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伯燁、林倫全(2024)。⾃媒體時代媒體素養全遠距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2024年文化創意與科技應用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
施伯燁(2023)。數位教材製作與教學經驗分享:全遠距課程製作NG畫面大公開。空中大學。
施伯燁(2023.11.26)。那些網紅教我的事YouTube 網路影音創作者與創作文化。112 學年度高等教育媒體素養課程發展計畫: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北區場次):銘傳大學。
李筱瑩、施伯燁(2023)。傳播科系學生實習滿意度與未來職涯選擇之研究:以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23年年會。
邱寶楨、施伯燁(2023)店頭廣告、衝動性特質與購物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全聯福利中心店頭廣告為例。南華大學文創創意與科技應用學術研討會。
施伯燁(2022)資訊視覺化與影像技術實作教學實踐計畫研究。國立空中大學涵詠與對話學術研討會。
施伯燁(2022)後設傳播(Meta communication):傳播科技對媒體素養、新聞工作與教學實踐的衝擊與挑戰。南華大學傳媒的公共性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壇主持人)。嘉義:南華大學。
施伯燁(2020)時事型網路影音創作者與閱聽人研究:以「2020年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首投族群為例。2020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北:銘傳大學。
施伯燁(2019)數位媒體代核心課程與選修模組規畫之探討。2019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北:銘傳大學。
施伯燁、劉怡亭(2017)數位學習平台使用經驗研究:以南華大學MOODLE平台為例。教育傳播與科技國際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
施伯燁、鄧宗聖、李律鋒、蔡欣怡、劉忠博、張時踐(2016)數位媒體時代的產製與媒體素養。中華傳播學會2016年年會論壇主持人。
施伯燁、鍾蔚文(2014)數位人文發展沿革、論辯與相關組織概述。政治大學數位人文論壇。政治大學。
施伯燁(2013)使用者即訊息概念、方法與實作。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暨論文研討會。交通大學。
施伯燁、翁秀琪、王思涵(2010)。實踐典範之使用者與使用經驗研究:以數位典藏成果入口網的使用者為例。中華傳播2010年年會。
翁秀琪、李嘉維、施伯燁(2010)。合作式意義建構:從一個個案分析發現理論。建立數位公共領域理論構建與在地實踐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
翁秀琪、施伯燁等(2008)。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資源使用研究:理論建構、網站盤點與使用者研究。藏諸名山放諸四海:數位典藏的收放之間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施伯燁(2008)。有圖有真相的後攝觀點:以蘋果日報的全民狗仔為例。政大新聞系博士班廿五週年研討會。
施伯燁(2008)。視窗時代口語人:視障者網路使用經驗與空間概念初探。中華傳播2008年年會。
施伯燁(2007)。視窗時代的口語人:盲用電腦之網路體驗初探。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
施伯燁(2007). A Game or a dream: Rethinking about competition logic of TV news in Taiwan. IAICS & CAFIC 2007.China Harbin.(國科會補助案NSC-96-2922-1-004-010)。
施伯燁、廖依婷(2005)。新聞場域行動/結構調適歷程初探。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
施伯燁(2004)。錢、權、身體與認同:雅典奧運的文化想像。交通大學2004全國文化研究研究生研討會。
施伯燁(2004)。台灣報紙報導國際運動比賽內容意涵初探。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會。
施伯燁、紀遠(2004)。日常生活身體規訓與性別凝視:以籃球運動為例。世新大學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