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完成了一个外币虚拟信用卡项目。此文旨在分享搭建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并为有类似需求的用户提供参考。
在构建虚拟信用卡的初期,确定需求和场景非常重要。以下是准备阶段的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明确卡片的最终使用场景。例如,是专注于某些行业,还是需要支持更多海外商户?根据使用场景选择以下卡片类型:
信用卡:支持度最高,适合覆盖广泛的海外场景。
借记卡:其次。
预付卡:支持度最低。
由于本项目面向跨境出口电商和海外消费,为实现广泛商户支持,最终选择了企业借记卡。
卡片类型决定后,要选择合适的发卡组织。Visa 和 Mastercard 是主流选择,大型企业可以直接对接;小型企业一般需要通过第三方通道来发卡。笔者对接的是一家非银行的发卡机构。
发卡通道通常提供两种持卡人账户模型:
鉴权模式:实时审批交易,要求企业维护自己的交易及账务系统。
懒人模式:由发卡通道负责记录余额,企业只需在充值时通过接口转移资金。
对比分析:
鉴权模式更加灵活,适合有复杂业务需求的场景。
懒人模式简易上手且资金管理压力较小。
结合实际需求,此项目采用了懒人模式。
项目建设阶段,笔者规划了一期功能开发目标,逐步实现关键功能。
核心功能包括:卡片余额、卡号、CVV、有效期及交易明细。这些信息可通过发卡通道接口获取。由于响应时间较长,可以通过缓存机制优化用户体验:
主动更新:定时刷新缓存。
被动更新:通过 webhook 自动更新。
考虑到项目属于外币卡,充值方案需要重点设计。早期方案采用用户将外币资产转入公司账户,再手动充值,但该方案成本高、流程效率低。在优化方案中,通过对接收款产品,用户充值体验得到极大提升。
初期曾计划开发余额转出功能,但发卡通道明确表示不支持,故暂时搁置。
此模块相对简单,只需根据发卡通道的资料要求,结合业务设计流程即可。
最终方案通过结合收款产品接口与实时转账,极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和资金管理效率。例如:
支持用户通过唯一数字码标识资金来源。
引入钱包余额的概念,实现充值与消费分离。
新增钱包账户功能后,用户账户余额与卡账户分离,提供了以下便利:
显示钱包余额和交易明细。
优化数据展示,无需等待接口回调。
资金池账户对账:
对比发卡通道的入账与自有转账记录。
持卡人交易对账:
若采用鉴权模式,需同步企业系统和发卡通道的交易记录。
一期功能开发完成后,笔者计划通过以下功能优化项目服务能力:
为每个 B 端客户提供独立的海外收款账户,以便接收电商平台(如 Amazon)或收单渠道(如 PayPal)的款项。这部分交易可直接计入用户钱包账户,提升业务体验。
允许用户直接从钱包账户进行货币兑换。
由于卡账户余额无法直接转出,可通过钱包账户间接实现资产转出的功能,避免用户由于限制而产生负面情绪。
通过上述规划与实施,虚拟信用卡项目一期已经成功上线,并实现了核心目标。在后续开发中,我们将不断优化功能和服务流程,为用户提供更高效便捷的跨境支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