓滿迎接下一代。

香港產科先鋒 華人家庭守護者

1955年,贊育醫院由西邊街遷往醫院道現址,其後增設全港首間產前診斷化驗室。雖然醫院的分娩及住院服務自2001年起遷往瑪麗醫院,但仍然保留產前檢查、診斷及輔導服務。贊育醫院行政總監李德麗醫生表示,醫院為香港引入多項先進檢查,令患有先天性異常或遺傳病的胎兒及孕婦得到全面支援。「團隊思維前瞻,多年來發展產檢及人工受孕技術,令更多家庭擁抱希望。當然很多奇難雜症仍未解決,但團隊一直與患者同行,盡力令她們安心。這份專業精神正是贊育產科金漆招牌的根本,亦將不斷傳承。」

贊育醫院在時代巨輪下逐步蛻變,包括開設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門診,為普通科病人提供一站式健康評估及跟進。李醫生指:「我們尤其希望幫助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的長期病患,為他們作風險與併發症評估及治療,亦有特別傷口護理服務,更與專職醫療團隊合作,提供體重管理及健康飲食指導、物理治療、認知障礙評估、心理健康評估等全面服務。」

服務對象廣及胎兒至百歲人瑞

另一邊廂,精神科亦於十年前進駐醫院,為精神病康復者及其照顧者提供外展支援。因應服務需求與日俱增,醫院2017年增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日間中心,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兒童加強跨專科評估及治療,讓更多情緒受困的學童得到適切幫助。

置身社區的贊育醫院化身日間服務基地,李醫生認為意義深遠,「我們照顧的不再限於胎兒、嬰孩和媽媽,也有很多公公婆婆,還有學童、照顧者等,由未出生至超過100歲也一一兼顧。以往產科服務了近40萬個家庭,現在醫院擴闊服務光譜,守護整個社區。」她相信醫院轉型發展有助聯網強化地區醫療,應對人口老化。

撰文:醫院管理局港島西醫院聯網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 (2022-10-19)

贊育醫院百年傳奇 推動母嬰健康 引入產前診斷 孕育數代醫護

過去一世紀,贊育醫院見證近40萬名嬰兒誕生,當中包括僅僅一磅的早產嬰和四胞胎,在接受連日深切治療及護理後順利出院。團隊亦曾靠着引產技術迎來12磅巨嬰,力保母嬰平安。

醫院前院長李健鴻教授形容,贊育醫院產科水平為「世界最前」,產婦死亡率由戰前每千人高達10人降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少於一人,而新生嬰兒死亡率亦由最初5.8%降至戰後3.5%,較其他先進國家低。

李健鴻教授1958至1975年服務贊育醫院,期間曾擔任院長,多年來親手接生逾4000名嬰兒。他形容早年只靠「估估吓」為準媽媽作產前評估,難以掌握胎兒在母體的實際情況。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他積極引入分娩期胎兒嚴密監察技術,是香港首批採用超聲波聽取胎兒心跳的醫護人員。「以前隔着肚皮只能聽到片段式的胎心跳聲,有了超聲波儀器就可以連續性監察胎心跳率,再配合胎兒血液酸鹼值檢查,便可得知胎兒有否缺氧,從而判斷應盡快為產婦剖腹或是等待順產。」

嶄新技術除了有助產婦選擇最安全分娩方式,亦推動疾病篩查,改寫一代人健康藍圖。以地中海貧血的產前診斷及治療為例,在沒有篩查的年代,時有嚴重甲型地貧胎兒因水腫夭折,亦有孕婦因胎盤太大而出現產後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篩查技術逐步發展,準父母可提前掌握情況,作出合適抉擇。時至今日,宮內輸血治療的發展減低了胎兒死亡風險,為準父母帶來曙光。

撰首份中文產科「天書」

團隊另一重大貢獻是在1984年發表全球首項「新生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預防母嬰傳播」研究結果,推動新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1988年,有關措施成功於全港推展,令孕婦乙肝帶菌比率由當年10%降低至現時3.4%,從而減少患上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以及相關醫療負擔。

贊育醫院原址位於西環西邊街,初時每年約有300名嬰兒出生。因應戰後嬰兒潮湧現,醫院於1955年遷到醫院道現址,兩年後更錄得生產高峰,逾9900名嬰兒在此出生。當時本港助產士需求大增,不少女學生初中畢業、未有醫護經驗便接受助產士培訓。時任教授秦惠珍有感本港缺乏中文教材,發起與李健鴻合力編撰《實用產科學》,成為後來所有醫科生及助產士的「天書」。

「當年教科書以英語為主,但助產士一般以中文培訓。」李健鴻笑言自己修讀中文僅至中三程度,猶幸同樣習醫的太太在內地高中畢業,於是夫婦二人每晚回家寫書,「我拿着英文教科書,如平日般用中文講課,太太潤飾行文,我們花了數個月才完成編書。」此中英對照的產科教材共印刷三版,載有不少實例,讓產科知識及經驗得以代代傳承。

生仔搵命博的歲月

談及驚險回憶,李健鴻難忘早年目睹接生難產胎兒。

「當時胎兒用產鉗及倒轉手術也拉不出來,漸漸他心跳停頓,媽媽也幾乎休克。由於情況危急,我們從手術室搬來儀器即場剖腹,最終取出13磅死胎,幸好最終救回產婦。」那是贊育產房唯一一次的剖腹手術,他至今仍歷歷在目。

那些年,有些產婦會選擇在留產所分娩,一旦出現危急狀況,贊育醫院會派出醫生出勤急救。「那時我還是初級醫生,帶同接生工具和血液包等,跟隨高級當值醫生自行駕車到現場。」最經典的還是兩位嬌小女醫生為難產孕婦接生的故事,「她們出動產鉗都未能拉出胎兒,二人臨場應變,一位醫生從後抱着另一位醫生,再靠牆借力,以拔河姿態合力拉出嬰兒,母子平安。」留產所文化不久後被淘汰,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所有孕婦均獲安排於醫院分娩。

時代變遷,贊育醫院的分娩及住院服務已於2001年遷往瑪麗醫院,但仍保留孕婦初次產檢、胎兒結構性超聲波檢查、產前診斷及物理治療等服務,以日間醫院面貌,延續贊育產科百年傳奇。

撰文:醫院管理局港島西醫院聯網

刊載於晴報 (2022-11-11)

成立專職護理評估診所 贊育轉型基層醫療 冀長遠紓醫療負擔

施政報告提出大力發展社區基層醫療,昔日以產科服務聞名的贊育醫院在成立百周年的今天,正肩負着這重要任務,逐步轉型為社區和日間服務中心,提供基層醫療及精神科等服務,包括為瑪麗醫院轉介的糖尿病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及治理。

  院方展望,隨着市民健康意識提高,基層醫療服務可「跑得快過升幅」,紓緩香港醫療負擔。

  過去一年醫管局收治逾5萬名糖尿病人,比以往的3萬至4萬人增長不少。針對本港糖尿病患者每年遞增,贊育醫院分別於2011至2015年設立「護理及專職醫療診所」及「風險評估及治理診所」,屬港島西醫院聯網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部,為社區提供一站式的基層醫療服務。

助慢性病患者穩病情

  診所透過血糖、膽固醇、體重等各項指數分析,由營養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專職醫療合作,提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及控制疾病技巧;其中糖化血色素低於7%指標的病人比率,已由最初只有37.3%,上升至今年的62%。

  今年68歲的葉先生在30餘歲時便已確診糖尿病,但血糖控制卻並不容易,「為食」的葉先生感歎︰「例如月餅食多兩塊都會中招,食多咗生果血糖嘭嘭聲就升上去。血糖高併發症就會爆出嚟,其實係孭住個炸彈咁。」

  因血糖指數未如理想,葉先生在2011年由瑪麗醫院被轉介往位於贊育醫院的風險評估及治理診所,由護士及營養師協助他實踐自我管理,包括提供食譜、每年一度的全套年檢等。護士亦教導他在飯前飯後自行量度血糖,觀察哪一種食物最容易令血糖飈升,下次盡量少食。在這10年來,葉先生的血糖一直維持在穩定水平,他笑稱︰「由30幾歲有病維持到 𠵱家68歲,都算係托賴有福。」

  葉先生回家後,亦會將診所推薦的食譜帶給身為「一家之煮」的妻子,他表示︰「我太太幫緊我,同時亦係幫緊自己同個仔,大家都生活得健康。」瑪麗醫院風險評估及治理診所(中西區)主任資深護師楊健群解釋,當家人對健康的生活模式更關注,他們亦會隨之改變,「變相有三高嘅人都少啲」。她期望,贊育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做到「有病嘅識得自我管理,無病就預防勝於治療」。

  楊健群指,贊育醫院現時提供的風險評估及專職醫療服務,可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識,減少他們患上慢性病的機會,而已患上慢性病的病人,亦能將病情長期控制在理想水平,盡量避免出現併發症或心血管疾病,專科門診或住院數字亦能隨之減低。楊健群稱︰「長遠希望減低整個香港醫療負擔,亦係我哋基層醫療嘅理念。」

疫下頻與父母衝突 15歲女生曾想自殺

  疫情令兒童及青少年情緒病個案增加,過去一年,港島西聯網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新症轉介比例上升22.4%。

  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余凱旋表示,她前年診治的一名年約15歲女生,便是疫下經典案例。該女生來自基層雙職家庭,父母忙於生計,與女兒相處時間不多,女生仍成績優秀。惟疫情下,父母賦閒在家,與女兒頻起衝突。該女生前年求醫,其抑鬱症徵狀已維持約3個月,出現自殺念頭。余稱,女生經評估屬高危,她和父母相處的狀況令其生活改變,導致壓力陡升誘發抑鬱症。她提醒家長,青少年需要父母聆聽,只有感受到真誠,才較易接受意見。

  2012年瑪麗醫院精神科將部分服務遷至贊育醫院,贊育在2018年亦成為「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基地,診治病人及日間中心訓練都於贊育進行。余指,團隊至今已為645名學童提供服務。

香港電台 - 醫生與你【醫學.人】專題特輯

《贊育醫院100歲啦!》

刊載於第157期瑪麗通訊

贊育醫院百周年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