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

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也稱之為症候群),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以工作能力。


根據 WHO 全球十大死因統計,失智症已由 2000 年的第 14 名竄升至 2016 年第 5 名,若依 WHO 定義之失智症範圍進行統計,2017 年全民健保申報的

資料中因失智症就醫者約 17 萬人,其中 65 歲以上約 16.8 萬人。

另依據 WHO 推估全球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 1 名失智症患者。目前,台灣估計有超過 27 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 1 萬人。

失智症的影響,已經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常見症狀包括健忘、失去時間感,以及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等;發展至中期,症狀更為明顯,包括遺忘最近的事件以及人名、在家裡迷路、溝通困難增加、反覆提問等;晚期患者幾乎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症狀包括出現嚴重記憶障礙,無法感知時間和地點、辨識親戚朋友出現困難、走路困難、自我護理方面需要協助等。

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

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

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2019 年 5 月世界衞生組織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

為各界提供了透過公共衛生方法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的知識基礎。

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

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自 1994 年起,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將每年的 9 月 21 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2012 年起將每年 9 月訂為國際失智症月(World Alzheimer's Month)。雖然失智症主要是影響老年人,但年輕人可能也會得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