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翔108年1月16日
107學年第1學期《工程概論》,建一忠由陳朱昇導師上課,建一孝則由我上課。開學後我與朱昇老師討論課程內容時,朱昇老師說會補充相關資料,每次月考將以問答題為主,這使我明日,課程設計應生動活潑,吸引同學產生興趣為主。
我請建一孝陳宇柔擔任小老師,每週教學進度與課程討論,我皆請宇柔以LINE向同學公佈,全學期約有1萬字,忠實紀錄本學期《工程概論》上課內容。
107年8月31日,第一次上課,我依課本內容,講述「土木工程」的定義,並介紹世界七大遺跡,羅馬競技場(義大利),亞歷山卓地下陵墓(埃及)、萬里長城(中國)、巨石陣(英國)、大報恩寺琉璃塔(中國)、比薩斜塔(義大利)、聖索非亞大教堂(土耳其)。
第二節後,我舉辦「歡樂生日會」,打破傳統的講述法上課,嘗試以分組討論進行。將全班29位同學,分組4組,每組7人,先請每位新生自我介紹,說出自己的生日,最後以生日最小的同學擔任組長,負責分配工作,並選出各組的「紀錄」與「報告人」。
另外我請每組再選出一位「風紀」,負責管理秩序,今天上課時,有一位同學上課偷吃萊爾富超商的關東煮,我就處罰該組「風紀」做10下伏地挺身,這種另類的處罰方式,對犯錯同學而言,因自己犯錯,害別人受罰,比自己受處罰,可能還要更痛苦。
我依課本內容「國內外重要土木與建築工程」挑選國外與中國兩大古蹟,「埃及金字塔,石哥窋,中國萬里長城,紫金城」4個題目,請各組挑選一個題目,開放同學使用手機10分鐘上網蒐尋資料,各組同學將資料整理消化,統整歸納後,各組推派一位同學上台,向全班同學介紹指定的歷史古蹟。
各組報告時間為5分鐘,其中第4組,蘇晉堂同學報告內容最佳,而且手勢與表情豐富,但也的報告人,只是照本宣科唸資料,當遇到冷場或學生報告停頓思考時,我適時補充資料,同時加以鼓勵,最後各組順利完成報告。
今天採用分組報告方式,分享討論,同學上課很開心,上台發表的報告人,大致都表現不錯。總結時,我告訴同學,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希望同學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擔任小組長的同學,要學習如何分配工作,擔任報告的同學,要學習如何統整資料,這都是「學習帶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最後我請各組同學投票選出,上課最有貢獻的3位同學,做為老師加分的參考,最後請各組紀錄寫下,學習心得與檢討建議。
9月7日,利用空堂時間,我花了一個上午,製作完成《工程概論》教學網站,統整課本第一章內容,包含古代世界七大奇蹟 (課本第6頁)、國家第一級古蹟 (課本第12頁)、近代建築七大奇蹟 (課本第16頁)、中國十大奇蹟工程 (課本第22頁)、台灣重要工程建設(第24頁)。並補充相關資料與連結,使同學能經由這個教學網站,獲得更多的訊息,網址為:https://reurl.cc/Rx34D。
當天下午,《工程概論》內容,以「台灣重要土木建築史蹟」為主,我請同學討論內政部公佈的「國家一級古蹟」,這19個國家一級古蹟,我都有去過,我利用半節課時間,逐一向同學做簡單介紹,由於課本只有介紹淡水紅毛城、台南赤崁樓,我請各組挑選一個課本未介紹的國家一級古蹟,利用手機蒐集資料後,各組推派一位同學上台分享。我認為藉由同學自己蒐集資料,獲得的知識,才能成為學生記憶最深的事。
9月14日,進行《工程概論》第一章「緒論」總結,我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卡片,請他們在卡片上寫出5個「成功的土木工程師應具備之特質」,每組7位同學,共寫出的35個特質,我請各組進行分組討論,每組再整理出5個特質。最後再請4組同學,寫在黑板上,最後由我依據同學寫出的20個特質,最後歸納出全班同學認為:「一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師」應具備的5個重要特質。
一、專業技能:每位工程師,必須具備識圖製圖、工程測量、工程力學、工程材料等專業知識與技能,才能成為一位偉大的工程師。
二、語言能力,國家重大的工程建設,都是由國際團隊組成,所以一位偉大的工程師,應有良好的外語能力,才能與其他國家的工程師溝通討論。
三、領導能力,一位偉大工程師必須有卓越的領導能力,與社會的責任感,能用堅定的意志力激勵團隊,亦能用寬廣的包容力凝聚團隊意識。
四、設計思維,一位偉大的工程師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工程師透過優良的設計,與妥善的施工技術,打造適合人們生活或工作的空間。
五,藝術人文,一棟個宏偉的建築物,必須能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所以一位偉大的工程師必須具備藝術人文的涵養。
最後由我總結,期待一年級的新生們,未在三年在中正高工建築科,學習目標就是:學好英文、數學、實習科目,並培養服務心與負責感。
9月21日,第二章結構工程「結構的材料方式分類」,我先介紹:土結構、木結構、磚石結構,其餘四種結構則請同學分組討論後,上台報告。我在黑板上面畫了一張表格,並寫RC,SC,PC,SRC,請四組同學同學分別找出其定義,優點、缺點,表格以垂直方式呈現,如此四位同學剛好各佔一個位置。
經過一節課討論,同學們明白鋼筋混凝土(RC)、鋼結構(SC)、預力混凝土結構(P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SRC)。
課本內容只是文字的述敘。本節課經由分組討論,請同學整理四種結構材料的定義、優點、缺點。「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課本只有短短兩行文字,我請學生上網蒐集更多資料,瞭解其定義與用途,補充課本內容之不足。
最後我再歸納重點,期待經由今天的課程,同學們具體認識這四種材料,RC,SC,PC,SRC,亦不再是簡單的英文字母而己。
9月28日,第二章結構工程「結構的構造方式分類」,我依課本內容,擬訂「框架結構,桁架結構、懸索結構、薄殼結構」四個主題,請同學先分組討論後,再依序上台報告,說明各種結構的意義與代表建築物,最後由我總結。其中以第四組表現最好,將「薄殼結構」做了完整的定義,比課本內容更為詳細與明確。
如果老師只是照著課本唸,可能不容易使學生瞭解。經由學生討論後,這些結果將類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指導學生累積舊經驗,協助學習新經驗習。
10月5日,第二章「結構工程」,我介紹橋梁結構:「版梁橋,簡支梁橋、懸臂梁橋、連續梁橋,拱橋、吊橋、斜張橋、桁架橋」;橋梁施工方法:「支撐場鑄、懸臂工法、支撐先進、節塊推進」。我依據課本內容配合施工影片介紹,同時思考,下週將如何延續本課程,激發同學的興趣。
10月12日,第一節課,我利用影片向同學介紹「世界最長的十大橋梁」與「世界最高的十大橋梁」。世界十大最長的橋梁,六條在中國,世界十大最高長的橋梁,八條在中國。
「世界最長的橋梁」位在中國的「丹昆特大橋」,全長165公里,是丹陽至崑山段特大鐵路橋,由4000多孔900噸箱梁構成,2008年4月7日開工,2011年6月30日完工通車。
「世界最高的橋梁」位在中國貴州的「北盤江大橋」,全長1,341公尺,橫跨號稱「世界大峽谷」的北盤江峽谷。超越以往所有橋樑的高度,成為擁有「世界最高橋樑」頭銜的斜拉橋。
第二課,請同學分組,上網查詢「台灣最長的橋梁」與「台灣最高的橋梁」。台灣最長的橋梁,是「澎湖跨海大橋」,長度為2,600公尺,連接澎湖群島之白沙島與西嶼島。台灣最高的橋梁,是「霧台谷川大橋」,橋墩高達99公尺,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與霧台鄉交界處,橫跨荖濃溪。
我告訴同學們,希望他們未來能成為一位偉大的工程師,參與建造台灣最長或最高的橋梁,今天討論十分熱烈,但秩序有些混亂。
10月19日,延續上一週課程,我介紹英國線上建築媒體《World Build》 報導世界設計優選的五座橋,包括:「法國-米勞高架橋」,橫跨峽谷的斜張橋,是世界上最高的橋梁;「中國-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被譽為世界上最高、最長玻璃橋;「中國-長沙幸運扭結橋」,靈感來自傳統繩結藝術;「伊朗-德黑蘭自然人行天橋」,是伊朗最大的人行天橋,連結兩個公園的天橋。
其中,台灣建築師張哲夫於2012年設計的「東和鋼鐵行政中心空橋」也列為世界設計優選的五座橋之一。這座鋼造空橋,以「根植大地」的建築理念,展現樸實精簡之美,以雙螺旋設計,加強橋的強度與支撐點,彎曲的鋼鐵包覆步道,讓空橋成為隧道般空間。資料來源:《TVBS新聞》106年8月4日「台灣建築發光,橋梁入選全球最棒五座」,網址:https://reurl.cc/EE2OA。
今天的分組活動,共有兩個,第1個分組活動,我請同學蒐集,張哲夫建築師的學經歷。張哲夫今年74歲,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大紐約普萊特學院熱帶建築碩士,不僅在紐約和兩岸都是極富盛名的資深建築師,「國立台灣美術館」、「明尼蘇達克美術館」、「清水休息站」等都是他的作品,另外,他設計的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更榮獲「2015全球卓越建設獎」。
第2個分組活動,請各組推派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出一座「我心目中最美的橋梁」,其餘同學則在學習單上面,繪出我心目中最美的橋梁。
《工程概論》第三章「建築工程」內容包含:「基礎與梁柱、樓板與牆壁、屋頂、門與窗、防水隔熱、機械電力、綠建築、智慧建築」等單元。我仍以教學影片與分組報告方式,與同學分享居住生活有關的知識。
11月30日,介紹「建築物屋頂」,屋頂是建築的構成元素之一,主要目的適用於防水,有平頂和坡頂之分,乾旱地區房屋多用平頂,濕潤地區多用坡頂,多雨地區屋頂坡度較大。
建築從傳統「梁柱架構」,到「無梁無柱」、到「亦梁亦柱」設計,建築透過概念與工法的追求,自然演化,綻放豐富的生命力。台灣以獨有的多元文化與歷史,孕育多元的建築樣貌,從梁柱的變化,我們得以一窺台灣建築所展現的時代映像。本單元我亦編製學習單,請同學欣賞影片後,書寫心得。
我播放《台灣傳統藝術與保存技術》,向同學介紹「閔南式傳統建築」:疊斗式、穿鬪式、抬梁式的建築特色,網址https://reurl.cc/Rxm3D
。
另播放:《紀錄新發現》建築變形記,向同學介紹:國立台灣博物館、玫瑰聖母殿主教堂、路義思教堂屋頂的建築特色,網址https://reurl.cc/rMaO4。
「台灣博物館」以希臘羅馬式建築清楚留下殖民者過往的權威與印記;「高雄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堂」則透過哥德式建築述說著台灣接受異族文化的故事;「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充分將中西方的建築、哲思融會貫通於其中。
12月1日,介紹「粉刷及裝修」,教同學認識「洗石子、抿石子、斬石子、磨石子」,以及區別「大理石」與「花崗石」。我製作一張學習單,請同學整理課本內容後,寫在學習單內,這是一個自我省思與建構知識的過程。
12月14日,介紹課本3-59頁「清水混凝土」,我播放兩部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台灣首座清水模建築—公東高工聖堂大樓》,公東高工聖堂大樓,由瑞士籍工程師Justus Dahinden設計規劃,以淺灰色為基調、外型宛如方舟的清水模大樓,2017年被世界遺產基金會評定為「現代特色建築」第一名。網址:https://reurl.cc/6rx8d。
第二部影片是《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建築主體由清水混凝土與帷幕牆構成,以正三角形為設計基本元素,將正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成3個樓層。是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台灣的首座建築。網址:https://reurl.cc/Qzxrp。
12月21日,介紹「機械及電力系統」,其中「火災警報設備」,我播放了一段國外的火災模擬影片,網址:https://reurl.cc/GWO8W。
本段影片有旁白文字,右下角有火災現場的溫度與時間,我期待學生能瞭解火災的可怕與火災發生後的逃生方式,並介紹教室內與走廊的火災探測器,包括「定溫型」、「差動型」及「偵煙型」。
12月28日,第四章「水利工程」,介紹「河川治理」。我播放影片《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第957集》「河川整治-消失的自然河流」。網址為:https://reurl.cc/a29N4。
河川整治可塑造出水岸風情,吸引旅客,許多縣市陸續推出河川改造工程,建立人與河的友善空間。為了維護生態環境,除了防洪排水工程整治,是不是能有什麼辦法可以保留河川的自然生態?
108年1月4日,第四章「水利工程」,介紹「水土保持」。我播放影片《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崩山、惡水、土石流」。網址為:https://reurl.cc/YyOjD。
土石流,亦稱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地形險峻地區,因為暴雨或自然災害,使得泥土石頭與大量的水混合後,受重力作用,沿著斜坡滑動的現象。我總結,土石流的形成有三個基本條件:(1)有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2)上游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3)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
學期結束前兩週,我帶同學到圖書館,借一本自己喜歡的「土木建築」書籍,並參加「建築閱讀推廣普及活動」,列入本學期《工程概論》平時成績計算。
學習單分為以下3個部份:(1)圖書作者、內容摘錄:請依作者序,摘要抄寫即可。(2)我的觀點、討論議題:請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與心得。(3)最後請繪出書中,印象最深刻或最有代表性的一幅插圖(彩色為佳)。
「建築閱讀推廣普及活動」,共有建築科6個班級同學參加,最後頒發給15位同學,建一孝共有9位同學獲獎,每人獲頒500元獎勵金,為獲獎最多的班級。建一孝獲獎名單如下:「吳宗樺、沈智賢、洪宇珊、張棚秝、陳宇柔、陳律愷、程鴻琮、黃翊婷、譚子芸」。
期末考於1月16日舉行,本學期《工程概論》共有「劉智凱、何恩碩、黃捷、陳律愷、陳建中、初旭日」等6人不及格。不及格原因大多因為月考與期末考成績不理想或平時作業缺繳。
身為一位老師,要學習用熱忱讓教學變得更有創意,本學期擔任建一孝《工程概論》,以「分組討論」與「欣賞影片」,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並製作《工程概論》教學網站,網址為:https://reurl.cc/Rx34D。我試著將學習的責任,交到學生手上,經由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讓學生經驗不同的學習過程。老師的角色在啟發學生,讓學生學習課本內容。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鼓勵學生參加「建築閱讀推廣普及活動」,期待同學們能經過課程介紹,認識土木建築,進而喜歡土木建築,期待未來的某一天,同學們能為一位優秀的建築師,或參與國家重要建設,做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面對新世代學生,老師應掌握新契機,跳脫傳統學習制約,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老師如果仍把自己定位在「知識灌輸者」角色,會愈來愈吃力不討好,期待「我教得很開心,學生也學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