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多方聯繫,聯絡當地學校、社區、生態團體…等,並密切觀察梭德的習性。
-進行一連串護蛙行動,為日後「幫青蛙過馬路」奠定基礎
-10月11日,夜觀發現大量梭德。
-10月12日,首度發出「護蛙召集令」,號召民眾每天晚上到大山背守護青蛙。
-10月14日,發布新聞稿,開始喚起社會注意。
-10月15日,鄰近的學校志工動手整理環境,為青蛙打造安全通路。
-10月16日,中國時報首度報導護蛙訊息,標題為「不怕輾拚老命,赤蛙為愛衝衝衝」
-10月17日,提早於傍晚上山,發現梭德的實際出沒時間為傍晚,隔天馬上提早於17:00集合
-10月25日,油羅的河岸工程仍持續進行,直到2010年才全部完工。
-FB粉專「幫青蛙過馬路」成立。
-多家公司員工加入護蛙志工行列,甚至有護蛙假。
-以葉晶京手繪,結合故事媽媽的文字,共同出版「跳吧!梭德」繪本
-於網路發起募集「給青蛙的婚禮祝福」照片回傳與預測活動,引導民眾了解護蛙理念和對環境生態議題的關心,當年度共收到769個來自各方的祝福。
-鄰近大山背的大肚國小,全程參與本年度護蛙行動。小朋友還自編自演行動劇向全校同學宣導護蛙的重要性,獲得廣達文教基金會的藝術漂鳥計畫贊助。
-樹立全國第一面「注意青蛙」路牌。
-在地豐田村居民加入護蛙。
-推動「浪漫台三線,蜜蜂守護計畫」,組成割草大隊,宣導不用除草劑議題。
-開設護蛙領隊志工培訓課程。
-首次施作試驗性「生態廊道」。
-10月份的中度颱風「菲特」來襲,志工仍然每晚巡守,但還是沖掉了多數青蛙卵塊。
-開始舉辦以〈 跳吧!梭德〉為主題的生命教育推廣講座和校園巡迴講座。至2018年止共辦理71場、5,200位12歲以下兒童參與講座。
-與聯電合作執行「梭德氏赤蛙棲地保育行動」自2014-2016,共培訓志工計4,000人次
-為了避免山溝被水泥化,號召志工打造「砌石溝渠」,共砌石200公尺,動員198人次參與,使用近50立方米之石頭。
-開始向橫山鄉公所認養護蛙周邊區域。
-「跳吧!梭德」推出繪本動畫
-實小(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小部)新聞臺小記者報導,並參加106年「教育金像獎」,得到最佳人氣獎。
-護蛙10周年,推出護蛙明信片、紙膠帶、蛙皂等周邊產品義賣,獲劉興欽老師致贈大山背護蛙圖像。
-大山背路殺事件成為國際研討會中主題,於2018.6月舉辦:「道路生態暨資料分析國際研討會」各國研究者前往參訪。
-引入新竹科學園區實驗小學戶外教學課程,共辦理6場、225位兒童參與。
-參與化學局環境雜草管理宣導推廣成果發表記者會,共計6縣市訂定相關條例。
-護蛙調查團隊因任務重心調整,更名為兩棲類調查志工培訓。
【基本資訊】
行政區域:橫跨新竹縣橫山鄉豐鄉及豐田村
地理座標:經度 121.144202, 緯度24.690869
海拔:300~350 公尺
面積:豐鄉村(5.0平方公里), 豐田村(6.1平方公里)
橫山鄉以礦場、林木起家,早期煤礦、伐木業相當發達,山林裡仍保留相當多杉木、油桐樹,農業古早有橫山梨、山背茗茶,現今以柑橘、蔬菜為大宗。境內包含力行村、大肚村、新興村、沙坑村、福興村、內灣村、豐田村、豐鄉村、南昌村、田寮村和橫山村等11個村
大山背屬於新竹縣橫山鄉,早年由芎林、竹東遠望橫山,數座大山有如屏風橫陳在前,自古就有「橫山」之稱,而大山背之名由來則是因為日治時期稱橫山為「天背山」,也有大山之背的意思。
大山背於1871年(清同治10年)由鐘石妹等來此開墾,早期有番仔林之稱,因此地原為原住民活動地帶,先民至此開墾期間,還曾暴發數次衝突;1888年(清光緒14年),劉銘傳曾丈量全台土地,當時的紀錄大山背已有約二十甲的水田與園地,人口約有500 人,建有草寮、大樹榕、新公館、騎龍…等聚落。
【棲地型態】
山區溪流及產業道路與已開發觀光區域。本區為一個開發過的山坡地,由於區內的水量豐富、水文完整,故其林相仍非常完整。在果園地區以各種柑橘類作物栽植為主,廢耕地及河谷兩岸已演替成完整的次生林。
【生物資源】
環大山背山而行,山上以野桐、山麻黃、五節芒、鵝掌柴等多種次生林之常見植物為主。林內則散生申跋、月桃、風藤、野牡丹等植物。在路邊兩旁則以昭和草、大花咸豐草、紫背草、紫花藿香薊等植物為主。
兩棲類-自2008年開始之兩棲類調查共記錄 17種青蛙:梭德氏赤蛙、長腳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貢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小雨蛙、臺北樹蛙、莫氏樹蛙、褐樹蛙、布氏樹蛙、面天樹蛙、日本樹蛙、艾氏樹蛙、澤蛙、福建大頭蛙、金線蛙(偶見)、盤古蟾蜍以及黑眶蟾蜍。
【面臨的威脅】
野溪整治及觀光開發及鄉道噴除草劑對當地生物有極大的威脅。
【物種簡介】
梭德氏赤蛙的大小約4至6公分。鼓膜周圍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並形成一個黑眼罩。背部褐色或灰褐色,有一個小小的八字形黑斑,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細長明顯的皺褶。但由於體型不大,又生性隱密,平常不容易看到牠們。不過在每年9月和12月,牠們會成群結隊,一起遷移到溪流裡進行生殖活動。
【生態習性】
梭德氏赤蛙在溪流繁殖,叫聲往往被流水聲蓋住,所以雄蛙沒有外鳴囊,不以叫聲來吸引雌蛙接近,而採用主動搜索的方式,抱住身旁大小看起來像雌蛙的個體,然後再發出細細柔柔的求偶叫聲「嘖」表明心意。
可是雌蛙的數目實在太少了,經常一、二百隻雄蛙搶幾十隻雌蛙,所以心急的雄蛙常常判斷錯誤抱到隔壁的雄蛙。牠們很盲從,只要有一隻雄蛙展開行動,周圍的雄蛙馬上會不甘勢弱、不明究理的跟進,因此常看到一堆雄蛙莫名其妙的爭成一團。
等到被抱錯的雄蛙發出「給」釋放叫聲,告訴對方我也是公的時候,大家才會一哄而散,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卵塊呈球狀有黏性,經常黏在石頭底下。蝌蚪腹面有吸盤,幫助牠們適應溪流生活。
鳴叫時間間隔 0.692±0.12(秒)
鳴叫長度 0.324±0.167(秒)
主要頻率 2228±136.723(Hz)
認養路段示意圖
竹35線4.5K里程牌
認養起點一
認養起點二
認養起點三
砌石路段
認養告示牌
認養起點一告示牌
認養起點二告示牌
認養起點三告示牌
砌石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