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益生菌多系統應用衛教指南
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菌)是能夠調整腸道菌群、平衡免疫反應並維護健康的有益微生物。
在犬貓醫學中,益生菌的應用已不僅侷限於腸胃道,還透過「 腸—腦軸(Gut-Brain Axis)、腸—肺軸(Gut-Lung Axis)、腸—泌尿軸(Gut-Urinary Axis)、腸—皮膚軸(Gut-Skin Axis)、腸—肝腎軸(Gut-Liver/Kidney Axis)」等跨系統調控,發揮多重保護效果。
以下依系統別介紹:
1. 腦部與疼痛、壓力、焦慮與情緒調控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樞神經系統)
常見情境:貓咪下泌尿道症候群(Feline Lower Urinary Tract Disease, FLUTD、Feline Idiopathic Cystitis, FIC、Feline Urologic Syndrome,FUS、Pandora Syndrome )、貓胰臟炎(Feline Pancreatitis),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裡面的菌群會透過「腸腦軸」與中樞神經溝通。補充益生菌可降低發炎相關細胞激素(如 IL-6、TNF-α),間接緩解疼痛感受。
作用機制:
(1)益生菌能產生血清素(Serotonin) 與 GABA,這些物質和情緒放鬆、疼痛調節有關。
(2)益生菌可減少腸道與免疫系統的慢性發炎反應,降低疼痛敏感度。
(3)當腸道菌相平衡時,動物的焦慮行為(如過度舔毛、緊張叫聲)會減輕。
臨床應用:益生菌可幫助緩解焦慮與慢性疼痛,但不能取代獸醫師開立的止痛藥或抗焦慮藥。 對於免疫力低下、長期用藥的犬貓,使用益生菌前建議與獸醫師討論。 持續補充數週至數月效果較明顯。
衛教重點:不是所有益生菌都有效:效果與「菌株」高度相關,建議與獸醫師討論,選擇有研究支持的產品。
2. 呼吸道(Respiratory System,呼吸系統)
常見情境:慢性支氣管炎、氣喘、反覆上呼吸道感染。
作用機制:
(1)增加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gA,分泌型 IgA),強化黏膜免疫。
(2)調節 先天免疫細胞(Innate Immune Cells,先天免疫細胞) 活性,降低過度發炎。
臨床應用:有助於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頻率,但需與環境控制和藥物併用。
衛教重點:若毛孩換季常打噴嚏或咳嗽,益生菌可作為免疫支持。
3. 腸胃道(Gastrointestinal System,腸胃系統)
常見情境:急性腹瀉、抗生素相關腹瀉、慢性腸炎、發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作用機制:
(1)抑制腸道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致病菌)。
(2)產生 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短鏈脂肪酸) 修復腸黏膜。
調節 腸道免疫平衡(Gut Immune Homeostasis,腸道免疫平衡)。
臨床應用:急性腹瀉可縮短病程,慢性腸病需搭配處方飲食。
衛教重點:腸胃敏感毛孩首選的輔助方案。
4. 膀胱與泌尿道(Urinary System,泌尿系統)
常見情境:反覆膀胱炎、泌尿道感染。
作用機制:
(1)抑制致病菌附著(Anti-Adhesion Effect,抗附著作用):益生菌競爭泌尿道受體,阻止大腸桿菌等病原菌黏附。
(2)免疫支持(Mucosal Immunity,黏膜免疫):促進腸道與泌尿道免疫球蛋白A(IgA)生成,增強局部防禦。
(3)生物佔位(Bacterial Interference,細菌干擾):阻止病原生長。
臨床應用:可降低復發機率,但不能取代抗生素治療。
衛教重點:建議作為「預防支持」而非單獨治療。
5. 皮膚(Skin System,皮膚系統)
常見情境: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皮膚病。
作用機制:
(1)調節 免疫細胞激素(Cytokines,細胞激素),降低發炎反應。
(2)改善 皮膚屏障功能(Skin Barrier Function,皮膚屏障功能)。
臨床應用:有助於減少搔癢與紅疹。
衛教重點:須搭配外用藥或免疫調節藥物。
6. 口腔(Oral Health,口腔健康)
常見情境:牙周炎、口臭、牙菌斑。
作用機制:
(1)抑制牙周致病菌(Periodontal Pathogens,牙周病菌)。
(2)改善口腔菌相平衡(Oral Microbiota Balance,口腔菌群平衡)。
臨床應用:可改善口臭、降低牙周發炎。
衛教重點:無法取代定期洗牙與刷牙。
7. 內分泌(Endocrine System,內分泌系統)
常見情境:犬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貓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甲狀腺機能亢進)。
作用機制:
(1)調整葡萄糖代謝(Glucose Metabolism,葡萄糖代謝)。
(2)改善胰島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胰島素敏感性)。
臨床應用:有助於減少慢性發炎,但不能取代內分泌治療。
衛教重點:作為營養輔助支持。
8. 肝臟(Liver,肝臟)
常見情境:慢性肝炎、肝酵素升高。
作用機制:
(1)減少 腸源性毒素(Endotoxins,內毒素) 進入血液。
(2)降低肝臟負擔,減輕發炎反應。
臨床應用:可改善 ALT 等肝酵素值,減少腸胃不適。
衛教重點:需搭配護肝藥物與飲食療法。
9. 腎臟(Kidney,腎臟)
常見情境: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慢性腎臟病)。
作用機制:
(1)降低尿毒素生成(Uremic Toxin Reduction,尿毒素減少):
減少吲哚硫酸(Indoxyl Sulfate, IS,吲哚硫酸)、對羥基硫酸酚(p-Cresyl Sulfate, pCS,對羥基硫酸酚)、三甲胺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 TMAO,三甲胺氧化物)等腸源性毒素。
(2)改善腸道屏障(Gut Barrier Integrity,腸道屏障完整性):減少腸漏與全身性發炎。
(3)提升短鏈脂肪酸(SCFAs)生成:如丁酸(Butyrate,丁酸),有助於抗炎與修復腸黏膜。
(4)降低腎臟發炎與纖維化(Anti-Inflammatory & Anti-Fibrosis,抗炎與抗纖維化)。
臨床應用:研究顯示益生菌可降低 BUN 值、改善生活品質,並延緩 CKD 進展。
衛教重點:屬輔助性治療,仍需配合腎臟處方飲食與藥物。
10. 營養素吸收(Nutrient Absorption,營養吸收)
常見情境:消化吸收不良、體重難增加。
作用機制:
提升 維生素B群(Vitamin B Complex,維生素B群) 與 維生素K(Vitamin K,維生素K) 合成。
改善 礦物質吸收(Mineral Absorption,礦物質吸收):鈣、鎂、鐵、鋅等。
調整膽汁酸代謝(Bile Acid Metabolism,膽汁酸代謝),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臨床應用:對於營養需求高或吸收差的毛孩有益。
衛教重點:可作為體重管理與營養支持的一部分。
總結
益生菌已成為寵物醫療中的重要輔助工具,不僅支持腸胃健康,還能透過 跨系統軸線調控(Gut-Organ Axis,腸—器官軸),在呼吸道、泌尿道、皮膚、內分泌、肝臟、腎臟及營養吸收等方面發揮作用。然而,益生菌不是藥物的替代品,而是提升生活品質與延緩疾病進程的支持性策略。而且並不是所有益生菌都適合每一隻犬貓。不同菌株作用機制不同,劑量、使用時機也需考量動物的健康狀況。因此,建議飼主在使用前務必諮詢臨床獸醫師,讓獸醫師依據病情、品種、年齡與共病狀況來選擇合適的產品,避免使用不當而影響療效或延誤治療。」
✦ 益生菌優點
1. 多系統健康支持:能幫助腸胃、泌尿道、皮膚、免疫系統,甚至輔助肝腎功能。
2. 安全性相對高:多數益生菌屬於腸道原生或安全菌株,副作用風險低。
3. 減少藥物依賴:部分研究顯示可降低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的使用頻率。
4. 改善生活品質:有助於穩定腸胃、降低復發率、減輕慢性炎症帶來的不適。
✦ 益生菌缺點 / 限制
1. 效果因個體差異而不同:同一菌株在不同犬貓上效果差異大。
2. 不是立即治療藥物:急性嚴重感染(如膀胱炎、腎衰竭惡化)時,仍需藥物與處方飲食,益生菌只能作為輔助。
3. 產品品質差異大:市售益生菌產品活性菌數、標示菌株與實際內容物常有落差。
4. 過量或不當使用:部分動物(免疫力低下、重症、幼齡)可能出現腸胃不適或菌群失衡。
在犬貓醫學中,益生菌的角色不再只是「幫助腸胃」,也可能成為輔助 止痛與安撫壓力 的好幫手。如果家中的毛孩有 慢性疼痛、腸胃不適、分離焦慮或緊張行為,與獸醫師討論是否適合補充益生菌,或許能讓牠們的生活更輕鬆、快樂。 「益生菌的確在許多慢性疾病與健康維護上展現潛力,但它並不是『萬靈丹』。選擇合適的菌株與劑量,仍需臨床獸醫師根據個體狀況來評估。飼主切勿自行購買人用或標示不清的產品,以免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負擔。正確使用,才能讓益生菌成為毛孩健康管理的重要助力。」
法鬥皮膚病為何特別棘手?—從基因、結構到微生態
體質與基因易感性:法鬥屬於對**犬特應性皮膚炎(cAD)**具高度風險的品種之一。2025 年研究指出,SLAMF1 基因剪接位點變異與犬隻 cAD 顯著相關,法鬥帶有風險變異的比例很高,說明「天生體質+環境」共同促發過敏與搔癢循環。
臉部/身體皺褶與耳道構造:皺褶形成溫暖潮濕、低通風的微環境,易出現皺褶性皮膚炎(intertrigo)與外耳炎;英國 VetCompass 與多國資料皆顯示法鬥對皺褶皮膚炎與耳病有顯著易感。
皮膚微生物失衡:馬拉色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與犬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常因過敏與屏障受損而次發過度增殖,導致紅、癢、油膩與氣味。
抗生素耐藥的隱憂:近年耐甲氧西林犬葡萄球菌(MRSP)在全球持續監測,雖整體比例不算極高,但反覆皮膚病與不當用藥會增加風險,強調培養與抗生素管理指南的重要性。
臨床表現:不只「過敏」三個字
臉部皺褶潮濕發紅、有味、糜爛;腋下、腹股溝、足部紅癢掉毛、苔蘚樣變化;慢性外耳炎反覆,法鬥即使無明顯症狀,也有中耳積液的影像學報告,因此耳部評估需更主動。
教學醫院用的診斷邏輯(居家也能配合)
1. 排除鑑別診斷:跳蚤過敏、糠癬、螨蟲、內分泌問題、接觸性皮炎等。
2. 床邊檢查是王道:皮膚細胞學(印片/膠帶貼片)找細菌與酵母,必要時做培養與藥敏;對反覆或廣泛感染、或懷疑耐藥更必須。耳道細胞學追蹤外耳炎。
3. cAD 的確立與量表:依 ICADA 診斷/治療指南整合病史與分佈特徵,並用 PVAS(搔癢視覺類比量表)/CADESI 作為追蹤量化工具。
4. 過敏原評估:血清特異性 IgE 或皮內測試用於製作脫敏處方,不是用來「診斷有無 cAD」。
以證據為本的治療選擇(依病程分層)
1. 急性惡化(爆癢、糜爛、滲液)
清洗與殺菌:局部抗菌/抗黴成分(如氯己定)之洗劑、凝膠或濕巾,皺褶處以拭抹/凝膠較能深入;頻率每日 1–2 次起步。
止癢抗發炎:短期口服或外用糖皮質激素可迅速控制(pulse treatment or tapering method) ,但避免長效注射製劑;oclacitinib可快速抑制 JAK 相關搔癢路徑。
次發感染:視細胞學/培養結果選擇外用或系統性抗菌/抗黴;避免無指引的「預防性口服抗生素」。
2. 慢性維持(反覆發作、苔蘚化)
免疫與神經性搔癢調控
(1) Lokivetmab(抗 IL-31 單株抗體):多項隨機試驗證實可顯著減癢、並在安全性上表現良好,與環孢素相比療效不劣性。
(2) Oclacitinib:口服、起效快,臨床上常與 lokivetmab 在不同階段或體質下個別或序貫使用。
(3) Ciclosporin: 透過調整免疫反應來改善症狀,但起效較慢,初期需每日給藥,臨床症狀改善後可調整為隔日或更長時間給藥。
3. 皮膚屏障重建:含神經醯胺/鞘脂類與GAGs的外用製劑、點滴或噴霧,能改善**經皮水分流失(TEWL)**與屏障功能,減少復發依賴藥物的需求。
4. 過敏原專一性免疫治療(ASIT/SLIT):長期疾病改變路徑唯一方法;回溯性與前瞻研究顯示,≥12 個月規劃可使**約 55–60%**個案臨床改善 ≥50%,並降低伴隨藥物使用與提升犬與飼主生活品質。
皺褶與耳部的「專屬攻略」(法鬥必修)
皺褶皮膚炎(Intertrigo):重點是乾燥+減量微生物負荷+降低摩擦。臉部/尾基部皺褶以拭抹型氯己定或抗黴成分每日 1–2 次,必要時短期合併抗發炎外用藥;嚴重復發、構造性皺褶過多者,教學醫院會與飼主討論整形性減皺手術的成本效益與照護配套。
外耳炎/中耳風險:法鬥耳道狹窄、分泌物多,定期耳鏡與細胞學是防止惡化的關鍵;即使沒有症狀,也曾在 MRI 看到中耳積液比例不低,提醒主動追蹤。
飼主能做的高效日常(把錢花在刀口上)
1. 建立「三件套」:低敏醫療洗劑(每週 1–2 次)+皺褶拭抹(每日)+保濕/屏障鞘脂/GAGs 外用修復噴劑(每日或隔日)。
2. 飲食策略:經醫師評估再導入水解蛋白/新型蛋白處方;確定對某蛋白過敏後,嚴格單一蛋白管理最省事。
3. 追蹤量化:每 2–4 週用 PVAS/CADESI 記錄搔癢與皮損變化,讓醫師據此減藥或調整。
4. 抗生素智慧用藥:反覆化膿一定要做細胞學 ± 培養再下藥,以降低 MRSP 風險與花費。
5. 長期規劃:願意投資 12–18 個月進行 ASIT/SLIT 的家庭,往往在第 1 年後看到減藥、減發作、生活品質上升。
什麼時候要回醫院?
每年 ≥3 次大爆發、兩種以上抗癢藥仍控不住、持續性耳道狹窄或中耳積液、疑似耐藥、或需要客製化脫敏治療與手術評估時。
給忙碌又愛美的你(小提醒)
把法鬥皮膚病想成「皮膚屏障保養學」:清潔(減負荷)→保濕(修屏障)→抗癢(止惡化)→長期免疫調整(ASIT/SLIT)。做到這四步,照片不再修也好看,狗狗也舒服很多。
主要參考(近 20 年)
ICADA 診療與治療指引(2015 更新版,仍為臨床基石)。
cAD 流行病學/影響與量表(綜述與工具)。
法鬥與皺褶/耳病易感(回溯與大數據)。
Malassezia 次發增殖與診斷。
MRSP 與抗菌用藥指南。
Lokivetmab/IL-31 臨床試驗與安全性;Oclacitinib治療要點。
屏障修復:鞘脂/GAGs 外用。
免疫治療(ASIT/SLIT)成效與生活品質。
最新基因研究(SLAMF1)。
貓咪頻尿、寡尿、血尿,不是小問題,是倒數計時。
🩺【牠尿不出來,你不能再等明天】
晚上下班回家,貓一直進出貓砂盆、蹲下又起身、尿量越來越少、甚至尿出粉紅色的尿?這不是累到幻覺,這是下泌尿道症候群(FLUTD),這是一種會在6–12小時內惡化,甚至致命的急症。
🚨常見急症警訊:
🔍 貓砂盆內尿很少或沒有、隨地亂尿尿
🔍 頻尿、血尿、一直舔陰部、精神變差
🔍 尿不出來,甚至整天呻吟、躲起來
🐾 這不是等得起的病,真的不能再觀察
妳可能以為再等等明天、後天再說
但貓咪的尿路阻塞惡化極快,可能今晚就會尿毒、電解質失衡,甚至昏迷死亡。
🌙 專為晚下班主人設計的診療服務:
✅ 夜間可預約看診,避開尖峰人潮
✅ 現場血檢+影像學即時判讀
✅ 看診後即時報價,分段治療建議,減少一次壓力爆炸
✅ 無須繁瑣解釋,只要說「她尿不出來」,我們懂她的痛,也懂妳的焦慮
✅ 只要妳今天行動,我們就幫妳一步步處理
🔍 貓咪尿不出來怎麼辦|貓咪頻尿血尿|下泌尿道症候群|貓咪尿路阻塞|台中動物醫院推薦|夜間動物醫院台中|貓友善醫院|南屯動物醫院|貓膀胱炎|貓結石症狀
📍立即預約|謙谷若松動物醫院|台中市南屯區大英街31號(近南屯捷運站、大墩派出所、好停車)
✅ 她今晚一直尿不出來,不是妳多想,是她撐不住了。
✅ 再觀察一下,也可能是永遠失去她的開始。
✅ 一場急診,也可能是救她一命的機會。
👉 馬上預約檢查|限量門診名額
📲 電話預約:(04)24730766
如果您的狗/貓突然「喘、無力、耳舌蒼白」──來自謙谷若松動物醫院獸醫師的完整衛教指南(給飼主的臨床教學)
作者:謙谷若松動物醫院 獸醫師(VIP 預約制私人診療,兼具臨床重症處置經驗)
前言 — 為什麼這三個症狀值得馬上重視?
「突發喘(呼吸困難)、全身無力、黏膜蒼白」看起來像三個不同系統的問題,但臨床上常常是同一病理生理機轉(例如『組織缺氧』或『循環灌流不足』)在不同器官產生的表現。對於我們的 VIP 病患,快速、準確地把方向釐清,能顯著影響預後──所以本文的目標是把救命優先順序(triage)與到院可得的關鍵檢查以飼主能理解的方式呈現,並在適當處引用獸醫學界的共識與臨床研究作為依據。
一.臨床上造成本症候群的常見病因可以分成幾大類:
1. 血液學類(血液攜氧能力下降、出血或溶血)
例如免疫介導性溶血性貧血(IMHA)(IMHA(Immune-mediated hemolytic anemia,免疫介導性溶血性貧血))、寄生蟲/感染(如巴貝西亞)、毒物導致溶血、急性大量出血(外傷或內出血、抗凝鼠藥中毒)。IMHA 在犬隻是高致死率的疾病,診治已有 ACVIM 共識指南作為參考。
2. 心肺類(換氣或心輸出量不足導致缺氧/灌流不良)
包含肺炎、肺水腫(心因性或非心因性)、急性心衰、心律不整等。這類病患主要特徵是低血氧(hypoxemia)、呼吸窘迫、和/或心搏快速或微弱。
3. 全身性急症(感染性敗血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DIC、嚴重中暑)
這些疾病會造成系統性發炎(SIRS)→ 血管內皮功能失調 → 灌流不足或凝血系統紊亂,病情常快、複雜且需綜合支持療法。DIC(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本身是一個以凝血-出血兩相並存的重症表現,常為其他重症(如敗血症、中暑、腫瘤出血等)的併發症。
4. 血紅素功能異常(例如 methemoglobinemia / 一氧化碳中毒)
當血紅素被氧化成不能有效攜氧的形式(methemoglobin,MetHb),病犬/病貓會有蒼白或暗灰色黏膜、臨床低氧感,但傳統脈搏血氧(SpO₂)讀值可能不可靠,需以複合檢測(co-oximetry,共氧血紅素分析)確診。
(不管原因為何,臨床上最重要的是「先穩定生命徵象」,再依檢查結果迅速分類以決定是否需要輸血、止血、抗感染或利尿/強心等特異性處置。)
二.到院時的「床邊分級」:飼主可做與醫院會做的事
到院後第一時間的判斷決定接下來 30–60 分鐘的處置重心。以下列出最基礎且最有臨床價值的床邊檢查(飼主可先告訴醫師相關資訊;醫院會在到院時馬上檢測):
A. 主人應先告知的重點(有助醫師判斷)
👉 發作時間(何時首次出現、是否突然惡化)
👉 是否有外傷、嘔血或黑便、口腔/尿液出血、服用藥物或接觸毒物(鼠藥、除草劑、家庭藥物、洋蔥/大蒜等)
👉 近期有無發燒、腹瀉、咳嗽、抽搐或被寄生蟲叮咬史(蜱)
這些資訊往往能把「出血性 vs 溶血性 vs 感染性」的懷疑方向拉近。
B. 到院立即會做的床邊指標(秒到分鐘級別)
1. 評估意識狀態及神經反射
2. 血壓(BP):低血壓提示休克(出血性、敗血性或心源性)。
3. 體溫(T):高溫支持感染或中暑;低溫可能是末期敗血症或休克。
4. 血氧飽和度(SpO₂):快速評估是否有明顯低氧。
5. 黏膜顏色與毛細血管回填時間(CRT):蒼白→ 可能貧血或灌流不良;發紺→ 缺氧。
6.皮膚拉皮(skin turgor)與黏膜濕潤度:檢查脫水與血容量狀態。
7. 快速床邊血液離心(PCV/TP,血比容/總蛋白):判斷是否失血(PCV 與 TP 同時下降)或溶血(PCV 低但 TP 正常或升高)。
(教學註記:這些檢查可在 1–5 分鐘內完成,對於是否需要緊急輸液、輸血或緊急影像檢查非常關鍵。)
三.到院後 30–60 分鐘內的首要檢查與其臨床解讀
以下把常用檢查列出並說明「看到某個結果時,該如何快速歸類診斷方向」。
1. PCV(血比容)與 TP(總蛋白)+血塗片
👉PCV 降低且 TP 同時降低 → 強烈提示急性大量出血(外傷、內臟出血、腫瘤破裂)。需緊急做 FAST(床邊超音波)檢查找出腹/胸腔出血來源。
👉PCV 降低但 TP 正常或偏高、且血塗片有溶血徵象(球形紅血球 spherocytes、裂片等) → 溶血性貧血(可能為 IMHA、感染性溶血、毒害等)。
2. 床邊血氣(動脈血氣)與乳酸(lactate)
👉低 PaO₂(動脈血氧) → 支持肺部換氣不足(肺炎、肺水腫、ARDS、氣胸等)。
👉乳酸增高 → 指示組織灌流不足(休克)或嚴重缺氧(壞死性組織或嚴重敗血症)。
3. FAST / POCUS(床邊超音波)
👉AFAST(腹部) / TFAST(胸部) / Vet-BLUE(肺部) 是急診快速評估的核心工具:可在幾分鐘內發現腹腔/胸腔積血、心包積液(心包填塞)、肺部 B-lines(提示肺水腫)或局部實變(支持肺炎)。FAST 在急診 triage 已被廣泛採用並被報告為能加速診斷與處置。
4. 凝血功能(PT / aPTT / D-dimer / 纖維蛋白原)
👉若懷疑 DIC(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或抗凝藥物中毒,需要立即檢查凝血參數。DIC 是一個由多種重症(敗血症、中暑、廣泛腫瘤壞死等)引發的併發症,表現可由血栓傾向轉為出血傾向。
5. NT-proBNP(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端腦鈉肽前驅物)
👉當無法從表徵直接分辨「心因性肺水腫(心衰)vs 原發性呼吸道疾病(肺炎等)」時,血中 NT-proBNP 數值可提供輔助判斷:在犬貓研究中,NT-proBNP 對鑑別心衰與非心源性呼吸困難具有實用性(高敏感度/特異度)。但解讀需考量腎功能與年齡等干擾因子。
(教學總結:前述檢查的組合可在 30–60 分鐘內把病因大方向鎖定為「出血性休克/溶血性貧血/心肺換氣障礙/DIC/毒物導致之血紅素功能異常」。)
四.常見病因的診斷與處置亮點
A. 免疫介導性溶血性貧血(IMHA,Immune-mediated hemolytic anemia,免疫介導性溶血性貧血)
👉診斷要點:臨床貧血+血塗片溶血徵象+DAT(直接抗球蛋白測試)陽性(DAT 為金標準);並排除潛在感染、藥物或腫瘤誘發原因。ACVIM 有診療共識,建議初期免疫抑制、血栓預防與支持療法依嚴重度調整。
👉急救重點:若有生命徵象不穩或嚴重貧血症狀(呼吸困難、昏迷、持續低血壓、乳酸高等)應考慮緊急輸血(whole blood 或 packed RBC)。輸血前盡可能做交叉比試,並遵循血庫管理準則(ISFM、ACVIM 與相關單位有指引)。
B. 急性大量出血(外傷或內臟出血)
👉診斷:PCV 與 TP 同步下降 + FAST 顯示腹/胸腔液體(血性)→ 內出血高度懷疑。
👉處置:立即建立 IV 路、以晶體液短暫復甦以恢復灌流;但若持續失血或懷疑自發性內臟破裂(脾、肝、腫瘤),需評估外科止血或介入治療與輸血需求。FAST 在判斷是否有活動性內出血時非常實用。
C. 感染性敗血症(Sepsis,敗血症)與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臨床提示:發燒或低體溫、嗜睡/昏迷、脈搏速、CRT 延長、乳酸高、白血球異常(高或低)、血小板下降。敗血症常引發 SIRS(系統性發炎反應)並可進一步導致 DIC。近期文獻嘗試在小動物界建立更明確的敗血症定義與分級,以利臨床判斷與研究。
👉處置重點:源頭控制(外科清創、引流)、寬頻抗生素(empiric)、大量液體復甦(但若懷疑心衰則需平衡)、監測凝血指標並在必要時給予血小板或新鮮冷凍血漿(FFP)以支持凝血因子。DIC 的治療主要是處理原發病與支持療法;在部分病人可能需要抗凝策略(視狀態而定)。
D. Methemoglobinemia(MetHb 中毒)與脈搏血氧的限制
👉臨床注意:MetHb 會使血液呈巧克力色或黏膜呈暗灰色;傳統脈搏血氧(SpO₂)在 MetHb 或 COHb(carboxyhemoglobin,一氧化碳血紅素)情況下常出現誤判(可能持續在 ~85–90% 區間或顯示正常但實際不能攜氧)。確診需以共氧血紅素分析(co-oximetry)測 MetHb、COHb 等不同血紅素成分。
👉治療:犬常用 methylene blue(亞甲藍)靜脈治療(劑量與胺基酸相互作用需小心);貓對部分藥物敏感、案例與用法需更謹慎,且若為藥物或動物毒性需同步移除暴露源。病例研究顯示有成功用藥處置的報告,但需專業判斷與血液學追蹤。
E. 心肺疾病(肺炎、肺水腫、心衰)
👉鑑別工具:胸部 X 光(radiograph)、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與 NT-proBNP(血中生物標記)結合臨床可有效區分「心因性肺水腫(心衰)」與「原發性肺部疾病(肺炎、氣道疾病)」。NT-proBNP 在犬貓的多項研究中,對鑑別具有實務價值(但腎功能等干擾因子須注意)。
👉治療:心因性肺水腫常用急性利尿(furosemide)+氧療+強心(如 pimobendan,視病理而定);肺炎則以抗生素+支持療法為主。
F.中暑(Heat Stroke)
👉臨床表現:喘氣劇烈、體溫升高(>40.5°C)、黏膜蒼白或發紅交替、凝血異常、意識混亂。病理機制:過高體溫導致微血管內皮損傷,引發 全身炎症反應(SIRS),進一步可能進展為 DIC。
👉治療:監控中樞神經系統是否受損(意識狀態)、靜脈輸液降溫、監控高體溫造成的內臟損傷及凝血功能、監控是否有橫紋肌溶解釋放蛋白質和電解質進入血液增加腎臟負擔、平衡電解質避免心律不整。
五.輸血與血液支持的實務要點
輸血決策常是飼主最關心也最容易緊張的部分。一般原則:以臨床症狀為主,而非單純以 PCV 閾值決定。例如:有生命徵象不穩(呼吸困難、低血壓、意識改變、血乳酸高)時,即使 PCV 尚在中度範圍,也可能需要輸血以恢復氧運送能力。獸醫界已有綜合性指引(ISFM、ACVIM 等)來協助臨床決策與交叉配血、血品管理。
輸血前說明要點(給飼主):
👉輸血前盡量做交叉配血(cross-match)與血型配對以降低輸血反應(對貓尤其重要)。
👉輸血可能的風險:過敏反應、發熱、溶血、感染風險(血庫嚴格檢測可降低)、短暫性心肺反應等。
👉若是 IMHA 等免疫性疾病,輸血是支持療法,不會解決根本的免疫攻擊,需並用免疫抑制藥物與抗栓療法。
👉輸血指標與實務:臨床判斷以「臨床症狀」+ 血液學檢查共同決定;一般建議:若臨床嚴重(呼吸困難、昏迷、持續低血壓、乳酸升高),即使 PCV 在 15–25% 範圍也應考慮輸血;常見守則:犬在 PCV ≈ 15% 以下或有危及生命症狀、貓在 PCV ≈ 20% 以下或有臨床症狀需高度考慮輸血,同時注意給藥速率、過敏反應監測。
六.臨床溝通(與飼主說明病程、預後與後續)
👉急診第一天的目標:穩定呼吸與循環、確定是否有需緊急外科或輸血的病因、開始原則性治療(氧、液體、止血、抗生素或解毒)並同時送出關鍵檢驗(CBC、凝血、血氣、PCV/TP、FAST、胸部 X 光)。
👉預後提醒:不同病因預後差距大──例如快速控制的內出血或單純肺炎經治療後恢復良好;而 IMHA、敗血症合併 DIC 或未控制的內出血,病程複雜且預後較差。ACVIM 與多篇回顧文獻提供關於 IMHA 與輸血預後的統計數據,醫師會根據個案向您解釋風險與期待。
七.實用的床邊衛教
1. 將觀察到的動物狀態告訴醫師:發病時間、是否有外傷、嘔血/黑便、接觸藥物或毒物。
2. 若發現呼吸困難或昏迷:不要餵食/強迫喝水,立即送醫。
3. 到院前可拍短影片(30–60 秒)記錄呼吸型態(張口、張嘴呼吸、腹式呼吸)、咳嗽或抽搐,能大幅協助初步判斷。
4. 在等待診療時保持環境通風、避免過度刺激;若懷疑中暑,先讓寵物進陰涼並用濕毛巾包裹但不要過度冷卻。
5. 若曾有慢性疾病(心臟病、腎病、抗凝藥暴露史),來院時務必告知病史與現用藥物。
八.特別叮囑
👉我們理解突發疾病對飼主造成的焦慮:在 VIP 預約制的服務模式下,我們在接到急診時會盡速安排評估,並在第一時間完成關鍵床邊檢查(PCV/TP、SpO₂、血壓、FAST)、必要時立即開始氧療與靜脈治療,並在 30–60 分鐘內提供初步診斷方向與治療建議(是否須輸血、是否需轉送手術或加護病房)。我們亦提供清晰的溝通、費用預估與治療選項,以協助您做出對您家庭最合適的決策。
九.結語:遇到「喘、無力、蒼白」時,您的第一個行動應該是?
👉立即就醫(不要拖延),並在路上或到院時告知醫師:發病時間、外傷/藥物/中毒相關史與有無嘔血或黑便。我們的診療重點是:第一時間穩定(氧 + 循環支持)→ 快速床邊檢查(PCV/TP、SpO₂、血壓、FAST)→ 根據結果做有針對性的治療(輸血/止血/抗感染/利尿/免疫抑制/解毒)。早一步到院,常能早一步掌握治療窗口,顯著改變預後。
📘 〈犬貓發燒急診臨床全解析〉
第一章|發燒的病理生理學與臨床意義
1. 發燒的定義與體溫基準
👉發燒(Fever)是下視丘溫度調節點上升的結果,與中暑(Hyperthermia)不同。
👉臨床重點在於辨別「感染性 vs 非感染性」來源。
2. 致熱源(Pyrogen)機制
👉外源性(Exogenous):細菌脂多醣(LPS)、病毒顆粒、黴菌毒素。
👉內源性(Endogenous):IL-1、IL-6、TNF-α、Prostaglandin E2(PGE2)。
👉其他:**免疫性疾病、腫瘤壞死產物、藥物誘發(Drug-induced fever)。
第二章|不同年齡與物種的常見發燒原因
A. 幼年犬(小於 6 個月)
病毒性犬瘟熱(CDV): 臨床特徵為高燒、眼鼻分泌物、肌肉抽搐、掌墊角化。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PCR / 快篩陽性、淋巴球低下。
病毒性犬小病毒腸炎(CPV-2): 臨床特徵為發燒→嘔吐→血便。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白血球嚴重下降、快篩陽性
細菌性大腸桿菌敗血症: 臨床特徵為新生犬、未吸初乳。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血液培養陽性、低血糖
原蟲性巴貝西蟲病: 臨床特徵為蒼白黏膜、貧血、發燒。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血塗片檢出、PCR
寄生蟲性弓蟲感染: 臨床特徵為淋巴腫大、發燒、嗜眠。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血清抗體檢測
免疫性疫苗後反應: 臨床特徵為疫苗後24小時內短暫高燒。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排除感染
B. 幼年貓(小於 6 個月)
病毒性貓泛白血球減少症(FPV): 臨床特徵為高燒、嘔吐、白血球↓。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快篩陽性
病毒性貓皰疹病毒、貓杯狀病毒: 臨床特徵為發燒+上呼吸道症狀。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PCR
細菌性體表或臍帶感染臨床: 特徵為新生幼貓、膿性分泌物。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細菌培養
寄生蟲性弓蟲感染: 臨床特徵為嗜眠、發燒。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抗體滴度升高
免疫性疫苗後反應: 臨床特徵為暫時性發燒。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無需治療除非持續超過48小時
C. 成年犬
細菌性化膿性子宮蓄膿症: 臨床特徵為雌犬未絕育、陰道分泌物、發燒。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超音波、血球↑
病毒性犬阿米巴熱、犬流感: 臨床特徵為高燒、咳嗽、嗜眠。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PCR
原蟲性巴貝西蟲、艾利希體: 臨床特徵為貧血、血小板低下。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血塗片、PCR
自體免疫性IMHA(Immune-Mediated Hemolytic Anemia) / IMTP(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 臨床特徵為發燒、黃疸。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Coombs試驗
腫瘤性淋巴瘤: 臨床特徵為長期低熱。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淋巴結活檢
非感染性: 臨床特徵為藥物性或免疫性發燒,無明顯感染來源。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排除診斷
D. 成年貓
病毒性貓愛滋(FIV)、白血病(FeLV): 臨床特徵為發燒、消瘦、口炎。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ELISA / PCR
細菌性膿瘍、皮下感染: 臨床特徵為咬傷史、局部腫脹。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穿刺檢查
原蟲性弓蟲病、血巴東蟲: 臨床特徵為高燒、貧血。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PCR / 血塗片
自體免疫性發燒性多發性關節炎: 臨床特徵為跛行、疼痛。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Synovial fluid分析
腫瘤性淋巴瘤、白血病: 臨床特徵為持續發燒、貧血。主要檢驗與診斷要點為血液學與影像診斷
第三章|急診室處置流程與臨床指標
1. 初步分級處置(Triage)
1️⃣ ABC 評估(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
2️⃣ 體溫測量 + 心跳 + 呼吸 + 血壓
3️⃣ 快速血糖與乳酸(Lactate)評估敗血性休克風險
4️⃣ 靜脈導管建立(22–24G 幼體 / 18–20G 成犬貓)
2. 臨床輸液療法(Fluid Therapy)
👉輕度脫水(5%)點滴種類使用: Lactated Ringer’s (LRS) ,治療重點在維持體液
👉中度脫水(8%)點滴種類使用: Normosol-R / LRS + 5% Dextrose,可額外監測尿量
👉嚴重脫水/休克 點滴種類使用: 0.9% NaCl ,治療重點在快速補液
👉低血糖幼犬貓點滴種類使用: 5–10% Dextrose,治療重點在後續調整濃度
3. 抗生素使用原則(依懷疑來源)
👉敗血症時常用抗生素Ampicillin、Enrofloxacin 可廣效並用
👉腹膜炎、蓄膿時常用抗生素Cef-類次世代頭孢抗生素
👉皮膚/膿瘍感染時常用抗生素Clindamycin,對厭氧菌有良效
👉呼吸道感染時常用抗生素Doxycycline,在艾利希體合併亦適用
👉幼犬腸炎時常用抗生素Ampicillin,配合止吐要藥物
4. 解熱與抗炎藥物(此情形藥物須謹慎,一般仍建議物理性降溫最為安全)
👉犬: Carprofen,不建議幼犬 <6週
👉貓: Meloxicam,需注意腎功能
Metamizole (Dipyrone),犬可用,但避免貓使用
Acetaminophen 禁用,對貓具肝毒性
第四章|病況穩定後的內外科後續處置
1. 穩定後檢查
CBC / Chemistry / CRP or SAA
血液培養(如懷疑敗血症)
X-ray / Ultrasound 追蹤
Urinalysis / Fecal exam
2. 內科照護
營養支持:早期腸餵(除非嘔吐嚴重)
免疫調整:Prednisolone (免疫性發燒)
抗氧化支持:N-acetylcysteine、Silymarin、Vitamin B群
腸道微生物平衡:Probiotic + Prebiotic 支持
3. 外科處置(依原因)
蓄膿症:子宮切除 + IV抗生素 5–7天
膿瘍:外科切開引流 + 抗生素治療
異物引起腹膜炎:探查手術 + 再灌洗
中耳炎併熱:TECA手術(全耳道切除)
結語
犬貓的發燒是症狀,而非疾病本身。臨床重點在於:
1. 分辨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來源。
2. 穩定生命徵象後再進行診斷性檢查。
3. 避免不當退燒藥掩蓋病程。
4. 病況穩定後應追蹤免疫、內分泌、腫瘤相關病因。
🧊 第五章|犬貓急診體溫過高(Hyperthermia)的鑑別與處置
一、發燒(Fever)與體溫過高(Hyperthermia)的關鍵差異
👉Fever(發燒)是感染、免疫、腫瘤、藥物造成下視丘設定點上升(PGE₂引發),體溫範圍39.5–41°C,對NSAID解熱藥物有效,致命性比體溫過高相對較低。治療重點是尋找感染源。
👉Hyperthermia(體溫過高)是熱中暑、癲癇後、高代謝、藥物過量造成體熱生成↑或散熱↓,體溫範圍可超過 41.5°C,對NSAID解熱藥物無效,須降溫處置,若>42°C 可致蛋白變性與DIC致命性相對較高,治療重點是快速降溫 + 穩定循環。
⚠️ 臨床關鍵:若動物體溫超過 41.5°C 且對退燒藥無效 → 須立即視為「Hyperthermia」急症處理。
二、犬貓常見體溫過高的臨床類別與特徵
👉環境性熱中暑(Environmental Heatstroke)常見原因: 高溫密閉車內、烈日曝曬、無水環境 ,特徵為粘膜潮紅、喘氣、流口水、共濟失調、休克。高風險族群為短鼻犬(法鬥、巴哥)、貓較少見
👉運動性過熱(Exertional Heatstroke)常見原因: 過度奔跑、興奮,特徵為體溫急升、肌肉僵硬、血乳酸高。高風險族群為幼犬、警犬
👉癲癇後過熱(Post-ictal Hyperthermia)常見原因: 發作後肌肉過度收縮,特徵為體溫短時間>40°C但可自行下降。高風險族群為狗,貓罕見
👉藥物誘發(Drug-induced Hyperthermia)常見原因: 苯二氮平停用、鴉片類過量、甲狀腺素誤食,特徵為無感染徵象、瞳孔擴大 。高風險族群為狗、偶見貓
👉惡性高熱症(Malignant Hyperthermia)常見原因: 吸入性麻醉劑(Halothane、Isoflurane),特徵為手術中突然升溫、肌肉強直、心律異常。高風險族群為遺傳易感犬貓(尤其Greyhound)
👉內分泌性常見原因: 甲狀腺機能亢進(貓)、腎上腺素風暴,特徵為持續高代謝、心搏過速。高風險族群為中老年貓
三、急診現場辨識步驟(教授級快速流程)
1️⃣ 確認體溫是否真實(直腸溫 + 耳溫)
→ 若溫差 >0.5°C,優先採直腸溫。
2️⃣ 快速評估臨床徵象:
是否出現喘氣、流口水、意識混亂、肌肉顫抖、黃疸、血尿?
有無近期運動、麻醉、車內暴露、藥物服用、癲癇史?
3️⃣ 量測:
心率、呼吸、血壓、血氧、乳酸、血糖
若有→抽血檢查 PCV/TP、血氣、Na/K、CK、BUN/CREA、ALT/AST
四、急診現場立即處置流程
1. 降溫處置(Cooling)
看診前居家外部降溫: 濕毛巾覆蓋身體,電扇吹拂;可用冷水(15–20°C)濕浴,不可冰水(會引起血管收縮與休克惡化)
靜脈液體降溫: 常溫點滴(20°C)輸注,注意心音
酒精揮發: 不建議使用,因效果短暫
2. 循環與休克支持
根據脫水程度及熱中暑休克或低血糖型給予適合輸液點滴,若懷疑 DIC 或休克性凝血異常,應追加相對應藥物。
3. 控制高代謝與肌肉僵直
肌肉僵硬 / 癲癇後過熱時使用Diazepam
惡性高熱時使用Dantrolene (麻醉過敏專用藥)
高心率 / 高血壓時使用藥物降交感活性
持續發抖時給予肌肉鬆弛藥物
4. 腎臟與肝臟保護
可給予N-acetylcysteine或S-Adenosylmethionine (SAMe) ,並持續維持病畜持續排尿
五、病況穩定後的監測與併發症防治
腎臟常見併發急性腎損傷(AKI),注意每日BUN/CREA監測、尿量追蹤
肝臟常見併發AST/ALT升高、凝血異常,注意要給予肝保護劑
心臟常見併發心律不整,注意ECG監控
神經系統常見併發抽搐、昏迷,有需要給予Diazepam / Mannitol
凝血系統常見併發DIC,有需要給予Heparin低劑量
六、復原期照護與預防
環境管理:避免悶熱車內、過度運動、長毛犬剪毛。
飲水監測:隨時可取得乾淨飲水。
麻醉手術後監測:監控體溫變化,每15分鐘記錄一次。
**高風險動物(短鼻犬)**建議在夏季加裝冷氣環境,避免下午外出。
七、臨床小結與重點記憶
> 犬貓體溫過高 ≠ 發燒。
體溫 >41.5°C 且對退燒藥無反應 → 立即視為Hyperthermia緊急處置!
🩸 Step 1: 在家立即給予降溫並快速帶至醫院治療
💧 Step 2: 穩定循環、維持灌流
🧠 Step 3: 控制代謝與神經症狀
🧠Step 4: 預防腎衰竭與DIC
🏥 Step 5: 24–48小時密集監控
咳嗽為犬貓常見臨床表現,病因多樣(上呼吸道感染、CIRDC/kennel cough、細菌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氣管塌陷、心源性咳嗽、腫瘤等)。正確診斷(病史、理學檢查、胸部影像、必要時行支氣管鏡與 BAL)是有效治療的關鍵。抗微生物與抗咳治療應以病因導向、採取證據基礎與合理使用原則;對於慢性非感染性氣道疾病,類固醇與支氣管保護、生活方式調整為核心。本文針對臨床決策、藥物選擇、常見副作用監控、以及教學設計與飼主衛教逐項展開。主要依據包括 CIRDC 與呼吸道感染重要回顧及臨床指南、慢性支氣管炎更新與抗生素管理方針。
一、為何討論「咳嗽」?
咳嗽不只是「常見症狀」:它是需要系統化診斷思維(history-taking、PE、影像判讀、採樣時機)的症狀;同時也需要合適用藥判斷(何時給抗生素、何時給類固醇、何時止咳)。誤診或不當用藥不僅造成個案風險,還可能加劇抗微生物耐藥性或掩蓋潛在危急疾病(如肺炎、心衰或腫瘤)。因此需做到:病因導向的檢查流程 + 設定明確重評時點 + 抗菌藥與止咳藥的合理使用。
二、臨床分類與鑑別診斷
咳嗽分類:
1. 時間尺度
👉急性:<2–4 週(依教學單位常規而定)
👉亞急性:2–8 週
👉慢性:≥8 週(慢性咳嗽應優先排除腫瘤、慢性支氣管炎、氣道塌陷等)
2. 咳嗽性質(對鑑別特別重要)
👉乾、發作性(honking)→ 氣管塌陷、慢性氣道病變
👉濕、有痰或帶膿性分泌物→ 下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夜間/運動誘發 → 心源性或氣道不穩定
👉吸入/逆流誘發 → 吸入性肺炎、異物
3. 病位
👉上呼吸道:鼻腔、咽喉、喉部
👉氣管/支氣管:局部(氣管塌陷、局部感染)
👉肺實質:肺炎、肺腫瘤、間質病變
👉心因:心臟增大/充血性心衰導致肺水腫或氣道受壓
醫師常使用「3×3 診斷網格」:時間(急/慢)、性質(乾/濕)、病位(上/氣管/肺/心)去構建優先鑑別診斷表。
三、系統化診斷流程(教學/查房SOP)
決策樹:
1. 完整病史(必問)
發病起始、進展、是否群聚(住宿、托育、收容所)、疫苗/接觸史、曾用藥(類固醇、抗生素)、誘因(運動、頸部按壓)、伴隨症狀(發燒、嗜睡、嘔吐)。
2. 全身與呼吸系統物理檢查
聽診(心音、肺部音)、氣管壓痛、鼻分泌物性狀、淋巴結、呼吸窘迫指標(呼吸頻率、開口呼吸、鼻翼扇動)。
3. 最低檢查(minimum database)
CBC、血生化、胸部 X 光(至少 2 方向)與心絲蟲抗原(流行區域)—胸片為初篩利器。若胸片顯示下呼吸道影像異常或心臟增大,進一步檢查為必需。
4. 進階檢查(視情況)
👉支氣管鏡 + 支氣管肺泡灌洗(BAL)或氣管抽吸(採樣做細菌培養、藥敏、細胞學)
👉CT(氣道結構、腫瘤定位)
👉心臟超音波(懷疑心源性病變)
👉特殊檢驗:PCR 分子檢測(Bordetella、Mycoplasma、病毒)、黏液培養
5. 臨床決策原則
👉若病患穩定且病因疑為自限性感染,可先觀察並以支持療法(環境濕潤、休息)為主。
👉若出現全身症狀、呼吸困難、或影像提示肺炎,應立刻採集下呼吸道標本並開始經驗性治療,之後依培養結果調整。
四、常見病因與「以病因為導向」的用藥策略
1. Canine Infectious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CIRDC,俗稱 kennel cough)
👉病原: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犬副流感病毒、犬腺病毒 2、Mycoplasma spp.、犬呼吸道冠狀病毒等;常見共同感染情形。臨床上常見乾咳、嘶啞,伴隨群聚暴發史。
👉用藥與處置要點(教學):
(1)健康犬、輕度症狀:以支持療法為主(休息、濕潤環境),觀察。
(2)高風險或疑似細菌合併感染(幼犬、免疫抑制、發燒、黏膿性分泌物):考慮經驗性抗生素。多數指南與回顧建議 doxycycline 作為經驗性首選,因其對 Mycoplasma 與多數 Bordetella isolate 有較好覆蓋性;若不能使用 doxycycline,則考慮 amoxicillin-clavulanate,但需注意 Mycoplasma 對 beta-lactam 藥物可能不敏感。若病情嚴重或懷疑革蘭陰性杆菌,應採培養後使用更恰當藥物。
2. 細菌性肺炎(包括吸入性肺炎)
👉臨床提示:發燒、膿性痰、呼吸困難、胸片示實變或支氣管肺炎影像。
👉用藥策略:
優先採樣(BAL / 氣管抽吸)做培養與藥敏。若無法及時採樣,先給經驗性抗生素,並在 48–72 小時內重評與根據培養結果調整。常用經驗性組合視疑似病原(厭氧、革蘭陰性)而定;對 Mycoplasma 考量 doxycycline;吸入性肺炎若懷疑厭氧菌參與,可選擇 clindamycin 或合併 metronidazole。近年討論傾向以臨床改善為停藥指標而非過度延長療程。
3. 慢性支氣管炎(Canine Chronic Bronchitis, CB)
👉臨床與病理:持續性乾咳、氣道黏液與中性球主導的下氣道炎症;一般為老年或小型犬多見,但也可見於中大型犬。疾病常不可逆且易復發,治療著重於控制炎症與減少刺激。
👉藥物策略(教學):
(1)類固醇(口服或吸入):以控制氣道發炎為主。吸入型皮質類固醇在理論上可減少全身副作用,但需評估給藥可行性。
(2)抗咳藥(短期做品質生活改善):butorphanol 與 hydrocodone 在臨床上常用於緩解劇烈咳嗽;使用上應注意嗜睡與呼吸抑制風險。
(3)若合併感染,依培養結果給予抗生素;若長期類固醇影響免疫,應小心監測感染風險。
4. 氣管塌陷(Tracheal collapse)
👉臨床:典型「honking」乾咳、頸部按壓可誘發、在小型犬常見。
👉處置:避免頸圈(改用胸背帶)、減重、環境控制(避免刺激物)、短期類固醇或支氣管擴張劑作緩解;嚴重病例討論氣管支架(stent)但須評估術後感染與持續咳嗽的風險。
5. 心因性咳嗽(心衰)
👉臨床:存在心雜音、運動不耐、胸片或超音波示心臟增大、肺水腫影像。
👉處置原則:先以心臟疾病本身治療(利尿、ACE 抑制劑、正性肌力藥如 pimobendan)為主;若症狀未控且咳嗽嚴重,短期止咳可緩解症狀,但不應掩蓋心衰惡化的徵象。
五、止咳藥(antitussives):機轉、證據、臨床應用與副作用
止咳藥只是「緩解症狀、但不是根治」:用於增進動物生活品質或打斷惡性咳嗽—炎症循環,但在有感染或肺炎疑慮時慎用,避免掩蓋病程。
1. 鴉片類與類鴉片(hydrocodone、codeine、butorphanol)
👉butorphanol:為 agonist–antagonist 類鴉片,在犬的抗咳效果上被多項研究及臨床報告支持為強效劑;最新的動物模型研究(2024)指出 butorphanol 在急性犬咳模型中呈現較長且強的抗咳效果。臨床使用時常見副作用為嗜睡與活動力下降。
👉hydrocodone / codeine:hydrocodone 抑制咳嗽效果亦佳,但為受管制藥物(處方與管理須符合法規);codeine 在犬的效力被認為低於 butorphanol。使用時務必注意呼吸抑制風險(尤其與其他中樞抑制劑合用時)。
2. 非鴉片類(dextromethorphan、maropitant、gabapentin)
👉dextromethorphan:人用常見 OTC 止咳藥,在犬上的藥代動力學與效果並不穩定,臨床證據不足。
👉maropitant(Cerenia®):主要為止嘔藥,但近年有少量研究或案例討論其對於慢性咳嗽的潛在效益,證據仍有限。
👉gabapentin:在某些神經性咳嗽或疑似中樞敏化的慢性咳嗽病例中,低劑量 gabapentin 被報告有改善效果,但同樣屬初步證據,需要更多臨床試驗支持。
3. 使用建議
止咳藥應短期使用,並在給藥前排除可導致嚴重後果的下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對於慢性、非生死威脅但影響生活品質的咳嗽(例如使動物睡眠受損、出現暈厥、或頻繁嘔吐),可考慮短期止咳。給藥後應遵造醫師安排回診時間(24–72 小時)評估療效與副作用。
六、抗微生物合理使用(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近年多方指南(AAHA/AAFP 2022 等)與專文強力推動抗微生物管理計畫(ASP)在臨床上的實務落地。主要原則包括:以證據為基礎(培養與藥敏)、盡量縮短不必要療程、設定明確重評時間、並保存處方紀錄與療效資料。
疾病診斷與治療流程:
1. 採樣優先於立即長期給藥:若懷疑下呼吸道細菌感染,優先於給藥前採集支氣管肺泡沖刷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 / 氣管抽吸做培養。
2. 經驗用藥安排退出/重評計畫:例如起始 doxycycline 並在 48–72 小時評估臨床反應;若無改善則調整或加做採樣。
3. 記錄與回顧:做抗生素使用記錄(適應症、起止日、回診結果),紀錄案例與抗藥性趨勢。
七、常見藥物副作用與監測
👉Doxycycline:腸胃不適、與食物/鈣製品交互作用、幼犬牙齒著色(長期)、光敏反應(罕見)。監測:臨床改善、腸胃症狀。
👉Amoxicillin-clavulanate:嘔吐、腹瀉、罕見肝酶升高。
👉Fluoroquinolones:幼犬關節問題(軟骨損害風險)、中樞副作用、抗藥性風險。
👉Butorphanol/Hydrocodone:嗜睡、呼吸抑制(過量或合併其他抑制劑)、便秘。使用時需教導飼主監測嗜睡程度與呼吸變化。
👉Glucocorticoids:長期使用的多系統副作用(免疫抑制、代謝改變、消瘦、糖尿病誘發或惡化)。類固醇用藥前評估感染風險並設定最短有效劑量與監測。
八、臨床教學案例
👉病例 1(典型 CIRDC)
2 歲西施犬,寄宿後出現突發乾咳 4 天,食慾良好,無發燒。胸片正常。診斷處置:以 CIRDC 為首要鑑別。處置:支持治療與隔離觀察;若出現高風險因子或惡化(發燒、黏膿性分泌物),則採樣與 doxycycline 為選項。討論疫苗與群聚控制措施。
👉病例 2(慢性乾咳)
9 歲博美犬,慢性乾咳 3 月,夜間惡化,胸片提示氣管塌陷。診斷處置:排除肺炎/腫瘤(CT 或支氣管鏡)、以類固醇(吸入或口服)與止咳(短期 butorphanol)控制症狀,並進行環境與減重管理。討論外科支架的適應症與風險。
👉病例 3(下呼吸道感染)
6 歲混種犬,發燒、膿性痰、胸片示局灶性實變。診斷處置: BAL / 氣管抽吸+培養,並先給經驗性抗生素(視區域病原趨勢決定),依培養結果調整;教學生提出療程長短與重評時間(例如 48–72 小時、7–10 天)。
九、飼主衛教重點
1. 咳嗽不是病名,是症狀:需帶寵物來醫院檢查找原因。
2. 不是所有咳嗽都要吃抗生素:抗生素只對確診或高疑似細菌感染有效,濫用會造成抗藥性與副作用。
3. 觀察指標:呼吸速率(安靜時)、是否張口呼吸、活動力變化、是否持續嘔吐或無法進食,這些都是需立即回診的警訊。
4. 用藥遵從:若醫師給止咳藥或類固醇,請按時回診與監測副作用,不要私自停藥或更改劑量。
5. 預防:對於常去寄宿、托育或訓練班的犬隻,建議按醫師計畫接種疫苗,並避免讓病犬與健康犬近距離接觸。
台中南屯|犬貓嘔吐與腹瀉診治指南 — 謙谷若松動物醫院
診所服務:犬貓家醫內外科
營業時間: VIP全預約閉門制一對一門診 14:00-21:00|夜間門診 21:00–24:00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大英街31號(近南屯捷運站 / 大墩派出所)
🔗https://www.instagram.com/qgrs_animal_hospital
🔗https://www.facebook.com/QGRSAnimalHospitalOfficial
1. 引言與重要性
犬與貓出現嘔吐、腹瀉是動物醫療中最常見、也最令人擔憂的症狀之一。從輕微飲食不適,到生命危急的脫水或腸道穿孔,臨床範圍極廣。對飼主而言,資訊過多或錯誤容易造成誤判、延誤就醫、甚至自行施藥。有了完整、可信、實用的嘔吐與腹瀉衛教文章,不僅能提升對動物健康的理解,也能幫助飼主知道何時該帶寵物就診。
2. 症狀理解:嘔吐與腹瀉的意義
嘔吐(Vomiting / Emesis)
嘔吐是胃腸道與中樞調控共同作用的結果,可視為身體排除有害物質或異物的一種保護機制。若出現單純偶發性嘔吐,可能不具重大臨床意義;但當嘔吐頻繁、伴隨脫水、血便或全身症狀時,須高度警覺。研究指出,嘔吐在許多腸胃道或系統性疾病中常為早期表現。
腹瀉(Diarrhea)
腹瀉是大腸或小腸水分或電解質吸收與分泌失衡的表現,通常伴隨糞便稀薄、頻次增加,有時混有黏液或鮮血。腹瀉可能是局部腸道問題,也可能是全身系統性疾病的表現。
嘔吐與腹瀉往往同時出現:在一大筆犬隻急性腹瀉病例中,有 44.25% 的個案同時伴有嘔吐。 這表示臨床上我們常需同時評估與處理兩者。對飼主而言,理解這些症狀並非 “一種疾病” 而是多種潛在問題的共同表現。
3. 生理機制與病理機轉(為什麼會嘔吐/腹瀉?)
嘔吐機轉
👉 嘔吐反射由多個神經路徑調控,包括迷走神經刺激、化學感受器觸發、前庭平衡系統、以及中樞腦幹控制區(嘔吐中樞)。不同刺激來源(胃腸道炎症、藥物毒性、腦部刺激等)可啟動這些通路。 抗嘔吐藥物(如 maropitant、ondansetron 等)正是針對這些路徑中的受體作用。
👉 持續嘔吐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酸鹼失衡、食道炎或胃黏膜受損。
腹瀉機轉
腹瀉可由以下機轉主導,單獨或混合發生:
👉 分泌過多:腸道發炎或某些毒素刺激腸道分泌液體進入腸腔
👉 吸收減少/損傷:腸黏膜受損或萎縮、上皮細胞功能下降
👉 滲透性腹瀉:腸腔有未吸收的高滲性物質(如乳糖或未消化物質)
👉 腸蠕動過快(縮短停留時間):食糜在腸道停留時間太短導致水分未被充分吸收
👉 滲透性漏出 / 血漿滲漏:在嚴重炎症或出血性腸病時,血漿與蛋白質滲入腸腔
這些機轉常在感染、炎症、腫瘤或腸道障礙情況下交互作用。新興研究也指出氧化應激與腸道菌相失衡(dysbiosis)在急/慢性腸道病變中扮演角色,是未來治療與營養輔助的新方向。
4. 常見病因分類(急性 vs 慢性;犬 vs 貓)
在臨床上,我們通常以急性與慢性區分,並依動物種類、年齡與環境背景分門處理。
急性嘔吐/腹瀉(< 7 天)
常見原因包括:
👉 飲食不當 / 突然換食 / 過量進食 / 吞食異物
👉 病毒性腸炎:犬 Parvovirus-2、冠狀病毒、輪狀病毒;貓咪的泛白血球減少症(FPV)等
👉 細菌性腸道感染: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difficile、Campylobacter、Salmonella、E. coli 等(但需與正常菌群共存情況區分)
👉 寄生蟲 / 原蟲感染:Giardia、Coccidia、鞭蟲、鉤蟲等
👉 毒物 / 中毒:誤食毒物、植物毒素、人用藥物誤服
👉 急性腸道炎症(急性腸炎 / gastroenteritis):炎症反應為主要機制,通常以支持療法為主
👉 腸道阻塞 / 異物 /絞結:若異物造成阻塞,常伴隨劇烈疼痛、腹脹與急性休克型表現
👉 急性出血性腸炎(HGE / AHDS):又稱 hemorrhagic gastroenteritis,特徵為突然出現的血性腹瀉與高血蛋白、脫水風險高
慢性或反覆發作的嘔吐/腹瀉(> 2–3 週或反覆)
可能原因包括:
👉 食物過敏 / 食物不耐性 / 飲食誘發性腸病(food-responsive enteropathy)
👉 慢性炎症性腸病 (IBD / CIE):是犬慢性腹瀉的常見原因之一
👉 腸道腫瘤 / 腸道淋巴瘤:可能導致間歇性腹瀉與吸收不良
👉 胰臟炎 / 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 (EPI):胰臟功能異常可影響消化與腸道健康
👉 代謝性/系統性疾病:如肝病、腎病、甲狀腺異常、腎上腺功能異常等
👉 慢性寄生蟲感染:雖不常見,但需納入考慮
👉 腸道結構異常 / 結腸纖維化 /慢性腸道蠕動異常
臨床研究曾指出,在 136 例慢性腹瀉犬隻中,約 79% 被最終歸為慢性炎症性腸病類群,而其中近一半對飲食調整有良好反應(food responsive)。
5. 臨床偵查與初步評估(門診可做的 “三步驟”)
在臨床第一線,獸醫與飼主共同需要做以下三步驟評估:
(1)病史收集重點
👉 症狀開始時間、頻率與變化趨勢(是單次突然發作或反覆)
👉 種類與性別、年齡、體重變化
👉 飲食變更、餵食新食物、外出、接觸其他動物、可能誤食異物或毒物
👉 其他臨床症狀:嘔吐是否有血、腹瀉是否有血、黏液、精神狀態、食慾變化、是否飲水與排尿正常
👉 既往疾病或用藥史(如長期用 NSAID、腎病、肝病、內分泌異常等)
👉 驅蟲、疫苗、居住環境(是否潮濕、暴露菌源等)
(2)體格與脫水評估
👉 生命徵象:體溫、心跳、呼吸、黏膜顏色、皮膚彈性與毛細血管回填時間
👉 眼窩凹陷、黏膜乾燥、皮膚折返頻率與回彈時間(脫水評估)
👉 腹部觸診:有無脹氣、壓痛、腫塊或異常蠕動聲
👉 吞嚥、口腔、牙齒檢查以排除口腔異常
👉 外周血管充填、末梢循環狀態(尤其在休克/低張力情況)
(3)基礎檢查(門診可快速做/驗血)
👉 血液檢查:全血球計數(CBC / HCT / WBC)、血漿總蛋白與白蛋白
👉 生化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Na, K, Cl)、葡萄糖
👉 酸鹼與血氣(若可快速執行)
👉 尿液檢查(尿比重、電解質、蛋白尿等)
👉 糞便檢查:寄生蟲浮選法、Giardia 快速檢測、糞便鏡檢、細菌培養或 PCR(視情況)
👉 胰臟特定指標(如犬用胰酶/PL測試)
👉 若懷疑異物或阻塞:腹部 X 光、腹部超音波檢查
6. 診斷流程與進階檢查
在初步評估後,若症狀未改善或有危險徵象,須進一步進行下列診斷流程:
1. 判斷是否屬緊急/危及狀態 (如休克、嚴重脫水、出血、腸道阻塞) → 若是,立即住院治療
2. 若非緊急但症狀持續 >24–48 小時或惡化 → 進行進階檢查
3. 進階檢查包括:
a. 影像學(腹部超音波、X 光(含對比劑檢查))
b. 內視鏡 + 組織活檢(對慢性腸炎或腫瘤懷疑者)
c. 高階分子檢測 (腸道病原 PCR、排菌/病毒檢測)
d. 特殊指標:如血清 cobalamin / folate 檢測(小腸吸收功能指標)、萃取性檢查(如腸道通透性測試、腸道菌群分析)
e. 特殊內科檢查:胰臟酵素、肝膽功能、內分泌檢查(如皮質素、甲狀腺功能)、腎功能檢查
這樣的多層次檢查流程可幫助將症狀導向特定病因,並避免過度檢查或不必要的花費。
7. 治療與支持性處置
根據病因與臨床嚴重度,治療策略分為支持性與特異性處置。
(1) 支持性療法(所有中輕度個案基石)
👉 補液與電解質校正:依脫水程度給予皮下補液或靜脈補液。注意矯正低鉀、低氯等電解質異常。
👉 禁食期 / 腸道休息:多數犬貓可禁食 12–24 小時(輕症)以讓胃腸道休息;然對貓咪禁食不可過久以免誘發肝脂症。
👉 緩進飲水 / 小量多餐:禁食期後逐漸給予少量水、電解質水;再導入易消化飲食(低脂、低殘渣、高可吸收性)分多次少量進食。
👉 止吐 / 抗噁心劑:常用藥物如 maropitant、ondansetron 等可控制嘔吐,提升動物舒適度並減少脫水風險。
👉 腸道保護 / 粘膜修復劑:例如 sucralfate 類藥物、植物黏液製劑(如 elm mucilage 類)在觀察性試驗中曾報導快速改善作用,但缺乏更高階隨機對照試驗支持。
👉 益生菌 / 腸道菌群調控:近年研究指出,益生菌可縮短腹瀉時間,且在多數急性腸炎個案中被廣泛採用。
👉 營養支持 / 抗氧化輔助:若動物無法經口進食,可能需暫時靜脈或腸外營養。研究亦關注抗氧化劑、膳食多酚在腸道炎症中的輔助角色。
(2) 特異性療法(根據病因)
👉 抗菌 / 抗原菌治療:僅在有明確感染證據(例如培養、PCR、敗血症表現)或重度出血性腸炎時才考慮使用。許多臨床病例中抗菌使用率高達 45–70%,但是否使用需謹慎以避免抗藥性風險。
👉 抗寄生蟲 / 驅蟲劑:如 Giardia、鞭蟲、鉤蟲等感染需使用適當驅蟲藥物
👉 抗炎 / 免疫調節治療:對於 IBD / 慢性腸炎病例,可能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如 azathioprine、cyclosporine 等)
👉 手術治療:若存在腸道阻塞、絞結、腸套疊、腫瘤切除等結構性異常,需進行外科介入。
👉 對症處置:如鎮痛(腹痛時)、止血(若有腸道出血)、控酸(胃酸抑制劑,如 H2 blocker / PPI)
治療期間應密切監測體重、腎功能、電解質與整體狀態,如有惡化,須及時調整策略或住院觀察。
8. 居家照護、飲食管理與復原期
飼主在家中照護與正確飲食管理對復原至關重要。
飲食策略:
👉 分段回復原飲食: diarrhea 緩解後,標準做法是逐步(25%、50%、75%、100%)恢復原飲食,通常於 2–3 天內完成。
👉 選用高消化率、低脂肪、低殘渣飲食:可使用市售腸胃道配方或專業處方腸胃道飼料
👉 避免快速切換食物:如需更換飼料,應採漸進過渡期限(通常 7–10 天)
👉 補充益生菌 / 寡糖 / 抗炎營養素:如研究支持的腸道友善益菌、omega-3 脂肪酸、抗氧化劑、多酚來源等
👉 定時少量餵食:避免一次大量進食造成胃腸負擔
飼主須知與觀察指標:
👉 觀察動物的飲水量、排尿量與活力變化
👉 若嘔吐 / 腹瀉加劇、出現血便、精神不振或拒食,應及早回診
👉 保持糞便與嘔吐物樣本(或拍照)以便就診時分析
👉 保持環境清潔與飲水器、食盆衛生,避免交叉感染
👉 若動物體重下降過快、脫水跡象加劇,需立刻就醫
復原期與長期追蹤:
👉 部分動物可能需要長期追蹤(如慢性腸炎病例)
👉 建議每 2–4 週回診一次以監測體重、血液指數、蛋白質與電解質狀況
👉 對於曾出現嚴重腸炎或出血性病理者,建議至少追蹤 6–12 個月
9. 併發症與預後考量
併發症風險:
👉 脫水 / 血容量不足 /休克
👉 電解質失衡 / 酸鹼不平衡
👉 肝、腎功能惡化
👉 腸道穿孔或壞死(極端情況)
👉 蛋白質流失 / 低白蛋白 / 滲出性腹瀉
👉 慢性腸道結構改變 / 腸道纖維化
👉 腸道菌相破壞 / 二次感染
預後判斷指標:
👉 年齡:年輕動物常較具恢復能力
👉 症狀嚴重度與持續時間:長時間、劇烈症狀者風險較高
👉 白蛋白 / 總蛋白下降幅度:低白蛋白常預示較差預後
👉 cobalamin(維他命 B12)低值:小腸吸收功能不佳者預後不良
👉 伴隨系統性疾病或腸道潰瘍 / 出血者風險較高
在臨床回顧研究中,犬急性腹瀉病例中住院率約 7.19%(所有急性腹瀉病例),可見多數病例為輕症且可在門診處理。
10. 疾病自評表(給飼主使用的初步風險評估表)
說明:此自評表僅提供飼主參考判斷是否應立即就醫。依照以下描述,對照您的毛孩狀況。若符合中~重度級別,建議立即帶至動物醫院就診。
🟢 輕度(可在家觀察 6~12 小時)
👉 嘔吐 1–2 次,但仍有精神、會喝水
👉 糞便稍軟、無血、無惡臭
👉 有正常進食或願意吃零食
👉 體溫正常(38.3~39.1°C)
👉 無明顯腹部鼓起或疼痛
👉 嘔吐物或糞便中無異物、無血絲
👉 建議處理:可先禁食 6 小時(仍須供水),若症狀緩解可慢慢恢復清淡飲食。觀察是否再次嘔吐。若超過 12 小時仍未改善,請就醫。
🟠 中度(建議 12 小時內就醫)
👉 嘔吐超過 3 次以上
👉 糞便呈水狀、有明顯臭味或夾雜黏液
👉 出現脫水現象(皮膚拉起不易回彈、口腔乾燥)
👉 精神下降、開始拒食、躲藏或發抖
👉 腹部輕壓即有明顯不適反應
👉 嘔吐物有異常顏色(黃綠、咖啡色、或血絲)
👉 幼犬或幼貓出現任何嘔吐/腹瀉情形
👉 建議處理:立即預約動物醫院,攜帶嘔吐物與糞便樣本(以乾淨塑膠袋或容器盛裝)。若懷疑誤食異物、藥物或植物,應同時告知醫師。
🔴 重度(屬急診,請立刻送醫)
👉 持續嘔吐、完全不喝水或無法吞嚥
👉 嘔吐物呈黑色或鮮紅色
👉 糞便黑色或鮮紅、有血腥味
👉 體溫高於 39.2°C 或低於 37°C
👉 精神極差、呼吸急促、步態不穩或昏迷
👉 腹部明顯腫大、疼痛呻吟
👉 疑似吃下異物、毒物(巧克力、葡萄、藥品、清潔劑等)
👉 幼犬/幼貓出現脫水、低體溫或連續嘔吐
👉 建議處理:立即撥打急診電話或送往最近的動物醫院急診室。切勿強行餵水或催吐,以免造成窒息或食道破裂。
11. 常見問答(FAQ)
Q1:狗狗 / 貓咪偶爾嘔吐一兩次,要不要送醫?
A1:若僅偶發、動物精神良好、仍願意飲水進食,可先觀察 12–24 小時。但若嘔吐持續、拒食、脫水跡象、精神不振或有血便,應立即就醫。
Q2:可以給人用消化藥或止吐藥給動物嗎?
A2:不建議自行給人用藥,因部分藥物對犬/貓可能具毒性。請遵從獸醫處方,讓專業醫師評估風險與劑量。
Q3:當腹瀉中有血或黑便時該怎麼辦?
A3:這是高危險徵象之一,應盡速就醫。血便可能代表腸道出血、潰瘍或重度炎症,可伴隨感染或休克風險。
Q4:益生菌真的有用嗎?
A4:研究顯示適當菌株的益生菌對於縮短腹瀉時間與改善腸道菌叢有潛在幫助,尤其在輕中度急性腹瀉中常被應用。 但要注意: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如重症、腸道破損時仍需醫師評估)。
Q5:抗菌藥一定要用嗎?
A5:不是每例腹瀉或嘔吐都需要抗菌。研究指出許多案例可靠支持性療法恢復。若沒有感染證據或出血、發燒、系統性症狀時,應謹慎使用以避免抗藥性。
Q6:我可以在家餵動物軟食或白飯嗎?
A6:可暫時給予低脂、可消化的飲食(如專業腸胃道處方飼料)。白飯或軟食僅為短期過渡方案,若不能耐受須盡速就醫。飲食過渡應漸進,不應突然改回原食。
Q7:這些症狀會傳染給人嗎?
A7:部分腸道病原(如某些細菌、寄生蟲)具動物—人共通風險,因此飼主應保持手部衛生、清理糞便與嘔吐物時佩戴手套、避免讓寵物舔食主人食物或共用餐具。
我們的六大安心保證:
✔ 資深獸醫師親自看診,不派值班醫或實習生
15年以上臨床經驗醫師面對面,專業診斷不打折。
✔ 費用事前報價、無夜間加成
每項處置都會清楚說明與報價,不擔心臨時被追加收費。
✔ 設備完整,常見急症即刻處理
嘔吐、腹瀉、血尿、咳嗽、眼紅腫、皮膚傷口、嗜睡、沒食慾等狀況可即時處理,爭取黃金治療時機。
✔ 預約制減少等待|避免交叉感染
夜間環境不擁擠,空間獨立安靜,讓毛孩能平靜接受治療。
✔ 環境溫馨,毛孩夜晚也能安心放鬆
低噪音空間、安撫式照明,緩解夜間就診焦躁,提升就醫配合度。
✔ 鄰近大英街與 IKEA 文心店,南屯周邊快速可達
位於台中市南屯區大英街31號,近大墩派出所、IKEA文心店、Costco文心店、文心森林公園,交通便利、停車場多好找好停。
適合就診的夜間症狀包括:
👉 咳嗽、打噴嚏、喘不過氣
👉 嘔吐、腹瀉、肚子絞痛
👉 血尿、排尿異常
👉 眼睛腫、紅、流淚、眨眼不適
👉 突然沒精神、不進食、持續發抖
👉 外傷、破皮、舔咬不停
謙谷若松動物醫院 |夜間門診
時間:每日 21:00–24:00(採預約制)
預約專線:☎:(04) 24730766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大英街31號(近南屯捷運站 / 大墩派出所)
✨ 在謙谷若松動物醫院,你與毛孩擁有 獨享空間、專屬時間、全方位消毒環境。這不只是看診,而是一次 安心、被重視、被細心守護的體驗。
你是否曾經發現,家裡的貓咪有時候眼睛看起來「一大一小」?那雙原本清澈、對你充滿依戀的眼睛,突然變得不對稱,甚至有點迷濛。這並不是可愛的表情,而可能是一種 身體不適的警訊。
造成「眼睛大小不一」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
1. 眼睛疾病:結膜炎、角膜潰瘍,會讓眼睛紅腫、疼痛,導致貓咪不敢張眼。
3. 外傷或異物:被貓砂、灰塵刮傷,或與其他貓打架造成眼睛損傷。
2. 神經問題:例如「霍納氏症候群」,會讓一邊眼睛瞳孔縮小、第三眼瞼脫出、眼皮下垂,看起來像「一大一小」。
3. 外傷或異物:被貓砂、灰塵刮傷,或與其他貓打架造成眼睛損傷。
4. 系統性疾病:像是腦壓過高、病毒感染(貓皰疹、貓白血病)、食道、胸腔或臂神經叢損傷,都可能影響眼睛。
眼睛變化看似小事,但長期忽略可能造成:
視力永久受損、眼球萎縮、中樞神經疾病延誤治療。對於依賴眼神與你互動的貓咪來說,這是一種深深的不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守護牠的安全感。
主人可以先觀察的症狀
是否流淚、分泌物變多?
是否常常眯一邊眼睛?
是否對光線特別敏感?
是否有頭歪、走路不穩的狀況?
在我們眼裡,貓咪不是病人,而是你生命裡最柔軟的一部分。當牠靜靜望著你時,眼睛不只是視線,也是牠的情緒出口。讓專業獸醫替牠檢查,不只是治療眼睛,更是守護牠「安心依靠」的感覺。
📍 謙谷若松動物醫院 | 安心門診時段 14:00–24:00
台中市南屯區大英街31號
鄰近南屯捷運站與大墩派出所,周邊多個停車場便利到訪。
☎️ 04-24730766
如何知道狗貓是否不舒服?如何知道生病吃了藥有改善?淺談狗貓生病時的生活品質(QoL)與疼痛評估
當毛孩生病時,除了尋求正確的醫療處置,主人最常問的兩件事是:「牠痛嗎?」與「牠現在的生活還算不算好?」這篇文章從我們「謙谷若松動物醫院」的臨床教學角度(以飼主為主要讀者),把近二十年在獸醫臨床與學術上被廣泛研究和使用、對照臨床實務的評估工具來做逐步解說:如何判斷、如何量化、何時需要介入、如何與醫師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以及我們建議的家用快速檢查表與常見問答。文中會提供可操作的步驟、實例與溝通範本,並在關鍵處附上學術來源以供進一步閱讀。
一、先說重點:為何要評估「生活品質(QoL,Quality of Life,生活品質)」與「疼痛(Pain)」?
1. 動物不能用語言告訴我們痛在哪裡、痛有多嚴重,所以我們必須以觀察與量表把行為與生理改變「轉成數字」,這樣才能追蹤療效、比較治療選項,或判斷是否該進入舒緩照護(palliative care,舒緩照護)。
2. 量化能讓醫師與主人使用共同語言做決策:用問卷與評分來說明問題,比抽象的「牠看起來不太好」更能幫忙判斷治療是否有效或是否該調整目標。
3. 在臨床與倫理決策上,QoL 評估能避免不必要的折磨或過度治療:例如在晚期癌症或嚴重退化性疾病時,若 QoL 長期在低位,可能要從「積極治療」轉為「以舒適為主」的照護方案。
二、簡單認識:我們常用的幾種工具
在臨床與研究上,以下幾種工具是最常見且有驗證的,知道它們的用途能幫你與醫師溝通更順暢:
👉QoL(Quality of Life,生活品質)問卷:泛指可評估動物整體生活滿意度、活動、交互與生理需求等的問卷,既有通用型也有疾病專用型。近年對這類工具的系統性檢視指出:工具很多,但驗證與實用性差異大,選對且連續追蹤最重要。
👉CMPS-SF(Glasgow Composite Measure Pain Scale — Short Form,格拉斯哥綜合疼痛量表 短版,犬用):臨床上判斷犬隻急性疼痛(例如術後或外傷)的常用工具,包含姿態、活動、對觸碰的反應等面向,並有「介入閾值」指引(何時需要立即給予鎮痛)。
👉FGS(Feline Grimace Scale,貓面部表情量表):貓咪常掩飾疼痛,研究發現面部表情(如眼部緊縮、耳朵角度、鬍鬚位置)是可靠的急性疼痛指標;FGS 為驗證過並可用於臨床的工具。
👉CBPI(Canine Brief Pain Inventory,犬隻簡短疼痛問卷):由飼主填寫,特別適合慢性疼痛(如退化性關節炎、癌性疼痛)的長期追蹤,分為疼痛嚴重度與疼痛對日常功能的干擾兩部分。此問卷在多國已被語言學與心理計量學驗證。
(簡單記一個心法:急性疼痛=醫師在院內用 CMPS-SF/FGS 評估;慢性疼痛=以 CBPI 與 QoL 問卷追蹤。)
三、臨床上我們怎麼做
以下流程是我們在門診與回診時會落實的步驟,作為主人你也可以在家配合,讓判斷更客觀。
1. 建立基礎值(Baseline)
👉在任何長期治療或手術前,我們會先建立牠的基礎基線資料:包含體重、活動習慣、平常的進食量與好惡、以及由你填寫的簡短 QoL/CBPI 問卷。沒有基線,就很難判斷後續改變是否因病情或治療引起。
👉作法給主人:如果即將做手術或開始慢病治療,可將想問的相關問題先寫下來,並拍一段牠平常活動 30–60 秒的小影片(走路、上樓、跳上沙發的樣子),到醫院就診時與醫師討論。
2. 分流:急性 vs 慢性痛(不同工具、不同頻率)
👉急性情境(術後、外傷):醫師或護士會在院內使用 CMPS-SF(犬)或 FGS(貓)對動物做評分,若分數超過「介入閾值」,會給予鎮痛並在短時間內再評估效果。研究有明確建議 CMPS-SF 的介入分數(例如 6/24 或 5/20,依版本而定),是提供救援鎮痛(rescue analgesia)的依據。
👉慢性情境(關節炎、癌症):習慣以 CBPI(犬)與 QoL 問卷由主人定期回報(例如每 2–4 週一次),醫師會看趨勢圖來決定是否改善、維持或調整治療。CBPI 的數據能直接反映疼痛對生活的影響,遠比單次門診主觀描述更有價值。
3. 觀察要點(主人在家可以注意的 10 件事)
(1) 活動力改變:不想上樓、跳上沙發或變得較少玩耍。
(2) 行走/跛行:走路節奏改變、避免負重或跛足。
(3) 進食/飲水:食慾下降或突然變差。
(4) 睡眠型態:入睡困難、夜間頻繁醒來或整天嗜睡。
(5) 情緒互動:刻意躲避人或反而依賴更多安撫。
(6) 潔廁習慣:如廁頻率或控制力改變。
(7) 自我清潔/毛髮狀態:忽略梳洗或過度舔咬某處。
(8) 體重改變:快速減重或增加。
(9) 聲音表現:比平常更頻繁哀鳴或咆哮。
(10) 面部表情(貓特別):眼睛、耳朵、鬍鬚異常位置可能是疼痛警訊。
當你觀察到 2–3 項以上持續改變(超過 1 週)或突發嚴重改變(如突然跛行、嚴重食欲不振),建議立即回診或諮詢。
4. 文件化與追蹤(讓數據說話)
在我們的門診流程中,會把每次的分數寫入電子病歷,並繪成趨勢圖(例如 CBPI 或 QoL 總分每次記錄),方便在數週到數月內看出療效或惡化,這比只憑「醫師的印象」或「主人的一句話」更可靠。
四、具體工具教學
以下把幾個常用工具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明,讓你在門診時聽得懂、也能在家配合同步監測。
1. CMPS-SF(Glasgow Composite Measure Pain Scale — Short Form,格拉斯哥綜合疼痛量表 短版,犬用)——(醫院內由醫護操作)
👉用途:評估術後或急性疼痛。
👉項目:觀察犬隻在籠內或安靜狀態的姿態、活動、反應、對疼痛的反應、面部表情等,逐項評分後相加為總分。
👉介入閾值:若總分超過建議值(常用 6/24 或 5/20),表示需要給予救援鎮痛(rescue analgesia)。教學與研究顯示以此為指引能一致性判定需不需要立刻給藥。
👉主人該知道的事:術後若醫護人員告訴你分數過高,需要再給藥,這是以科學量表判定、並非憑感覺。若在術後帶回家,你可以留意是否在家中仍有明顯不安、無法休息或頻繁哀鳴,並回診或聯絡醫院。
2. FGS(Feline Grimace Scale,貓面部表情量表,貓用)——(貓咪急性痛常用)
👉用途:評估貓咪的急性疼痛,以面部表情為核心。
👉要點:評估五個面部 Action Units(如眼睛是否緊縮、耳朵是否改變、鼻唇是否拉緊、鬍鬚位置、頭部位置),分數高代表疼痛可能較嚴重。研究已驗證此工具在臨床上可以辨別有無痛及反應性。
👉主人該知道的事:貓咪常在外人或陌生環境中更緘默,面部表情觀察(尤其在熟悉醫師或你在家的影片中觀察)是判斷的重要方法。若獸醫建議給鎮痛,通常是基於此類量化判斷而非主觀印象。
3. CBPI(Canine Brief Pain Inventory,犬隻簡短疼痛問卷,飼主回報)
👉用途:由飼主填寫,特別適合慢性關節炎或癌痛的長期追蹤。
👉內容:評估疼痛嚴重度(pain severity)與疼痛對日常功能(pain interference)的影響,最後計算分數趨勢來看是否改善。多國研究支持其可靠性,並有語言學與心理學的驗證研究。
👉主人該怎做:依醫院建議定期(如每 2–4 週)填寫同一份 CBPI,我們會把結果繪成趨勢圖;若你發現分數沒有下降或反而上升,就代表目前治療可能不足或需調整。
五、何時該考慮「轉換照護目標」(舒緩照護 / 安寧 / 安樂死)
這是最難也最重要的討論之一。我們把判斷簡化為幾個可操作的原則:
1. 趨勢 > 單次數字
若多次 QoL 或 CBPI 的數據顯示:長期維持低分或持續惡化,即便單次檢查或檢驗結果沒有危及生命,也應進行舒緩照護的討論。
2. 痛苦是否可被控制(可逆 vs 不可逆)
👉若疼痛可被有效控制(例如術後鎮痛、NSAID+物理治療等後,QoL 明顯改善),則持續治療並追蹤。
👉若疼痛無法透過合理手段控制,或控制措施本身帶來的治療負擔(頻繁住院、強烈副作用)大於預期改善,則需轉向以「舒適」為主的照護目標。研究與專業指引建議以動物福祉與減少痛苦為首要考量。
3. 與醫師做「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
我們會把檢查數據、治療可能性、預期效果、治療負擔、費用與主人價值觀一同列出,讓您在充分資訊下選擇下一步。這不是醫師單方決定,而是基於事實與倫理的討論。
六、實用工具:「5 項 QoL 快速自檢表」與回診建議
👉飼主可參考以下表格,方便在家每週記錄並在回診時交給醫師。每項 0–10 分(0 = 非常差 / 完全無、10 = 非常好 / 完全正常)。
1. 活力與玩耍(Activity / Playfulness)____ /10
2. 進食與飲水興趣(Appetite / Drinking)____ /10
3. 睡眠與休息(Sleep / Rest)____ /10
4. 日常功能(爬樓、跳上床、散步能力)____ /10
5. 與家人互動(親近或反常躲避)____ /10
👉判讀建議:
若總分< 30 或任一項持續下降超過 3 分(連續 2 次以上),請預約回診。
若出現急性症狀(突然跛行、無法進食、嚴重呼吸困難、昏厥),請立即緊急就醫。
七、我們在「謙谷若松動物醫院」會做什麼(VIP 私人醫院的差異化照護)
作為 VIP 預約制的私人醫院,我們的優勢在於能提供以下高品質、以 QoL 為中心的服務流程:
1. 預約式完整評估:預留足夠診療時間(30–60 分鐘)進行 QoL 與疼痛問卷解讀、行為觀察與治療計畫討論。
2. 同一獸醫師跟進:固定主治獸醫,避免信息斷層;長期數據由同一個人解讀,比較一致。
3. 整合式照護方案:若慢性疼痛,我們會結合:藥物(NSAIDs、opiate 類或其他輔助藥物)、物理治療(laser、hydrotherapy)、體重管理與行為調整。
4. 回報機制:允許主人上傳短片與線上問卷(CBPI / QoL)以追蹤。
5. 安寧照護與家訪可能性:若動物不宜頻繁往返醫院,我們提供居家評估與家訪式舒緩照護(視情況與地區可行性)。
這些服務能減少動物因就診壓力而掩飾症狀的問題,並在舒適環境下更真實地評估 QoL。
八、常見問題(FAQ)—— 主人常問的五個問題
Q1:狗狗白天睡比較多,是不是痛了?
A:睡多不一定是痛,但若伴隨活動力下降、食慾減少或步態改變,則需懷疑。使用我們的 5 項 QoL 快速自檢表連續紀錄兩週,比單次觀察更有指標性。
Q2:貓咪躲起來是正常還是痛?
A:貓常在身體不適時躲藏,但並非所有躲藏都是疼痛。若伴隨進食量下降、梳理減少或面部表情改變(FGS 指標),就需要進一步評估。建議拍短片給醫師查看。
Q3:如果醫師說分數高,真的要馬上給藥嗎?
A:臨床上若使用 CMPS-SF 或 FGS 判定超過救援鎮痛閾值,我們會先給一次鎮痛,再觀察 30–60 分鐘是否有改善;這是標準流程而非草率處置。
Q4:慢性關節炎可以完全治癒嗎?
A:退化性關節炎通常無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透過藥物、體重控制、復健與環境調整大幅提升 QoL;透過 CBPI 的長期追蹤可以量化改善效果。
Q5:安樂死是不是對動物不公平?怎麼判斷時機?
A:安樂死是一個非常個人與情境化的決定。建議根據多次 QoL 評估、疼痛無法控制、以及動物已無法感受日常樂趣時討論。我們會以減少痛苦與提升尊嚴為首要目標,並陪伴您走過過程。
九、為什麼這些量表可靠?
多項國際驗證研究與系統性檢視支持以上工具的臨床實用性:
👉CMPS-SF 為犬隻急性疼痛的常用工具,且研究指出其介入閾值可作為救援鎮痛的決策依據。
👉Feline Grimace Scale 在臨床研究中被驗證可辨識自然發生的急性疼痛,並對鎮痛後的反應具有可感應性(responsiveness)。
👉CBPI 已透過多語言與心理計量學研究驗證,在慢性骨骼肌肉疼痛追蹤上具信效度。
👉對於 QoL 工具的總體評估,近年 scoping review 彙整多項通用工具與其證據基礎,指出選對工具並持續追蹤是關鍵。
WSAVA(世界小動物獸醫協會)與其他國際組織均建議在每次臨床接觸時評估疼痛,並採用已驗證工具來提升動物福利。
十、門診時會與您討論:
以下為我們在診間會示範的溝通方式,方便你在回診時與獸醫互動:
獸醫:「我們先做個很短的問卷來量化牠最近的狀態,這樣比較能看出治療是否有效。」
主人:「問卷會很長嗎?」
獸醫:「只要 5–10 題,大約 3 分鐘;之後我們會把分數存在病歷,幾週後再比較趨勢。若分數沒改善,我們會討論調整方案。」
若獸醫說 CMPS-SF 分數超過閾值:
獸醫:「目前分數超過救援鎮痛的建議值(例如 6/24),我們建議先給藥觀察,給藥後若分數下降代表鎮痛有效,我們會再決定後續用藥。」(簡短解釋為何要給藥,並說明給藥後會再評估)
十一、結語(給飼主的最後幾句話)
1. 你不是只有一個人做抉擇:我們會用可量化的工具把「主觀的擔心」轉成「可追蹤的數據」,並在每次回診與你討論
2. 數據是幫手,不是制式化的決定一切:量表協助判斷,但最終考量還是在於動物的表現與你對牠的了解。
3. 我們在這裡陪你:作為 VIP 預約制的私人醫院,我們提供時間、資源與同理心,幫你一起為毛孩做出最溫柔、最合理的決策。參照「5 項 QoL 快速自檢表」與「CBPI」,或是準備好想知道的問題與發生不正常行為的影片,帶著您逐項解讀。
#狗貓生活品質評估 #寵物疼痛量表 #術後疼痛評估 #貓面部表情疼痛 #犬 CBPI 追蹤
主要參考
1. WSAVA — Recogniti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Pain Guidelines(世界小動物獸醫協會疼痛指引)。
2. Short Form Glasgow Composite Measure Pain Scale (CMPS-SF) 指引(含介入閾值)。
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Feline Grimace Scale(貓面部表情量表驗證研究)。
4. Canine Brief Pain Inventory(CBPI)語言學與驗證研究(多國驗證)。
5.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in Dogs and Cats: A Scoping Review(生活品質量表的系統性彙整)。
我家的毛小孩倒地抽搐、失去意識了,這是癲癇嗎?狗貓癲癇完整指南 — 前兆、發作、急救與長期管理。
前言 — 我們為何要談癲癇?
在門診中,飼主最害怕的情境之一就是寵物突然「抽搐、倒地或失去意識」。癲癇(epileptic seizure)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組由腦部異常放電造成的突發事件;了解「前兆、發作、與發作後變化」,能幫您在家先行保護寵物、判斷嚴重性、並決定何時立刻送醫。國際與專業共識(例如 IVETF(International Veterinary Epilepsy Task Force,國際獸醫癲癇工作小組)與 ACVIM(American College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美國獸醫內科學會))過去二十年持續整理診斷與處理流程,為臨床與教學提供穩定的框架。
一、什麼是癲癇?簡單一句話的理解
癲癇本質上是「大腦短時間內過度、同步化放電,導致短暫的行為或神經功能改變」。臨床上我們會把反覆出現的發作(不只一次)稱為「癲癇症候群」,而不是單次事件(單次癲癇樣發作仍需找原因)。IVETF 的分類把癲癇分為:原發性(遺傳性/特發性)、結構性(由腦部病變引起)、以及代謝/中毒性誘發發作三大類,這個分類對診斷與治療策略非常實用。
二、發作前兆與先兆:飼主常可以觀察到的信號(很重要)
我們把「發作前」的變化分成兩種常見情境:
👉前驅期(Prodrome,發作前數小時至數天的行為改變):可能出現不尋常的焦慮、嗜睡、減少或增加食慾、愛躲藏等;這段時間較長,常被飼主忽略,但對 飼主來說記錄生活習慣能早一步發現變化。
👉先兆(Aura,局灶性發作的短暫信號,數秒至數分鐘):例如突然緊盯某物、一直聞同一點、局部顫抖、短暫奔跑或焦躁,然後才演變成全身抽搐;先兆暗示發作來源可能在大腦的某一局部區域。
教學提醒:遇到任何可疑行為改變,建議用手機錄下整段過程(包含前驅、先兆、發作與後發期),對診斷價值極高。
三、發作時會看到哪些症狀?(分型與日常觀察要點)
臨床把發作分為局灶性(focal)與廣泛性(generalized),以及兩者轉換的情況(局灶性繼發全身化)。
1. 廣泛性(全身性)發作
👉典型表現:突然倒下、喪失意識、兩側四肢劇烈抽搐、咬舌或流口水、可能失禁(大小便)、呼吸急促或發紺(嚴重時)。
👉時間:通常數十秒到幾分鐘;若單次發作超過 5 分鐘或接連發作而未恢復,則屬於 持續性癲癇(Status Epilepticus,SE,持續性癲癇),這是緊急醫療情況需即刻處理。
2. 局灶性(部分性)發作
👉表現:局部肌肉抽動(例如一側臉或一肢)、異常行為(突然的恐懼、無理由的吠叫或追逐空氣)、局部感覺改變(如反覆聞地板某處)。局灶性發作有時會擴散為全身性發作。
3. 貓的特殊表現
貓較常出現短暫的行為改變或目光固定、瞬間失神、或不明原因的步態異常,容易被誤認為行為問題或暫時性問題。
四、發作後會有哪些現象(後發期 Post-ictal)?飼主不需驚慌但需注意
發作結束後常會出現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的後發期(post-ictal period),常見有:
👉虛弱、步態不穩(運動失調)、睡眠或嗜睡、迷失方向、短暫視力改變或混亂。
👉有時可能出現短暫的攻擊性或焦躁。若後發期非常長或無法恢復清醒,代表可能有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低血糖、嚴重代謝異常或腦部病變),需立即就醫。
五、哪些情況看起來像癲癇,但其實不是?(常見鑑別診斷與實務做法)
臨床上最常被誤以為癲癇的情況包括:
1. 昏厥(Syncope):通常與心臟問題(心律不整、心臟病)有關,發作多為短暫失去力氣或倒下、恢復很快且通常沒有長時間後發期或抽搐。若懷疑昏厥,需做心電圖(ECG,electrocardiogram,心電圖)或 24-hr Holter(心電監測)。
2. 陣發性運動障礙(Paroxysmal Dyskinesia,PD,陣發性運動障礙):發作期間通常保留意識,表現為不自主的姿勢、僵硬或肌張力變化,發作後無明顯後發期。視頻紀錄與細緻病史對區分 PD 與癲癇非常重要;若可取得 EEG(electroencephalogram,腦電圖,EEG)可協助鑑別,但臨床上 EEG 並非普及檢查。
3. 前庭病變或腦幹病變:會有頭傾、眼球震顫、長期共濟失調等定位性神經學異常;若疑似此類疾病,影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振造影)通常能協助診斷。
4. 代謝或毒物誘發之暫時性神經症狀(例如低血糖、肝性腦病、某些藥物或毒物中毒):常合併全身症狀(嗜睡、嘔吐、黃疸等),靠血液生化檢查能排查。
教學要點:影片 + 詳細發作史 + 基本血液檢查 是鑑別診斷的第一線;必要時進一步做腦影像與 CSF(cerebrospinal fluid,腦脊髓液)分析或 EEG。
六、臨床檢查與診斷流程(VIP 飼主可期待的門診流程)
在謙谷若松,我們會按照教學與實務結合的標準流程進行:
1. 詳細病史與影片:發作型態、起始時間、誘發事件(運動、興奮、睡前)、是否有前驅或先兆、是否有藥物/毒物暴露史。影片是診斷關鍵。
2. 急診穩定(若還在發作或 SE):穩定生命徵象、氧氣給予、血糖測定、快速給予急救藥物(由獸醫決定)。ACVIM 的共識建議明確的 SE 分期與對應處置步驟。
3. 基本檢查:CBC(complete blood count,血球計數)、生化(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尿檢;排除可逆性代謝或系統性問題。
4. 進階神經學與影像檢查:若發作屬局灶型、首次發作發生於高齡動物、或神經檢查異常,建議做 MRI + CSF 檢查以排除腫瘤、腦炎或其他結構性病因。
5. EEG:腦電圖(EEG)是確認腦部放電的工具,但設備在臨床上的可得性受限;目前獸醫 EEG 的使用尚未普及,但在疑難病例很有價值。
七、何時開始長期用藥?(教學式的實務判準)
依 IVETF(The International Veterinary Epilepsy Task Force,國際獸醫癲癇工作小組) 與 ACVIM (American College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美國獸醫內科醫學會 )建議,開始慢性抗癲癇藥(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抗痙攣/抗癲癇藥)的一般指標包括:
👉發作頻繁(例如 2 次以上且間隔短),或
👉發作嚴重(包括群發性發作 cluster seizures 或曾有 SE),或
👉發作導致顯著生活品質下降、或
👉診斷出可預期會反覆發作的原發性癲癇。
在 VIP 診療環境,我們會與飼主討論:藥物選擇、可能副作用、監測計畫(血藥濃度、肝腎功能)與生活調整,依個別病患量身訂做治療計畫。
八、常見抗癲癇藥(ASM)與臨床考量(不提供劑量,僅說明特性與常見監測)
> 重要:以下列出的藥物皆需由獸醫評估後方可開立,並須定期監測血液數據與臨床反應。
1.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長期以來在犬隻中使用最廣,效果好但需監測肝功能與血藥濃度;副作用包含嗜睡、肝酵素升高、食慾改變。
2. 鉀溴(Potassium bromide,KBr):在某些地區仍為常用藥,常作為合併或替代療法;注意副作用(例如嗜睡、多飲)與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3. levetiracetam(LEV,左乙拉西坦):起效快、副作用相對輕,近年臨床常被用作輔助或首選藥物之一,尤其在需要短期調整或與其他藥物合併時常見使用。
4. zonisamide(ZNS,宗尼沙胺):在近期研究中顯示對部分病例療效不錯,且在某些病例能達到良好控制率。
5. imepitoin(IME,伊美匹酮):在歐洲有核准使用於犬的特發性癲癇,對某些輕中度病例為良好選擇(副作用較少)。
教學提示:治療不是僅看藥名,而是看病犬/病貓的整體條件(年齡、合併症、血檢結果、生活型態、飼主配合度),並訂定追蹤計畫(血藥濃度、肝腎功能監測、定期回診)。
九、緊急情況:持續性癲癇(SE)與群發性發作(Cluster seizures)處理要點(飼主與診間都要知道)
👉ACVIM 的共識明確指出:若單次發作 >5 分鐘或發作間未恢復即為 SE(Status Epilepticus,SE,持續性癲癇),需緊急治療並住院監護;SE 的四階段分法會影響用藥選擇與預後。
👉飼主在家能做的事(非常重要):
1. 不要把手伸入口中,避免被咬傷。
2. 移除周遭危險物品(尖銳物、樓梯等)。
3. 保持安靜與低光環境,減少刺激。
4. 若有醫院開立的緊急用藥(如鼻用/口用的 midazolam,咪達唑仑),依醫囑給藥並立即送醫(在門診教學時我們會示範正確給藥方式)。
5. 若發作超過 5 分鐘或連續發作(cluster)請立即就醫。
十、藥物無效或藥物難治(藥抗性癲癇)的處理方向
當動物經過標準藥物調整後仍反覆發作,稱為藥物難治或藥抗性癲癇(drug-resistant epilepsy)。近年研究針對此類病例進行實際臨床試驗,嘗試不同加成療法(例如 pregabalin、長期 levetiracetam 或其他新藥)與非藥物療法(飲食療法、外科手術在少數病例)的可行性評估。治療成功率變化大,需以多專科會診與漸進式方案為主。
十一、生活照顧、環境調整與飼主心理支持(個別化服務)
1. 日常安全:為寵物設計「安全區域」,避免高處、樓梯與水池等高風險地點。若發作多發,考慮夜間監控、在家時讓寵物佩帶防摔或保護墊。
2. 發作日誌(Seizure diary):記錄每次發作日期、時間、持續時間、誘發情境、藥物使用與恢復情況—這對調整治療最實用。
3. 運動與飲食:維持規律作息、避免突發性高強度運動或過度興奮的誘發情境(若發現特定誘發因子則盡量避免)。某些病例在醫療中心會評估特殊飲食(如類似生酮相關飲食)的可能性,但需醫師監督。
4. 飼主支援與諮詢:癲癇管理是長期旅程,謙谷若松提供定期回診、藥物監測提醒、心理支持與緊急聯絡指引,協助飼主面對情緒壓力與決策。
十二、教學式案例小結(典型門診流程示例)
案例:7 歲混種犬,突然倒地抽搐,現場飼主錄影,第一次發作。
門診流程摘要(教學重點):
1. 現場穩定:快速掌握發作時間、提供氧氣、測血糖。
2. 檢查:CBC、生化、電解質、尿檢;若結果正常,評估是否為原發性或需進一步影像。
3. 若神經學檢查無異常且病史支援,討論是否觀察或長期追蹤;若再發或屬高危險(年齡>5 歲首次發作、局灶性發作、持續性癲癇),建議安排 MRI + CSF。
4. 若屬頻繁發作或 cluster/se SE,依 ACVIM 流程給予急救藥並住院監護。
十三、研究趨勢與臨床展望
近二十年來獸醫癲癇研究重點包括:
👉制定統一診斷與治療的共識(IVETF 與 ACVIM),有助於跨中心資料比較與臨床試驗。
👉EEG 臨床應用逐步提升,但受限於設備與人力;在疑難病例中,video-EEG 提供的直接腦電證據非常有價值。
👉新藥與多模態治療(藥物、飲食、外科、神經調控)在藥抗性癲癇中逐漸被探討,但目前仍以個案與小型試驗為主。
十四、謙谷若松的專屬服務
👉一對一專業諮詢與完整診療計畫說明。
👉診間示範與飼主教育(如何在家安全給藥、如何拍攝診斷用影片)。
👉快速安排檢查與監測計畫,提醒與回診安排。
👉飼主心理支持、緊急聯絡預約與個別化生活環境安全評估。
十五、總結(給飼主的行動清單)
1. 如果家中寵物曾有疑似發作,先錄影是最重要的一步。
2. 有發作就立刻送急診。
3. 到院時帶影片、用藥與健康史;醫師會先做基礎血液檢查以排除代謝或中毒原因,再決定是否進一步做 MRI / CSF / EEG。
4. 長期用藥需個別化、定期監測血檢與血藥濃度,並與獸醫討論生活品質(QoL,quality of life,生活品質)。
參考來源
International Veterinary Epilepsy Task Force (IVETF) consensus reports(2015 等系列)。
ACVIM Consensus Statement — Management of Status Epilepticus and Cluster Seizures(近年更新)。
Emergency Approach to Acute Seizures in Dogs and Cats(系統性回顧 / MDPI)。
Canine paroxysmal dyskinesia — review(Frontiers, 2024)。
Review /實務文章: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鉀溴、levetiracetam、zonisamide、imepitoin)與臨床研究/試驗。
針對藥物難治性癲癇的臨床試驗與現實世界研究(Frontiers 等期刊)。
狗貓術後照顧全攻略:眼球摘除、截肢、耳道手術、全口腔拔牙與腸道切除的專業指南
在現代小動物醫療中,「器官減損手術」已不再代表生命質量的終點,而是為了延長狗貓壽命、改善疼痛與疾病困擾的重要選擇。無論是因青光眼、嚴重外傷而需雙側眼球摘除,因腫瘤或意外而必須截肢,長期耳炎導致耳道摘除,牙周病使全口腔拔牙成為唯一解方,或是腸道腫瘤、壞死需進行腸道切除,這些手術看似「失去一部分」,實則是幫助毛孩重獲「完整生活品質」的關鍵。根據近二十年來的獸醫臨床研究顯示,多數接受這些手術的狗與貓,在專業的疼痛控制、營養支持、環境調整與飼主心理陪伴下,都能展現極佳的適應力與生活滿意度。對飼主而言,最常見的疑慮是「毛孩還能過正常生活嗎?」答案是肯定的:牠們不僅能恢復日常活動,許多甚至在術後行為更穩定、疼痛消失、食慾改善,與家人的互動更為親密。身為教學醫院的獸醫師,我們深知飼主在面對重大醫療決策時的徬徨,因此我們提供完整的術前評估、術後照護指導,以及針對每一種器官減損手術的專屬衛教資訊。這不僅是醫療,更是一場飼主與毛孩共同面對挑戰的「陪伴之旅」。在這裡,您將獲得最新的臨床知識、實際案例分享與科學化的照護建議,讓您在愛與專業的支持下,安心牽著毛孩走過術後復原的每一步。
狗貓器官減損手術是什麼?
在現代小動物醫療中,「器官減損手術」已不再代表生命質量的終點,而是幫助延長壽命、改善疼痛與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選擇。常見的手術包括:
👉雙側眼球摘除(治療青光眼、嚴重眼外傷)
👉截肢(因腫瘤、骨折或外傷所需)
👉耳道摘除(慢性耳炎、腫瘤)
👉全口腔拔牙(嚴重牙周病或口腔腫瘤)
👉腸道切除(腫瘤、腸阻塞或壞死)
狗貓術後還能過正常生活嗎?
根據近二十年來的國際臨床研究,大部分接受器官減損手術的狗與貓,透過:
👉疼痛管理(止痛藥、術後監測)
👉營養支持(高消化率飼料、適合口腔或腸胃狀況的飲食)
👉環境調整(防滑地板、適合單眼或單腳毛孩的生活設計)
👉心理陪伴(飼主的耐心與安撫)
都能展現極佳的適應力。許多案例甚至顯示,毛孩在術後因疼痛消失,反而更活潑、食慾改善、與家人互動更親密。
為什麼選擇本院醫院獸醫師做醫療與術後照顧?
身為經驗豐富的獸醫師,我們深知飼主在面對重大醫療決策時的徬徨與不安。我們提供:
👉完整術前評估:依據國際指引(AAHA、WSAVA)進行檢查
👉專屬術後照護計畫:依照不同手術類型制定個別化方案
👉最新臨床知識與案例分享:幫助飼主理解毛孩的恢復歷程
這不僅是醫療,更是一場 飼主與毛孩共同面對挑戰的陪伴之旅。以下將讓您了解更多狗貓術後照顧資訊。在這裡,您將獲得最新的臨床研究整理、實際案例經驗,以及科學化的照護建議。透過專業與愛的結合,幫助您的毛孩安心度過術後復原的每一步。
👉 預約諮詢或聯繫我們,讓專業獸醫團隊陪伴您與毛孩走過這段旅程。
器官/肢體減損手術的整體觀點
器官或肢體的永久性減損(例如雙側眼球摘除、肢體截肢、耳道摘除/TECA、全口腔拔牙、腸道切除─包括小腸或結腸切除縫合等)在獸醫臨床上並非罕見。當獸醫師與我們討論到這一類的手術時,我們要了解三件事:
1. 客觀評估指徵與風險(何時「保守」、何時「切除/截肢」為最佳選擇)。
2. 獸醫師需完整告知飼主的預後與生活品質(QoL)—並以資料支持的事實減少情緒化恐懼。
3. 建構開放、可執行的術後照護流程,能讓臨床/護理團隊與飼主配合、降低併發症。
文內多數結論(例如截肢後多數犬貓仍可達到良好生活品質、TECA 併發率非零但可管理、腸道切除的腹腔併發為主要危險)在近二十年的多篇回顧與橫斷面研究中獲得支持(下文將列出關鍵研究以供深入閱讀)。
一、雙側眼球摘除(Bilateral enucleation)──術後照護與長期適應(教學重點)
1. 適應症(Indications)
👉無法保留的惡性眼腫瘤(如惡性黑色素瘤、上皮內癌變等)。
👉嚴重感染或廣泛眼窩骨壞死、無可逆性疼痛(如末期角膜穿孔且失去眼球功能)。
👉造成全身性風險的眼內感染(例如嚴重的球內蜂窩性炎)。
2. 手術/麻醉要點(教學要點)
👉雙側摘除需一次性麻醉評估:全身評估、術前血檢(CBC、血生化)、疼痛控制計畫與抗生素策略。
👉建議術中放置止血措施、選擇對眼窩重建(若要)—植入義眼或不植入,依飼主意願與傷口條件。
👉若為惡性腫瘤,術中取大量周邊組織與淋巴區檢體以利病理分期。
3. 術後短期照護(0–14 天)
👉疼痛管理:多模式止痛(阿片類、NSAIDs(若沒有腎/肝禁忌)、局部阻滯或延長性止痛藥物)。
👉傷口護理:塗抹抗生素眼藥膏意義有限(眼球摘除後主要為外傷縫線護理),重點是預防縫線處感染和血腫,必要時使用導流或壓迫包紮。
👉抗生素:若術前感染或手術時有污染,短程系統性抗生素(依培養結果)為佳。
👉生活限制:避免搔抓術區、佩戴伊莉莎白項圈直到縫線癒合(通常10–14天)。
4. 中長期照護與品質評估(1 個月以上)
👉許多研究顯示,雙側摘除後大多數犬隻在飼主回報下仍保有良好生活品質:行為、進食、活動多能回復,但需適應環境(室內路徑穩定、家具不常移位)。飼主滿意度普遍偏高。
👉環境適應指導:加強嗅覺/聽覺提示的使用、避免家具人為頻繁變動、夜間提供夜燈或熟悉聲音標記。
👉長期併發:縫合處肉芽、瘢痕、偶發性眼窩充血或假囊腫需微創處理。
5. 飼主了解要點
👉醫師會用數據說明:引用 QoL 研究數據,說明多數犬在術後仍有高滿意度;但也要說明年齡、體況(肥胖、合併器官疾病)會影響恢復。
👉提供「家庭適應清單」:例如家中減少層差、走廊鋪防滑、門口放低門檻、安排親人陪同的逐步習慣建立計畫。
二、肢體截肢(Amputation)──術後照護、復健與長期功能(教學重點)
1. 適應症
👉無法保存的骨瘤(例如骨肉瘤)、嚴重複雜性骨折合併感染、不可逆神經損傷、末端壞死或因惡性腫瘤需根治性切除。
2. 手術要點
👉計畫性截肢:評估截肢層次(肢端、遠端或近端截肢)以保留最大功能與良好假皮瓣覆蓋。
👉術中保留肌肉縫合與神經處理以減少神經瘤與幻肢痛風險(雖然獸醫幻肢痛較人類少,但周邊神經痛仍需注意)。
👉若為腫瘤,完全切緣(wide margins)與淋巴節評估是腫瘤外科原則。
3. 術後短期護理
👉強化止痛:多模式鎮痛(阿片、NMDA拮抗劑、加上局部神經阻滯或持續輸注止痛泵)。
👉傷口觀察:血腫、感染、皮瓣壞死、縫線鬆脫。
👉早期輔助:牽引帶/支具協助起立、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的被動與主動運動(防肌肉萎縮)。
4. 康復與長期功能
👉文獻顯示:大部分犬貓在截肢後可達到「接近術前」的生活品質;大多數飼主回報其寵物能恢復正常日常活動。年齡、體重、關節炎病史會影響適應速度與長期關節負荷風險。
👉重點是預防次生關節疾病與超負荷(特別是單肢截肢後對對側關節的壓力)。建議:體重控制、關節保健補充(如Omega-3、葡萄糖胺/軟骨素在必要情況下)、定期物理治療追蹤。
5. 常見併發與處理
👉傷口感染或延遲癒合→培養導向抗生素、局部壓力與換藥。
👉神經瘤或慢性疼痛→考慮神經調節、藥物治療(抗癲癇藥如加巴噴丁、三環類抗憂鬱劑)與復健。
👉心理社會面:飼主要知道,動物並不會像人類一樣「悲傷地拒絕生活」,反而常快速適應;同時給予實例與資源(例如截肢犬支援社群)。
三、耳道摘除(Total Ear Canal Ablation ± Lateral Bulla Osteotomy, TECA-LBO)──術後感染與神經損傷管理(教學重點)
1. 適應症
👉末期外耳道惡性病變、嚴重慢性化膿性外耳炎導致功能耗損與疼痛、嚴重耳道骨壞死。
2. 手術與併發隱憂
👉TECA-LBO 為治療慢性外耳道病變的根治術,但手術侵入耳蝸/迷路與面神經附近,故常見術中與術後併發包括:出血、面神經麻痺、眩暈/前庭症狀、持續耳漏或吻合口感染。近年文獻報告併發率範圍頗大(21–80%不等),提示病例選擇與術者經驗極為重要。
3. 術後照護
👉抗生素策略:術前做培養、術後按培養結果給予靶向抗生素可降低併發。研究指出經培養導向的抗菌策略能改善感染控制率。
👉睡眠與監護:注意有無前庭跡象(頭傾、步態失衡)與面神經功能(鼓膜外表現、眼瞼閉合)。
👉物理治療:對於持續平衡問題,可給予前庭康復訓練與步態訓練。
👉若出現術後發熱/深部感染→必要時再入院沖洗或二次手術清創。
4. 飼主了解重點
👉飼主需了解術後可能會有面神經暫時性/永久性麻痺與平衡障礙的機率,需要定期做術後復健與長期追蹤計畫。
四、全口腔拔牙(Full-mouth extraction, 多數見於貓咪、犬隻嚴重牙周病)──術後口腔護理與併發管理
1. 適應症
👉無法保留的廣泛牙周病、牙根吸收(特別是貓的牙根吸收病—FORL / TR)、口腔腫瘤需局部切除而伴隨牙齒移除等。
2. 手術要點
👉完整的術前牙周/口腔影像(口內X光)是關鍵,能檢測殘留牙根與潛在牙周病變。文獻提醒保留或拔除的決策應基於影像與臨床指標,因為殘留牙根在術後常造成持續感染(根尖周病變)。
👉全麻下的徹底拔牙需牙周翻瓣、根部去除與合適縫合,避免大空間死腔與食物嵌塞。
3. 術後護理
👉初期:軟食 7–14 天、止痛藥(阿片+NSAID 視情況)、口腔漱洗(稀釋氯己定或醫師指定的配方)及縫線觀察。
👉中期: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定期潔牙、飼主教育)以避免牙周復發或黏膜損傷。
👉常見術後併發:口腔出血、縫合鬆脫、上顎嘴唇陷入(maxillary lip entrapment)等多為輕度且可保守處理,但寵物若有奇怪的出血、多餐不吃就需回診讓醫師檢查評估。
4. 長期生活品質與營養
👉若全口拔牙後需長期軟食,應教導營養替代(高品質蛋白、適口性與咀嚼替代)與定期口腔評估。
5. 飼主了解重點
👉多數動物在術後疼痛控制與適當飲食下可完全恢復飲食習慣,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疼痛來源被解除)。
五、腸道切除(Intestinal resection and anastomosis)──腹腔併發、縫合部口漏與長期功能
1. 適應症
👉腸道壞死(異物穿孔)、惡性腫瘤需切除、不可逆缺血或大面積腸道破壞。
2. 手術與技術要點
👉重要的是術前評估腸道活性(顏色、蠕動、血供)並確定切緣組織良好。手術技術上,端對端縫合、功能性端對端(FEESA)與鉸接器械吻合都在獸醫界被使用,選擇依臨床情況與術者經驗。文獻比較顯示,不同吻合法在併發率上有差異(例如腹腔內併發、吻合口狹窄或漏)。
3. 術後風險與處置
👉最重要的術後風險是吻合口漏(anastomotic leakage)與腹腔內感染/腹膜炎,這些通常在術後 3–7 天內表現為發燒、腹痛、腹腔積液或敗血症徵象。若懷疑,應儘速影像(超音波/放射)與外科判斷是否二次手術清創或引流。
👉術後支持性醫療:充分液體治療、電解質/營養支持(早期腸道供給 vs. 靜脈營養視個案而定)、抗菌治療(根據手術污染等級)。
4. 長期功能
👉根據切除部位與長度,可能出現營養吸收不良(短腸症候群)或改變性排便習慣,需獸醫師/臨床追蹤調整飼料組成(高能量、高易消化飲食、小量多餐)。
👉追蹤重點是體重、糞便性狀、電解質與蛋白質狀態。
六、跨主題的實務照護清單(臨床快速參考)
1. 術前:全身評估+血檢+影像+與飼主的「風險/預後」書面同意(包含 QoL 資訊)。
2. 術中:多模式止痛、最小化組織損傷、適當止血與組織處理、取標本以利病理/培養。
3. 術後 0–72 小時:嚴密監測生命徵象、疼痛評分、傷口出血/感染、腸道功能(若為腸道手術)。
4. 兩週內:去線、傷口檢視、必要時調整藥物。
5. 1–3 個月:功能性復健、體重與營養管理、處理慢性併發(神經/前庭/關節負荷等)。
6. 長期:定期回診、紀錄 QoL 量表(教學醫院可用於研究與臨床追蹤)。
七、本醫院能提供的價值
👉以循證醫學做出術前決策:將近二十年的回顧與多中心研究融入教學,使主人能理解哪些臨床情況真正受益於手術,哪些情況應選擇保守管理或替代治療。
👉多學科照護:外科、麻醉、疼痛、物理治療、營養與行為學的協同可顯著提升術後成果。
👉測量並回饋:使用標準化的生活品質問卷與併發症分類作為教學與研究的基礎(這同時能提供主人具體、可量化的追蹤結果)。
八、總結
器官或肢體的減損手術往往是疾病晚期或急性、不可救治狀況下的必要步驟;然而,以近二十年臨床證據來看,多數犬貓在適當的術前評估、術中處理與術後多模式照護下,能達到令人滿意的功能與生活品質。醫院的責任是在術前給予完整、基於證據的諮詢;術後提供循序漸進、以患者為中心的康復計畫;並在長期追蹤中收集資料,持續改進臨床路徑與衛教資源。
參考(關鍵文獻)
1. Bilateral enucleation — owner perceptions / QoL studies.
2. Limb amputation outcomes / owner satisfaction (犬/貓多篇回顧研究).
3. TECA-LBO complications & outcomes(系統性回顧與近期病例系列)。
4. Dental extractions、殘根與術後併發(含貓之牙根吸收與全口拔牙研究)。
5. Intestinal resection and anastomosis:術後腹腔併發、FEESA vs 手縫比較等多中心回顧。
🐾 狗狗不能吃的 30 種人類食物──獸醫師衛教:毒性 × 症狀 × 處置方式
狗狗的代謝系統與人類不同,許多我們日常的食物對牠們卻可能是「毒藥」。
以下列出 30 種常見的人類食物,請飼主務必避免餵食,也要防止狗狗誤食!
一、甜食與飲品類
1. 巧克力
毒素:可可鹼、咖啡因
症狀:嘔吐、腹瀉、心律不整、抽搐、死亡
處置:立即送醫
2. 葡萄、葡萄乾
毒素:未知物質 → 腎衰竭
症狀:嘔吐、腹瀉、無尿、精神不振
處置:立即送醫
3. 木糖醇(代糖、口香糖、減糖食品)
毒素:強烈刺激胰島素分泌
症狀:低血糖、抽搐、肝衰竭
處置:立即送醫
4. 高糖甜食(蛋糕、冰淇淋、糖果)
風險:肥胖、糖尿病、蛀牙、腸胃炎
處置:停止餵食,若嚴重腹瀉 → 送醫
5. 咖啡、濃茶、能量飲料
毒素:咖啡因
症狀:焦躁、心悸、抽搐
處置:立即送醫
6. 酒精
毒素:乙醇
症狀:嘔吐、共濟失調、昏迷、呼吸抑制
處置:立即送醫
二、辛香料與調味品
7. 洋蔥
毒素:硫代硫酸鹽 → 溶血性貧血
症狀:牙齦蒼白、虛弱、昏睡
處置:送醫檢查血液
8. 大蒜
症狀:與洋蔥類似 → 貧血、心跳加速
處置:立即送醫
9. 蔥、韭菜
症狀:紅血球破壞、血尿
處置:立即送醫
10. 辣椒、胡椒
症狀:流口水、嘔吐、腹瀉、胃腸炎
處置:停止餵食,嚴重送醫
11. 高鹽分食物(泡麵、薯條、鹹酥雞)
症狀:口渴、頻尿、抽搐、電解質失衡
處置:補充水分並送醫
三、堅果與水果類
12. 夏威夷豆
症狀:虛弱、嘔吐、肌肉顫抖、發燒
處置:立即送醫
13. 核桃、杏仁
症狀:嘔吐、胰臟炎
處置:若症狀持續 → 送醫
14. 酪梨
毒素:Persin
症狀:嘔吐、腹瀉、呼吸困難
處置:立即送醫
15. 櫻桃(果核含氰化物)
症狀:呼吸困難、瞳孔放大、休克
處置:誤食果核 → 立即送醫
16. 桃子、李子、杏桃(果核)
風險:氰化物中毒、腸阻塞
處置:送醫影像檢查
17. 柿子籽
風險:腸阻塞
處置:嘔吐、便秘時 → 送醫
四、乳製品與生食類
18. 牛奶(乳糖不耐)
症狀:腹瀉、脹氣
處置:停止餵食,症狀輕微可觀察
19. 起司、奶油
症狀:高脂肪 → 胰臟炎
處置:若嘔吐、腹痛 → 送醫
20. 生雞蛋
風險:沙門氏菌;抗生物素蛋白質 → 毛髮皮膚問題
處置:若腹瀉嘔吐 → 送醫
21. 生肉、生魚
風險:細菌、寄生蟲感染
處置:若有腸胃炎症狀 → 送醫
五、其他危險食物
22. 生麵糰(酵母)
症狀:腹脹、酒精中毒
處置:立即送醫
23. 高油炸物(炸雞、培根)
症狀:胰臟炎、休克
處置:立即送醫
24. 骨頭(雞骨、魚骨、排骨)
風險:碎裂刺穿消化道 → 大出血
處置:勿自行催吐,立即送醫
25. 野生蘑菇
症狀:嘔吐、肝腎衰竭、抽搐
處置:立即送醫
26. 薯片、洋芋片
症狀:高鹽高脂 → 腎負擔、腸胃炎
處置:停止餵食,嚴重送醫
27. 加工肉品(火腿、香腸、熱狗)
症狀:高鹽高脂 → 肥胖、腎臟負擔
處置:避免餵食,若大量誤食 → 送醫
28. 人類藥物(普拿疼、布洛芬等)
症狀:肝腎衰竭、胃潰瘍
處置:立即送醫,攜帶藥品包裝
29. 含咖啡因藥物(減肥藥、感冒藥)
症狀:心悸、抽搐、死亡
處置:立即送醫
30. 發霉食物(麵包、穀物)
毒素:黴菌毒素
症狀:抽搐、肝損傷
處置:立即送醫
【狗狗誤食中毒時的黃金處置原則】
✅ 不要自行催吐(可能造成食道受傷)
✅ 不要餵牛奶或油(無法解毒,反而加重)
✅ 立即聯絡獸醫,說明 食物種類、攝取量、時間
✅ 越早送醫,存活率越高
📌 謙谷若松動物醫院提醒您
「牠信任你的一口食物,請守護牠的一生健康。」
貓咪腎臟病全攻略|早期症狀、檢查方式與照顧守則
在台灣的伴侶動物疾病中,貓咪腎臟病(特別是 慢性腎衰竭,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佔有極高比例。根據臨床統計,超過一半的高齡貓咪會面臨腎臟功能退化的問題。許多主人一開始以為「只是變老、水喝多了」,卻往往忽略了這是腎臟病的早期徵兆。
為什麼腎臟對貓咪很重要?
貓咪的腎臟不僅是「天然過濾器」,更是維持生命平衡的核心器官。
主要功能包括:
1. 排除體內毒素與代謝廢物(避免毒素累積造成中毒)
2. 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防止脫水或水腫)
3. 調節血壓
4. 促進紅血球生成
當腎臟功能受損時,這些機制都會受到影響,導致全身性的慢性疾病。
貓咪腎臟病的早期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 慢性腎臟病初期表現,主人若發現建議立即檢查:
1. 喝水量明顯增加(比平常多出兩倍以上)
2. 尿量異常(變多、變少,或尿液顏色變淡)
3. 體重緩慢下降(即使食量正常也會瘦)
4. 毛髮失去光澤、容易打結
5. 挑食、食慾不振
6. 精神變差、喜歡獨處
7. 嘴巴出現尿味、明顯口臭
8. 偶發嘔吐或腹瀉
9. 後肢無力、走路不穩
10. 牙齦蒼白(可能因為腎性貧血)
📌 注意:腎臟病往往要到 70%以上腎功能受損 才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定期檢查」遠比等症狀出現更重要。
高風險族群
1. 7歲以上的高齡貓
2. 品種貓:如 波斯貓、阿比西尼亞、緬因貓(部分有遺傳性腎臟疾病)
3. 曾有泌尿道疾病、腎結石或泌尿道阻塞史的貓咪
4. 飲水量不足的貓咪(吃乾飼料卻不愛喝水者特別危險)
如何檢查貓咪腎臟功能?
1. 血液檢查
常見指標:BUN(血尿素氮)、Creatinine(肌酸酐)、SDMA(更早期的指標)
2. 尿液檢查
尿比重(USG)、蛋白尿(UPC)
3. 影像學檢查
超音波檢查可評估腎臟形態、結構變化
建議:
7歲以上貓咪:每年一次血液+尿液檢查
10歲以上:至少半年一次
腎臟病貓咪的日常照顧
1. 飲食管理
低磷、低鈉、適量高品質蛋白質(處方飼料或主食罐)
2. 增加飲水量
自動飲水機、分散多個水碗、添加少量濕食
3. 定期回診追蹤
追蹤血檢與尿檢,調整治療計
4. 藥物與營養補充
包含降磷劑、益生菌、補血藥物等(依獸醫師指示)
5. 舒適環境與減壓
減少外在壓力,讓貓咪安心休息
✨ 謙谷若松動物醫院提醒您
腎臟病是貓咪常見卻難以完全治癒的疾病。唯有 早期發現、持續追蹤、科學化飲食與治療,才能讓貓咪延長壽命、保持生活品質。
📍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大英街31號 📞 電話:04-24730766
狗狗傷口流血別輕忽:為什麼一定要打針、清創、吃藥,還要回家天天清理?
當狗狗因打架、跌倒或意外造成傷口流血時,許多飼主會心急把牠送到醫院。然而,常常有人會問:「醫生,為什麼已經處理過了,還要打針?還要吃藥?甚至每天回家還要幫牠清傷口?」這些治療步驟,背後都有科學與臨床經驗的原因。
一、為什麼要「打針」?
在動物醫學裡,注射治療是最有效率的急救措施。
1. 止痛與消炎:狗狗的痛閾值比人類高,但牠們不會表達「哪裡痛」,卻會因疼痛而躁動、舔咬,反而讓傷口惡化。止痛針能迅速降低疼痛與炎症。
2. 立即抑制細菌:傷口暴露不到十分鐘,就可能被口腔或環境細菌污染。抗生素注射能在第一時間於血液中達到有效濃度,遠比口服藥快。
👉 打針的目的不是「多做治療」而已,而是爭取黃金時間,避免細菌進一步擴散。
二、為什麼要「清創」?
許多飼主以為「縫合」就是處理傷口的全部,但事實上:傷口裡常帶有 碎毛、泥土、唾液,這些都是細菌滋生的養分。如果有壞死組織不清除,會變成細菌的溫床,導致 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擴散成 敗血症。在狗咬狗的案例裡,表面可能只是一個小洞,實際上皮下組織已被撕裂,細菌會沿著組織間隙迅速擴散。
👉 清創就像「翻新地基」,讓新的健康組織有乾淨環境長回去,這比單純縫合更關鍵。
三、為什麼要「口服藥」?
有人會疑惑:「不是已經打針了嗎?」注射藥物作用快,但藥效維持有限。口服藥物則能持續維持體內藥物濃度,讓細菌無法在恢復過程中「死灰復燃」。在臨床上,若狗狗只打針卻沒乖乖吃完藥,往往在 3–5 天後傷口再度紅腫,甚至出現膿液,需要再次清創。
👉 完整的抗生素療程,不是多此一舉,而是避免傷口變成「久不癒合」的慢性問題。
四、為什麼要「回家每天清理」?
許多飼主最難堅持的,就是這一步。
原因一:防止分泌物堆積
傷口在癒合過程中,會有血水或組織液滲出。如果不清理,這些液體就是細菌的培養皿。
原因二:隨時監控癒合狀況
每天清理時,能第一時間發現異常:紅腫擴大、滲膿、臭味,這些都是感染的警訊。
原因三:降低二次感染風險
狗狗天性會舔傷口,但狗口腔中的細菌量比人類高數倍。即使戴上伊莉莎白圈,仍要每日檢查與清理。
👉 事實上,醫院的治療只是第一步,真正決定傷口癒合快慢的,是回家後的日常照護。
五、臨床經驗提醒:傷口沒有「小事」,記得要多觀察
很多狗狗因為「小傷口」被忽視,最後演變成:
深層感染:小咬傷變成大範圍蜂窩性組織炎。
關節感染:若靠近關節,會導致慢性跛行。
敗血症:細菌入血,造成全身性危險,甚至威脅生命。
👉 在我們的臨床經驗裡,早一步處理,就能少十倍的痛苦與費用。
醫生給飼主的三句話
1. 請相信完整流程:打針、清創、吃藥、清理缺一不可。
2. 每天五分鐘照顧,換來一輩子健康。
3. 有任何異常,請立刻回診,不要等待。
✨ 在謙谷若松動物醫院,我們不只處理傷口,更會一步步教你如何照顧、如何觀察,因為我們知道,對你來說牠不是「狗」,而是家人。
🐾 小心!人類生病,也可能傳染給毛孩?
6種你可能不知道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在照顧毛孩健康的同時,我們經常提醒飼主注意「從動物傳給人」的疾病,但你知道嗎?有些疾病,其實是從人傳給狗狗、貓貓的!這些被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或反向人畜共通病(reverse zoonosis),雖然不常見,但仍值得我們提高警覺。以下是6種人類常見疾病,也可能傳染給犬貓的例子:
① 諾羅病毒(Norovirus)
✅ 人類主要傳染途徑: 接觸傳染、食物污染
🐶 對動物的風險: 部分研究顯示貓科動物體內可檢出類似病毒株,人類諾羅病毒“可以在犬類的胃腸道中存活,表示諾羅病毒確實是有機會傳播。”💡 小提醒: 飼主若有急性腸胃炎症狀(如嘔吐、腹瀉),請避免與毛孩過度親密接觸,並加強環境清潔。
② 新冠肺炎(COVID-19)
✅ 人類主要傳染途徑: 飛沫、接觸傳染
🐶 狗貓也會染疫: 已有多起國際案例證實人類可將COVID-19傳染給寵物。尤其是貓科動物感染風險略高。
💡 小提醒: 飼主確診時,請與毛孩保持距離、不共食、不共枕,必要時由其他健康家庭成員照顧。
③ A型流感病毒(H1N1、H3N2)
✅ 人類流感病毒可跨物種感染: 特別是H1N1與H3N2,已有證實能感染貓狗。
🐶 症狀類似: 毛孩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咳嗽、打噴嚏、食慾下降等呼吸道症狀。
💡 小提醒: 流感季節或生病時,請避免與寵物近距離接觸或親吻,並勤洗手。
④ 黴漿菌(Mycoplasma spp.)
✅ 在人與寵物間都存在: 黴漿菌是一類不具細胞壁的微生物,會引起呼吸道感染。
🐶 狗貓與人類黴漿菌株不同: 雖大多數為不同品系,但仍可能因接觸而造成交叉感染風險。
💡 小提醒: 當飼主有咳嗽、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時,請注意佩戴口罩、避免對著毛孩說話或打噴嚏。
⑤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 人類常見的胃病元兇: 幽門桿菌會引起胃炎、胃潰瘍。
🐶 狗貓也可能帶有類似菌種: 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顯示人犬貓可直接交叉感染,但有研究發現部分菌株間相似度極高。
💡 小提醒: 萬一飼主有慢性胃痛或消化不良,也建議避免與寵物共食或舔臉等親密行為。
⑥ 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spp.)
✅ 人畜共通性極高: 一種經由動物尿液污染水源傳播的細菌,可引起發燒、肝腎損傷等嚴重後果。
🐶 狗狗感染後生病風險高於貓咪: 台灣屬亞熱帶地區,悶熱潮濕下雨積水的還經會較常發生。
💡 小提醒: 飼主若在戶外工作或接觸髒水後有發燒症狀,應主動就醫並避免與毛孩接觸。也別忘了,狗狗每年應施打鉤端螺旋體疫苗。
🐾 給愛毛孩的你幾個溫柔提醒:
1. 生病時,盡量不要與寵物共枕、親吻或共用食具。
2. 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口罩,保護你和毛孩。
3. 若毛孩出現不尋常的咳嗽、腹瀉或嗜睡,請盡早就醫評估。
4. 養成每年例行健康檢查與疫苗施打的習慣,是對牠們最深的愛。
🐾 毛孩可能出現的症狀 :
1. 咳嗽
2. 打噴嚏
3. 流鼻涕或鼻塞
4. 呼吸急促或困難(氣喘樣症狀)
5. 發燒(體溫升高、嗜睡)
6. 嘔吐或腹瀉
7. 食慾下降、不願進食
8. 嗜睡、活動力降低
9. 眼睛紅腫或分泌物增加
10. 頻尿、血尿、尿閉或尿失禁
📍謙谷若松動物醫院
讓醫療不只是治病,更是安心與守護
📞 04-2473-0766
🏡 台中市南屯區大英街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