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類型

侈口縮頸圓腹凹底罐(雕紋陶罐)

鼓腹凹底的陶罐

表面刻畫雕鏤幾何花紋,於口緣與腹部上部,

各有連續的帶狀幾何形文飾,極為精緻

人面陶罐

質地為紅褐色夾砂陶

其口緣、足部的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紋樣,而最特別的是陶罐腹部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充分顯示了史前居民精湛的製陶技術與豐沛的創造力。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

八里坌仔社「給永佃墾批契」

為新北市淡水河口地區原住民土地契約文獻

八里坌仔社「給永佃墾批契」主要材質為紙,形狀為長方形,特徵為具手模指印的地契樣式,年代為清嘉慶八年(1803年)

契文中透過各個家族史與相互間的歷史地契資料,提供一個早期開墾史情形

人形陶偶

從纖細的腰,突出的胸部可以看出這件標本是一個女人的雕像

其左耳左臂及腰部以下殘缺。人面的五官都很完整,下巴突出,耳垂特大且穿孔,代表了十三行人極可能有穿耳洞的習俗。

頭部後方有泥條塑成的磐裹狀,似乎驗證了《淡水廳誌》對於淡水北部女性原住民會以布條包裹頭部習俗的記載。

腰部裹有腰帶,可惜腰部以下缺損,無法得知全貌。標本雖然殘缺,但從殘缺的部份還是可以看出製作者細緻的手工。

不明陶偶

因為它的殘缺,使我們根本無法肯定哪一頭才是朝上的,兩種擺法為使我們對它的解釋完全不同,而且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也都有些疑問。

第一種看法,把它當作是一件人體塑像的下半身,包括腹部、雙腿、雙腳,最妙的是跨間還圍著一條丁字帶。

另外一種看法是把原本被視為是兩隻腳的部份,便成了兩隻動物的頭,有點像蛇。在這兩個頭的適當位置明顯地畫上了嘴巴、鼻子,後頸部還有隨手捏出來的耳朵,而原先被視為丁字褲前兜的部份竟然還有第三個頭、眼睛、鼻子、嘴巴俱全,身上也是有兩道圈印紋圍繞。假如採用這種觀點的話,這件標本可能是某種不知器型陶器的一小部份。

雙頭陶偶

這件標本並不完整,在頸部以下缺失

大致上來說,這件雕像是兩個頭長在同一個身體上,看起來像蛇,那就成了兩頭蛇,但也有可能是別種動物的頭。


這件雕像塑的相當粗,好像隨手一捏,成了頭形,用指甲刻出嘴,然後在圈印出眼睛就成了,在身體上有成排的圈印紋裝飾,先是環繞身體的一圈圈印紋,然後是四個兩兩排列的圈印紋,最下面又是一圈圈環繞身體的圈印紋。

豬頭陶偶

這件標本是豬頭的塑像

頸部密佈圈印紋,頸部以下殘缺,無法得知原本的完整器型,但頭部卻保存得相當完整,只有犬齒脫落。

豬鼻前端特大且上翻,鼻孔朝前,上下顎各有四枚牙齒外露,犬齒長而外翻(犬齒雖缺失,但齒窩猶存),兩耳招風,很精確地表現出豬的外表特徵,說明雕塑者具有極敏銳的觀察力和表現力。

雞頭陶偶

這件標本殘缺不全,我們從殘餘的部分勉強可以看出這是一隻小雞的頭

其表現手法接近漫畫手法,象徵性的雕塑出眼睛、雞冠等部份。

豬形陶偶

這件標本殘缺不全,從殘餘的部分勉強可以看出這是一隻小豬

但其式樣與前頁標本重視寫實的表現手法完全不同,而較接近漫畫手法,雖然嘴部、眼睛、耳朵、鬃毛都有,但都屬於象徵性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這件標本和前件標本都有圈印紋的裝飾圖樣

雞頭陶偶

這件標本的樣子像一個雞頭

有明顯的雞冠和眼睛,嘴巴可能稍有缺損,喉部、後頸部及右頸側面都有成排的圈印紋,唯有頸部左側沒有,這也可能是一個雙頭雕像的右半邊,但頸部以下缺失,無法得知全形。

陶把

陶把,狀似人面圖樣

青銅鈴鐺

青銅 製成的鈴鐺

瑪瑙珠飾

重量(全器)57.18公克、數量(全器)129顆

瑪瑙珠飾

重量(全器)74.5公克、數量(全器)100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