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甡教授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和元智電機工程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本期邀請四位學者分別撰文敘述祁教授對開啟臺灣光電學門的努力、在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貢獻、和對學生的言教身教。祁教授不僅啓蒙臺灣光電,也是人文和理性兼具的典範。 【閱讀全文】
2004年,鄭木海教授領導的技術團隊突破「綠光」障礙,研發出臺灣第一個可商品化的微型綠光指示器模組。鄭教授榮獲台灣首位 IEEE Photonics Societ “2010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Award” 。來聽聽臺灣"Mr. Green Laser"分享精采人生故事。... 【閱讀全文】
李正中教授在光學薄膜研究領域貢獻斐然;在研究與教育領域的貢獻,更深獲國際肯定。2016年榮獲"The SPIE Educator Award",更於2018年獲頒"The OSA Sang Soo Lee Award",成為亞洲首位榮獲兩項殊榮的傑出學者。...【閱讀全文】。
王興宗教授致力於發展雷射技術超過五十年,從最早的台灣第一支自製雷射、世界上第一套白光雷射、研製美國第一顆砷化鎵面射型雷射、到近期,於交大研製全球第一顆藍光氮化鎵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Blue GaN VCSEL)為其最著名的代表。...【閱讀全文】。
劉容生教授的學術生涯不僅充滿了挑戰與奮鬥,更有許多令人驚嘆的成就。從美國通用電氣(GE)的研究科學家到擔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重要領袖,他在光電領域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尤其在白光LED照明和光通訊技術,為台灣光電產業貢獻良多。【閱讀全文】
任教四十載,潘犀靈老師所培育的碩、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遍佈產學研界, 學術論文超過 260 篇,專書著作、臺美專利數量更是傲視學界。如今,潘老師退而不休,持續寫作不輟。此次為了光電學會採訪,不藏私地將自身的光電人生完整分享給大家。【閱讀全文】
2000年左右,張守進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突破歐姆障礙,使用穿隧接面將惱人的P-型氮化鎵表面反轉成n+型,並使用ITO透明電極使得p-n接面所放出的螢光不再被遮擋。張教授在充滿荊棘的研究之路上,執著努力,永不輕言放棄,今天我們一起聽聽張教授的精采人生故事。 【閱讀全文】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李清庭教授在這次的訪談中分享他的個人成長歷程與學術經驗,李老師對學術研究充滿著熱情,且對於教導學生更是不遺餘力,他曾說學生進他的實驗室或許不是最頂尖的學生,但他有自信的說從實驗室畢業的學生一定是充滿自信,並可獨當一面的人才。 【閱讀全文】
謝漢萍教授長年推動國內顯示科技的發展,創立SID Taipei Chapter,於2003年在國立交通大學成立「顯示科技研究所」,為全國且為全世界第一個以「顯示科技」為專業領域的研究所。謝教授見證了臺灣顯示產業從草創到繁榮,訪談過程中也講述了整個過程,內容精彩並值得後輩參考效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