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衛一號:
是一枚於1999年發射的低軌道科學實驗衛星,任務執行時間為1999年1月27日至2004 年6月17日,在值勤期間它完成通訊實驗、海洋水色與電離層測量等三項科學實驗任務。
2.福衛二號:
於2004年發射的人造衛星,為我國自主擁有的第一枚遙測衛星,兼具遙測與科學兩大任務。其具備高解析度遙測功能,曾在2004年的印度海嘯、2008年的四川地震等災害中提供即時影像。
3.福衛三號:
為一個由六顆衛星共同組成的衛星星系,於2006年4月15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搭乘美樂達1號火箭升空 ,於2020年5月1日退役。福衛三號是全球首個氣象衛星星系,其任務是以掩星觀測原理反演大氣層的剖面資訊,包括溫度、濕度、大氣壓力,以及電離層電子密度 。退役後由福衛七號代替它的位置。
5.福衛五號:
是為首個由台灣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衛星。任務著重於衛星本體及光學遙測與科學酬載自主能力的建立,並接替於2016年除役的福衛二號任務。福衛五號是一顆僅作為商業性用途的衛星,其拍攝照片不用於軍事。
6.福衛六號:
原定是我國自主擁有的第五顆衛星,是以災害防救與環境觀測研究為策略性任務的微衛星。但國科會於2009年重新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決定終止該衛星的發射計畫。
7.福衛七號:
是臺灣的氣象衛星衛星群。福衛七號由六顆衛星組成,預計於太空中執行五年的科學任務計畫,主要工作是進行全球氣象預報、氣象變遷研究、及電離層動態監測。
8.福衛八號:
福衛八號計畫是「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所規劃執行的第一個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計畫。「福衛八號計畫」傳承福衛五號本體設計的自主研發能量,規劃兼具重量輕、成本低、高效能的先導型衛星通用平臺,創造出衛星量產的需求,透過快速複製,提供給後續發展的衛星任務使用。 「福衛八號計畫」預計發展6顆原始解析度1公尺、另發展2顆原始解析度小於1公尺的光學遙測衛星。星系佈建可提供每日多次再訪能力與全球涵蓋之衛星影像,達成即時性衛星資源需求。福衛八號計畫自2025年起,衛星陸續發射。
9.福衛九號:
福衛九號計畫是「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所規劃執行的台灣首顆微波遙測-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計畫。「福衛九號計畫」發展2顆多功能、高解析度的X頻段合成孔徑雷達遙測衛星,最佳解析度≤ 1米、最大刈幅超過50公里,佈署於地球上空約514公里高的太陽同步、晨昏(Dawn-dusk)軌道形成雙星系。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具全天候、日夜取像能力,適合多雲霧的氣候的臺灣,應用領域為環境監測、災害監視、海事安全、農業與森林、情資收集等。計畫目標為自主建立先進的SAR衛星與地面系統,包含本體、酬載、關鍵元件、影像處理及應用等技術能量。福衛九號星系將可每日再訪台灣,及提供全球涵蓋的衛星影像資料,與福衛八號光學遙測衛星構成互補與完整的對地觀測系統,可支援寬廣的地球科學應用。福衛九號第一枚與第二枚衛星搭載主動式相位陣列天線SAR酬載,分別規劃於2027與2029年發射。
獵風者衛星:
獵風者衛星,原為福爾摩沙衛星七號中的自主衛星,從該計畫獨立並另命名為獵風者。是臺灣的氣象衛星,亦為臺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是全球少數能夠觀測海面資料的氣象衛星。其外語名則命為TRITON,源自希臘神話中的海之信使特里頓。
番薯號衛星:
是由國家太空中心結合國內研究機構、大學及企業界共同參與研發的第一枚皮米級衛星。為一顆邊都是十公分的正立方衛星重量為857公克,任務壽命為兩個月,軌道高度為600~650公里。衛星上所擁有的科學儀器為應用微機電技術發展的微光譜儀,用來測量大氣層對太陽可見光光譜的散射量,以進行大氣成分分析的實驗。該衛星的計畫開始於2001年4月,但目前並無發射相關規劃。
台俄微衛星合作計畫:
為台灣與俄羅斯在微衛星領域的學術合作計畫,成功大學負責衛星電腦、飛行軟體與地面站開發,中央大學負責科學酬載研發,莫斯科大學負責發射服務、衛星設計與俄方科學酬載。這項國際合作計畫從2006年中開始,微衛星團隊經過科學任務規劃、實驗設計、儀器研製、測試驗證及軟體撰寫等一系列研發工作,最後通過衛星系統整合測試驗證的嚴格考驗,對國內的科學團隊是一次獲益甚多的太空科技研發與學習經驗,俟衛星的初期軌道操作及科學資料的確認之後,將可正式進行電離層的科學實驗與研究。
探空火箭:
台灣探空火箭由國家太空中心主導,目前已進行10次探空火箭發射任務。在第一期與第二期太空計畫中,為減少成本,由中山科學研究院開發的既有火箭改良,進行中氣層至熱層的科學研究。台灣探空火箭計畫,自1997年至2003年共發射了3次,第2期長程計畫中計畫在2004年至2018年發射7次探空火箭。從2019年開始的第三期太空計畫則委託民間廠商和大專院校開發探空火箭,預定在2020年進行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