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拆框工作坊

★為什麼是「拆框」?

想到教育,只有揹著書包上學去,大家上一樣的科目、讀內容差不多的課本、寫著差不多的習題、考試,最後領一張畢業證書,然後繼續下一個階段嗎?

想到愛情,只有兩個人相遇、相識、相戀、分手,直到碰到適合的那個人,進入婚姻家庭、生兒育女,把愛情跟慾望都只忠於一人,否則就是背德嗎?

以上兩種描述,背後指的是一套既定的社會框架,關於教育該是什麼樣子、親密關係該是什麼樣子,來自社會制度、來自文化、來自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共識規範、大家都這麼說、這麼做……


框架給了我們依循的腳本,但也可能拘束了我們,當框架不合身或把我們搞得快窒息,該怎麼辦?

有人拆框,透過在家自學、辦實驗教育團體、學校,拆掉教育的框框,創造適合孩子或自己的教育。

有人拆框,從經營開放式關係的生活中,找到自由、坦誠、尊重且充滿愛與互相照顧的親密關係。


解構,與再建構,創造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愛情生活,這是拆框之所以叫拆框的由來,拆框工作坊於2016年8月誕生。


★為什麼是「在家自學」?為什麼是「開放式關係」?

來自創辦人的生命經驗,先因參與體制外教育而拆了「學校跟教育」的既有框架,後因投入女性主義與性別議題,拆了「兩性跟親密關係」的既有框架。

解構與再建構,似乎成了主旋律,在一步一步當中,擴展視野,增添厚度,找尋定位。

看重當事人之間互助、支持社群、資源連結及合作的重要性,陪伴及培力讓人走向真實的自主。

「拆框工作坊」,希望創造的是相陪的空間,過來人幫助新手,同類支持同類,陪著你走上拆框框的路,從拆框探尋自由,從拆框試探冒險,從拆框明瞭侷限,從拆框框打造屬於自己的新框框~


★誰是創辦人?

[蔡伊婷]

1982年台北出生長大,1990年代早期體制外教育學生,在新北烏來的種籽實小創校期就讀兩年,返回體制內,在國內讀到研究所畢業;又受母親及家庭影響成為女性主義者。2001年讀大學時,為了離家跟認識台灣,跑去南投讀社工,研究所跑高雄唸性別研究,完成台灣第一本異性戀開放式關係者的論文,做了八年多婦女NGO工作,寫了五年多性別專欄,做了三年多人體魔朵,從政策到議題、從中產到社區、從解放到傳統…一路跨界。

2013年開始接觸在家自學申請,發現從20多年前的資源匱乏到如今的資訊氾濫,家長的不安擔憂及學生可能面臨的挫折無助仍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早期走體制外的小孩已經長大,曾經受到幫助及支持的學生及家長,如今有能力及能量陪伴新手家長及學生,我們深知,離開學校、選擇不一樣的路需要經歷的摸索與試探、挫折與自我懷疑,一切都無法迴避,但希望發展出一些方式,在自學路上扎人刺癢的地方,能陪你一起走。

★學歷

  •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畢業

  • 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毛毛蟲親子學苑)第二屆畢業生(1995年)

★工作經歷

  • 拆框工作坊創辦人(現任)

  • 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行政組長

  • 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執行長

  •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兼任行政秘書

  • 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成長協會/社工員、總幹事

  •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研究助理

  • 高雄市婦女館女性圖書史料室/執行專員

  • 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姐妹會南部辦公室/社工員

  • 婦女新知基金會/暑期實習生

  • 人體模特兒

★社會參與

  • 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理事

  •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

  • 實驗教育審議會審議委員


[崔妮]

約2005年左右,開始於自由時報、台灣立報寫性別文章的筆名,也是在性別議題網站上較為人知的暱稱,從大學時代積極參與婦女運動、性別議題活動,2006~2011年曾試著經營網路討論區、舉辦實體聚會,模仿國外的多重關係支持社群。2008年起於BBS花魁藝色館擔任swing開放關係版版主至今。直到2016年才重新以每月固定聊天會、臉書社團、交換日記、個別諮詢等方式,經營開放式關係支持社群,期盼創造一個實踐者能前來求助、能被理解、能認識同類的空間。

★經歷

  • BBS花魁藝色館版主

  • 台灣立報性別版專欄作者

  • 自由時報兩性異言堂作者

【聯絡方式】

◆電子信箱:chaikuang.tw@gmail.com

◆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rini.po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