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寺濕地位於竹北市與新豐鄉交界的鳳鼻尾山系內,因緊鄰竹北蓮花寺而得名。此地地下水含量豐富,土壤為富含鐵質的黃色細沙,且山坡地易崩塌而形成營養貧瘠的陷谷型濕地。
一般植物無法自根部吸收足夠的礦物質元素,但食蟲植物卻可藉由捕蟲機制彌補,反而成為適應本地濕地生態的物種之一,並以臺灣種類最多的食蟲植物及稀有伴生植物的生態系而聞名,也是許多植物學者踏查的植物寶地。
蓮花寺濕地食蟲植物保護區範圍共約1.2公頃,且屬於軍方管制區,若要進入參訪需申請進入許可。
1985年劉月梅老師到新竹女中任教第二年,就聽說蓮花寺地區有很多的食蟲植物〔中山大學的楊遠波教授的相關文獻〕,在蓮花寺公車山腳站(今日牌樓),在此區段發現許多食蟲植物,有金錢草、長葉茅膏菜、小毛氈苔等,密度大於100棵/平方公尺。
1997年3月新竹分會成立,劉月梅老師擔任分會長,同年調查發現蓮花寺溼地因西濱快速道路開挖、休閒區域增建、攔砂壩興建,造成地下水量減少及棲地破壞,沙質旱地的植物入侵原來的食蟲植物棲地,原本遍地的長葉茅膏菜僅存約50株、小毛氈苔的棲地面積也逐漸縮小、寬葉毛氈苔剩不到30棵。
有感於臺灣野地食蟲植物的大量消失,荒野多次向新竹縣政府陳情,說明失去此臺灣僅存的食蟲植物最大原生棲地的嚴重性,縣府終於在1998年正式委託荒野執行復育工作,初期以割草為棲地經營管理方式。
2006年1 月採用總會濕地組陳德鴻復育濕地植物的經驗,首度以翻土擾動的方式復育食蟲植物,先以割草機割草,再使用中耕機及志工用圓鍬全區攪拌翻土,並以腳踩動泥漿,當年5月就有數百棵的長葉茅膏菜萌芽。此後固定利用每年冬季割草翻土,持續觀察每年約保持在300 多棵的數量,族群發展逐趨穩定。
2016-2017年與學術單位合作,對標的植物進行繁殖及學術研究,並將研究出的結果應用在棲地管理以及醫藥等用途。2017年的經營管理模式是將該溼地設定為種源庫,透過有效的棲地管理模式,來維繫蓮花寺濕地內的標的保育植物族群能穩定存續,並規劃與國立科學博物館、臺灣博物館等國家級科學教育單位合辦食蟲植物展覽,持續透過辦理工作假期、科學及環境教育活動,期望能將這塊珍貴溼地上的稀有植物介紹給國人認識,讓國人能多體認生物的奧秘,體認環境保護及物種保育的重要。
食蟲植物是一群演化出具有捕蟲及消化蟲體的植物,這群植物比一般維管束植物更能適應缺乏氮、磷的酸性池沼或濕地生態環境,其特徵為:
1.引誘接觸:利用氣味、色彩或蜜腺等吸引獵物靠近。
2.困住獵物:具有特化的捕蟲構造,可將獵物困住。
2.困住獵物:具有特化的捕蟲構造,可將獵物困住。
3.消化吸收:本身能分泌消化液以消化、吸收獵物。
1.黏蠅紙式:葉片分泌黏液以沾黏獵物,如長葉茅膏菜、小毛氈苔。
2.捕獸夾式:葉片特化成夾子狀,具有感覺毛,經獵物觸發後夾住,如捕蠅草。
3.陷阱式:葉片特化成囊袋狀的捕蟲構造,裡面裝有消化液,如豬籠草、瓶子草。
4.捕鼠籠式:具有囊狀捕蟲構造,若水中的獵物觸碰到開口處的感覺毛時,捕蟲囊會將水連同獵物一起吸入,囊內的細胞分泌消化液進行分解,如狸藻。
學名:Drosera finlaysoniana
科名: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分佈:非洲、亞洲、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廣西、廣東等地,生長於海拔600米以下的地區。臺灣只分佈於蓮花寺濕地。
保育等級:瀕臨絕滅(Endangered)
性狀概述:一年生草本,莖單生,纖細,經常斜臥生長, 高15~50 cm。葉互生狹線形,長5~12 cm,寬1~3mm,淡綠帶黃暈,葉片上面有會分泌黏稠液體的腺毛。總狀花序與葉對生,長達11cm;花疏生,8~15朵,花梗1cm長;花瓣5枚白或帶少許紫暈,倒卵形;種子多細小黑色。
學名:Drosera pathulata
科名: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分佈:臺灣北部及東北部山區,如內湖、觀音山、七星山、竹北濕地等,生長在潮濕的山壁,常與苔蘚類混生。
性狀概述:草本,莖不明顯且很短,上叢生葉子;根細而短,根系不發達,支根較少,不會入土太深。葉基生,通常互生,有時輪生,倒披針狀匙形,葉片向四方水平展開,如蓮座排列,葉芽最初盤旋狀捲曲,可防止水分蒸散,葉基具白色撕裂狀苞片,葉片上面有會分泌黏稠液體的腺毛。
夏季至秋季時開粉紅色或白色花,花莖細長,頂端捲曲,總狀花序上的花瓣由上往下依序一次開 1~3 朵,萼片及花瓣各為 5 片,雌雄同株;苞片針形,萼 5 裂,具腺毛;5 枚花瓣呈白或紫紅色,倒卵形;雄蕊 5 枚,雌蕊柱頭 2~6 分歧,玫瑰紅;花柱 3。蒴果長約 0.15 公分,種子黑色、細小,形狀多變。
學名:Drosera urmanni
科名: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分佈:產在亞洲、大洋洲及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長於海拔50~1500公尺的坡地向陽處。北部低海拔地區,潮濕草地或山壁。
保育等級:易受害(Vulnerable)
性狀概述:草本,無莖。葉基生,捕蟲葉聚生成蓮座狀,直徑約2~3 公分,倒卵形,邊緣有腺毛;葉柄長 10-15 mm。花序軸長約10~20公分,花瓣五枚,花柱5。寬葉毛氈苔大都為一年生草本,少數可存活2年。
學名:Utricularia aerulea
科名: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分佈:全島低至中海拔濕地
性狀概述:捕蟲囊疏鬆排於莖,地下莖及葉上;地下莖絲狀。葉小,線至倒卵狀鏟形。捕蟲囊卵形,囊口具一長喙,喙緣具許多腺體。根生花軸細長,長10-25 cm,少數具鱗片;苞片中著。花常4-10,紫紅色,小花梗極短。蒴果球形,包於宿存花萼內且與之等長。
學名:Philydrum lanuginosum
科名:田蔥科 Philydraceae
分佈:澳洲、馬來西亞、琉球、日本與臺灣。臺灣多見於中、北部少數濕地。
保育等級:接近威脅(Near Threatened)
性狀概述:直立多年生具一短地下莖之草本。葉劍形,側扁,緊密排成2列,7-9條脈,基部具鞘。葉鞘重疊。穗狀花序長,具綿毛,單生或分枝。穗狀花序常單生,具螺旋排列之花。花黃色。花兩性,左右對稱,單生於葉腋苞片內;花被片4,排成2列,外圈2大於內圈;雄蕊1,著生於較大較前花被之基部,花藥捲曲狀。蒴果縱裂成3瓣。
學名:Xyris formosana
科名:蔥草科 Xyridaceae
分佈:臺灣特有種,散生於全省低海拔濕地。
保育等級:嚴重瀕臨絕滅(Critically Endangered)
性狀概述:多年生濕生草本。葉基生狀叢生,線形,兩側壓扁,線或箭形;葉鞘邊緣膜質。花序近球形,花排成球形頭狀花序,褐色;花黃色,開放時間短;兩性,腋生於苞片;苞片覆瓦狀排列,褐色;萼片3枚,透明,側面兩枚船形,膜質,中央萼片帽形;花瓣3枚;孕性雄蕊3,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3室。蒴果,倒卵形,具縱條紋。
學名:Fimbristylis nutans
科名:莎草科 Cyperaceae
分佈:臺灣低地潮濕處。
保育等級:極稀有的水生植物,其生存環境已被人類建設大幅破壞,有滅絕的可能。近10年來只有在蓮花寺有採集紀錄
性狀概述:多年生。稈叢生,密集,近圓筒形或不明顯3-4稜。葉基生,無葉身,無葉舌。小穗單一,通常懸垂;花序鱗片螺旋狀排列,長3-5 mm,背面不明顯多條脈;花柱扁平,柱頭2叉。瘦果截面不等2稜鏡形。
長葉毛膏菜葉分叉
長葉毛膏菜捕蝶
長葉毛膏菜捕蛾
長葉毛膏菜捲葉
長葉毛膏菜開花(清晨)
長葉毛膏菜開花(中午)
長葉毛膏菜無性生殖
吃食蟲植物的毛蟲
偷獵物的螞蟻
吃果實的蝗蟲
小毛氈苔
小毛氈苔全紅
小毛氈苔全綠
小毛氈苔開花
小毛氈苔紅花與白花
小毛氈苔罕見三花軸
寬葉毛氈苔
寬葉毛氈苔捕蟲
寬葉毛氈苔之花
寬葉毛氈苔兩個花軸
寬葉毛氈苔與小毛氈苔
長距挖耳草花
長距挖耳草捕蟲囊
長距挖耳草與穀精草
復育前
復育後
做標記
挖土
除草
冬季進行全區割草
清除割下來的草莖
在土石掩埋區進行移植工作
在樣區內進行撒種工作
裝設微氣候測量儀器
挖取檢測用土樣
從取樣井中取出水樣
參與志工
2016.01 臺北棲地志工參與蓮花寺棲地維護工作
2015.04 舉辦「走入食蟲植物的世界」
2017.03 新竹縣國民教育輔導團參與蓮花寺棲地維護工作
2018.01.10 荒野裡的珍珠:食蟲植物知多少
2018.03.12 食蟲植物你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