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是棕櫚科,是一種常綠喬木,樹高15-30公尺,常見於熱帶地區」(江榮先,2012)。椰子是椰子樹的果實,核內含有味道清甜,透明的椰汁和乳白色的果肉,核外則有相當厚的纖維質和堅硬的綠色果皮。
「椰子是熱帶地區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椰子油總產量占棕櫚油產量的30.7%」(陳榮明,2011)。椰子主產品是椰肉(胚孔),副產品是果皮,「果皮可以加工製成椰纖,屬硬質纖維,可作為繩纜、掃把,地毯等用途」(彭國棟,2012)。
「目前我國椰子栽種面積約5,150公頃,產量約48,000公噸,主產地集中於屏東、台東、高雄等三縣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2年)。椰子廢棄物處理困難,隨著國內椰子產量及國外進口量之逐年增加,椰殼的廢棄量亦隨之增加。
「製造寶特瓶的原料是:聚對苯二甲酸乙醇酯,縮寫為PET,屬於熱塑性塑膠」(邊柿立,2006)。寶特瓶由於質輕不易碎,優異的透明性和光澤度,大量應用在飲料瓶,但因為飲料瓶都是一次性使用,所以廢棄量極大。
現代社會大量使用寶特瓶,但寶特瓶無法自然分解,所以如何處理寶特瓶垃圾,成為一大環保課題。寶特瓶分為瓶蓋(PP)、塑膠套(PVC)、寶特瓶(PET)3個部份。
「全世界寶特瓶總消耗量一年大約28萬噸,其中只有約5萬噸回收」(杉本賢司,2008)。「美國每年生產約720億個寶特瓶,有將近約550億個寶特瓶,最後進了垃圾場或被隨意丟棄」(蘇珊.弗蘭克,2018)。「2004年PET瓶循環度指標值,台灣為7.16,日本為29.05」,(董彥希,2006)。如何建立有效的寶特瓶回收系統,降低對環境之負荷,是值得研究議題。
依CNS382規定:「普通磚是以黏土為要原料燒製而成,為配合鼓勵採用再生材料之政策,得使用水庫淤泥、石材廢料、廢玻璃等作為原料。」(經濟部標準檢驗局,2022年)
「環保磚的製作技術,以混凝土之生態材料替代性與配比控制為主要重點」簡全基(2009)。「生態材料係指能符合工程所需之特性與耐久性,將固體廢棄物回收作資源化之應用」黃忠信(2009)。
本研究使用廢棄的椰子與回收的寶特瓶,做為普通磚之原料,可以解決一次性塑料產生的廢棄垃圾,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