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趨吉避凶
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多動腦
多運動
均衡飲食
多社會互動
維持適當體重
避凶-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避免頭部外傷
不抽菸
遠離憂鬱
發布日期:2025/09/15
認識長照3.0
推動長照3.0—實現「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願景
連結: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fcf4a012-8aca-4dae-b868-3a848fcaafe7
發布日期:2025/08/15
預防失智飲食
飲食均衡:降低失智風險。
多吃魚類:鮭魚、鯖魚、秋刀魚富含營養,可幫助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
攝取綠色蔬菜:菠菜、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有助減少腦部發炎,延緩神經退化。
補充堅果:杏仁、核桃、腰果含有 健康油脂,能提供穩定能量,讓認知功能更穩定。
發布日期:2025/07/11
打造失智症患者安全居家環境 臥室篇
設置小夜燈,避免夜間跌倒
安裝窗簾,圖案及顏色簡單;晚上可使用窗簾減少過量的光線刺激,影響睡眠 。
放置個人物品,以獲得家的感受。
放置個人及親友照片,提供記憶刺激。
開關所有夜間顯示器,便於識別位置。
開關及插座顏色與牆壁不同,且高度方便操作。
地板、牆壁及門的顏色均用對比,避免使用圖騰。
發布日期:2025/06/12
打造失智症患者安全居家環境 廚房篇
危險器具(如水果刀、剪刀等)可使用有安全鎖的櫥櫃。
櫥櫃使用透明玻璃門,易見內部擺設。
選擇操作簡易且具安全的瓦斯爐。
選擇個案慣用的水壺、爐具 。
發布日期:2025/05/12
打造失智症患者安全居家環境 臥室篇
可在浴缸及馬桶旁側加裝扶手,扶手顏色應較明顯,最好與牆壁成對比。
馬桶有顏色坐墊或馬桶顏色與牆壁、地板顏色呈對比,容易識別。
門把顏色對比明顯、易見,方便個案辨識。
保持浴室地板乾燥或貼上止滑條以免滑倒。
建議選擇上下開關或定溫水龍頭以避免燙傷。
發布日期:2025/04/11
失智十大警訊
記憶力減退,影響日常生活
難以計畫或解決問題
做不好熟悉的事情
混淆時間與地點
視覺空間判斷困難
說話或寫作變困難
常錯放物品且懷疑他人
判斷力變差
逃避社交或工作
情緒個性改變
發布日期:2025/03/15
保持健康9項功
輕鬆步行:步行時保持能和旁人對話的速度,但感到輕微費力。
扭扭毛巾:緩慢地扭一條小毛巾,並盡量用力扭。
舉舉水瓶:雙手各握水瓶,手肘朝胸口方向彎曲,將瓶子舉到與肩膀齊高。
起立坐下:坐在有扶手的穩固椅子上,腳踩地板站起維持1秒再坐下。
上下樓梯:扶著扶手上下樓梯,如果有信心的話可以不用扶手。
邊拍氣球:直線向前走,同時做氣球在左右兩手間互相拍打動作。
走8字步:地上放2瓶水,間隔1公尺以上,在瓶子之間走一個「8」字。
手臂向上:坐著或站著,雙手互扣並把手臂向上拉直。
腿部伸展:坐在椅子上,左腿伸直,雙手放在彎曲的右膝蓋上,再換邊做。
詳細資料請參閱: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25&pid=15794
發布日期:2025/02/14
1.觀察行為,定期拍照記錄外型及個人特徵。
2.在門口加裝感應器,增加進出難度。
3.穿著鮮豔衣物或搭配顯眼配件。
4.配戴愛的手鍊、愛心布標。
5到附近警局捺印指紋。
6.為失智者配戴GPS定位器。
發布日期:2024/09/02
失智症早期徵兆
變得健忘,特別是剛發生的事。
可能出現溝通上困難,例如要找到合 適的字眼表達,會有困難。
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對時間的概念混淆,搞不清年、月、 日或季節。
做決定或處理個人財務方面會有困難。
執行複雜之家務時會有困難。
情緒和行為上之徵兆:
*變得比較被動,對各項活動及嗜好失去興趣。
*可能出現憂鬱或焦慮等情緒變化。
*偶而出現不尋常之生氣或激動反應。
發布日期:2024/08/15
失智症簡易辨識問卷
如果周遭親友有疑似失智情形,可先利用失智症簡易辨識問卷檢測,在問項中任選3題,如果有2題無法回答,建議到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
發布日期:2024/07/01
認識失智症 Dementia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由各種可影響記憶、思考 、行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大腦病症導致而成。
失智症之病程:
初期認知功能輕度障礙,日常生活尚可自理,外觀無異狀。
中期認知功能中度障礙,出現明顯精神行為症狀,日常生活需要協助。
晚期認知功能嚴重障礙,需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外觀顯呆滯。
接納失智症:
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人 誤以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因而忽略帶家中長輩就醫。
正確的接納這個疾病,早期發現、早期 診斷與治療,並尋求其他家人及社會 福利資源的協助,就能讓照顧者及失智症 患者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對照顧者的小叮嚀:
建議閱讀相關書籍,並參加家屬團體 、講座及照顧課程。 將焦點放在失智者的長處,鼓勵失智者做能做的事,多讚美及肯定。 白天儘量協助失智者保持活躍、適度的運動、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 了解並使用相關社會福利資源,讓自己有喘息機會。
失智症概況:
全球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2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2010 年估計全球有3.560萬的失智症患者,大約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
台灣 衛生署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 於民國100年至101年底進行 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 現,大約5%的65歲以上長者有輕度以上的失智症,即65 歲以上老年人,20人中就有 1人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相關諮詢機構: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02)2598-8580 http://www.tada 2002.org.tw
關懷專線:0800-474-580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02)2365-7780#14 http://www.kungtai.org.tw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 (04)2473-1619 http://www.cdca.org.tw
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02)2332-0992 http://www.cfad.org.tw
發布日期:2024/06/26
失智症溝通7原則
眼睛平視失智者
帶著幽默和笑容
聊有成就感的事
話語簡短慢慢說
以實際物品溝通
耐心等待他回答
不要勉強失智者
發布日期:2024/05/14
失智症10大警訊
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出現以上症狀,請及早到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發布日期:2024/05/14
失智症預防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
多動腦
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例如: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閱讀書報雜誌等。
多運動
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例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房、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瑜珈等。
均衡飲食
每日進食攝取量可參考:全穀根莖類2~3.5碗、豆魚肉蛋類4-6份、低脂乳品類1.5杯、蔬菜類3-4份、水果類2-3.5份、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3-5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
多社會互動
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例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
維持健康體重
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 (BMI介於 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18)失智風險亦提高,建議老年人不宜過瘦,維持健康 體位(18.5≦BMI<24)。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避凶)
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避免頭部外傷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建議避免頭部受傷
之機會。
不抽菸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而戒煙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 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遠離憂鬱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建議憂鬱症患者 宜定期接受治療。
發布日期:2024/05/14
衛教資訊
在照顧失智家人也許會有令人感到滿足的時候,但同時也充滿著壓力與負荷。以下是一些壓力的警訊,當照顧者有這些狀況出現時,就是需要協助了,趕快來評評自己目前的狀況吧!
脾氣變壞:由於照顧工作是相當繁重與瑣碎的,所以照顧者必須付出相當大的精神與體力,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永無止息。面對長期或慢性病患者 家人,大部分的努力或付出,表面上看起來對失智者似乎沒有任何幫助,照顧者對於病人的行為也逐漸到了忍耐的極限,所以常常很容易變得易怒, 對任何事情都不再有耐性。
失眠或睡眠剝奪:失眠或睡眠剝奪是照顧者常會有的問題,一般來說,失眠或睡眠剝奪的狀況,不外乎下面幾項
超過平日習慣預定睡眠的時間,仍無法入睡。
可以入睡但過早甦醒,之後再也無法入眠。
睡眠期間斷斷續續,無法連貫。
身體開始出現不適症狀:腰酸背痛、常頭痛、容易心悸、疲勞、食慾不佳、腸胃不舒服、體力不支等等。
無法接受他人的協助:拒絕身邊的親朋好友及專業人員,所提供您在照顧上的建議及協助,不管這些建議是否能夠分擔您的辛勞都無法接受。
不再與原本親近您的人聯繫:開始照顧工作之後,您逐漸與以前交情熱絡的親戚或知己好友疏遠,不再打電話或拜訪他們。
財務出現問題:因照顧工作使得日常生活開銷大增,而使您的家庭收支逐漸負荷不了。
右方提供照顧者相關文獻供參考使用,欲知更多詳情,可撥打家庭照顧者諮詢專線:0800-507-272,或諮詢本中心。
發布日期:2022/09/15
衛教資訊
發布日期: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