縞飛蝨大概就是後門生態池最常見、數量最多的生物了!無論是在圓環內的草地上,還是池中的印度莕菜葉片上,都有牠們的蹤跡。
雖然縞飛蝨很小隻,可能比一粒米還要小,卻讓人無法忽略他們,因為當你走在草地上,腳撥動葉子時會驚動縞飛蝨,接著牠們就會飛起來,然後停在葉子上,這時就會發現,草地上白色一點一點,都是縞飛蝨。
早在今年二月我就發現縞飛蝨了,不過當時沒有仔細觀察,遠遠看以為是葉蟬,直到3/31,我才真正看清楚他的長相:
原來這種小生物長得這麼特別啊!雪白中帶有一點透明的翅膀,像是鋪了一層棉絮,腳則像是插進麵粉堆後,敷滿了白粉。後來去網路上查資料,才知道牠叫做「縞飛蝨」,「縞」除了有「白色的」意思之外,還有「白色的絲織品」的意思,的確,牠翅膀邊緣白色一絲一絲的構造,真的和白色的絲織品滿像的,難怪會叫做「縞飛蝨」。
到了隔天,決定再拍幾張縞飛蝨。雖然牠們數量很多,要靠近拍攝卻不大容易,第一個原因是牠們太小隻了,必須靠的非常進才能拍攝清楚;第二個原因是縞飛蝨有趨光性,我用頭燈補光時,牠們就會開始躁動,然後移動位置、轉換姿勢;第三個原因是他們的停棲位置,常常在水中的葉子上,這時我就要想辦法將相機角度放的更低,才能清楚拍到牠們的樣貌。不過這次的運氣還不錯,有一隻不太怕人,而且停棲的位置良好,畫面還不錯:
接下來幾次去到生態池,就比較沒有拍攝縞飛蝨了,因為投資報酬率比較低,拍攝花費時間多卻較難有好作品,但是我有觀察到一個現象:大約在傍晚六點的時候,縞飛蝨會拍動翅膀,一次約拍動0.5~1秒,然後會反覆數次,這種行為通常不是只有一、兩隻,常常會是一小群,約三到五隻不等,同時出現拍翅的現象,目前我還不確定這種行為的目的及作用,網路、圖鑑上也沒有相關的描述,還有待觀察。
最後再放幾張還不錯看的縞飛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