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學推動小組
原住民族的知識與議題,長期以客體姿態存在於學術領域中,由不同學科 的研究者,以第三人稱視角來觀看、討論、記錄、書寫。直到 1980 年代,此一被動的角色定位逐漸轉變,強調原住民族主體性、使用第一人稱的學術寫作,開始成為可能。
近年來,排灣族人於是以不間斷的口述、書寫,持續述說著自身的神話、傳說、歷史、文化乃至於整體思想架構,也深刻思考著當代面臨的種種課題與挑戰。這個過程,不僅刻劃了獨特的文化價值,更蘊涵著族群內部渴望建構出一個互為連結與支持的學問主體的努力。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讓族人、學界與文化工作者能有充分且深度的對話空間,也為了打破不同學科劃分出的界線,2015 年秋天,我們成立了「排灣學推動小組」。
我們期望透過「排灣學研討會」的固定舉辦,搭建起族群內跨地域、跨部落、跨學科,也跨世代的交流平台。讓族人們、以及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者們,能透過調查、記錄、研究,以及分享和對話,共同追尋或者即將消逝、或者已然生機蓬勃的排灣族知識,並共同探究社會變遷下的種種當代新興議題。
藉著知識討論的累積,我們還期望進一步思索建立族群知識資料庫、培養族人自我書寫興趣與能力、掌握文化知識發聲與詮釋權的可能。進而,形成對 「什麼是排灣族知識」這個問題既多元又深刻的理解,充實「排灣學」──或者更精確地以族語來說,pinakakaizuazua a tja kakituluin pakatua kakudan a caquan a vinqacan nua kaclisian nua paiwan其作為一個主體學術範疇的內涵。
秉持著這種精神與想法,推動小組成立的第一年,我們與和排灣族有密切地緣關係的國立屏東大學合作,嘗試舉辦第一屆「排灣學研討會」,也嘗試在會後將會議文章出版成專書。
「排灣學研討會」不僅打破學科分野,更希望強化學術專業與在地知識的連結。因此,在研討會的安排上,我們同時著重學術研究與田野調查報告兩個面向,期待藉由理論與實踐的深度對話,激發學術研究與田野調查動能,提升著作撰寫能力,鼓勵族人與學術研究者聯名發表的風氣。
以此,讓我們貼近土地、貼近長者傳承的智慧,然後,一起向前踏出步伐。
排灣學推動小組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