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專欄

您好^_^

親愛的來賓您好^^
    我是山頂國小的專輔教師 蘇郁茜,學生們都叫我 Kitty老師或Kiki老師。我的工作是協助校內的孩子,在學校的環境適應得更好。我在校內主要教授輔導活動課程,而這裡會定期與大家分享我的輔導理念及輔導相關文章,歡迎大小朋友來找我一起討論喔!

2024.7    整理情緒小技巧-表達性書寫                                                                       錢映融臨床心理師

●選擇一個主題:書寫主題可選擇盤旋在心中、使感到有壓力或苦惱的事件,如工作中遇到的挫折、與人爭執等。若某些主題讓你感到難以承受,而無法思考,可先選擇其他主題。

●連續4天,每天寫15-20分鐘:集中4天書寫,比起1週1次的效果更好。

●聚焦內在感受,而非外在事件:書寫重點在探索與整理自身感受、心情或想法,而非單純描寫壓力事件。例如,可用「今天發生了某件事,讓我感覺到...」開始。

●連續書寫:不要擔心寫錯字或文句是否通順,在15-20分鐘內盡情書寫,並盡量不停筆。

●關注情緒變化:書寫完後,尤其前兩天可能感到情緒起伏,屬正常現象,因大腦正在重新理解並整理情緒性的經驗。每次寫完,可做些讓自己放鬆的事。若感覺招架不住情緒起伏,可停止寫作、暫時離開,讓自己沉澱一下,或考慮換一個更安全的主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9856951548819&id=100075735464752&mibextid=oFDknk&rdid=fvWrLyeYaQxooiJx

2024.6  短影音與認知扁平化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有關短影音的影響,可以討論的面向很多,


近日網路上也有許多討論和觀點的交流


我在【過曝世代】中


提到一個關於短影音的影響面向。

.


受限於短影音在平台上呈現的形式

.

(7秒決定是否被讀者持續觀看,否則只要手指一撥,短影音就因為演算法永遠離開我們的世界)

.

為了要快速抓住閱聽者,短影音不得不以低認知門檻(連你阿嬤都能懂)的語詞,搭配簡易而直觀的內容,來獲取大家的注意力。

.

儘管接下來的推論有待驗證,但試想,當使用者長期在低認知門檻的語彙與內容沖刷下,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可能扁平化了他的語言能力。

.

當這樣的習慣長期持續,且缺乏其他可能的文化或經驗刺激時,一但需要轉換到比較高認知門檻的世界時,比如教室中的知識、課堂中的學習或作業等等,就出現了認知斷崖

.

(低認知-->高認知,好比從山谷爬到山頂,爬不上去)。

.

這就需要更多時間來消化與理解高認知門檻的資訊。然而理解是需要耗費注意力資源的,這時注意力資源若不足、理解力沒有支援上來,出現分心、恍神就是很合理的反應。而這些就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負向的循環。

.

這或許可以一部分解釋我們目前在課堂上,看到的某些現象。

.

而另一個層面則是,在時間就是固定有限的前提下,短影音設計的形式讓自律難以發揮功能,於是更多的時間在無意識中投注在其中,這就壓縮了用在其他地方的時間。

.

因此,回到家庭當中,面對這樣的一個過曝世代下的現象


這也是除了書中所提到到關於人際關係、自我認同的危機之外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關於人際關係的挑戰、自我認同的方法


可進一步參考【過曝世代】


#過曝世代

#親子天下

#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文章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89209799881336&set=a.443856957749959


2024.5  當孩子口中只剩下「不知道」                                                                                       陳志恆心理師

有一次,一個導師帶了學生來找我。導師劈頭就說,這孩子和同學吵架,情緒失控出手打人。

 

「我剛給他記了一個小過,問他能不能接受懲處,他說可以。但問他為什麼要和同學吵架,他就是不說。」導師接著說:「請你跟他談談吧!」

我知道,這是個艱難的任務。孩子還在情緒上頭,又被導師記了小過,導師問不出所以然,只好換個人問。想必孩子已把我當成導師的同路人,我大概也討不到什麼好臉色。

 

其實,我是想和這孩子聊聊的。發生不愉快的事,又接著被懲處,心裡應該不好受,那受傷的心情應該被人看見。然而,當時還是新手的我,實在不知道要如何切入。

 

我帶他進入會談室,我們對坐著,他用身體的側面向著我,這是標準的防衛與拒絕溝通的姿態。我看著他許久,思索著該如何說出第一句話。

空氣彷彿凍結了,我打破沉默,問他:「你還好嗎?」

 

「嗯。」一如預期,簡潔扼要。

 

我接著問:「『嗯』的意思是『好』,還是『不好』?或者其他?」

 

等了許久,他勉強擠出兩個字:「還好。」

 

「還好,嗯。那你現在的感覺怎麼樣?」

 

「就還好啦!不知道。」

 

「你想說說剛剛發生什麼事嗎?」

 

「就老師說的那樣,不想講了。」

 

我點點頭。眼看對話難以進行,我心裡急得很。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索性心裡一橫,他想談就談,不想就不要談。於是我說:「我知道你心裡應該不好受,我很想多了解一些。但你想說也好,不想說也好。若是想說,說多一點也好,說少一點也可以。」

 

我心裡盤算著,若是他什麼都不說,我就在這裡陪他到會談時間結束,再把他送回給導師,然後告訴導師我無能為力。

 

兩分鐘後,孩子轉過頭來看著我,開口說:「我以為我當時可以好好跟他說的,沒想到會情緒失控,出手打人,我以為我控制得住自己的……」

 

我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他接著告訴我,自己是如何開始與同學吵架,接著動手,以及當時與此刻心裡的感覺和想法。他很生氣,氣同學要惹他,氣導師不明就裡懲處他,更氣自己怎麼會犯下這種錯。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麼多。」我說。

 

我很驚訝,當我抱著「不說也行」的心情來面對這孩子時,他反而開口了,而且說出來的話比我想像的多更多。後來,我才知道,孩子不是不說,而是需要被尊重,當他感覺到自己處在一個安全、不會被批判的對話環境時,才會願意向師長揭露自己的內心。

 

少年話少便是德?

 

如果你有機會認真坐下來與國、高中的青少年孩子們談談,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十次中會有七、八次讓你感到很挫敗。

 

「不知道」「都可以」「還好」「隨便」「沒差」……你可能常會獲得這種極簡風格的回應。往往你講了好幾句,他們只回你兩、三個字。

 

有時候,真的很令人抓狂!表達有那麼困難嗎?

 

還是,這是種流行文化,所謂「少年話少便是德」?仔細觀察孩子在同儕間的互動,又覺得他們明明可以嘰哩呱啦說個沒完,怎麼面對師長就變得「惜字如金」了?

 

有人說青少年是人類中最難以溝通的族群。身為心理助人者的關係,我常有機會與孩子們聊聊內心事。有人可以侃侃而談,欲罷不能;也常碰到臉很臭、裝酷擺悶的孩子,雖有問必答,但從不超過三個字,當然也完全不正眼瞧你。

 

而與心理健康有關的課程,也多半需要互動討論與分享。孩子們可以在臺下和同儕聊到屋頂快被掀翻,當被「邀請」起來對著大家發言時,卻又啞口無言。剛才的長篇大論跑哪去了呢?

 

於是,當我還是個心理助人界的菜鳥時,如何讓孩子開口多說點話,便成了每日工作時的首要挑戰。

 

可以說,也可以不說

 

當我開始抱著「不說也行」的心情來面對孩子時,我把這樣的態度與策略,放進帶領青少年的團體活動中。

 

帶青少年的小團體活動時,我常會因成員在團體中的沉默不語感到焦慮。照慣例,在第一次團體聚會時,會叮嚀成員多分享討論。接著我會補上一句:「雖然希望你們多發言,不過你可以選擇多說一點,或少說一點,也可以都不說,我會尊重你。」

 

我真的可以允許成員在團體裡不說話嗎?我很懷疑,這樣的尊重是否恰當?然而,我仍試著堅持尊重成員說與不說、說多說少的權利。通常,成員會頗賞臉地分享不少想法,一些一開始較沉默的成員,到了團體中後期也能侃侃而談。

 

我逐漸領會到,在與國、高中階段的孩子互動時,允許他們用他們想要的方式發言,往往能讓他們更願意多說一點。對他們來說,與不熟悉的師長談話,或參與團體活動中發言討論,都是一種冒險。他們可能會被別人打量或評價,不知道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會被他人接受,當然要字斟句酌;若沒有把握,或觀察到互動的氛圍並不友善,選擇閉嘴什麼都不說是最安全的策略。

 

我逐漸明白,當我給出孩子選項,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其實有選擇說或不說的權力與空間、同時願意等待他們開口時,便營造出一種讓孩子感到被尊重的氣氛了。此刻,孩子多半會選擇說些話分享自己。

 

有些老師或家長在把一些孩子轉介給我時,會叮嚀我:「這孩子什麼都不肯說,麻煩你了!」後來他們反而很訝異,孩子為什麼肯對我透露這麼多!其實孩子還說得更多,只是為尊重孩子,我有所保留。

 

我做了些什麼?其實,就是在晤談一開始,開宗明義地告訴孩子:「你也許想跟我談一些事情,也許不想。你可以選擇多說一點,或少說一點,也可以什麼都不說,我絕不勉強,也絕對尊重你。」往往說完這些話,孩子便開口說起自己的故事了,根本無須多問什麼。

 

如果孩子真的什麼都不說呢?很少見,不過,我通常會靜靜地在一旁等待,因為我已經答應他不勉強他說話。

 

不是不會說,是不想說

 

孩子們其實是想說的,就看大人願不願意聽他們說,允不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是不好,關鍵在於有沒有表達的意願。他們能在同儕間侃侃而談,顯示是很有表達能力的。他們在意的是,你是否認同他們的觀點、接受他們的看法,或者至少不反駁。

 

孩子口中最常出現的「不知道」,其實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我不想說」。因為「說了你們也不會懂」,或者「說了你們也不會信」;甚至說了還會被罵、被批評,於是用「不知道」一語帶過。

 

孩子口中常說「還好」,其實不是真的還好,而是覺得大人有點煩。他們其實在質疑:「我若認真說出我的感覺或想法,你們會在意嗎?你們願意接受嗎?」對他們而言,是否被大人當做一回事更重要。

 

其他「極簡」的回應方式,也是如此。當他們不認為自己所說的會被接納,但不說話又可能被罵時,就會出現「沒有」「沒差」「都可以」……這樣的詞彙,而通常肢體動作也會是封閉和防衛的。反正多說無益,簡單說個可以交差的就好,這是一種「消極配合」。

 

減少消極配合,將發言主導權還給孩子

 

從心理層面來看,「消極配合」是一種爭奪主導權的行為。看似配合,卻讓你沒輒,以展現自己在雙方的互動中,握有自身言行的主導權。所以,減少消極配合的最好途徑,就是將主導權直接交還給孩子,讓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都有選擇該如何回應的權利。

 

更深一層的反省在於,身為師長的我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願意讓孩子擁有充分表達的機會,也尊重孩子所表達的任何想法。我們是否願意停下來傾聽孩子到底在說什麼,並且鼓勵孩子多說一點,而非只停留在評價是非對錯。當有人願意聽,便會感到被重視,孩子將會滔滔不絕地說,同時開始練習用別人能聽懂的方式表達。

 

對青少年孩子們而言,表達一點都不難,只是要給予他們絕對的尊重。

 

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將溝通的主導權還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其實自己有選擇說或不說的權力與空間,同時等待他們開口。因為他們在意的是,你是否真正認同他們的觀點、耐心傾聽他們的看法,或者至少,他們努力表達的意見不被你反駁。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 陳志恆

出版:圓神出版

書名: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文章出處: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801040016/



2024.4  孩子情緒激動,我們能怎麼做?談爆發型行為的降溫策略   菜桃老師/蔡政霖 

近期校園衝突事件頻傳,特別是面對到情緒爆發後容易有外向衝動行為(叫囂、摔東西、打人)(Acting-Out Behavior)的孩子,更讓教學者感到擔憂與緊張。

每每面對到新聞事件,身邊的一線國小教育夥伴都會煩惱著:「如果是我面對到爆發型的孩子,我可以怎麼辦?

教室裡的互動,往往都是一來一往的過程,牽涉孩子本身、教師與其他同學。孩子的爆發型情緒,就像是我們在烤肉的時候一樣,有火種、點火、引燃、加炭、大火、熄火跟降溫。 

到底在面對孩子的爆發情緒和衝動行為時,我們要如何避免孩子「引燃得太劇烈」?如何讓他們可以「有效的降溫」呢?

爆發型情緒行為循環 讓孩子有效降溫

「爆發型情緒行為循環」(Acting-Out Behavior Cycle)提供我們清楚的架構,辨識孩子情緒爆發的不同階段,提供對應的技巧與策略,盡可能地減少孩子負面、過激的反應。

孩子的爆發型情緒通常會遵循一個可預測的模式,一共分為七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因應策略和注意事項,防止衝動行為的發生,降低學生情緒的強度。

一、冷靜期(Calm)

辨識特徵:大多數的時候可以投入課堂,偶而會小脾氣。

此時的介入重點:「打好基礎」。

策略

人際連結是情緒調節的基礎,在教室內便包含了與老師和同學的情感連結。關係好的同學也可以在孩子浮躁的時候協助安撫。

另外,有的時候我們會苦惱於可以請孩子幫忙做什麼(怕他們搞砸),其實只是一點點的小雜事也是可以的,其目的在讓孩子有貢獻感,讓這個團體對孩子來說是有意義的。這些小任務也可以在焦躁期需要轉移注意時發揮作用。

二、觸發期(Trigger)

辨識特徵:孩子開始經歷到一些觸發情緒的內外在因素,例如:大人糾正、同學挑釁等其他壓力。

此時的介入重點:「預防情緒加速」、「導向正確行為」

策略

有些孩子在被要求在公開場合上改正、修正(行為或作業),容易「見笑轉生氣」。如果基於教育目的需要孩子進行改正的任務,提供孩子在私下、其他場合與機會時處理,有助於減緩孩子的情緒升溫。

三、焦躁期(Agitation)

辨識特徵:搓手、拍桌、剁腳、發出聲音、重呼吸、開始碎念。

此時的介入重點:「減少焦慮」。

策略

如果孩子可以在這時候短暫回到學習任務,一定要給予稱讚,用正增強導向正確的行為。高頻率的正增強,在孩子情緒循環的前段跟後段都是相當重要的技巧哦!

另外,在這個階段,其他同學的過度反應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緒的加速激化。教師這個時候能夠停止住其他孩子的反應,是相當關鍵的唷

四、加速期(Agitation)

辨識特徵:開始故意不配合、擅自離開、激怒同學、叫囂、破壞物品。

此時的介入重點:「維持環境的安全感」。

策略

當大腦感知到環境是敵意、不安全的時候,情緒中心(杏仁核)會過度活化,讓孩子更加速進入「戰鬥狀態」。

情緒和安全感是透過「畫面」來學習。所謂的畫面,就是指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姿勢、音調。

我們是否皺著眉頭,板著臉孔?是否手指著孩子,或是手插著腰?我們聲音是大聲且急促,還是緩慢且溫和?安全的畫面有助於情緒調節,而敵意的畫面會使情緒加速升溫。

同時也須留一下,師生的互動是否陷入「命令─不配合」的互動循環,此互動循環容易使情緒更快進入失控的狀態。

五、高峰期(Peak)

辨識特徵:失控、對人或物體的攻擊。

此時的介入重點:「執行安全計畫」。

策略

當孩子的狀態處在高峰期時,最重要的就是維護其他同學的安全。如果真的有需要用肢體抑制的方式來減緩孩子對環境或對自己的衝擊,請盡量以背後環抱的方式,避免孩子傷害到自己與他人,也避免接觸的教師受傷。

六、降溫期(De-escalation)

辨識特徵:開始會回應人、否認自己的行為、嘗試辯解

此時的介入重點:「避免二度刺激

策略

「降溫期不代表真的完全冷靜好了」。有時候,太過立即的要求善後或質問,孩子丟臉、羞愧、被批評等負向感受可能帶來第二次的情緒循環。對孩子的辯解可以先稍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通常在高峰期過後 30 分鐘到 60 分鐘,若沒有第二波觸發,孩子的情緒便能回到平靜。

七、修復期(Recovery)

辨識特徵:開始從事非互動行為、不情願去善後剛剛發生的事。

此時的介入重點:「解決問題」、「重建關係」

策略

別忘了,當孩子真正冷靜下來,理性思考重新上線了,孩子才開始可以好好的解決問題,檢討回顧。大人在這個時候理性陪伴孩子善後收拾殘局有助於關係的修復。從大腦發展的角度,穩定的關係連結更是孩子長期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

 

其他學生會不會覺得不公平?

最後,在運用這些方法時,通常最讓我們感到糾結的是:我這樣做會不會讓其他學生覺得不公平?

因此,事前的說明和宣導,讓每位同學清楚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理解同學的特質性,有助於孩子學習積極性差別待遇的意義和重要性。

當老師們可以運用有效的降溫策略(De-escalation strategies)時,情緒爆衝的孩子一次次的減緩激發,便能大幅的減少情緒爆衝後對課堂的干擾。教師可以更自在的發揮教學專業,孩子也能更安穩的在教室中學習與成長

文章來源: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9067?utm_source=Flipedu.Webpush&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cp-w3-media-009067-240308


2024.3  如何陪伴孩子提升反省的能力?                                                  胡展心理師

想像一個畫面,當你要孩子反省的時候,你希望他的反應是什麼?

直挺挺站著、低頭輕聲地說:「我知道我錯了,我願意改進。」對嗎?

但實際上,孩子的回應往往是:


「是他們先__,我才會__。」



「為什麼只罵我,沒有罵他們?」



「都是你沒有先把規則講清楚!」



「關我屁事喔?」



「......(拒絕說話、甩門進房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對大多數的人而言,與「反省」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不是「進步」,而是「惱羞成怒」



大人也是一樣的



別說是孩子,有時候我們想起自己在職場、伴侶關係中講過很糟的話、做過的蠢事,會不會也覺得很尷尬、很想找地洞鑽進去?

有時候別人要我們反省時,雖然我們也知道自己某部分需要改進,但就是覺得不舒服。甚至,心裡面不自覺向對方吶喊著:「靠,關你屁事喔!」


這是因為,當我們要一個人反省的時候,正推著他去面對「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而這個層面牽動著一個人最重視、也最敏感的-價值感


尤其,當我們又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用最輕蔑或貶低的語氣:「你去給我反省」,很可能會讓對方惱羞成怒,衝突也一觸即發。


所以反省與否,跟一個人的品格沒有太大相關,而是:


1.知道要反省,跟個人的覺察力有關


2.願意去反省,跟個人的情緒力有關


3.懂得如何反省,與個人的理解力有關




【覺察力】


知道這麼做會讓人不舒服,與同理心有關。無法同理他人的人,很難感知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是有影響的。


另一方面,能夠覺知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與後設認知有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影響。



【情緒力】


對許多孩子而言,他們不是拒絕反省,而是因為事件當下或許因為委屈、因為生氣、因為緊張,所以他們無法反省,也不願意反省。因此,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才有可能走到反省的階段。



【理解力】


對某部分的孩子而言,他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反省。也就是-他其實並不是真的要使壞、搗蛋,而是因為當下只有某種應對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剛好被認為是不好的。


面對這種狀況,只是不斷地告訴他要反省,並沒有實質的幫助。不妨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行為、試著說說看自己的目的與感受、試著揣測別人可能會有的感受與受影響的範圍,然後重新思考:有沒有更適當的行為?

但記得,這一切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讓他覺得是在安全且情緒穩定的情況下進行。



反省的目的


「孩子都犯錯了,我為什麼還要等到他情緒穩定,才要引導他反省?」


因為,「反省」的目的是提升孩子的自我覺察、學會同理他人,並且學會使用適當的行為。既然是一種學習,就必須在情緒穩定、覺得安心的情況下進行,效果才會比較好。



否則你講得再多,很可能都只是浪費了時間與力氣。


有些人不自覺將責罵與要孩子反省這二件事情搞混了,以為責罵就會讓孩子反省,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引導反省的原則



最後整理幾個簡單的原則,供您在引導孩子反省時參考:


1.等帶孩子情緒平穩時再進行。


2.帶著好奇與了解的態度,而不是命令與批判的口吻。


3.適度的引導,協助孩子了解事情與同理他人。


4.你的身教,如果你也是善於反省的人,身教往往大過於言教。


5.反省與認錯是兩件事,反省的結果的確會讓孩子比較能夠面對自己的行為,但僅只是認錯不代表孩子有反省。


6.反省的重點在於提升孩子的覺察與同理,而不只是認錯。


7.反省的過程是討論、接納、漸進式的,而非認錯畫押的過程。


8.接納孩子在面對自己的行為時會有覺得丟臉、難堪的情緒,因為就算是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是一樣的。


9.接納這個難堪與丟臉的情緒,絕對不要去嘲笑或撻伐這些情緒。


10.引導反省的過程,也是讓你了解、靠近孩子的重要歷程。



文章來源: https://npchcg.pixnet.net/blog/post/230353001-%e5%a6%82%e4%bd%95%e9%99%aa%e4%bc%b4%e5%ad%a9%e5%ad%90%e6%8f%90%e5%8d%87%e5%8f%8d%e7%9c%81%e7%9a%84%e8%83%bd%e5%8a%9b%ef%bc%9f


2024.2 好文分享-大坦誠:給全臺灣人緣不好的國小生的一封信                        大坦誠

人際關係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面臨與同儕相處困難的問題。大坦誠老師寫了一封信,想告訴全臺灣人緣不好的國小生:你並不孤單,而且被大家討厭,會學到很多事⋯⋯ 

你們好,我是大坦誠叔叔。雖然我現在是國小老師,可是我今天沒有要催你訂正數學習作或是要你趕快抄聯絡簿,所以叫我叔叔好了。

你們也可以稱呼我為「同伴」,因為我小的時候跟你們一樣。我遲鈍,自卑,很遜,常出糗,還有總是被討厭。

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討人喜歡,所以會有些人的人緣不好。人際關係就像「寶可夢」,有些人的交朋友能力一開始就是皮卡丘的等級,但你們交朋友的能力還停留在皮丘的程度,所以那些已經進化成皮卡丘的人就會圍著你們這些皮丘大聲尖叫「你怎麼跟我們不一樣。」

但沒關係,如果你真的很在意,有一天你的交朋友能力也會進化成皮卡丘,甚至是雷丘的程度。你可能會變得很好看、很聰明、跑步很快或是講話很好笑,然後你會有很多朋友。

可是那天到來之前,身為你們的「同伴」,我還想要跟你們說一個秘密。

這個秘密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人,一直到他們變成「大人」後,才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愛他。有些人就是會討厭你、找你的麻煩,想盡辦法讓你難受。很多大人小時候沒遇過這種事,所以現在他們還是會為這件事傷心不已。

只是像我們這種小孩,已經提早習慣這種事了。我明白這件事的時候我才國小四年級,我跟人緣超好的班長一起去拿老師要請大家喝的飲料,然後超討厭我的班長不小心把飲料從樓梯上丟下去,飲料都灑出來了,她卻立刻衝回教室說是我把飲料丟下去的,因為我是愛玩的過動兒討厭鬼。放學的時候班長還告訴我:她恨我,而且大家都超級討厭我,沒有人會相信我。

回到家後,我不停的想著「為什麼班長這麼討厭我,我有沒惹她」、「她幹嘛這樣」、「為什麼她說謊但大家都相信她?」

這些問題到今天還是沒有答案,我只記得隔天那個沒人敢惹的班長,被我罵得放聲大哭。我還知道:身為一個被很多人討厭的人,隨時都會被人陷害,所以要學會很多事,而且那些陷害你的人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只要你夠勇敢。

被大家討厭,會學到很多事。說不定閱讀這封信的你還不到四年級,學到的「沒朋友技能」卻比我多好幾倍。被大家討厭讓我學會自己跟自己玩;學會在全班玩團康活動的時候偷溜進去圖書館看書;學會在暑假沒人邀我出去的時候一個人騎腳踏車去看海;學會讓那些欺負我的人哭著道歉;學會要找出自己的才華,才不會看起來很可憐;還學會不可以輕易相信別人。

很多大人說我們連交朋友這點小事都做不到,很沒用,但上面那些技巧只有我們能掌握,對吧?他們才沒用呢!

你應該也會明白:「這個世界上討厭我們的人佔了多數,而且那些人都會得到比較多的愛。」就像那個長得很好看所以可以一直欺負你的班花和班草;就像那個只登記你不守秩序的班長和風紀股長,就像那個一直跟別人嘻嘻哈哈,可是只對你臭臉的搞笑男和搞笑女。

被討人厭就會遇到好多不公平的事,對嗎?

只不過,當所有人都說討厭你甚至是說恨你時,你也要愛自己。突然說這句話很奇怪,可是你要知道,我們都是厲害的人,我們有辦法一個人度過沒朋友的每一天,但那些愛成群結隊愛欺負我們的猴子根本無法獨自完成任何一件事。

在漫畫書裡面,超人總是會打倒怪物,可是當「寂寞」這個怪物來襲時,並沒有超人會來拯救你,所以你必須獨自打倒「寂寞」。接著你會發現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你擁有打倒寂寞的魔法。

打倒寂寞的魔法是由勇敢的時刻組合而成的。像是你一個人因為分不到組而傷心的時刻、老師罵你而所有人都笑你的時刻、一群人圍著你臭罵你(然後你咬緊嘴唇,忍住不哭)的時刻、還有你安慰自己不被在乎也沒差的時刻。這些孤單的時刻,讓你變得勇敢。

所以不要跟著大家討厭自己,因為有一天你會變成英雄。你將會保護自己,還有找到自己想保護的人。

叔叔長大之後,也開始有想要保護的人了,那就是跟我們一樣,人緣不好的國小生。所以叔叔變成了國小老師,教班上小朋友不要欺負人,叔叔也寫了很多故事,給那些人緣不好的人看。我相信你們也會成為保護別人的大人。

所以祝你們一切順利,也祝那些欺負你們的人一點都不順利。

愛你們的大坦誠叔叔 敬上。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三月六日。

-----------------------------------------------------------

【王淑芬老師x大坦誠x親子天下】

這篇文章是為了王淑芬老師的新書:《寄給貓巧可的信》以及《君偉的機智生活》寫的。前者介紹書信的溫度,後者探討人際關係,所以我決定寫一下普遍級的文章,寫一封信,給那些跟我一樣人緣不好的小朋友。

【寄給貓巧可的信】:寫信,是表達思考的最佳練習!貓巧可帶你重拾感受手寫信件的溫暖,學會傳遞關懷與表達想法的幸福魔法!

★書未附有手工達人王淑芬親自設計的貓巧可信紙、貓巧可空白郵票,讓小朋友嘗試寫信給貓巧可。

★郵票收藏達人王淑芬不只教你寫信,還帶你認識郵票的許多故事和祕密,讓你大開眼界。

【君偉的機智生活】:小學生的煩惱,比你想像得還要多!這一回就跟著君偉,一起思考這些難解的人際和情緒煩惱,透過情境故事和提問,體驗機智的校園生活吧!

王淑芬老師的「君偉上小學」系列作品,一定是很多八年級生的回憶。現在還能看到淑芬老師的作品,著實感動。現在的孩子能夠輕易的在網路上搜尋資料,可是有好多事情要親自翻書才能得到專屬於自己的解答。因此,誠摯推薦大朋友小朋友閱讀淑芬老師的新作品!

寄給貓巧可的信>> https://cplink.co/24zfRtMT
君偉的機智生活>> https://cplink.co/I6xo1OSH

文章來源: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143


2024.1 網路成癮自我檢測量表及走出成癮的方法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近年來由於網路發達,孩童和青少年網路成癮的比率越來越高,要怎麼預防網路成癮的情形呢?

歡迎家長參考以下資訊連結:

1.網路成癮自我檢測量表 (連結請點選此)

2. 心快活平台之影片-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網路使用與網路人際互動影片連結(連結請點選此)



分享其中一個影片內容-

柯志鴻醫師─走出成癮,拒當低頭族:教導10歲孩子接觸3C產品與網路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qW80qeIIk&t=1s

若國小學童有網路成癮的情形,柯志鴻醫師建議家長需要限制孩子網路的使用,並找到能讓孩子有自信、覺得快樂的興趣,建議父母讓孩子參與人際互動活動的經驗。

資料來源: 心快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2023.12 如何提升孩子挫折忍受力                                                              不帆心家庭教室 

2023.11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病,你可以有更好的解方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我經常觀察到,許多父母親提及自己的孩子「半途而廢」時,糾結的表情像是哀悼這個孩子從此「沒救」「撿角」「前途渺茫」。之所以會有這種反應,大概是因為我們總認為「持之以恆、有毅力」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好像缺乏恆心與毅力,就跟失去成功的入場卷無異。

的確,恆心與毅力可以幫助我們跨越困境、有機會看見更多不同的風景。不過,半途而廢也不等於這個孩子是失敗的、糟糕的。面對這種現象,我經常會深入思考:「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在某件事情上,選擇終止繼續投入?」

究竟是這個孩子缺乏堅持的特質或能力,或是遭遇了某些讓他難以專心持續的困境?

其實,半途而廢只是一種行為模式,而不是代表一個人的能力或品格。當我們能夠看懂半途而廢背後傳達的訊息、適時協助孩子發現並面對某些困境時,孩子對事情的投入與堅持,很可能會超乎你的想像。

想要陪伴孩子改善半途而廢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思考:

【不清楚自己想要的】

大部分的孩子因為充滿好奇,什麼都想接觸、什麼都想學。鋼琴、跳舞、直排輪、街舞,什麼都來者不拒。但伴隨著難度提升、反覆練習的無趣出現時,孩子就可能萌生放棄的念頭。

「哪兒輕鬆有趣就往哪兒去」是人性再正常不過的反應,爸媽不必因此責怪孩子不懂珍惜資源、自責太放任孩子。

但我們的確可以利用「半途而廢」的現象,帶給孩子重要的機會教育:

1.練習做選擇:陪伴孩子收集充足的資訊,提升對每一個選項的了解,並且在決策前思考好處與壞處,最後再進行決定。站在「孩子喜歡就全由他」的結果,經常就是二個月就想放棄、並且承諾你下一個會學得更久(才不會)。

2.有限的選擇:資源有限,才會讓人想要珍惜。好比說,在你的能力範圍內,讓孩子知道他一個學期只能選擇一項想學習的才藝,一旦選定了,就必須過完這學期才能再換另一項。他可以選擇提早放棄,但不能因此更換項目。如此可以讓孩子在下決策之前,更謹慎地評估。

3.選擇的勇氣: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取捨的過程,喜歡自己的選擇固然是好的,但選了之後才發現不喜歡也無須任何批評。我們只需要從這個不喜歡的選擇當中再一次討論、提升對於自我興趣與需求的認識即可。許多孩子到後來因為擔心被罵,可能會假裝喜歡自己所選,或者從此對選擇感到害怕,這種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偏低的挫折容忍力】

「缺乏面對挫折的勇氣」乍聽之下像是批評,實際上可能牽涉更複雜的內在狀態:

1.累積過多挫折經驗:由於一試再試、重複努力還是無法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期待,因而陷入「習得無助感」,相信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成功。面對缺乏勇氣的孩子,我們可以協助他將大目標切割成小目標,並且從簡單的任務開始解決、從小小的成就感累積出持續前進的勇氣。

2.缺乏問題解決策略:關鍵不在於努力與否,而是缺乏更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大人陪伴他們討論如何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在這裡鼓勵師長可以先陪伴孩子探索過往使用過的方式,歸類出哪些有效、哪些無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能力之後,師長再視情況分享自己的策略。

3.被結果綁架的自信:當孩子把「行為結果」與「自我價值」綁在一起的時候,就不難想像他們對於選擇與行動的壓力有多大了。隨著年紀增長,許多孩子變得只在意考試成績、運動排名,而無法享受投入在某一件事情的過程。

想要減少這種狀況,一方面取決於大人如何看待孩子表現的結果,一方面則可以陪伴孩子聊聊「過程」的經驗,例如:你做這件事情的心情如何?你覺得哪個部分你最努力?你有遇到困難嗎,你是怎麼解決的?如果再來一次,你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嗎?

【以理解、協助取代批評】

不只是孩子,大人也經常在決心投入某件事情不久後就放棄了,不是嗎?像是發誓要瘦身、建立運動習慣、培養閱讀習慣......,不也都是一再發誓、一再重來嗎?

面對孩子選擇終止對一件事情的努力,或許他也正處於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困惑、面對著難以跨越的困境。如果可以,讓我們試著陪伴孩子釐清他們心目中的想要的東西、價值觀、面對的困難,然後再來觀察看看:當我們共同搬走擋在河道上的石子之後,孩子的行動會不會像是流水般,輕輕悠悠地繼續往前流動。

閱讀至此,相信「半途而廢」在你眼中不再只是一張評價的標籤,而是深入了解孩子面對選擇、挫折的重要途徑


文章來源:  https://npchcg.pixnet.net/blog/post/230315467


2023.10  好文分享-有情緒的身體線索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

 

       是我提取國外兒童教案的概念,重新設計出的身體線索學習單,歡迎家長/老師下載使用。孩子年紀越小,對於情緒辨識越不容易,或許可以從身體線索(身體的反應)來練習覺察,可能比較好上手唷!另外,也可以讓孩子將不同的情緒與不同的顏色配對,更能練習分辨感覺。


文章來源: https://seanpsy.blogspot.com/2022/12/blog-post.html


2023.9  好文分享-ADHD與情緒(行為)議題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

 

ADHD的症狀主要是「不專注」與「過動/衝動」,然而,如果你問問ADHD孩子的家長、老師或同學,甚至是他/她本人,別人對於ADHD最常見的抱怨其實是情緒(行為)議題。


「他講話很大聲,超兇的」、「她動不動就生氣」、「下課時間就他一個人笑個不停,很白目」、「她真的很容易激動誒」、「他常常放棄,比較複雜的事情都沒在用腦子想就說不會」、「三分鐘熱度大王」、「整天都喊好無聊好無聊」、「很怕輸,輸了就說不玩...這樣誰還敢跟他玩」....等等,都是我在會談時常常聽到家長或老師的投訴。


其實,有ADHD的人絕大部分都有情緒調適的困難,根據我的觀察,大約只有三成左右的ADHD孩子情緒沒有明顯的問題,不過仔細問下去,這三成裡面大概90%以上都可能會沒自信、不敢跟別人說真心話、覺得自己很差勁....等等。



ADHD與情緒調適的困難


主要是因為ADHD症狀問題的機制,來自於大腦裡面「行為抑制」功能(很簡單很簡單來說,就是在心裡面暫停的能力)的缺損,然而「行為抑制」功能缺損會導致大腦功能全面性的下降,也就是大腦「執行功能」的問題,其中也影響到大腦「思考」與「辨識、調適情緒」的能力。


因此,有ADHD的人「先天」在大腦的情緒功能就不穩定,但後天因為症狀影響日常生活表現,導致常常與人發生衝突、被人批評責備所以沒自信、沒有常有成功調適情緒的經驗...等等因素又強化了情緒不穩定的特質,所以就更惡化了原來的情緒議題。



與大腦神經反應的「閾值」有關


我聽過一個大腦神經反應的解釋,在說明ADHD為什麼容易有情緒議題,或常常覺得「無聊」(長大後會容易覺得空虛與寂寞感)的原因,是因為大腦神經閾值很高的關係。所以如果要讓他們的大腦神經獲得滿足,需要比一般人更強大的刺激量,才會有同等的結果。


以白話文的例子來說明,就是一般人去吃麻辣鍋的時候,吃小辣就會覺得辣,但ADHD去吃麻辣鍋需要吃到大辣,才會有一般人吃小辣的辣度。(這只是用這個例子來說明閾值這個概念,不是在說ADHD都很會吃辣)


因此,日常的事情對於ADHD來說,很多都刺激量都不夠強(但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是夠了),再加上毅力不夠有困難從精熟學習、技能而獲得樂趣,在同儕之間也不易獲得友誼或崇拜,便會很容易感覺到無感或無聊。這也是ADHD很容易著迷於刺激性很強的行為(抽菸、飆車、高強度激烈運動、金融市場、男女關係、過量工作...等等)的原因之一。



ADHD做事情的動機與「鬥志」


本圖文的右下角,是我在一本已經絕版的書「媽媽!我不是問題小孩,只是皮了點!特殊小孩也能比一般人更具天賦,懂得5大原則,就可以讓孩子靜心,專心、情緒穩定,爸媽再也不頭痛」(不過,我聽說目前換間出版社再版中)中摘要出來的,我覺得他把我觀察到ADHD孩子的現象描述的很好。


紅色的線是一般的孩子,黑色的線是ADHD的孩子。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想做一件事情,會反覆思考一陣子後,在認真去做,如此一來,做事情的動機(圖上寫成鬥志,我想這是因為本書作者是日本人的關係,感覺日本人很喜歡「鬥志」、「熱血」這類的字眼)會比較持久,也會好好分配時間來完成這件事,所以對於這件事情的動機會比較高,但不會非常高(因為還會去做別件事)。


對於ADHD的孩子來說(黑色的線是ADHD的孩子),情況就不太一樣,如果ADHD的孩子想做一件事,基本上不會經過太多思考就做了,甚至會全心全意,投入所有資源、不計成本與代價的做,這個時候他的「鬥志」甚至會超過一般的孩子。然而,ADHD的孩子做一陣子之後就會放棄,然後又會想去找別的事情來做。


我的觀察是ADHD的孩子好像不是真心想做這件事,而是只是很想要「趕快去做」這件事的感覺,我先坦白我也是有這樣的特質...像是之前很有名的「新冠肺炎兒童學習活動手冊」就是這樣做出來的,我當時只是很想做,想都不想就花錢請美編做惹...於是就嘉惠到大家(也順便宣傳了我自己與公司,哈哈哈)


不過,如果仔細看這個圖,可以發現ADHD的孩子認真起來,會比一般孩子的動機高很多,因此我並不覺得這件事情是完全的負面。家長或老師在引導ADHD的孩子的時候,只要讓他們不要這麼容易放棄或三分鐘熱度,很多時候很容易卡到一些先機,當大家還在思考或綁手綁腳的時候,他的頭已經洗一半下去了(甚至是快做完了),加上ADHD的孩子跳tone的創意,只要能讓他持續穩定輸出,或許在最後的結果可能會表現得比一般孩子還好呢!


就像我做粉專為例子,我在2016年的時候開始經營粉專,當我2016年做粉專時,很多心理師長輩在背後吐嘲我「譁眾取寵」、「不專業」、「心理師做什麼粉專,專心在治療室不行嗎」,事隔五年,這些人都有了粉專,但成長速度與話語霸權都追不贏我惹...



文章來源: https://seanpsy.blogspot.com/2021/07/adhdadhd.html


另篇好文參考: ADHD相關:ADHD 的冰山理論 https://seanpsy.blogspot.com/2021/12/adhdadhd.html

2023.7  生命教育繪本推薦                                                                        蘇郁茜老師

 

  生死是人的一生中,必然會面對的事情。 但當摯愛的對象過世,我們要怎麼跟孩子討論生與死這樣的話題呢?

  對於國小階段孩子,繪本是很好運用的工具喔! 以下介紹兩本繪本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小朋友跟我一起討論喔^_^

2023.5  網路性別暴力與防治                                                                      蘇郁茜老師


 

       在這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初次使用3C產品的年齡層逐漸往下降,在疫情嚴峻的時期,各級學校及公司行號皆運用各類載具進行線上學習及居家辦公,人們的生活模式已跟10年前有了大幅度的改變,透過手機拍照、訂購生活相關物品和三餐,已是常見的現象,我們的生活跟網路緊密連結,而國小的課堂為了培養孩子資訊媒體的素養,開始融入平板和相關APP的操作,讓孩子學習如何運用網路來進行互動學習。

 

       現今的學生在接觸網路的過程中,一開始都抱持著好奇的心,使用網路去瀏覽資料、觀看影片、從事遊戲及交友……等,但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資訊,是他們在使用網際網路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會映入他們眼簾的內容,像是在網頁上各類型的廣告,除了刺激購買慾望之外,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網站還參雜了一些有關色情、暴力、血腥……的相關訊息,這些資訊並不適合國小階段的孩子,但越是刺激的內容,越容易吸引他人目光,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們不清楚網路資訊的真偽,也很難分辨訊息的可靠性,若不小心點選不法的網站,就有可能會掉入有心者的陷阱。

 

       除了網路上不適當的廣告訊息及連結,各式社群網站和社交軟體,也會隱藏一些危機,像是跟孩子長期在網路上互動的網友,常常與孩子一起聊天、進行遊戲,建立起一些感情和關係,當他們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時,涉世未深的孩子可能會不疑有他,照著對方的話去做,而若他們做的事情中,有涉及他人的性別、性傾向或性別氣質所產生的攻擊、騷擾或其他的暴力行為,且是以網路為空間發生的事情,目前概稱-「網路性別暴力」。

 

  根據婦女救援基金會2021年統計,近300件相關求助案件中,有七成受害者是未滿18歲的青少年,且他們觀察,數位性暴力案件案量連年攀升,而國內新聞近年來也有數則報導,提醒社會大眾網路性別暴力事件的嚴重性,像是台灣Deepfake事件便是一例。一旦發生網路性別暴力事件,受害者會像實際遭受性騷擾、性侵害的被害者一樣,受到真實的傷害,更枉論現在網路的資訊流傳快速,一旦發生被盜用個人私密照片等相關事情,會外流到哪裡、流傳多久都不得而知,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可能會持續許多年。

 

面對這樣的網路危機,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呢? 在學校,導師與輔導室皆透過講座和課堂教學,教導孩子分辨網路資訊的真偽,並舉出實際案例與孩子們討論,若真的遇到網路性別暴力相關事情,該如何處理? 例如: 網友要求要拍攝自己的私密照片傳給對方,否則要脅孩子……

所幸,孩子經過課程的學習和討論,大多都對於網路性別暴力事件有所警覺,也知道遇到類似事件時,能夠向誰求助。

 

為了避免孩子們掉入有心者的陷阱,也請家長們跟我們一起合作,平時多關注孩子的網路使用狀況,關懷孩子有無一些異常的行為,時常詢問孩子有無需要您幫助的地方。閒暇之餘,與孩子討論各類新聞事件,教導孩子若有一些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情,務必告訴您或導師,希望在你我的關注之下,孩子可以安全的利用網際網路進行探索及學習。


★網路使用小提醒,請家長們一起提醒孩子:

1.  網路是公開場合,任何言論和行為都要自我負責。

2.  面對網友-不要完全信任、不透漏個人資料、不上傳私密照片。

3.  若發生網路性別暴力相關事情,記得截圖保存證據、向大人求助。


★相關事件的求助管道:



桃園市家庭教育中心- 3月親職教育講座及生命同樂會活動 


 

3月份【親職教育系列講座】線上課程來囉!

線上課程,免報名,無錄影回放,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參與!

會議室將於講座開始前20分鐘開放入場,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講座結束後填寫線上回饋表,每場次將抽出3名致贈親職教養書籍唷!

   【注意事項】本系列講座不核發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教師研  習時數及愛的存款簿時數。

    學齡期親職教育系列講座

日期:3月1日(星期三)

時間:13:30-16:00

講師:林昱程/職能治療師

講題:我要快樂長大:談感覺統合與讀寫能力

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etq-ktvt-qfp


嬰幼兒親職教育系列講座

日期:3月8日(星期三)

時間:13:30-16:00

講師:王于柔/美國正向教養家長與學校雙證講師

講題:嬰幼兒正向教養入門指南

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aby-vzgi-wug


嬰幼兒親職教育系列講座

日期:3月15日(星期三)

時間:13:30-16:00

講師:陳子蘭/家庭教育工作者

講題:幼兒心理知多少

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aby-vzgi-wug


青少年親職教育系列講座

日期:3月18日(星期六)

時間:14:00-16:30

講師: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講題:我家孩子3C成癮了嗎?父母的因應與相處方式

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vqd-tbbn-aoe


嬰幼兒親職教育系列講座

日期:3月25日(星期六)

時間:13:30-16:00

講師:張旭鎧(阿鎧老師)/職能治療師

講題:專注力培養大作戰

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aby-vzgi-wug


學齡期親職教育系列講座

日期:3月29日(星期三)

時間:13:30-16:00

講師: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

講題:用閱讀建立良好親子溝通

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etq-ktvt-qfp

桃園市家庭教育中心-3月、4月生命同樂會活動 

線上課程,免報名,無錄影回放,會議室將於講座開始前20分鐘開放入場,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實體課程,於活動一個月前開放報名。


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參與!


講座結束後填寫線上回饋表,每場次將抽出3名致贈相關書籍!

【注意事項】本系列講座不核發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教師研習時數及愛的存款簿時數。


講題:成年子女相談室-拉近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日期:3月4日(星期六)

時間:13:30-16:00

講師:周妮萱/作家、創齡推動者

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sij-dbvb-daa


講題:養成健康慢老體質

日期:4月8日(星期六)

時間:13:30-15:30

講師:黃惠如/作家

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sij-dbvb-daa


講題:面對家人-殯葬業工作教我的事

日期:4月15日(星期六)

時間:09:00-11:30

講師:大師兄/作家

報名事宜:3月15日於中心網站開放報名(https://reurl.cc/0EzbQY)。


講題:親子easy talk-生命教育桌遊活動

日期:4月29日(星期六)

時間:09:00-11:30

講師:郭慧娟/老師

報名事宜:3月30日開放報名。

資訊來源:桃園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FBhttps://www.facebook.com/tycfamily

2023. 1. 心理師胡展誥》兒時老師賞的一記耳光,讓我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被理解、被擁抱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臉頰似乎還殘留著一股隱約的灼熱。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文/ 胡展誥


失序的開端


屏東,鄉下沿海漁村的一所小學。

炎炎夏日的午後,適逢學校月考,整座校園靜默無聲。教室裡的小朋友正埋頭寫著國語科試卷,有些小朋友振筆疾書;有些臉上寫滿焦慮與無助;有些早早就呈現放棄的狀態。靜默讓人對於時間產生一種扭曲感,有些人覺得特別快;有些人覺得考試時間漫無盡頭。

終於,下課鐘聲響起。

三年級的教室裡,監考老師提醒大家停筆,小朋友們乖乖地依照老師的指令,將考卷從最後一位同學往前傳。只有一個小男孩像是沒有聽見鐘聲、沒有聽見老師的指令,依舊咬著筆桿,埋頭苦思考卷上的試題,就連監考老師已經抱著考卷走到身邊,他也渾然不覺。

「他是白痴嗎?連交考卷都不會喔?」年約六十歲、穿著白襯衫與西裝褲、一頭灰白捲髮的男老師似笑非笑地問旁邊的小朋友。

「老師,他是我們班的第一名耶。」班上同學連忙解釋。

「不是白痴喔?那就是在作弊了。」男老師說著,一手將小男孩眼前的考卷用力抽走,「喂!不要再作弊了。」

「我沒有在作弊,我是在想答案。」隨著眼前的考卷突然被抽走,小男孩的注意力才終於回到教室裡,並且直覺地回應老師。

「作弊就是作弊,跟我去訓導處!」老師一手揪住小男孩的手臂。

「我又沒有作弊,為什麼要去訓導處?」面對老師突如其來的舉動,小男孩反射性地用力一揮,撥開老師的手。

在那個年代,這種反應非同小可。高大的老師倏地一巴掌重重甩在小男孩臉上,「頂什麼嘴?沒禮貌!作弊還有臉說話?」

清脆響亮的巴掌不僅打暈了小男孩,也嚇壞了班上的小朋友。

「我真的沒有作弊啊……。」小男孩一陣暈眩,一手摸著熱辣辣的臉頰,滿腹委屈湧上心頭。


被忽略的聲音


站在陌生的訓導處,被眾多身形高大的老師同時包圍著,或許是被嚇著了,無論大家如何詢問,小男孩一概低著頭,閉口不答。

「怎麼不說話了?剛剛不是還很囂張?」看著發抖的小男孩,監考老師破口大罵,將電話扔到他面前,「來,你自己打電話叫爸媽來學校,看要怎麼處理。」

面對這意外的發展,小男孩已經嚇得淚流滿面,只能硬著頭皮打電話給爸媽。

畫面快轉,當時的細節小男生也有些模糊了,只記得後來父母親趕到學校向老師彎腰道歉。父親氣得當場大罵小男孩,而母親則是在一旁難過地掉淚。

「王八蛋,當老師了不起喔!」看著這一幕,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小男孩既難過、又生氣,內心不斷地重複這句話。

那一次月考,他以三百九十八分(滿分四百分)拿到全校第一名,唯一寫錯的題目正是他當時絞盡腦汁、連鐘聲都沒有聽見的那一題。但是站在司令台上領獎時,他絲毫沒有打破自己考試成績的喜悅,因為他不僅被老師貼上作弊、沒禮貌的標籤,也因為害父母親來學校彎腰道歉而自責不已。

從那時候起,積累在心裡的憤怒、羞愧、自責,逐漸醞釀成對大人的敵意。

他開始在沒有監視器的雜貨店偷糖果;在課堂上想盡辦法搗蛋、吵鬧,讓老師無法專心上課;在搬運營養午餐時偷吃裡面的食物;欺負班上相對弱勢的同學;甚至把一整年的補習費都拿去網咖打電動。

種種失序的行為,像是刻意回應大人對他的誤解:「好啊!既然你們都說我是壞孩子,那我就壞給你們看!」大人果然開始對他感到頭痛,但越是嚴格教訓,他就越叛逆。


如影隨形的夢魘

然而,小男孩並沒有因此過得比較開心。

從那次事件之後,「考試」成了小男孩揮之不去的夢魘。每次寫考卷的時候,他經常擔心沒有注意到鐘聲,時時刻刻害怕會有一隻突如其來的手掌從後方重重落下。因為害怕被誤會,所以考試時他總是僵直著身體,不敢有任何寫考卷之外的動作,就連呼吸都變得不順暢。

獨處的時候,想起被他偷過巧克力的雜貨店爺爺、無法專心上課的老師、被他欺負的弱勢同學、辛苦工作卻因為他失序行為感到生氣與難過的父母……,內心滿滿的愧疚,壓得他快要窒息。

那一刻他才發現,原來破壞課堂秩序、傷害別人並不是他的本意。

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當不成大人口中的好孩子,他還可以做什麼?種種疑惑像是一道難以癒合的缺口,生活的能量與希望不斷地從這個缺口流失、堆疊成難以言喻的匱乏。

隨著成長,那些失序的行為逐漸消失,唯獨面對段考的焦慮依舊如影隨形,後來甚至蔓延到各種大考、面試,以及與老師或主管互動的情境。

每當有人誇獎他功課好、反應快、會主動分攤家務時,他都在心裡否認這些外來的肯定,並且批評自己:「你就是個壞孩子,你騙得了別人,但騙不了自己。」


聽見孩子的聲音

多年之後,小男孩在國家高考中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取諮商心理師。他想都沒想就投入學校諮商的工作,陪伴兒童與青少年談話,鼓勵父母長出教養的信心,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後來,他下定決心離開薪資穩定的專任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對家長、學校老師的演講與訓練。有時候,他甚至一天連跑好幾場講座,在開車或搭車的途中以麵包簡單果腹。

有一次在電台受訪時,主持人利用廣告時間好奇問他,為什麼投入這麼多心力對家長與老師演講?突如其來的問題讓他頓時溼了眼眶,因為,多年來的努力終於找到了答案。

他摘下耳機、緩緩地說:「如果可以,我好希望小時候的自己可以被大人理解,被接納。」話說出口的那一刻,他彷彿感受到臉頰上那一股隱約的灼熱。腦海中,又浮現了那一個下午,站在訓導處裡低著頭、掉眼淚的小男孩。

他終於明白,原來每一場對教師與父母的演講,都是在幫小時候的自己發聲。他期待透過演講,幫助更多大人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為被誤解而受傷、挫折。

從2017年到2021年,他講了超過六百場親職教育講座,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還有上海、廣東、越南與印尼。

現在,他將自己多年來的諮商經驗整理成文字 ,成為你手中的這本書。書中透過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佐以理解的方向與具體的因應策略,陪伴你更了解孩子的內在狀態。

衷心期待來到你身旁的孩子,都有機會被理解、同理,並讓你們之間的溝通更順暢,關係更融洽。


摘自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遠流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278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MF_post&utm_campaign=2110271000&fbclid=IwAR2vGwY4m8R_E87DwWo_u3sL0JgHq90cBqNg-EfpexZgEI2dvN__Pff7RbM



2022. 11. 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


 

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 避免受害,拒絕加害

吱吱說:加入社團的條件是要上傳自己的私密照?

e度說:吱吱,你的臉好紅,怎麼了嗎?

吱吱說:這個教人如何成為受歡迎網紅的社團,加入條件是要上傳自己的私密照!好害羞喔!

e度說:等一下,你先不要加入,加入社團要提供私密照,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吱吱說:是有點怪怪的啦!

新聞:有心人士欺騙民眾傳私密照,並在得手後進行性勒索,威脅將照片散布,造成受害人身心受創。

e度說:新聞上不是有報導過,有心人士以不當方式獲得他人裸照,再以揭露、散布裸照為手段,勒索、恐嚇或脅迫受害者,造成受害者難以抹滅的傷痛。

e度說:沒錯,這些行為就是「數位/網路性別暴力」。而偷拍或分享轉傳私密照片都是觸法的行為,雖然有些人是出於好奇認為自己只是看一下沒關係,但這些都會對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

吱吱說:這也太可怕了吧!

吱吱說:天啊!沒想到這麼容易就會在社群平臺上看到奇怪的社團。

e度說:是啊!這些危險都隱藏在網路上,為了保護自己同時也保護

朋友,你可以做到「5不」。

吱吱說:「5不」是什麼?

 

5不:

不違反意願 不聽從自拍 不倉促傳訊

不可強迫他人拍攝 不要聽從引誘拍攝 傳送訊息及影像前或傳送影像 自己的影像 應再三確認

不轉寄私照 不取笑被害 就是5件不要做的事

收到他人私密照,轉傳即違法

取笑或檢討被害人是更大傷害

 

4要:

要告訴師長 要截圖存證

比起獨自面對 有明確的證據

師長可提供更多協助 有效將歹徒繩之以法

要記得報警110 要檢舉對方

不只為了自己,避免更多無辜者受害,若真的不小心在網路上遇到騷擾或威脅,你可以透過「4要」来尋求協助

就算是假帳號,也讓管理者依規定處理

 

請記得,不管發生什麼事,勇敢把話說出來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同時可以尋求多元的協助管道。

1. 協助影像下架 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2. 提供陪伴與輔導 婦女救援基全會

3. 兒少陪伴與輔導 台灣展翅協會

4. 事件諮詢 數位女力聯盟

5. 校園相關資源 教育部性平教育資訊網 校園輔導及通報機制

6. 法律扶助 法律扶助基全會

7. 心理諮商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

張老師生命專線1980

生命線専線1995
資料來源: https://isafe.moe.edu.tw/pack/2489?user_type=4&topic=6


2022. 9. 深陷負面情緒時,陪伴要怎麼做


 

當孩子們有一些負面情緒及負面想法時,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與大家分享珍愛生命打氣網的分享文 https://www.tsos.org.tw/media/49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到底應該要怎麼陪伴他們?」

小編偶而會收到一些私訊表示有認識的朋友、家人有自殺的想法應該要怎麼辦…

 


 很多時候,我們很強調『陪伴』這件事,但其實陪伴,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困難。

在面對一個正在情緒上頭(難過、生氣、焦慮…)的人時,我們常常覺得應該要做點什麼,去化解眼前的情境,但是這樣的做點什麼,是真的要化解對方的『情緒上頭』,還是想解決自己的尷尬與不知所措?

常常我們以為自己聽懂了對方說的,但其實有可能我們並不是真的聽懂對方的意思,於是此時脫口而出的某些話或是鼓勵,在聽的人耳中就可能不是那麼恰當,即便我們的出發點從未想過要傷害、漠視對方。

或許在陪伴時,我們應該將自己原有的立場與想法放在更後面,才可能慢慢的離對方所想表達的意思更近。

 

所以不能鼓勵、不能給建議,那陪伴到底要怎麼做?

無聲勝有聲

面對情緒失控的朋友在表達自己的難受時,我們可能會因為想表達自己與他站在一起而說出:「我懂!」,但對方聽到這句話時,可能內心只有:「你才不懂!」這個想法。

有時候靜靜的待在對方身邊,聽他發洩、聽他說,

或許對於給建議和鼓勵,更能讓對方感覺到有人跟他站在一起,

因為我們其實無法真正的理解對方的痛苦,

每份痛苦,僅管相似,但終究不同。

 

但如果真的要說些什麼時,或許可以考慮『SET溝通策略』

SET溝通策略有三個步驟:支持(Support)、同理心(Empathy)、點出事實(Truth)

其實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還是會帶有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在對方情緒正濃時,講話直奔重點, 有很大的機會對方會聽不進去,所以我們要適時的去安撫對方,有效的陪伴這三種要素缺一不可。


支持:向對方傳達「我很關心你、我很想幫你」的態度

同理心:雖然我們不一定完全的明白對方的痛苦,但是我們可以理解他現在處在很難過(或是很生氣、很焦慮)的情緒中,也覺得現在的自己很無助,這些情緒與感覺都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理解並允許(不否認)這些狀態存在。

點出事實:盡量以不帶評價的方式,去跟對方討論現在的狀況,我們能夠怎麼幫他,他需要什麼樣的協助。

這樣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對方拉回現實、冷靜下來,唯有不再繼續困在情緒中,才能夠真的去想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參考資料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陪伴者的「SET溝通策略」:如何協助有自傷、自殺危機的親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4032

心情溫度計App 測量你的心情溫度 

https://bsrs.page.link/55q2

珍愛生命打氣網

https://www.tsos.org.tw/media/4926

2022. 5. 從大腦發展看依附關係:青少年其實很需要跟大人們一起冒險       

                                                                                                                                                                                                        作者:胡嘉琪  
認識依附關係

讓我們先回想一下,你跟嬰幼兒的相處經驗。在孩子大概兩三歲的時候,你陪著她到公園玩溜滑梯。你看著他一開始很興奮地往上爬到頂端,可是,他站在高處往下看有點害怕,然後,你站在下方,帶著微笑鼓勵他,孩子看到你的笑容,聽到你的聲音,就放手滑下去了。

不過,到了溜滑梯的底部後,孩子的眼睛跟嘴巴都張得大大的。這時候,你知道這是孩子緊張的表情,就過去把她抱起來,讓他感受到你溫暖的懷抱。很快地,孩子自己先笑了出來,因為孩子那小小受驚嚇的部分已經被你安撫了,剩下來的,是成功完成溜滑梯的成就感!

這時候,孩子開始掙脫你的懷抱,往溜滑梯的方向再次跑過去。這次,孩子衝上去之後往下滑的速度更快了。你看著孩子享受這樣單純的遊戲,也在旁邊跟著開心的拍起手來。

上述的這種畫面,就是親子之間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重要時刻。什麼是「依附關係」呢?依附關係是每個寶寶跟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的情感連結,而建立情感連結的重點,就是之前描述的,當爸媽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寶寶有機會離開爸媽去探索並經驗這個世界,然後,帶著各種情緒回到爸媽身邊,而爸媽就會安撫寶寶的緊張害怕生氣挫折,然後,爸媽會跟寶寶一起開心,這可能是讓寶寶開心尖叫的刺激,也可能是讓寶寶微笑的滿足。

總之,身為主要照顧者的爸爸媽媽跟寶寶之間共享許多情緒,然後,爸媽會幫助寶寶踩煞車轉方向調節身心,在寶寶太無聊的時候找好玩的,在寶寶太害怕的時候回到安全的堡壘。就這樣,日積月累形成一種很深遠的情感連結,寶寶會依戀主要照顧他的大人,對這個大人特別在乎,特別需要從這個大人身上得到安全感。而這樣的依附關係,對寶寶的腦部發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從大腦發展看依附關係

近年的神經科學與神經心理學研究,不斷地提醒我們,孩子的大腦是在媽媽肚子裡面就開始發展,並在出生後的二十幾年,由下層腦往上層腦,循序漸進成長。

首先,孩子最早發育的就是爬蟲類腦,就在脊柱上的腦幹。爬蟲類腦幫助管理我們的呼吸,心跳,吃喝拉撒睡,這是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伴隨生理基本功能發展的,是我們的肌肉運動功能。例如,五六個月大的寶寶抬頭翻身坐起來,那種可以掌控自己身體的感覺,真的很棒耶!還有,當寶寶可以伸手去抓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尤其是把好吃的拿到嘴邊讓自己吃到,那肯定是一種全然自我肯定與滿足經驗啊!

心理學家們常說,六歲之前的發展經驗會對人格發展有重大影響。可是六歲以前的孩子其實是靠著身體在探索這個世界的,所以,決定我們人格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我們小時候的身體動作習慣。而且,這個部分,跟接下來要了解的第二層的大腦是息息相關的。

第二個發展的,就是中間的哺乳類大腦。這個層次的腦部結構,影響我們的情緒還有人我關係,哺乳類大腦中的邊緣系統負責處理外界傳來的訊息。例如,四五月大的小寶寶,就會抬頭轉頭好奇看著你在做什麼,水汪汪的眼睛跟著你,讓你感到特別有愛,這是寶寶正在跟你建立關係,而每一次你跟寶寶的互動,也都在建設寶寶的情緒大腦。

這時候,如果外面突然有很大的聲響,寶寶被嚇哭,他就會伸手要你抱抱,於是你趕快去抱他去安撫他,這時寶寶的情緒腦就會聯合身體肌肉動作形成記憶,記得我害怕就會哭哭,我害怕可以伸手求助,爸媽會來安慰我,於是,這些寶寶感受到需要求助的情緒時,會很快把手伸出去。

但是,對一些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腦記得的就是,我怎麼哭都不會有人來理我,哭是沒有用的,或者,如果我伸手要什麼東西,我反而什麼都要不到,甚至會被打。於是,他們的身體記得,想哭的時候或想要伸手的時候,趕快僵硬起來凍結自己。

這就連結到之前說過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中的親子互動經驗,就主要儲存在孩子最早發育的兩個下層腦當中。換句話說,這些記憶並不是大人習慣的故事,而是我們平常都不會覺察到的情緒與身體反應模式。

這些存在身體與情緒大腦的記憶像是隱藏在電腦中的內建程式,平常你打開電腦完全看不到他們,但他們卻決定了你整台電腦的作業系統。

最後,發展最慢也最長久的,是掌管理性邏輯思維的前額葉皮質。這是在整個青春期都還在建設中的部位。就像之前提過的比喻,青少年的大腦就像是經過漫長雨季,萬物欣欣向榮的花園,只是,在還沒有修剪之前就是雜草叢生。

當下層腦傳來很多關於情緒與身體的訊息,青少年的上層腦卻很難把這些訊息整合成理性的結論。於是,青少年一天當中可能會經驗到許多強烈的情緒。

另外,有一個通俗但不完全正確的說法,就是前額葉皮質的左腦掌管理性、右腦掌管感性。其實,左右前額葉皮質的分化與溝通協調是很複雜的,但這種通俗的分類,卻還是能夠幫助大家理解,我們的左右腦會分工負責不同的項目。

對很多人來說,掌管語言的區域通常在左腦,掌管解讀他人臉部表情身體語言,以及空間關係的部位,通常會在右腦,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需要解讀別人的情緒,再找出適合的語言來理解,然後再找到適合的語言表達出來,需要左右腦能夠彼此溝通協調。而這對青少年來說也充滿挑戰。

青少年的大腦與依附關係需求

青少年的大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想尋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青少年對他人的情緒波動很敏感,只是,青少年很多時候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或爸媽的負向情緒。

所以,對於青少年那雜草叢生的前額葉皮質,以及訊息溝通還不太通順的三層大腦與左右腦來說,既便是看來簡單的親子互動,也成了很大的挑戰。

比如說,明明看到爸媽下班後暗沈的臉色,青少年內在是有說不出來的情緒反應,可能是擔心害怕心疼全部混在一起,同時,青少年今天有體育課回家後肚子又很餓,現在全身都不舒服。

結果,這時候青少年對父母可能冒出一句:「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煮晚餐都很慢很難吃耶?!」這到底是想告訴爸媽什麼呢?爸媽又會聽到什麼呢?

如果爸媽對這句話認真起來,就會引發各種防禦與攻擊的互動。我在這裡想跟大家強調,對看起來已經長大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其實更需要父母陪伴,才能調節自己那不受控的身體與情緒。

我自己進行博士論文的文獻整理時,看到很多美國研究指出,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這些青少年,非常需要跟父母之間有安全的依附關係。缺乏安全依附關係的青少年,很難去面對他們在這個發展階段會遇到的種種毒性壓力。

可是,青少年期的親子安全依附關係是什麼樣子呢?對整個五年級六年級生的父母來說,這根本就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我們在課程一開始,舉了陪伴兩三歲的孩子溜滑梯的例子,在那個年紀,親子之間的安全依附關係其實還算單純,寶寶在爸媽的鼓勵下,體驗了溜滑梯的刺激,不論是感受到緊張、害怕、生氣挫折,還是開心尖叫大叫的情緒,都能獲得爸媽的陪伴與安撫,更重要的是,寶寶可以感受到自己被爸媽看見了。最後,寶寶玩累了,被爸媽擁抱入睡,安心地回到最放鬆的狀態。

但我們又不能用這種陪小寶寶的方式陪伴青少年,該怎麼辦呢?讓我來講個故事給你聽。

提供青少年後盾,尊重他們獨立探索

還記得之前我提過的,我們家那位在高中時期擺爛,早上起不來,上學快遲到,不想寫作業,寫了作業忘了交,然後,拒絕上大學的美國大兒子布萊登嗎?今年二十一歲的布萊登,目前正在擔任自創科技公司的CTO科技總監,跟他當同事的有十幾個員工。

不過,我還記得在他高三那年,學校的畢業規定之一就是要完成一個畢業計畫,這個畢業計畫需要接受他人的引導,同時,也需要展現他們獨立的工作。布萊登透過自學電腦程式,加入老爸手下一群大四跟研究所學生的工作小組,這個小組在改良遙控無人機監控森林搜集動物分佈資料的程式。

他在這個計畫上做得還蠻開心的,畢業後也繼續參與小組工作,沒有因為完成學校要求就停下來。這時候,我跟先生雖然對於他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也感到苦惱,但我們有看見他的一個優點,雖然他暫時不想唸大學,但他其實很樂於學習,只要想學一樣東西就會花時間自己去鑽研,於是,我就開始在網路上研究有哪些相關的職業訓練呢?

在他十八歲那年的秋天,我帶著他飛到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去探訪其中一家網頁程式設計的訓練學院,參加他們的招生與選拔學員說明會。雖然這不是正式的大學,是個跟學歷證照沒有關係,只負責網頁程式設計訓練的學院,但從他們那邊完成訓練的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到工作。

為了考驗布萊登是否有離家獨自生活的能力,我請他負責第二天早上帶路,從我們租的 AirBnB 房間,想辦法到在市中心的教室。結果,我們兩個出門後竟然等不到公車,原來,那天是週末,公車並沒有按照原有的既定行程走。

在美國許多城市的公車並不方便,錯過一班之後,可能是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之後才有一班。於是,有點緊張的我開始介入,打開手機也開始研究起交通路線跟方式。結果,很少生氣的布萊登,因為那天早起又遇到挫折,竟然就對我發脾氣,說我怎麼都不信任他!

我那時愣了一下,其實也是先偷偷調節一下自己的呼吸,讓自己不要脫離身心容納之窗,順便想想要說什麼才好?我知道,他覺得既然是他要負責的事,我介入就是不相信他。同時,這個正在面對人生不確定性,知道自己不喜歡上大學,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的青少年,其實內在有很多焦慮,更特別想證明自己。

於是,我對他說:「你覺得我不相信你嗎?如果我不相信你,我怎麼會建議你要一個人搬家到這麼遠的地方,來念這個半年之後,就可以找正式工作的訓練班?我相信你是很有才能的,一年後說不定你賺得錢就比我多。只是,你從小住在單純的大學城小鎮,你又剛滿十八歲,口袋裡也沒有信用卡,我是大人,我可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跟方法,現在確實還是比你多,這點你也要信任我啊。」

於是,我拿出手機叫了Uber,讓我們順利在招生說明會開始的前一刻到達教室。然後,我就在門外看著他自己一個人走進去,自己去了解這是不是一個適合他的訓練課程。

是的,那時的我按捺著身為亞洲父母很想跟他進去聽招生說明會的衝動,畢竟這學費不便宜啊,我也很想了解狀況幫忙做判斷。但是,如果這青少年無法自己搞清楚狀況,那麼他怎麼面對自己選擇不想念大學的這條難走的路呢?

於是,我悠哉的喝了杯訓練班提供的咖啡,然後就跑去探索丹佛這個城市的居住環境。傍晚,布萊登傳來簡訊,說他在說明會上面認識一個新朋友邀請他喝咖啡聊天,我就自己一個人跑去坐在日本料理吧台上跟陌生人聊天去了。隔天,我們利用剩餘的時間遊覽丹佛,在不同的地方尋找好吃的料理。

後來,布萊登還是沒有選擇要去這個訓練班,但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但至少,那躺旅行很值得。為什麼呢?因為,透過這樣的互動,我跟他釐清了青少年安全依附關係中重要的三個元素:

青少年需要安全依附關係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後盾,然後能更踏實地去探索自己與生活環境。青少年雖然不能跟爸媽一起溜滑梯了,但青少年很需要跟大人們一起做些冒險刺激或興奮好玩的事情,當親子之間能夠一起激發身心狀態,上升到心跳加速的黃燈區,然後再一起回到綠燈區,這就會加強原有的情感連結。但如果說,唯一讓爸媽跟青少年心跳加速的只有吵架,那就無法維持安全的依附關係了!

我是胡嘉琪,歡迎一起繼續學習如何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讓我們跟孩子一同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025/fullpage?fbclid=IwAR1tj2_ORtctjE4vIfUQBUWElA6zAMkCMYcvEzZLA4WyKWXdHWbRescgYzg




2022. 3. 下班後好累,父母想用3C育兒不行嗎?                                                   

                                                                                                                                                                             作者: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黃怡菁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使用3C產品的年齡也愈來愈小,在疫情期間,更有許多嬰幼兒透過視訊和遠方親戚互動,第一次接觸到科技的無遠弗屆。然而,早有眾多研究指出,使用3C產品對孩子身心有大量的負面影響。身處數位社會的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呢?
晚上7點,林小姐好不容易結束一下班就趕著去幼兒園接小孩、買晚餐的家務日常,準備在餐桌上好好陪孩子用餐,沒想到,3歲的小志(化名)不肯吃飯,哭鬧著要用 YouTube 看巧虎,上了一天班的林小姐早已筋疲力盡,無力安撫暴走的小志,只好交出手機,換得一家暫時的安寧。

這樣的場景,不只發生在林小姐家,連她姊姊小娟一家也遇到相同的處境。「我的小孩4歲半,以前她在餐廳哭鬧的時候,我會拿出手機、轉移她的注意力讓她安靜下來,本來以為只是看一些學英文的小短片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沒想到她現在根本是黏在螢幕上了,看完英文短片接著又看其他卡通,到了睡覺時間還會吵著要繼續看,」小娟無奈地說。平板、手機等3C產品,看似可快速安撫小孩,讓育兒疲憊的父母稍稍獲得喘息,但實際上,依賴3C育兒,父母極有可能為了處理善後,變得更加疲憊,因為腦科學研究證實,幼兒過早、過度使用3C,將對語言發展、情緒控制、專注力等產生負面影響,最後更影響學習。

3C 讓幼兒靜不下來、專注力下降

3C育兒的後遺症有哪些?職能治療師黃彥鈞指出,最常見的狀況是睡眠不足。他表示,3C螢幕的藍光以及內容多半伴隨高度聲光效果,容易分泌很多多巴胺,讓大腦一直處在興奮狀態,「靜不下來」。

「最後父母反而需要哄睡很久,即使表面上看起來睡著了,但大腦實際上卻處在淺眠狀態,沒有好好休息到,最後就演變成『興奮但疲倦』的狀況,」他指出,這就像熬夜但喝了咖啡再上班的上班族,長期下來對身體各方面都產生負面影響。

「多巴胺分泌過多,也會讓前額葉抑制衝動的功能下降,因此孩子可能會變成沒耐心、很容易生氣、專注力下降等等,」他舉例。於是,孩子開始對靜態的活動失去興趣,玩玩具、看書、玩黏土這類的事情,對孩子而言都不再「好玩」,「他們就會喜歡跳來跳去,不夠刺激的活動就不喜歡,最後就會影響上學。」黃彥鈞解釋,這時很多父母便會以為孩子是患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所致,看似符合診斷症狀,但其實是與3C有關。

黃彥鈞舉例,診間常有學前兒,出現過動、在家跳來跳去,或是不給3C產品就情緒暴走的狀況,更遇過一個過早、過度使用3C的幼稚園幼兒,「分不清真實和虛擬情境,覺得現實的人是遊戲裡的殭屍,在學校很容易自言自語、情緒暴動。」最後必須請醫生和職能治療師到家裡評估診斷,並後續介入早療。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研究亦發現,幼兒使用3C產品時間愈長,罹患 ADHD 機率愈高。研究員也發現,每日使用3C產品超過2小時的幼兒,5歲時出現過動症狀的機率大增,且難以集中注意力的狀況會特別明顯。

對 3C 適當說 Yes ! 給父母的3招育兒錦囊

即使許多研究證明3C產品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大腦發展有礙,但對努力在職場與家庭取得平衡的職場父母而言,3C在父母身心俱疲時,的確可以暫時先充當孩子保母,讓父母得以喘口氣,更何況,身處數位世代的大人們,自己都難以完全對3C說「不」,因此,如何健康的使用3C這件事就變得更為重要。《親子天下》整理專家建議,為父母提供3招3C育兒錦囊:

1. 注意使用時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張鑑如教授指出,父母利用3C來育兒、獲得一小段喘息時光無妨,但一定要限制孩子的使用時間。

美國小兒科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曾針對幼兒使用3C產品提供建議與指引,2歲及以下的嬰幼兒,應盡量避免使用3C產品(與親友視訊聯繫除外)。至於2至5歲幼兒,父母應注意每天可使用時間要限制在1小時內。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則建議未滿2歲幼兒應盡量避免使用3C,2歲以上的每日3C「合理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2. 注意孩子觀賞的內容

「要餵給孩子『數位蔬菜』,讓他們遠離『數位毒品』,」黃彥鈞強調。他口中所謂的「數位蔬菜」,意指電子閱讀器、點讀筆這類具有學習型功效的3C產品,數位毒品則泛指遊戲影片、社群媒體如抖音這類的數位內容,避免大量的聲光刺激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3C產品並不全是洪水猛獸,只是父母要意識到孩子觀賞的數位內容,哪些對他們有利、哪些則有不良影響。「像是孩子在使用平板閱讀的時候,父母要知道孩子在看些什麼,可以陪他一起看,」張鑑如補充。

美國小兒科醫學學會也建議,若要接觸3C產品,應慎選有助幼兒學習的數位內容,且父母應陪伴觀賞、協助幼兒理解他們看到了什麼。

3. 使用3C過程中,要好好和孩子「互動」

「最重要的原則還是父母有沒有陪著孩子『一起使用』,還有跟孩子好好『互動』,」張鑑如提醒。

根據國外多項研究指出,過度使用3C產品,不利於幼兒發展認知和語言功能發展,其中一項關鍵原因在於,孩子缺乏與人互動的情境,因此不利學習語言。因此,父母陪同使用這件事重要之處在於,可以透過大量互動和孩子說話、交流。

此外,現代不少父母也會使用3C產品協助幼兒數位學習,像是有聲書、點讀筆或電子閱讀器,使用這類產品時,一樣須掌握「大量互動」的原則。

張鑑如解釋,有聲書是單向的,孩子多少能聽到故事,相信沒有壞處,但還是要去理解孩子能否聽懂。「大人很忙時,聽聽點點也還好,但不能所有時刻都丟給有聲書,那將是家長很大的損失。」

針對坊間出品的點讀筆,張鑑如指出,「點讀筆就是指字,可產生形音義的連結,對強化文字知識有效果,但若加上家長在旁邊的互動引導,多一些解釋說明會更好。」

至於使用電子閱讀器閱讀繪本,張鑑如則建議,父母可以帶著孩子閱讀,而且要「你一言、我一語」的共讀,這樣與父母互動的過程,孩子腦部的語言發展區自然受到刺激而活化,「無論使用紙本或電子媒介,最重要的根本都在於『互動』,學前兒需要大量和大人互動,對話式閱讀就是要跟孩子聊天,擴充生活經驗,」她提醒家長,千萬不要讓3C產品完全取代親子陪伴和互動

黃彥鈞強調,大人嚴格落實3C的使用原則,才可以避免孩子落入「過度使用」3C的困境,「就像我們知道毒品不OK,絕對不會去碰毒一樣,3C也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既然知道弊大於利,就一定要好好處理3C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3573?isPaging=false&fbclid=IwAR3EqmU1GEkijJm6SF2KT14Npr0Dq3-bqOH-68y2pijF-kWHR8NpIx_FxYM



2022. 1. 滋養孩子心靈的5種話語

作者:本田千織   

教養孩子時,爸媽一定要使用五種重要的話語,包括「愛的話語」、「打招呼的話語」、「感謝的話語」、「請求的話語」、「道歉的話語」,滋養孩子稚嫩的心靈。 


教養孩子時,爸媽一定要使用五種重要的話語,包括「愛的話語」、「打招呼的話語」、「感謝的話語」、「請求的話語」、「道歉的話語」,滋養孩子稚嫩的心靈。

少了任何一種,孩子的人際關係都無法順利。請務必把這些話語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積極的人生。

1.愛的話語:「好喜歡」十肢體接觸,帶來幸福

「愛的話語」可以直接給予孩子肯定,孩子的潛意識裡會在留下許多寶貴的訊息。

洗澡的時候,請磨蹭孩子的臉頰,「好喜歡你喔」。睡覺前,可以親親孩子,「晚安,你是媽媽最寶貝的 ○○」。我想日常生活中一定有許多這樣的機會。

即使孩子長大,也要常告訴孩子:「你出生時,我真的好高興。」家母在成長過程中,外婆完全沒有對她說這類的話。或許因為自己有過寂寞的經驗,她常不斷告訴我「我愛你」、「你出生的時候,我高興到覺得自己死了也無所謂」等話語,多到幾乎讓人吃不消。

在臉頰上親吻,或擁抱都是家常便飯。當然還有許多愛的話語,都帶來「爸媽非常需要我」、「要是我不在,爸媽一定會很難過」的訊息。

我在國中、高中、大學時期,曾經是班上霸凌的對象。幸好,在每一段時期,除了欺負我的人外,我還有許多朋友,陪我一起度過難關。

但是,真正支持我的力量,其實來自父母親從小就不斷給予我的許多「愛的話語」。

霸凌會給孩子「你最好消失算了!」、「你這個人很煩耶!」,甚至還有「你乾脆死了算了!」這類可怕的負面訊息。這種時候,那些在心(潛意識)裡累積的「愛的話語」,就能拯救你的孩子

「你最好消失算了!」 → 「沒關係,我可以到需要我的爸媽身邊去。」

「你這個人很煩耶!」 → 「可是我爸媽說他們很需要我。」

「你乾脆死了算了!」 → 「我可是爸媽的寶貝!要是我死了,他們會有多難過。我才不要死呢!」

「愛的話語」足以支持孩子動搖的心。相反地,如果換作是一個從沒有接收過「愛的話語」的孩子,又會如何呢?

「你最好消失算了!」 → 「也對。反正沒有人需要我?」

「你這個人很煩耶!」 → 「對了,爸媽好像也常對我生氣?」

「你乾脆死了算了!」 → 「說不定我真的應該死了算了……」

一旦陷入這種思考迴路,即使最後終於找到逃生口,也要經歷相當苦痛的掙扎。身在現今的時代,想要完全做到「零霸凌」,並非易事。那麼至少要培養孩子「即使遭受欺負時,能對抗對方言語暴力的力量」。

日本一直有種講究體察的文化,認為有些事不需要用言語傳達,「對方也應該了解」。不過,我認為這都是大人的自大表現。

第二章提過,語言只佔了溝通要素的百分之七。說話時發出的聲音和語調、口氣等,佔了百分之三十八。至於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五則是肢體語言,不過,我想應該很少有人會連「我好喜歡你」都不說,就突然緊緊抱住對方吧?

無言+擁抱的行為,比起語言+行為所感受到的「因為對方愛我,所以擁抱我」訊息,反而會給人「是不是因為對方愛我,所以擁抱我?應該是吧」的疑問。雖然「說至少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不過效果就弱了許多。

當然,如果是一個接受過堆積成山的「愛的話語」的孩子,或許會主動做出正面的解讀:「這個人是喜歡我,所以才擁抱我的!」可是如果沒有「愛的話語」的經驗,孩子則很難把行為和心情連結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認為「即使不用語言傳達,對方也可以了解」的人,多半缺乏用言語傳達和身體表達的經驗。

大人心中有「我愛你」、「你很重要」等感受,但是卻深深藏在心中,沒有表達出來,卻要求一個人生經驗還很淺的孩子「察覺」這些情感,實在太強人所難了。

我想我的外婆一定也很愛我的母親,但是她並沒有把愛表達出來,所以對方才會感受不到。家母常說:「話不說出口,就很難傳達。」她送給我難以計數的「愛的話語」當做禮物。請你也一樣,把「愛的話語」當做禮物,送給心愛的孩子。

「不過這種話平時很少說,真是難為情。」不,這可不是害羞的時候。接收愈多「愛的話語」,愈能提升孩子生存的力量。請把這種航行人生大海所需的最佳能量,當做禮物送給孩子。

2.打招呼的話語:「我開動了!」享用美味的餐點

每天的招呼問候,你確實做到了嗎?

不管是親子、夫婦之間,或是附近的鄰居以及職場。早上起來,到睡覺之前,生活中需要各種打招呼的話語。

① 早安

② 我開動了,我吃飽了

③ 我出門了,路上小心

④ 你好,再見

⑤ 我回來了,歡迎回家

⑥ 辛苦了

⑦ 晚安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會仔細觀察自己的父母親,把父母親當成人生的範本

父母親如果沒有打招呼的習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這麼做也沒關係。即使在融入團體生活之後,被教導應該要打招呼,對於一個生長在沒有打招呼習慣家庭的孩子,光要說「我回來了」,就覺得很難為情。我最不滿意外子的就是他不打招呼這件事。在外面明明會說,對家人卻說不出口。我努力做菜,他卻連一句「我開動了」也不肯說,讓我愈想愈難過。最近,我搬出孩子的理由,他才終於養成打招呼的習慣。

打招呼具有潤滑人際關係的力量。請務必趁著孩子還小,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時期,以身作則,養成他們打招呼的習慣。

孩子上托兒所、幼稚園、小學後,可能會突然提醒你,「媽媽,吃飯前要說『我開動了』喔」。

雖然只是一時沒注意,也不要跟孩子說,「真囉唆,我只是不小心忘了啊」,而是溫柔回應孩子,「你說得沒錯,是媽媽忘記了。謝謝你提醒我。我開動了!」這麼一來,孩子也會覺得「打招呼果然很重要」(我經常被女兒提醒,然後這樣回應她)。

3.感謝的話語:一句「謝謝你」,帶來甜美的笑臉

當我們為別人做了什麼的時候,與其對方說,「真不好意思麻煩你」,聽到「謝謝你幫我這麼大的忙」,是不是更高興呢?

「謝謝你」這句話裡,包含著「有你在真是太好了。」、「因為有你我才能夠更幸福」的正面訊息。

「我可以幫最愛的媽媽盡一份力。」

「我努力幫忙,可以讓爸爸開心。」

自己的行為能帶給對方快樂,還能讓對方向自己道謝,是相當美好的經驗。這種快樂會讓人上癮,孩子會努力成為一個能讓別人向自己道謝的人。

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謝謝你生來當媽媽的小孩。」幼兒時期在換衣服的時候,懂得自已把手抬起來,「哇,這樣好好脫唷。你真是幫了媽媽大忙。謝謝你」。

孩子長大後,會幫忙端菜或幫忙收碗盤等。只要孩子幫了一點忙,父母就該不厭其煩地對他們說:「謝謝你,真是幫了大忙。」

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說「謝謝」的機會,不要放過這些時機,馬上露出笑臉說「謝謝」。

「話是這麼說啦,可是照顧孩子很費神,照料每天的生活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有心情露出笑臉說『謝謝』呢。」也許有人會這麼想。但是,各位就當被我騙一次,試著露出笑臉說「謝謝」,就算笑臉有點僵硬也無所謂。

我想,你的孩子一定會露出非常高興的表情,說不定還會有點難為情呢。但是孩子的心裡一定很開心。聽到這句「謝謝」,讓孩子有了正向的體驗,以後還會更加努力付出。

具體來說,幫忙端菜聽到爸媽的「感謝」,為了還想再聽到一次,隔天還會繼續幫忙;因為幫忙照顧弟妹而聽到爸媽說「謝謝你對弟弟妹妹這麼好」,孩子也會想要繼續友愛弟妹。

雖然對孩子說「謝謝」,並不是為了讓孩子依照自己意志做事,但是當孩子確實表現出如同自己所期望的行為時,父母打從心裡的一句「謝謝」,將更容易引導孩子重複做出正向的行為。

愈是忙碌,就愈要善用孩子的習性。只要微笑說聲「謝謝」,說不定,就能減少一件生活煩惱事呢。

4.請求的話語:孩子很喜歡「拜託」和被依賴

孩子並不是只需要被人呵護。即使年紀還小,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有能力幫助別人

其實,孩子是很喜歡被別人依賴的。「姊姊,好厲害喔!」比自己小的孩子,用崇拜的眼光看著自己,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呵護他。「 ○○拜託你,可以幫我這個忙嗎?」聽到這句話,孩子眼裡也會露出光芒說:「好啊!」

當需要孩子幫忙的時候,可以先拜託孩子,「媽媽現在有點忙,想請你幫個忙。拜託你」,等完成後,再發自內心地說出「謝謝」。

兩種技巧配套使用,效果更顯著。聽到媽媽的請求,孩子會覺得「我可以幫媽媽的忙!」,帶來了成就感;事後又聽到媽媽對自己說「謝謝」,感到很開心。

孩子也要練習付出。身為家中的一分子,應該要有自己負責的工作。

請試著用這種心態,對孩子說出「請求」的話語:「排筷子是你的工作喔。」不過,一開始孩子可能無法排得很好,或許經常會掉到餐桌下。不過,孩子的學習能力遠比大人想像的還要驚人,不久就能上手,成為好幫手。

5.道歉的話語:能坦率說出「對不起」的孩子

當自己做錯事時,你會不會向孩子道歉呢?雖然心裡覺得該道歉,是不是總覺得很尷尬,最後只好假裝沒這回事?但是,「剛剛很對不起」,這簡單一句話,卻可以有效地撫慰孩子的心。

孩子跟平常一樣亂丟東西,但是今天的我卻比平時更容易動怒。心裡清楚,錯的明明不是孩子……生活中一定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吧。家有小小孩的媽媽,有太多讓自己心煩氣躁的理由:

●小孩半夜哭個不停,導致媽媽睡眠不足。

●生理期快來了,莫名地焦躁心煩。

●先生週末在家睡一整天。

●在公司被老闆罵。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家的孩子優秀。

我就經常這樣遷怒到孩子身上,但是這些理由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錯啊。其中,有一項是我改不掉的弱點,那就是睡眠不足時,馬上就會失去耐性。平常遇到一點點心煩事,還不至於發怒,但只要睡眠不足,就會耐心頓失,一回神,才發現自己已經在對孩子發脾氣。

不過,說是發脾氣,也並不是沒來由地突然發怒,而是比平常更容易動怒:「不是叫你吃飯了嗎!不想馬上過來就算了,至少要回答啊,不是講過好多次了嗎!」

然而,教養孩子時,最重要的是一貫的教養原則。不管任何時候,要主張「錯的事就是錯的」、「對的事就是對的」,不能輕易變更。我「因為睡眠不足而焦躁心煩,所以比平常更生氣」,很明顯就是缺乏一致的教養原則。

如果媽媽經常喜怒無常,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看大人臉色做事的習慣。

「今天媽媽心情不錯,這一點小事,一定不會被罵吧?」

「母親好像很煩躁,還是小心點好。」

當孩子的判斷基準變成媽媽的臉色,管教就會出了問題。比方說,收拾玩具,並不是因為「媽媽會生氣」吧?而是因為「自己拿出來的東西,要自己收拾」這個規則。

亂對孩子發脾氣,總是讓我相當後悔。於是我遵照「覺得自己做錯事,馬上坦率道歉」的原則,等怒氣平息後,儘快找女兒道歉。

「小紗,剛剛真是對不起。因為媽媽有點累。」

重點在於,不只要說出「對不起」等道歉的話語,更要告訴孩子自己失控的原因。讓孩子知道原因不是她,而是媽媽自己,孩子才會更加放心。不要因為對方是孩子,所以猶豫不決,而是由衷地道歉。

「沒關係,我原諒你。」女兒總是會用她宛如菩薩般平靜的表情和溫柔的聲音對我說。雖然覺得難為情,但是孩子知道「媽媽因為很累,所以對我發脾氣,但並不是因為我不好」,所以心情也能很平靜。

不過在這樣「對不起」、「沒關係」的對話結束後,有時我還會再多加一句,例如:「可是小紗啊,以後聽到媽媽叫你,一定要回答喔。」女兒年紀還小,所以我總是緊緊抱著她,磨蹭著她的臉頰,用相當溫柔的聲音這樣補充。女兒因為習慣了我這樣的互動方式,所以也確實地反省,然後認真回答:「嗯,小紗也很對不起。」

許多大人都不擅長道歉,像外子就是如此。由於我不斷向他強調道歉的重要性,現在他面對孩子們的時候,總算可以順利地說出「對不起」。

女兒跟外子不同,因為我總是很習慣對她說「對不起」,現在她已是個能坦率表達歉意,說出「對不起」的孩子。有起床氣的女兒要是午睡沒睡好,在大鬧一番脾氣之後,會對我說好幾次,「媽媽,我剛剛亂發脾氣,真是對不起。」「我剛剛一直說討厭討厭,對不起。」

聽到這些跟自己口氣很類似的道歉,我回想自己的行為,心想:「啊,我一定經常這樣事後才道歉吧。」不過,我相信這種承認自己不對,說聲「對不起」坦承道歉的能力,出社會之後,都將成為她在人際溝通上的潤滑劑。



文章來源: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3573?isPaging=false&fbclid=IwAR3EqmU1GEkijJm6SF2KT14Npr0Dq3-bqOH-68y2pijF-kWHR8NpIx_FxYM



2021. 11. 好文分享- 不打?不罵? 那要怎麼管孩子!
                心理師告訴你3個重要管教原則

作者:黃春偉 臨床心理師/親子互動治療師 

根據兒福聯盟2019年的調查,有高達72%的人在年幼時曾經被家長用言語暴力的方式管教,且高達83%的兒少會出現至少一種負向反應,像是:「感到生氣、憤怒」、「不服氣」、「不認同言語暴力管教」、「認為自己被當成出氣筒」、「想反抗報復或擺爛」、「想要傷害自己」...等。


其中,65%的人在被言語暴力管教後只會出現負向反應,而沒有出現任何家長期待的正向反應,可見言語暴力管教是無效且負面的。


另外,被言語暴力管教的孩子會更容易出現各種情緒困擾問題,包含失眠、焦慮、憤怒、憂鬱、自卑.....此種負面影響會長遠且持久地延續到成年之後。

連言語暴力都如此糟糕了,何況是肢體暴力呢?

因此,心理師發展出一套不打、不罵也能正向管教小孩的方法:


不打小孩,最常見的誤會,就是不用、不能、無法管教,其實,孩子在幼兒到學齡期的階段,”非常需要” 在父母的協助下,建立規範與界限,學習如何與他人共處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管教孩子的3個重要原則:

就拿警察值法為例,如果今天規定闖紅燈會造成危險,所以決定透過罰錢來減少大家闖紅燈的行為,該怎麼做才不容易引起大家反彈呢?

如果只是說說而已,有時候抓有時候不抓,甚至只有月底才會出來執法,這樣你會遵守嗎?(不可預期)

如果今天被抓到罰五百,明天警察心情不好罰三倍,這樣你會服氣嗎?(不一致)

如果有人被抓,跟警察吵一吵,就不罰了,你會甘願嗎?(堅持倒底)


管教也是一樣的,如果要訂定一個新規則,最好有宣導期,先經過溝通與說明,但正式管教時,一定要堅持倒底,而且行為後果都按照約定的結果,不要任意變動,這樣效果才會好喔!


當然,管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聰明的孩子總會想到新方法來對付自己爸媽,有需要時,歡迎來諮詢,跟心理師一起集思廣益,想想該怎麼應付這一群皮到不行的小鬼頭喔!


案例說明


這幾年在治療室,經常遇見來諮詢的父母,是因為要沒收孩子電玩而起了激烈的衝突。

常見的狀況如下:


媽媽跟小明說:你玩很久的電動了,該去洗澡囉!

小明:好啦,這局打完就去!

結果十分鐘…二十分鐘……過去,絲毫不見動靜,媽媽耐著性子再次說:好囉,該洗澡囉

小明:妳很煩耶,我已經跟妳說過打完就去了嘛,吵死了…

爸爸看不過去,出來就是一頓罵,孩子卻沒有收起來的意思

爸爸索幸直接把孩子的平板拿走,誰知道,孩子因為遊戲的刺激、大腦正在亢奮狀態,受到阻撓後,整個情緒一股腦大爆發,衝向爸爸拳打腳踢,把爸媽都給嚇壞了……



如果應用管教的原則,該怎麼調整呢 ?


適當的管教建基於對孩子的「理解」之上,當孩子發脾氣,口氣態度不好時,需要管教嗎 ?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你知道嗎? 


要知道需不需要管教的話,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為何,以下列舉4項常見的原因:


 1. 通常是為了獲得想要的,或是逃避不想要的

處理方式:告知選擇,如果選擇用正向方式,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負向方式則無法。


 2. 讓他人妥協:透過高分貝的噪音或嘶吼,造成父母的不快、困窘、壓力,達到控制父母的目的

處理方式:溫和但堅定地告知,不管誰來,都會堅持到底;並在父母自己情緒跟著激動起來前,適時換手。


 3. 獲得他人的注意力:透過負向行為,較能快速引起大人的注意

處理方式:忽略負向行為,細心留意正向行為並給予強化。


 4. 感到挫折與不滿,而要宣洩不舒服的情緒:不管如何安撫,孩子常常都是情緒爆發不見停歇

處理方式:孩子欠缺有效情緒調節技巧,需要協助。



其中前三種都是孩子與後天環境互動,學習到控制環境的方式,屬於”需要”管教的情境;

只有最後一種,是孩子尚未發展出對應的情緒調節能力,不是透過管教可以處理的喔。


以上先是提出適當、正確管教的「原則」:可預期性、一致性、堅持這三種實行方式,

以及說明管教的「時機」是建立在理解孩子的「情緒」、生氣的「原因」之後才展開管教。

每個孩子有不同個性,若您有管教和互動上的一些疑問,歡迎與輔導室聯繫喔^^


文章來源: https://www.lijen.net/post/parentingcounseling


2021. 9.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

隨著疫情的趨緩,全國國中小於9/1(三)正式開學了。

相信家長們心中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尤其是一年級及幼兒園新生的家長,心情尤其複雜。

歡喜的是,家中的小寶貝長大了,可以去學校學習了。擔憂的是,孩子首次上學,不知道他在新環境適應得如何。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適應「變化」的能力。

只是每個孩子的速度不同,有的孩子比較快就融入新環境,有的孩子則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適應。

面對適應速度較慢的孩子,家長在家中可以如何協助他們呢?

以下給予幾個建議:

每天安排15分鐘以上,與孩子一起閱讀、遊戲或一起進行活動。


關懷孩子的生活,像是: 「午餐吃什麼? 你有喜歡嗎?」「下課玩甚麼? 跟誰一起呢?」並留意孩子在表達時的情緒狀態。


    多留意孩子的「努力」的地方,說出具體事實,並給予鼓勵與肯定。 

    像是: 「我發現你之前在家裡不肯吃青菜,在學校肯吃三口,進步很多耶!」、「雖然你還是會很想爸爸媽媽,但你總是鼓勵勇氣去上學,很厲害呢!」


   以上三個建議給予家長們參考,若您的孩子持續有不適應的狀況,且都未獲得改善,建議與導師討論或致電輔導室喔!

   另分享若您的孩子有分離焦慮的情況,您可以如何協助孩子的策略,請參考以下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foodychoosing/photos/pcb.148561807422750/148561604089437   (來源: 輔底抽心 粉絲專頁)

班級輔導課 照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