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022年1月3日,菲律宾各个学校在短暂的圣诞假期后,纷纷迎来了开学。然而,因新冠病毒的异种——“奥密克戎”的作祟,接近黎明的国家瞬间跌入“谷底”,人们感到可怜、可笑、又无可奈何,只能将微茫的希望寄托于五月的总统选举上,似乎渴望点什么?那个他(她),是否值得?
去年本人所提到的“政治手段”,即降低公布的确诊病例,从而缓解国家的经济危机,实在不引人猜忌。即使我这样说,也还抱着国家能在新的一年从“病魔”手中解脱,重获平安与幸福。令我惊讶至极,打破了内心薄弱的防护罩,是在圣诞假期后。1月1日,多么吉祥的日子,确诊病例 “如期而至” 地像31日那晚绚丽多彩的烟花般直冲云霄。如此混乱的情形不禁在社交媒体被肆意传播,并被附上了人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的特别标签,仿佛这样做能得到一丝解放。有的人祈求希望,有的人麻木讽刺,而有的人无动于衷。 “总统候选人” 以及 “总统选举” 这两个词到底给菲律宾带来了什么?在我看来,不过类似于艺人的名声罢了。
自新冠疫情爆发两年来,总统选举也紧随热火朝天。各家总统候选人风格各异,或是“拳击王”转成参议员,或是歌手演员转成市长,或是前总统的儿子,亦或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在脸书、推特,以及众多报社当中逐渐展出面貌,占据了媒体资源。渐渐地,国家的大小新闻无不与总统选举紧密相关,即使两者并不相连。不单单是网上的舆论,路边的牌子、街边的广告、高楼的壁报,就连学校的线上课程也都时常与候选人沾边。我记得“资讯及媒体素养”的一堂课中,老师问起,“为什么社交媒体都报道总统选举的相关信息,而不是环境保护等重要内容?”为此,他解答道,“因为总统选举是热点,是举国上下都关注的潮流。有人关注,有人才能赚钱。”这段话不禁让同学们陷入沉思。
十二月卷席全国的“奥黛特”台风,导致家破人亡,辗转流离。这时,候选人们会献出自己慷慨的心,给予钱财、物资、或者关怀给难民。特殊时期,候选人们的一举一动在众目睽睽下被“大做文章”,被“断章取义”。“平日里不曾露面,关键时刻‘做样子’”,不少网友这样评论。但是另一方面,也不乏战战兢兢地,默默无闻地,连续好几年访问难民处的候选人。在新世纪的科技时代,不论逢场作戏,或者诚心诚意,大多数信息都被媒体盖上了层色彩。有的人随波逐流,常常只发布与“热门”候选人相关的帖子,以便从中获得所谓的关注和“粉丝”,而忽略了本应该分享的品质。有些“粉丝”甚至为了提高自家候选人的支持度,对“敌对”的候选人采取激烈的手段:盲目制造流言、修图诋毁形象、网暴、人身攻击等,一片狼藉。然而,信息时代也给予了人们些许“安全感”。因为候选人们过去的经历、现在的举动、以及未来的打算都能及时地、迅速地、透明地传达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对生活抱有希望。不仅如此,互联网化身为通道,加强了候选人与民众的联系,使人们对这位未来的总统有更透彻的了解。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转机,一次脱贫致富的契机。
在菲律宾居住了十几年的我,依然保留了中国国籍,以至于无法对菲律宾的政治提出更多的评论。但是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这个美丽的国度,能够摆脱“贪污”“腐朽”“无能”“贫穷”的形象,完全洗去尘埃,蜕变成亮丽的珍珠。望广大的华人及本地人,特别是持有投票权的,擦亮双眼,选出照亮菲律宾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