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近日被美國《Time》時代雜誌評為「2019年全球100大最佳去處」,但高雄不只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一支獨秀,高雄在2024年之前將會出現五座的世界級建築,讓我一一為你介紹。
高雄市近年來陸續完成許多代表性建築,為經濟發展注入能量,耗資數百億的特色建築各具風韻,更讓高雄儀態萬千。高雄市政府精選10大經典建築。
高雄的10大經典建築包括:亞洲新灣區的「高雄展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屬於交通運輸站體的輕軌「真愛碼頭站」、捷運「美麗島站」及台鐵「新高雄車站」;大型場館有「世運主場館」、「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以及「愛河之心」。每項興建各具性格,都與在地文化有很深的互動連結,榮獲國內外多項獎項殊榮。
現代人多半覺得藝術離自己有點遙遠,是擺在美術館、博物館,或讓藏家買回家自己欣賞的東西。其實不然,在台灣各地大街小巷,藝術可是很積極地想找到你。沒發現? 那代表你都低頭走路,拚命滑手機,忽略了好多超美打卡點!趕緊往下翻,從北到南的台灣火車站,有哪些精采公共藝術品,以後路過,別再錯過。
高雄市有許多特色創意公車亭,讓等公車不再是索然無趣的事。
北宜高雄公路雪山隧道,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建設,但真正的英雄在隧道裡,他們地底十三年的故事,應該要被記錄 ……。
臺灣的鐵道風情萬種,沿途風光景致明媚,想要細細品味臺灣之美,又不想被不熟的路況、壅塞的車陣所困擾的遊客,可以安排一趟臺灣鐵道之旅,感受另一種鐵道迷人風采,沿途的海景、山色、田園、鄉鎮值得您用心玩賞。
台灣的鐵道風情懷舊又復古,加上坐擁四面環海、山脈集中的地理環境,使火車的沿途景色宜人又美麗。每處景點都彷彿走進懷舊電影的場景。讓我們一趟難忘的山村鐵道之旅。
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目的為
1.能滿足學生的生理、心理之需求為其基本條件,使其能於「最少限制的環境」中學習並享用各種教學資源。
2.讓所有學生與老師都能在其中自在、舒適地進行學習與教學活動。
3.在空間使用的設計、各種器具的設置上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不因身分不同而有所限制,同時考量至各種個體差異的需求。
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位於台灣高雄市左營區。由於清代左營地區劃歸鳳山縣管轄,故稱為鳳山縣城,原先為土城。現今看到的舊城(石城)是道光五年(1825年)由土城改建,道光6年(1826年)完工。左營舊城在臺灣的築城歷史中,具有許多特殊之處。
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現為國定古蹟。民國100年,位於左營中正路及左營大路中之三角公園內的城牆遺跡與西自助新村內的西門段城牆遺構被當時的行政院文建會(後改為文化部)指定,納入國定古蹟範圍。
民國103年3月,西自助新村拆除過程中發現西門城門座以及城牆遺跡,並於103年5月提報至文化部,請其審議指定為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範圍。
鳳山縣城自林爽文事件後,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遷至埤頭街(今高雄市鳳山區),為別位於左營之鳳山縣舊城,遂稱其為鳳山縣新城。鳳山縣新城原有城門六座、砲台六座、土牆及莿竹二重城牆、護城河。經歷歲月摧殘,只餘城門一座、砲台三座,現均列為鳳山縣城殘蹟,為市定古蹟。
鳳山縣新城共有城門六座,東、西、南、北四門,另外再增建外北門、小東門(或稱東便門),此六座城門均位於交通要道,易因現代都市計劃破壞而消失。目前只剩東便門
鳳山縣新城原有六座砲台,其形式各異,該是順應地形、水文而建;砲台獨立於城牆,僅相連但不相通;位置大都在城牆轉角之處。前只剩澄瀾砲臺、訓風炮臺、平成砲臺。
咸豐10年(1860)《北京條約》簽訂後,打狗於同治2年(1863)正式開港。光緒9年(1883)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籍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山頂上,興建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內設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10浬,以維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可惜現今已不復存在,徒留基座於今燈塔北邊。
日治時期日人為擴建高雄港,於大正5年(1916)著手重建燈塔,大正7年(1918)完工成現有之燈塔。燈塔底層為西式建築,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轉為圓筒狀,設三等電燈,見距約20.5浬,並有24小時電報發報系統。因燈具不斷更新,目前已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為85萬支燭光。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位於今日高雄市鳳山區,乃是日本海軍在台所興建的第一座無線通信基地,大正6年(1917)動工,大正8年(1919)5月完工啟用,原為軍事通信之用。
戰後,鳳山無線電信所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並被轉變成為海軍招待所。民國51年海軍招待所被改為海軍訓導中心,民國65年7月再被改為海軍明德訓練班,都是負責管束軍中頑劣份子的地方。明德訓練班裁撤後,95年委由高雄市高縣眷村文化發展協會進駐管理。
主要碉堡高14公尺,留有日治時期之防爆門窗及通氣孔,內有兩個大型長桶形屋頂,上有頗深之覆土,以防止盟軍之轟炸,平面則近似矩形。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位於臺灣高雄市鹽埕區的一座博物館,為高雄市政府舊址,其定位為高雄的「城市歷史博物館」。
主要建築特色為日本和洋折衷樣式,建材為鋼筋混凝土,為因應戰時防遭敵機轟炸,外觀以淺綠的國防色系為基調,整體採中央主塔搭配兩側對稱副塔的塔樓式造型,中軸線的設計表達莊嚴、隆重的氣氛。
主塔位居四樓最高點,具良好的瞭望功能,主塔與兩側副塔頂部均加上日本傳統的四角攢尖頂與琉璃瓦大屋頂,飾以寶瓶式的塔尖、梅花圖案的滴水及日本菊花圖騰的飾帶;一樓設有門廊,廊頂為戶外平台,具有校閱與典禮司令台的功能,可一窺日本帝國主義顛峰時期的建築風貌。
另外,建物四周牆面雕刻各種圖案紋飾,窗戶造型如八角窗、桃形窗、弧形窗等都玲瓏有致,而外露式陶燒排水管更是少見特殊的建築景觀。
橋仔頭糖廠是日治時期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臺灣所創設的第一座製糖廠,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原名橋仔頭製糖所,明治34年(1901)2月動工興建,11月第一製糖工廠完工,隔年正式運轉,可謂開啟臺灣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濫觴。
橋仔頭糖廠行政中心為陽台殖民樣式,是台灣接受外來建築文化重要的指標,而廠房部份保存仍保存日治時期工廠遺跡,是日治初期引用鋼鐵建築技術的先驅,其餘如社區宿舍、公園、神社遺跡、貯水塔、觀音像等整體產業設施形制保存良好。
廠長宿舍:1940年(昭和15年)建造,做為當時廠長居住之宿舍。建築形式為木造瓦頂平房,有前庭後院,建築形式保留完整,是廠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宿舍。
副廠長宿舍:以木構架為主,四坡式屋頂與廠長宿舍,同為代表性日式宿舍。
西子灣隧道開鑿於西元1927年(昭和2年,民國16年),由海野三次郎負責建造,並於隔年10月完工,西元1933年(昭和8年,民國22年)正式啟用,全長260公尺,寬6公尺,高3.6公尺,日治時期稱之為「壽山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時曾改作防空洞使用。
西子灣隧道隧道穿越柴山,全隧道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段,西元1990年及西元1991年時,高雄市政府曾經徹底整修壽山二號洞。目前西子灣隧道為連接西子灣、中山大學與哈瑪星的要道,由於隧道景觀特殊,西子灣隧道一直是著名的觀光景點。
此外,從西子灣隧道亦可通往同時建立的大量防空用隧道群,但目前並未開放民眾進入,2004年「西子灣隧道及其防空設施」被指定為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