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楊念澂

12戶 管狀住宅

A condominium building with twelve tubular households

我的題目是管狀社會住宅,最早來自這樣的畫面(水管),因為枋寮很多魚塭,所以抽取海水,每一個水管都是獨立的,代表一個魚塭,那時有個想像是如果一隻魚被抽進水管,然後馬達中途關了,這時魚延著水管游,每經過一個轉折都是新的向度 新的空間,比起在魚缸裡一目瞭然 來得有趣。

這樣的生態轉化成我的管狀住宅,我認為是一種理性中的感性,理性在於它是垂直水平架構,這很自然,人容易建造,也容易理解。感性是指社會中人與人有趣的相互關係,住宅戶與戶因為轉折纏繞,有時堆疊,有時並置(s100),(像這一戶繞出來產生一個露臺(s50),就能與另一戶的開窗斜角對望。)

基地選在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51巷3弄4號 畸零地做社會住宅,一來鄰近大馬路的地早已開發成商品,台北剩下很多這樣的地,二來是巷弄跟我的住宅一樣,是種線性的延續,人便是線性的存在,把一天的生活串聯起來,就是一條路徑。

當從住戶回家,下了捷運公車,從馬路轉折進入巷弄(s50),轉折進入基地,再到建築的公共區域(拿開擋住的住宅),接著進入我用壓克力標示的公共廊道,它連結了每一戶住宅,這些公共區域就像建築裡的巷弄,他們可能在這露臺喝個飲料抽煙,或是在這樓梯間(拿開擋住的住宅)巧遇聊聊天,這也有側向跟上方的採光。產生住戶間的活動。

最後進入到住宅(拿起B說明),因為我認為剛從下公車到公共空間,這樣線性的流動很美,到住宅本身我當然不希望有硬的實牆隔間,所以我用轉折作為隔間,一進入是最公共的玄關 衣帽間 脫鞋的地方,經過一個轉折上升,到達一般會客的客廳,再經過一個轉折就比較居家,餐廳 吧檯 書房,最後這兩個轉折是進入最私密的臥房。

(s50)住宅裡的轉折,就是一種空間層級進位,那其實對於一個人來說,人生不也是這樣?我們從小每一次的轉折轉念,就是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的關鍵。

這在社會住宅中,住宅搭配公共廊道,就遊歷了整座建築屋,不同樓層 不同面向,居住在單一一戶,等同於享有了整棟建築,人跟社會也是這樣對等的關係,而非從屬關係,而社會的價值在於不同個體的理解與對話,而不是同化對方,好比我的住宅都是各自獨立的,各自的管狀,但透過開窗與露臺的對望,公共的廊道去產生活動,這些抽象交互的關係去建立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