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自己的成績好壞有所感,應該是小學五六年級開始拿獎狀回家的時候,考試偶爾拿前三名、作文偶爾代表參賽,然後小學畢業前媽媽給了一本智力測驗題本做練習,懵懵懂懂考完私立中學的入學測驗,就驕傲的背起私中書包上學去。當初似乎順理成章的事,現在好像背負了父母的期待與經濟壓力。然而當時為何未曾覺察,我想是因為驕傲而甜蜜的時刻太短暫,第一學期還沒過完,我們姊弟就被送回奶奶家長住,接著是親戚長輩不時的過度關心,後來才知道父母離婚了,雖然不影響學籍,但是與父母之間確實日漸疏離。
接下來的學習生涯,有被父母拋棄的哀怨、自卑,也有奶奶、叔叔的疼惜、親戚長輩的詢問探究;除了夜深人靜的自怨自艾、不甘心,還有甚麼事都要參與的不服輸,於是社團、校隊、出遊、打工、戀愛都不能少,就算日常只有晚餐錢,也要東省西省擠出一點來與朋友交際。
念大學,是為了些許的虛榮感,以及可能高一點的薪資。面對家人不同的期待,父親要我當公務員、奶奶要我當老師、母親要我繼續深造,我選擇在能力範圍內盡量達成大家的要求,雖不中亦不遠矣。
大學時代已經過去20年啦,作業及報告老實說真的是交差,沒有非得想盡辦法保留下來的理由,所以,就在搬家兩三次的轉移中自然的消逝了.......。但是工作之後的學習可能因為要自己負擔,就比較認真,除了上課一邊手寫筆記之外,還利用時間將筆記整理成WORD檔。
我把上課筆記都打成WORD檔啦
數論筆記
代數學筆記
機率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