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 孵點子聯合研討會 】活動海報
早鳥場次01
早鳥場次02
晚鳥場次01
晚鳥場次02

Misinform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COVID-19 Era

鄭語綺、周佩璇

SURVIVAL LAW OF LOCAL SUPERMARKET

秦佩誼

Droughts Around the

Globe and Measures

Dealing with Them

李虹誼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Political Sarcasm

高顥瑄、黃亭語、吳芊樂

Participation of

Trans-women in

sports competition

李紘宇、瞿以情、瞿以智

The Influence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on Aboriginal Culture - Taking Ita Thao Business District as an Example

林愉紋、柯昀汝、李芯瑀、

陳郁承

FISHING AT THE PARK?

- ENVIRONMENTAL ISSUES AT BIHU PARK, NEIHU

袁聖詠、許利榮

Exploring the Features of

Miaoli’s Hakka Rice Food

李亭誼、楊沁凌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Rap and

Taiwanese Rap

趙珩

The impact of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ti-epidemic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perspective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林珊羽、吳亭頤

太魯閣出軌事件

災害紀念館設計

翁璽斌、游翔全

從日本社會事件析論

隨機殺人事件原因

丁姵穎、廖宸萱、馮巧蓁

國際間新創產業之發展方向與各國政府政策及體系之關聯

閻采青

傳統手工藝

發展與保存現況探究

于千紫、柯恩慈、葉容翊

社子島 -

區段徵收與產權爭議

何紫蕾、張辰妤、鍾朋霖

偏鄉醫療並非只是偏鄉「醫療」

詹士頡、楊惇勝

以毒攻毒?中藥學在現

代應用的迷思與商品化

洪畯璿、張硯皓、陳躍昇

非稀不可!美中不足?了解美中稀土戰爭

周威廷、林承翰、盧清煜

社群媒體對現代社交的影響

李羿萱、沈琦、林庭瑄

中正紀念堂何去何從?從社會輿論看台灣民主與去蔣化

王建葦

MORALITY SPECULATION OF EMBRYO GENETIC TEST

陳雅嫻、林瑞雪

CubeSat- Integrated Google Street View

Car (CIVC)

詹宸翰

The Ubiquitous Technology

for Human Development

- Heat Treatment

石豑云、曾宥嘉

High Definition Map

In Taiwan

張宸睿、杉山昭瑞、楊睿澤、曾子翔

疫情對商業模式的影響;

對比線上以及實體商店

林馷袀、李芮彤、莊蒍竹、陳芊妤、黃祉榕、楊佩璇

現代年輕高中生會想買的旗袍改良方法研究

廖小茜、王韻涵

2022 從大數據到醫療診斷

林霈妍、黃士恆

台灣生質能的初步探討

劉人憲、王彥博、郭思妤 、張致瑋、陳泓銘

疫情下台灣通膨與

台股走勢的關係

吳郁璇、吳家心

VR 元宇宙

分析 AND 應用

陳威誠、薛宇翔

腸道菌對情緒的影響之探討

張宇希、李亮葵、林瑞恩

元宇宙的技術需求與發展可能探討

陳柏安、陳育綸、鮑漸

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之探討

黃凡郡、董彥緒、郭家岑

為什麼總是學不好?從腦科學探討學習這件事

陳昀青

紀錄片《日月新湖人》拍攝計畫:為什麼我們要關心日月潭外來種

潘宸宇

BOOK 輕"視"

林晏妤、張茗焯

暴「力」之氣

徐秉駿、許藝鐘、謝昀珊

肢體語言的醫療應用

薛安雅、李天晴、王楷慈

過敏反應的相關探討報告者

吳蘊庭、蔡欣庭、江亮儀

CRISPR/CAS9 研究探討

陳義澄、游承穎、邱聖傑

2022/03/06 孵點子聯合研討會之會後評論

大家好,我是賴老師。

今天的研討會順利落幕了!希望大家都能夠從報告、評論等參與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我個人對於各位的表現感到驚艷,特別是經過早場的洗禮之後,晚場就能夠讓問答之間那種傳接球發生的頻率變高,顯示進步神速。由於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經驗,因此我想在這裡花一些時間,提出幾個點,提供給所有參與發表、評論的同學參考。

這一次研討會的重點是孵點子,期許大家都能夠在初期做一個階段性的整理,好讓大家知道你的專題研究已經進展到什麼程度了,然後有什麼樣的發現、心得。正因為如此,我們研討會的重點不在於追求「完整」,而比較強調把幾個發表同學覺得有趣的點,或者是觀眾可能會有興趣的部分,有條理地呈現出來。該怎麼擷取內容,切出合適的大小,就會變成研討會前相當重要的任務。如果有了合適的內容,那麼也可以讓我們報告的速度不至於過快或過慢。

在內容方面,大家的選題都很有趣,也很重要,符合當前趨勢。例如探討交友軟體與社交行為之間關係的組別,基本上涉及了科技與社會相關研究的討論;又例如探究去蔣化,其實可以讓人想到許多國家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銅像所紀念的對象有其功過,且涉及了更廣泛的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討論,與歷史糾葛一起。不過大家在呈現議題時,或者表述時,該怎麼選用資料達到具體呈現,這一點還有待加強。目前同學們擅長用文字來描述現象,但這其實不是很精確。假設有數據,應該使用數據,並將其成圖。過去網民常常說,發文不附圖,此風不可長。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家需要想想看,怎麼用具體數據來服人。

內容的呈現本身會涉及立場。對研究來說,我們不能沒有立場,但要是讓立場先行也不好。我們常常會去討論某個事件帶來的影響,但是講到影響,我們常常會先看到負面。正面呢?假設大家最近看過 Netflix 的紀錄片《Tinder大騙徒》,便不難理解交友軟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這種虛擬的交友方式有沒有好的一面呢?站在不同角度去做思考,是做研究過程中會需要提醒自己的,可以避免自己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而另外一個需要避免的是相對主義,比如說給兩個爭執的研究對象各打五十大板,或者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那麼這樣子恐怕也沒辦法讓涉及爭議的相關討論有更具體的結論。我知道對於中學生們來說,要能夠透過嚴謹的方式來思辨立場並不是很簡單,但我們必須要敦促自己多想想,避免相關討論卡住而停滯不前。

在這一次研討會中,有不少同學做的是科學類或者說科技類的探究。對各位來說,初期的探究偏向科學素養,也因為如此,文獻回顧就很重要!文獻回顧需要花時間去蹲,而且不只是看新聞資料,或者說論壇資料,而是必須要真的去看論文,尤其是英文發表,畢竟對科學來說,最新的成果基本上是英文發表居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學術探究沒有捷徑。我想大家經過今天的報告,應該已經很清楚,那些報告中的空洞,其實和這個過程是否做得紮實有很大關係。

在報告呈現方面,台風是需要練習的!這個包括了咬字是否清晰,以及說話速度是否得宜等。而要把這個部分練好,就必須要先思考上面的內容安排,接著再來想想看能如何得宜地呈現研究結果。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甚至要想想看能否在報告中與觀眾互動,或者呈現更多個人的反思,看看哪裡是有貢獻的,而那裡是需要再精進的。

雖然上面這些提點,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沒有經歷過,可能也很難具體清楚上面說的這些問題是什麼意思。既然大家都經歷了這一天的研討會,那麼我想應該會知道下一次我們怎麼做可以更好!

這一天,大家都辛苦了!

大家好,我是蔡老師。

本次「孵點子」聯合研討會是普台首次跨年級與班級的發表盛會,我很開心能擔任其中的英文場主持人。所有學生在準備及發表過程中都很盡力,簡報及評論也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不過,作為觀察全場的主持人,我也想藉著這個機會分享我的綜合回饋。

一場學術研討會最重要的就是知識面的交流與互動,這也是為何大家在發表之餘也須擔任評論人。在孵點子研討會中,學生研究主題五花八門,橫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活科技等領域,因此學生在發表的過程中一定要思考到其他人不一定熟悉自己研究領域的立場,在表達過程中盡可能淺顯地帶出研究範疇,再深化到研究核心。評論人的功能則是擔任學術對話的「促進者」(facilitators),作為發表人和聽眾間的橋樑。因此,大家在評論學術作品的時候,除了就寫作本身的優缺點提出個人想法,也可多呼應研究者的研究核心,讓研究者(發表人)能進一步回應相關論點,使研討會中的「傳接球」成為可能。

內容方面,大家都做得不錯!不過在將來的研究路途中,大家可以持續留意幾項細節:

首先,研究的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它的證據。大家雖然很認真提出自己的研究內容及觀點,但在資料蒐集、證據解讀方面還有待加強。在正式的研討會中,如果論點沒有證據的支持,這會是個讓自己陷入危機的情況,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加留意。簡單來說,大家在專題研究中要多多留意自己能否建立一套「論點(argument)—主張(claims)—證據(evidence)」邏輯體系,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觀點有所本,不會流於「我覺得……」的薄弱說詞。

簡報技巧方面,多數同學表現得可圈可點,但有一些小缺陷同樣值得大家留意。在資訊堆疊的過程中,大家要注意到各項資訊的環環相扣、必須重視文字及圖面資訊的邏輯關係。在研討會中,有些學生的發表內容像是每一頁簡報各自獨立,聽眾在這樣的資訊轟炸中很容易失去對研究圖像的掌握。此外,大家的台風也需持續精進。台風展現的是觀眾對研究者的「形象面」認知。一位研究者是否有自信、是否真的相信研究成果,甚至能否透過眼神、肢體語言與觀眾互動,都是一場發表是否成功的隱性關鍵。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的是簡報本身的設計。當代我們可以仰賴簡報(投影片)作為輔助工具,讓資訊的傳遞更為確實,但千萬別讓每張投影片的資訊過載或讓人分心。聽眾吸收資訊的能力有限,除了必須聽取發表人報告外,還需注意投影片上的圖文資訊。一旦資料量過大,或視覺設計偏離研究主題,這除了視覺上對聽眾不友善,還會造成聽眾內心疑惑,降低大家專注於研究成果的程度。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聽說過這些建議,但也因為我們經歷過了實際研討會的「歷練」,我們更能透澈認知到哪些環節中會有潛在問題。我相信有了這次經驗,大家日後在類似的學術場合中一定能表現得更優秀!大家在馬拉松式的發表及評論過程中都辛苦了!


回到【 普台精進計畫】 走讀 旅學 孵點子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