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 究 組




專題學生:謝文祥
專題老師:張耀仁

「在當代科學普及前提下,尋找宗教傳播的新思路」

「我始終抱有一個初衷,就是把正能量跟正確知識傳出去。」留著充滿個性的落腮鬍,謝文祥侃侃而談。

出身在一貫道家庭,謝文祥對於宗教事務耳濡目染,並不陌生。加上家裡課外讀物繁多,從小廣泛閱讀,對文學、科學有濃厚興趣,並且非常愛看電影,喜歡電影的各種敘事手法。個人申請大學時,從茫茫科系中找到科學傳播學系,兼融了人文與科學的特性,也使他確定自己是個想傳遞知識與正能量的人。

「這樣說起來,其實從小就開始跨領域了吧」。回憶大學四年,大一時學習科學,大二學習傳播與教育,大三大四後開始投入社會科學,謝文祥一直在不同領域學習。「所以我面對專題時,決定要好好的運用科學傳播與社會科學所學,處理與宗教相關的議題,並且希望回饋學術成就給傳教人員,特別是我的父母」

對謝文祥來說,社會科學的思考訓練,使他能針對科學與宗教的脈絡進行朔源,分析時空環境與社會的交互關係。了解宗教與科學的變革後,他並持續發揮社會學的發問精神,融合了系上所學,探討人為什麼需要科學與宗教的解釋。最後思索科學傳播的理論,提出能提供宗教傳播者參考的思維。

「科傳人員跟宗教人員,其實都在說故事,如何用跨領域的思維說出好故事,是我實踐初衷的方向之一。」





專題學生:王俊傑
專題老師:劉藍玉


「溫度會影響甲蟲生長的大小嗎?」

4/27日來到位於屏東公園青年中心,屏東大學科普系畢業展覽,南部炎熱的氣候,如同這群準畢業生一樣,活潑熱情,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展板與展具,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滿桌活體的鍬形蟲,很好奇這位同學是如何將鍬形蟲製作成自己的專題。

王俊傑表示,飼養甲蟲是自身的興趣,把自己的興趣做成研究專題,是個一舉兩得的機會,王俊傑分享自身經驗,養甲蟲總希望自己養出來的甲蟲體型又大外型又漂亮,王俊傑從飼養甲蟲的前輩們口中得知,溫度是把甲蟲體型養大的關鍵,但事實卻是這樣嗎?於是有了此次專題的起心與動念。

在王俊傑的介紹下,發現甲蟲的體型差距起伏很大,在低溫溫控飼養環境的甲蟲,明顯比飼養在常溫下的甲蟲,體型大的許多;大型公成蟲其大顎的誇張程度,是小型公成蟲不可比擬的;而這些甲蟲身上的顏色,有的是金色,有的是紫色,還有黑色的,王俊傑表示這些表徵是甲蟲們的個體差異,真是漂亮的物種呢!

這次的觀展經驗,讓我有個不同的體驗,不同於以往的枯燥乏味的文本,還有佈置像犯罪現場的推理牆,靠著用繩線所繞至的線索,可以發現其前因後果,還是有各種展具,與受聽眾拉近距離,此次南部行受益良多




專題學生:蘇已甯
專題老師:劉藍玉

迷宮動線生存指南─
保證不會被做成肉丸的展場動線設計研究!

「這個賣場的動線好心機喔!會讓你不知不覺逛太多東西欸!」

「剛剛看的展覽廳動線好差喔?我一直找不到做報告說的那個東西在哪。」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os呢?例如,知名家具商場其著名複雜如迷宮一般的動線,卻可以讓你不知不覺看完他想讓你看到的每一項產品。又或是參觀博物館,明明才逛完出來就忘光了剛剛看到的東西。


科普傳播學系蘇已甯同學透過這樣的發想、基於科普傳播學系之專業,決定聚焦在科學博物館展覽場地、深入探討「科學博物館展場動線設計對科學知識傳播效果之影響」。


經歷數個月的籌畫,將研究地點設定在科工館、進行為期兩週的資料問卷等數據收集。這項研究最後分析出了幾項有趣的結果,其中例如:收集要素可以有效的引誘參觀者深入、體積龐大的展品較容易留下深刻印象、右手邊的展示品較常被關注等,並在本次「科勢力」畢業成果展覽中配合其他研究向成果、製成推理牆形式的展覽物件發表。


「希望可以藉由更多的這類研究分析,提高科學博物館寓教於樂的科學傳播效率。」





專題學生:余彥寬
專題老師:張耀仁

探秘!科普書銷量高的秘訣?

今年科學傳播學系的畢業展,在屏東縣青少年中心舉辦,攤位上展出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一位同學,拿著陳舊的書,站在海報展板前,他是研究科普書籍的余彥寬同學。


「我喜歡看書,喜歡閱讀,於是想研究哪本科普書籍最暢銷,為什麼暢銷。」手上拿著一本《別鬧了,費曼先生》,余彥寬靦腆的笑著。


他為了這次專題製作,追查了兩個資料來源。第一是屏東大學圖書館網頁,他搜尋「科普」並記錄結果;第二為其他文獻中提及的科普書。余彥寬說,當確定哪本書賣得最好之後,再閱讀臺灣科普、臺灣歷史方面的文獻,比對分析,最後做出結論。


這份專題將它賣得最好的原因歸功於五點,第一點臺灣社會當時是工業較發達的時代,對科學較渴求,第二點臺灣人民的收入提升,較能在娛樂方面消費,第三點科普讀物的改變,讀起來較通俗,第四點作者探秘!科普書銷量高的秘訣?的個人魅力,他是個較活潑的科學家,第五點正值解嚴不久,言論較開放出版更自由。


余彥寬從自身興趣出發,選定主題後,深究脈絡、分析文獻,並歸納出一本科普書的成功原因為何。「就跟我寫在作品海報中的註解一樣,一本科普書的成功,背後反映的是社會局勢與出版團隊的努力總和。透過我的努力研究,希望臺灣能有更多的優秀出版團隊出現,產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科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