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禮記 ·祭義》
鬼的觀念來自於人類的死亡,人死之後,稱之為「鬼」。
人們把鬼分為惡鬼與善鬼;惡鬼被認為經常在民間作祟危害,善鬼能保護在世的人。
親人死亡之後稱為家鬼,家人透過正式的喪禮儀式,讓死者的鬼靈得到安息,死者的神主牌位列入祖先牌位中,死者正式轉成為祖先。
惡鬼包括無祀之鬼與厲鬼,厲鬼是民間最為忌諱與畏懼者,所指為死於非命者,因其怨念過深,具有強大靈力的鬼靈,常會在人間作怪。
醫死亡場所,則區分為水鬼和陸鬼;水鬼,為投水自殺或者意外淹死的人,亡魂會徘徊在淹死的地方,引誘或強迫人落水而死,來當自己的替死鬼,使自己得以投胎轉世;陸鬼,以會不會害人區分為無惡意陸鬼或厲鬼。
魂花
七美嶼,原名大嶼,位於澎湖縣八罩島南方,該嶼海濱上生長了幾顆燦爛奪目的不知名花木,若有人採摘其花朵就會患病,傳說是七名不願受海盜侮辱,故而投井自盡的女人靈魂所化之仙花。-摘錄至《台灣風俗誌》
「七美人」的故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一批倭寇登陸大嶼燒殺擄掠。有七名女子在倭寇的追趕下,自知難以逃過,又不甘受辱,為保全自身貞節,因而集體投井自盡;事後有人發現此井居然長出七棵樹,因此人們便傳說這些樹就是那七名烈女子的化身。
此樹終年長青,會在春秋二季會開出小白花,飄有清香,當地人又稱它為「香花樹」。
為感念七名烈女子的故事,後人填井立塚,在此立了塊「七美人碑」,稱為七美人塚;原名大嶼的七美,也在1949年改名為現在的名稱。
現今七美人塚上有兩個石碑,左邊的石碑是鄭碾立的,石邊的碑文是何志浩將軍作歌詞和敘文、張默君女士寫書法,表示對七名女子的追悼。1989年1月31日,七美鄉鄉長呂昭麟題〈七美人塚事蹟簡介〉並刻石,以紀念七名烈女子的故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女鬼(此項可劃分至上方的鬼魅定義中)
日斗嶼燈塔的女鬼
日斗嶼,位於澎湖群島的吉貝嶼以北,傳聞中,島上燈塔的員工宿舍某個房間內,常有人夜半驚醒,目擊幽靈;傳聞是位年約二十五歲,盤圓髻,看似活生生的稀世美人。
劍潭寺女鬼
劍潭寺旁有一座古寺。附近古塚壘壘。傳說:從前有人在月夜經過時,看到一個年青女子口吟:紅愁綠怨送春歸,徒倚無聊幾夕暉,十載光陰如一夢,遊魂時逐落花飛。
跟蹤這女人,女人即走入潭中。後來每逢月夜經過此地,皆能遇到這位女性。
傳聞,這位女性是病歿葬於此的某文士之妻,故能文能詩
-參考資料: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Watch Taiwan觀‧臺灣》第18期,頁22-25、《澎湖女鬼故事探析》、《台灣風俗誌》、《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詩畫拾穗錦囊〉、台灣地方異聞工作室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