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
2024/10/19(SAT) - 20(SUN)
活動地點
台灣大學社會社工系館 401 室
參加方式
實體 + 線上會議(Webex)
會議語言
研討會以英文發表,10月19日下午的政策論壇以中文進行。政策論壇將提供母語非中文的現場聽眾中翻英的口譯導覽機(需事先報名)。
2024/10/19(SAT) - 20(SUN)
台灣大學社會社工系館 401 室
實體 + 線上會議(Webex)
研討會以英文發表,10月19日下午的政策論壇以中文進行。政策論壇將提供母語非中文的現場聽眾中翻英的口譯導覽機(需事先報名)。
人工協助生殖科技分離「性」與「生殖」的特性,使得不孕夫妻、單身女性、同志伴侶得以透過他人提供的生殖細胞或是孕產活動孕育下一代。隨著經由捐贈精卵與代孕的第三方生殖在全球大幅擴展,以此建立家庭的人工協助生殖科技網絡有何發展趨勢?形成哪些新型社會關係?應該如何治理?
台灣自1950年代開始即有捐贈精子而形成的家庭,2000年以來以捐贈卵子作為不孕治療的方式,亦隨著技術穩定而廣為施行。而自2010年代中期,跨國生殖日漸蓬勃,海外來台使用台灣捐贈精卵的措施,已達所有捐贈精卵週期的六成。於此同時,台灣的單身女性與男女同志,以及需要使用代理孕母的異性戀夫妻,亦常因為於法不容,出走海外進行第三方生殖。這些透過第三方生殖而形成家庭的措施,往往引發社會關注,特別是現今大幅修改人工生殖法之際,掀起激烈辯論。有關誰有資格使用第三方生殖,如何保障兒童權益,如何重視捐贈者與代孕者的福祉,跨國醫療造成的生殖正義議題等等,都是各方看重的議題。
「第三方生殖:治理、連結性與全球化」國際研討會,由台大韌性社會研究中心、台大社會系與成大醫學系籌備主辦,邀請來自丹麥、日本、澳洲、英國以及台灣在此研究領域的十四位代表性學者,規劃五大主題場次及一場實務政策論壇,共同探討第三方生殖在各國社會的發展、政策規範與精卵捐贈者及使用者的經驗歷程。
在第一場「血緣、基因與新關係」,我們邀請任教於挪威,以研究丹麥的精子銀行歷史發展與管制著稱的丹麥籍學者Stine Willum Adrian開場,探討在丹麥DNA檢測技術的運用與社群平台的結合,如何衝擊匿名捐贈制度進而重新組構基因與親緣關係。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同時也是Donor Link Japan的共同創辦人仙波由加里,則將報告近年來日本社會大眾、政策制定者以及捐贈精卵出生子女對於開放捐贈者訊息的看法與態度變遷。來自澳洲,具有人工生殖諮商實務經驗的博士候選人Cal Volks,將分享澳洲捐卵者與受贈子女早期接觸(18歲以前)的訪談研究成果,提供台灣重要的經驗參考。
而在第二場「捐贈者經驗」,長期關注台灣精卵捐贈制度的台灣社會學者黃于玲,透過檢視法律條文、媒體論述並與三十位卵子捐贈者進行訪談,試圖描繪制度環境、親緣文化以及人工生殖診所的醫療實作,如何共同形構台灣的匿名捐贈制度。任教於英國的瑞典籍社會學家Petra Nordqvist,過去已針對精卵捐贈如何影響英國受贈者與捐贈者家庭及其日常生活關係出版兩本專書,此次發表將分享捐贈者如何向其家人告知捐贈的決定,揭示捐贈者如何在個人自主性與生殖連結性(reproductive connectedness)之間協商的過程。
第三場「精卵捐贈的歷史發展與治理」,從歷史與國家人口治理的角度,檢視精卵捐贈技術的發展與制度變遷。日本科學史及生物倫理學者由井秀樹,爬梳二戰前日本醫界投入發展人工授精技術的歷史脈絡,以及1949年第一位成功通過捐精受孕的孩子出生後,針對捐精所引發的法律及倫理爭議。長期研究人工生殖技術的社會問題的學者柘植あづみ,分析日本少子化政策與人工生殖技術的結合,如何促成所謂「卵子老化」的論述,並探討女性面對這樣的社會文化期待如何實踐(或不實踐)婚育決定。台灣社會學者吳嘉苓援引預想治理(anticipatory governance)的理論框架,梳理1950年代以來各方行動者如何形塑台灣的匿名捐贈制度,而近年來對於受贈出生子女身世知悉權的重視,以及單身女性與男女同志跨國生殖的行動,如何重新框構台灣治理精卵捐贈的制度。
第四場「經驗歷程與連結性」,聚焦卵子捐贈接受者及代理孕母。在日本由於捐卵仍較為少見,有意借卵的家長經常會尋求跨海生殖醫療。擅長從生命歷程的角度研究孕產相關課題的白井千晶,此次發表將分享一位日本女性如何透過捐卵成為母親的經驗,藉由長期追蹤訪談,描繪這位母親對於捐卵、基因及身世告知的想法,如何受到其所身處的社會關係網絡,以及與社會制度規範的互動產生轉變。專長人工生殖技術監管及生命倫理議題的小門穂,則是透過訪談從國內外取得捐卵的日本家長,了解他們如何看待可能由同一捐卵者誕生的其他兄弟姊妹(即half-siblings),以及如何將這樣的訊息告知其子女。台灣法律學者雷文玫則將視角轉向代理孕母,透過援引女性主義法哲學家Catharine Mackenzie脆弱性與關係自主的理論概念,試圖建構更能平衡代孕者、胎兒及委託家長利益的治理框架。
最後,第五場「跨國生殖與種族政治」將討論擴展至跨國的人工生殖醫療市場。澳洲醫療人類學者Andrea Whittaker以南非卵子捐贈市場為田野,指出本地年輕女性經常出於經濟動機捐卵,但被視為「高品質」的卵子,經常在捐贈者不知情且沒有得到額外補償的情況下,被冷凍出口到海外;此外,南非具備多種族的捐贈卵子,亦使其成為澳洲、美國或非洲其他國家女性尋求借卵的生殖旅遊勝地。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陳容,提出「種族作為一種技術」(race as a technology)的概念,考察台灣男同志家長在展開跨國第三方生殖過程中(以美國、俄羅斯及泰國為例),如何選擇捐贈卵子的種族,以建立能夠「融入」台灣社會的酷兒家庭。性別研究學者胡郁盈,則以台灣女同志如何「編排」(choreograph)跨國人工生殖的經歷為例,呈現當中涉及的醫療風險、經濟與社會文化資本不平等。
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家庭透過精子或卵子的捐贈建立起自己的家庭。然而,台灣社會文化與人工生殖規範長期偏向匿名制,較少討論如何支持使用第三方精卵捐贈的父母、捐贈出生子代等各方討論與身世告知的制度安排。隨著台灣人工生殖法即將進行修法,政策制定者、立法者及相關團體應如何設計一個平衡的制度,在保障捐贈子代知之權利同時,也顧及捐贈者的隱私?家長又要如何與捐贈出生子女溝通,讓孩子理解他們是如何在許多人的合作下來到這個世界?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法律學者戴瑀如、人工生殖專科醫師何信頤、資深收出養社工白麗芳,以及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秘書長黎璿萍,分別從法律觀點、醫療實務及多元性別家庭生養經驗,深入探討現行匿名捐贈制度所引發的問題與挑戰,並借鑑收養制度、多元性別家庭規劃身世告知的方式與資源,提供未來修法的重要經驗參考。
本次研討會海報取材自台灣藝術家狸貓換2019年的裝置藝術作品《紫待》qpHesitation。取「子代」諧音,藝術家以Keppler-Ross等人於2008年發表在Genetics期刊上的基因改造紫色螢光酵母菌為基礎,研發以紫米發酵並加入紫羅蘭與薰衣草釀製而成的「紫待」酒。藝術家的創作改寫了傳統為新生兒釀造花雕酒「狀元紅」或「女兒紅」,祝福兒子高中狀元、女兒嫁入好人家的習俗,透過引入基因改造技術與酷兒運動的代表色紫色,將傳統儀式轉化為對酷兒家庭的祝福和認同。本次研討會取紫待酒的意象,寓意新生命與多元型態家庭的誕生。
自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熱帶作物研究群組(現納入未來環境研究所)博士畢業後,於2009年至2018年間,先後在中研院農生中心,台大資工所與生化所、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與基因醫學部等處,從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次世代定序與轉錄體學的科學研究,現任教於清華大學,為清華大學生物藝術實驗室負責人。近年藝術作品「芥面」、「憂生學」、「有我在™」、「血電廠」、「療刺」、「愛@窒息」中,使用生物科技、(類)醫療行為、活體材料等,討論科學局限、感知的可曲變性、自由與控制的交界。
海報設計:崔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