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沈翠蓮校長
教育理念-沈翠蓮校長
壹、教育理念~筏現.穀粒,烏溪擺渡人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教育學生應用及實踐 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以期每個人都能「看重自己、尊重他人、共創美好。」體現身為人的美好。
一、筏現:
(一)發現優勢
堤防的阻隔形成城鄉差距,卻留下天然的生態環境;學校人數少,卻創造創新的學習模組。城市很熱鬧、鄉下很熱情;城市有建設、鄉下有天然;城市多元化,鄉下豐富化;凡事一體兩面,面對困境換個角度來看,就能發現優勢,人的美好就在「自我肯定」,建立信心,克服困難,充滿希望。
(二)找回自信
「做中學,創造成功經驗,找回自信。」我們帶著孩子爬上堤防,緬懷前人渡河的精神,許了一個願望:「我要渡烏溪!」我們感知體驗課程是鄉野學校的優勢,我們想要突破學校升學的窠臼,帶著孩子在冒險中自我挑戰、團隊合作、創新展能;達成富情感、樂探索、具行動、勇表達之理念目標。
二、穀粒:
(一)正向鼓勵
李崇建將薩提爾模式融入教育現場,提出我們的成長、學習和工作,有兩種動力模式:「匱乏感」和「滿足感」。
傳統教育常運用「匱乏感」,恐嚇孩子「你做的不夠好」、「你擁有的不夠多」來驅使你更努力、更認真。卻讓孩子失去自信,「我永遠不夠好」成為一種習慣。
個人認為教育的動力應採取「滿足感」,讓孩子感覺到富足、有能力,面對挑戰時可以更有安全感。看重每個人並不吝嗇給予鼓勵,才能發展出充滿「自信心」的人。以正向轉化挫折,以創意提升價值,讓人獲得巨大的成長能量,更正向做自己。
(二)鼓勵專業
「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的愛心與專業可以成就每個孩子,老師在教學最前線,需要校長的支持與支援,鼓勵老師增能、自我實現,鼓勵老師分工合作、互相肯定,鼓勵老師成為孩子的貴人。
三、擺渡人:
(一)以愛為筏,渡人為願
一群自許溪尾擺渡人的老師們,「以愛為始,渡人為願」,每天載送學區外學生上下學。犧牲自己放學後、假日及暑假時間無怨無悔地陪伴孩子補救及精進學習,更知道唯有開發在地課程才是教育孩子成功翻轉的契機,於是勇敢地帶領孩子走進烏溪,從生活情境中引導他們創造家鄉的希望。
「幫助每個孩子展能」是一群擺渡人堅定的信念,嘗試運用教師協同教學以及學生混齡學習的機制,從孩子的角度玩教育,孩子喜歡上課、能夠思考、積極發表、懂得人文關懷,才能成為自發、互動、共好的終身學習者。
(二)跨越自我
擺渡烏溪,成功!那一刻,我們成功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使我們信心大增,我們知道溪尾的未來不是夢,相信偏鄉的孩子有無限可能。克服困難才能成就高峰經驗,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正向肯定不斷自我超越,生命充滿熱情,生活無限精彩。
貳、學校願景
成為一個溫暖有愛、自信風采的人
參、教育目標
以學校願景演繹出「培養自信有愛的小擺渡人」為目標,孕育孩子具備「環境探索力、團隊合作力、國際表達力、自我認同力」,培育「探索、行動、寰宇、情感」小擺渡人;彰顯「守護環境/永續生態,人際合作/行動實踐,創新美感/接軌國際,認同家鄉/關懷文化」為課程價值,開展孩子具備「小學校、大世界」的視野,翻轉偏鄉、創造希望,情繫家鄉、航向世界。
肆、教學策略
以SAIL策略--S探索體驗、A行動創客、I國際理解、L在地關懷,涵養孩子成為自信有愛,航向世界的小擺渡人。
探索體驗(Search):走入烏溪的親水教育與土地連結,涵養孩子守護環境、永續生態。
行動創客(Action):挑戰自力造筏,在擺渡烏溪中冒險;手作種稻,在田野間體驗,勇敢行動、團隊合作。
國際理解(Internation):將情感轉化為雙語、資訊、藝術等國際模式,多元發表接軌世界。
在地關懷(Love):走讀家園,訪談耆老、紀錄情感,對家鄉有愛、自信展能,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