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治療
結構治療
身體系統是一個立體結構的網絡,因為使用、受傷等各種原因導致結構網絡扭旋,出現各種痛症和不適。
結構治療是台灣著名中西醫師林兩傳老師所創,其理論及診斷著重宏觀整體及微觀層次,通過輕柔的手法、工具的輔助還原結構,包括針刺。這種針刺與傳統針灸不同,並不强調針感或強刺激,選穴亦是根據個別情況而定,與一般針灸按傳統穴位取穴有別,需要配合身體的勢把結構細緻地分離。
結構治療是將結構調整成有利自愈的狀態,就像挖好河道;但如果有其他狀況,例如是動力、物質的不足(河道的水不夠),筋膜的活性差(河道土壤不佳)則需要配合其他治療,例如內服、運動、練功等。
骨傷痛症患者(尤其對手術後疤痕粘連、脊柱側彎引起之病症有明顯優勢)
由於結構歪斜引起的内科症狀、婦科疾病
怕針、怕痛、怕“啪骨”的人士
孕婦、小孩及年長人士亦能接受結構治療
要改善症狀,其實很多治療方法都可以處理,不論是針灸、食中藥、運動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但對於做結構治療的醫師而言,處理症狀只是治療的其中一部分,將結構調整好是另外的部分。在結構治療的角度,症狀的出現與不對的結構並不是全然成正比,症狀未出現時其實可能結構已經出現問題,只是身體仍有空間和能力代償,所以並不會即時出現症狀。
當結構的錯亂達到一定程度至身體無法代償,就會產生明顯症狀,例如疼痛的出現是錯亂對神經產生超過臨界點的刺激,多數情況下並不單是局部突然有問題。
而結構治療的著眼點是找出問題的起點,並還原身體有問題的結構,從而減低結構錯亂再次引起問題的機會,並不只是改善症狀。
想了解更多可閱讀:林兩傳醫師《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