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潘孟安
鄉鎮鄰里數:1市3鎮29鄉463村(里)4,793鄰 總戶數:289,871戶 總人口:818,493 人(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截至109年01月)
國境之南 大武山之西
「屏東」作為一個地名的出現,最先是出現在日治時期,日本治台機關臺灣總督府將全臺灣12個廳,整併為5州2廳。當時的「屏東」二字,首度在歷史與行政文書上以「高雄州屏東郡」的姿態出現。
屏東郡當時下轄的行政範圍約略與現今的屏北地區相當,包括現在的屏東市,以及屏北地區的長治鄉、鹽埔鄉、九如鄉、里港鄉、高樹鄉,當然也涵蓋2個原住民鄉--三地門鄉與霧台鄉。
至於「屏東」這個地名的緣起,一般認為是來自清嘉慶年間的「屏東書院」, 書院當時的門聯便是分別以「屏」、「東」這兩個字起首。(註1)
若以現在的屏東縣行政範圍回溯,當時在高雄州下轄的屏東4郡,就是現在的整個屏東縣全境,4個郡分別是轄管屏東北部的屏東郡、屏東中部的東港郡與潮州郡,以及轄管屏東南部的恆春郡。
國民政府遷台後的隔年,亦即1950年,屏東設縣,就是現在的屏東縣。
屏東縣境西、北,以高屏溪與現今的高雄市為界,東倚大武山,東港溪流穿的屏東平原往西直到臺灣海峽,與中國遙相兩望,恆春半島坐鎮屏東縣境南疆,坐望巴士海峽,屏東縣境滿州鄉則東臨太平洋。
臺灣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縣市,在地境上、在生態上、在族群上,豐富程度可與屏東縣相比擬,更沒有任何一個縣市在縣境的範圍內,同時擁有臺灣5嶽之一的北大武山、遼闊的屏東平原、生態多元的恆春半島。
地靈,自然人傑,屏東縣能在早期臺灣的民主運動中佔有一席地位,與屏東縣整體的自然與人文條件層疊交錯,絕對存在著必然的關聯。
在1986年,臺灣第一個民主政黨--民進黨成立前,地方政府幾乎全數由國民黨主導,屏東縣也不例外。建縣首任縣長張山鐘即是國民黨籍,一直持續到第8任縣長柯文福,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間,與1947年228事件開始的白色恐怖時間長度相當。(註2)
直到第9屆縣長邱連輝,才在黨外民主勢力與民氣可用的雙重助力下,在1981年的縣長選舉中以無黨籍的身份當選縣長,打破國民黨一黨獨大局面,成為屏東縣第一位非國民黨籍的縣長。
第一位民進黨級的縣長是蘇貞昌,從此開啓民進黨在屏東縣的長期執政(註3),之後便延續蘇嘉全縣長、曹啓鴻縣長直到現在的與潘孟安縣長,從第13届的蘇嘉全縣長以後,國民黨至今仍未能在屏東縣重新執政。
在大武山腳下,族群共和持續推進,產業發展從未停止,一樣的屏東將會走出不一樣的道路!
註1:屏東書院的門聯,各以屏臨太武、東樹風聲為起首句。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註2:歷任縣長資料,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註3:由蘇貞昌縣長直到現在的潘孟安縣長,中間僅有國民黨籍的伍澤元當選過屏東縣長,其餘皆為民進黨籍。
陽光南國 、魚米之鄉
熱帶季風氣候的屏東縣,全境皆在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約為攝氏25.5度,氣候炎熱時期長達九個月,素有「熱帶之都」稱呼。屏東的夏天雖然特別長,但並不意味著高溫酷熱,憑著臺灣海峽、巴士海峽與太平洋的圍繞,加上海洋性熱帶季風不停地吹拂,調節了令人灸悶的熱氣,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反較臺灣其它地區低。
大武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的屏障,阻隔了冷冽的東北季風,加上緯度偏低,日照充足,使得屏東的冬天並不明顯,除了幾天寒流來襲的日子外,南國溫煦的陽光仍然提供這塊土地一個如暮春陽的冬天,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才約為攝氏19.5度。
日照充足,夏季綿長,造就了屏東地區一年三穫(兩季稻米、一季雜糧)的農業收成,也讓這塊肥沃的土地成為水果的王國。蓮霧脆甜可口、椰子消暑解渴、芒果風味獨特、香蕉細緻香甜、鳳梨色味俱豐...一年四季皆有應景的水果,提供消費者多樣的選擇。
這塊南國的土地,真是標準的夏天不熱、冬天不冷,民風純樸、物產豐富、氣候宜人。不過,刮起颱風或落山風,也常造成災害。
恆春半島因緊臨巴士海峽,更是臺灣受颱風吹襲頻率最高的地區。颱風所造成的豪雨是本區最大的降雨類型,豪雨造成氾濫常使農漁業者損失不貲。落山風是恆春半島上一種獨特的天氣現象,嚴格來說,它是東北季風的一種變化。每年九月以後,東北季風增強,本區屬於丘陵台地區,山勢不高,東北季風由東岸順山勢爬升,至山頂後直貫而下,形成強勁的落山風,威力之大,猶如颱風,直到冬至後風勢漸緩,翌年四月後才告平息。
溫泉 、 山風 、 東港溪
從1990年代初期,社運界、工運界的社會團體結合魯凱族原住民,反對興建瑪家水庫以來,「好山好水」就昇華為屏東縣地景的描述性語言,更在客家金曲獎歌手林生祥的客家歌曲中,以一種極為有力的方式吶喊成曲。
漸漸的,在觀光宣傳的語言中,大量使用「好山、好水」來描述屏東縣這個國境之南,如烏托邦般的慢活縣境。
具體來說,山,指的就是大武山。大武山是中央山脈的最南端峰脈,以南北走向綿延整個屏東縣境,大約是以來義鄉為分界,往北是北大武山,以南就是南大武山。北大武山主峰標高為海拔3092m,是台灣5大嶽中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座山脈,矗立在屏東平原東側,翻山越嶺過大武山的另一側,就進入台東縣境。
可以這麼說,從屏東縣全境的任何一個角落, 只要不被都市水泥高樓阻隔視線,大武山都毫無保留地向屏東子民展現著她百變的姿態與魅幻。
晨起時,大武山的朗朗晴空,像是披著白色薄紗的跳舞女郎,日頭西落時,頓時轉換成揮動暗黑布巾的巫婆,滿山烏雲。
但也正因為大武山的庇佑,屏東縣主要的2個原住民族群-- 排灣族與魯凱族,都以聖山之名敬畏著大武山,因為他們的祖靈就住在大武山的深山處。排灣族主要的祭典5年祭,整個祭典就是從祖靈居住的地方,開始。
屏東縣的縣徽上中間的背景,一座綠色山脈畫的就是大武山。仔細端視縣徽,正中間有一座燈塔,是台灣最南端的燈塔--鵝鑾鼻燈塔。
國境之南的魅力,散發著屬於南方的傳奇故事,在恆春半島的月琴聲中,傳唱著穿越時代的南方思念與故鄉情懷。如同太陽之西的色調,當日頭落入關山時,便成就被國際主流媒體CNN評選為世界10大夕陽美景的關山夕照。
河流培養著文化,文化豐富一個民族質感。位在高屏溪東側的萬丹鄉,在屏東縣的歷史上以米倉著稱,從阿緱城(註1)沿著河岸往上游的九如鄉與里港鄉,擁有高屏溪挹注豐沛的地下水,水產養殖業興盛,再往上游走去的高樹鄉,更被劃設為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全區禁止大型汙染開發案進行。
這是屏東的好水!
若說到屏東縣的母河,非東港溪莫屬。發源自大武山系的東港溪,從中排灣族的來義鄉原住民地區起始,往台灣海峽方向奔流,途經客家聚落密集的萬巒、內埔,再流經南州鄉,從東港鎮入海,東港溪流穿的大片美麗土地,即是物產豐饒的屏東平原。
在這片土地上,風起雲湧過反瑪家水庫的反抗主流精神,因為這些熱愛屏東的年輕人當年大無畏的勇氣,才讓屏東平原得以延續山常青、水常流的美好。
現在,在大潮州地區礫石地層下流動的伏流水,依然在日治時期由鳥居信平設計的二峰圳中,汨汨長流,水脈豐沛。整套二峰圳的水利設計原理,已由屏東縣政府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保留在新開闢的林後四林園區內,只要堅持下去,大武山依舊會長綠在陽光與星辰的天際底下。
好山好水好風景。每年夏至一到,年平均溫度超過24度的屏東縣全境,總是湧入超過900萬人次的遊客,沿著枋山、車城南下恆春半島。
這是個擁有世界級珊瑚礁的半島,這是個民謠傳唱聲不斷的半島,這裡更是個擁有百年溫泉文化的半島。
進入半島,百年名湯四重溪溫泉,就在當年牡丹社事件的山坳口處,泡湯不只是泡湯,更是浸潤在歷史與衝突的交錯中,在溫泉裡,張力放下了,衝突也就跟著放下了。
在海上,屏東擁有一顆獨一無二的珍珠--小琉球,是珊瑚礁島,更是綠蠵龜的新故鄉,那裏的風土人情就像屏東平原一樣美好,吸引各國移民安居樂業!
註1:阿緱,又叫做阿猴,一般認為是活躍在高雄與屏東一代的西拉雅平埔族分支馬卡道族,當年稱呼屏東的發音,就像高雄的馬卡道語發音為Dakau,音譯為打狗,早年高雄又被稱為打狗城。
花果園裡的春天
很多農漁牧產業的第1名,造就出屏東這塊美麗山川的豐富與姿態,辛勤的農人在這塊土地印下美麗的故事與篇章。
濁水溪以南的台灣南部各縣市,主要的經濟產值均以農業為主,屏東縣是台灣最南端的縣市,緯度上的優勢,讓屏東縣全縣從最北端的高樹鄉到最南端的恆春鎮,氣候都非常適合熱帶水果栽種。
這幾年,經過幾任縣長的銳意經營,屏東縣的外銷水果數量快速上升,從主要銷往歐洲的高樹木瓜與林邊石斑魚,到一貨櫃一貨櫃定期出口到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高品質鳳梨、愛文,屏東的新鮮水果飄洋過海外銷到世界各地,在檢疫標準極為嚴苛的歐盟國家與日本,也有屏東水果的身影。
消費者春節餽贈親友的蓮霧禮盒,多數來自屏東縣沿海地區,從東港鎮往南經過林邊鄉到佳冬鄉,都是屏東蓮霧的主要產區,一般消費者熟悉的黑珍珠蓮霧,就是來自林邊鄉的特產。另外,屏北地區也有不少農人種植蓮霧,也打響黑金剛蓮霧的美名。
每年5月開始,枋山為主的屏東愛文芒果,一貨櫃一貨櫃出口到亞洲臨近國家,枋山農會的品牌芒果太陽果,則是北部消費者最愛。
鳳梨、木瓜則是全年出產的水果,尤其是沿著屏185線沿山公路大面積種植的鳳梨,品系多樣且口感特殊。大量出口鳳梨的農場是外銷主力,主要是銷往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在小農經濟當道的文創農業時代,投入鳳梨酥、鳳梨乾的小農逐漸形成一種新農人經濟型態,主攻內銷市場的金字塔頂端消費者。
此外,九如鄉的檸檬、萬丹鄉的紅豆與毛豆、長治鄉的台灣香檬、屏東市歸來的牛蒡,在曹啟鴻擔任縣長期間,已經透過產銷履歷制度的建立,為外銷市場打下深厚基礎,現任縣長潘孟安更是甫籌組國際運銷公司,為屏東縣外銷版圖攻城掠地。
屏東的畜牧業也很興盛,陸禽類的雞、水禽類的鴨,屏東縣的養殖數量在台灣都是數一數二,雖然在2015年的禽流感大流行中,產業受到重創,但是很快又重新站了起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屏東縣的鴨蛋產業,無論在產量、技術創新方面,都領先台灣其他縣市,並已成功打出自有品牌,持續開發多樣化的鴨蛋產品,廣受消費者青睞。(註1)
以龍膽石斑為出口大宗的石斑魚,主要集中養殖在林邊、佳冬的沿海地區,設備先進的沿海定置場,為屏東的石斑魚創造超高產值。
水產養殖產業雖然一度在2009的莫拉克風災中受到重創,但是在屏東縣政府的協力下,水產養殖業者很快復養,屏東縣政府將危機化為轉機,同時推動「屏東優質水產品產地標章」認證制度,將屏東的優質水產與國際接軌。
這些水產養殖技術與認證制度建立,都是屏東縣政府將傳統養殖場導入現代化技術的努力,連向來以養殖技術與工業技術自傲的日本人,也將林邊鄉的養殖業者自行研發成功的全套養殖場專用節能水車,引進到日本投入養殖行列。
東港漁港的黑鮪魚則是屏東縣的漁業重點產業,每年黑鮪魚的捕獲量亞洲第一。
每年4月,當黑鮪魚巡遊到南太平洋時、印度洋一帶時,東港的遠洋漁船便以延繩釣的方式釣捕黑鮪魚,主要是釣捕北方黑鮪,肉質滑潤。東港籍與琉球籍的漁船視搶得屏東第一鮪為漁人畢生榮耀,黑鮪魚產業經濟與屏東縣的漁業,已經畫上等號。
為深化屏東縣的農林漁牧各項產業蓬勃與精進,在2014年底甫上任的縣長潘孟安,因為出身漁村,深知漁村、農村亟須透過知識經濟改造與轉型,上任不到半年,便規劃農業大學上路,先把農人引導進入知識的領域,再透過知識的提升進一步提升農業水平。
農業大學的學習場所可能在農村社區,可能在田園鄉間,是真正向農人學習、謙卑腰彎大地的一種農業共生系統。
註1:廣大利與浤良,分別以自有品牌打進市場。
渡過黑水溝,閩南深耕屏東
在歷史的時間軌道上,台灣(古稱大員、台員)出現2次大移民潮,第1次是鄭氏時期的17世紀後期,大量的閩南籍官兵隨著鄭成功從鹿耳門進入台灣。之後定居在台南府城周圍,逐漸成為地方富商家族。
第2次大移民潮則是國民黨退敗台灣時的官兵與軍眷。自從政府實施族群開放政策至今,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印尼與越南4個國家,形成第3次以婚姻為基礎關係的移民潮,在台灣以新住民稱呼。
18世紀初期開始,透過清領初期治理台灣的「墾照制度」,幾個家族大量名為開墾、實則佔地,大量佔墾屏東平原各處,這些閩南籍的富商家族共有7大家族,範圍從現今的高屏溪右岸向屏東平原的方向拓展,佔墾行動最遠甚至到達林邊溪流域的放索社一帶。(註1)
閩南人從中國福建省遷移到屏東縣之前,屏東平原則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分支馬卡道族的活動範圍,大武山則有排灣族與魯凱族等兩個原住民族。
大體上,在台灣的濁水溪以南,多數村莊以閩南人佔多數,屏東縣也不例外,客家族群的比例約2到3成,原住民接近1成。因此可以說,閩南人的生活風格,包括食、衣、住、行各方面,已經融入在多數屏東人的生活經驗中,在選舉場合、在政府機關等等生活與政治面向,不需要刻意凸顯自己的閩南人身份。
在建築形制方面也是如此,甚至於客家人,因為與閩南人混居與通婚,生活經驗彼此渲染,客家聚落中依然保留的客家傳統風格十足的客家伙房,已經少見,客家聚落也跟閩南大宅一般,多以三合院為主形制為主,只能從堂號上盡力分辨是閩南聚落還是客家聚落。
因此,幾乎不可能從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食中,梳理出什麼是閩南菜或者閩南小吃,這一點,跟進入長治鄉、萬巒鄉等等客家大聚落的街廓時,隨意可見標榜著客家美食的招牌,明顯不同。
走在街道上,幾乎不會看見標榜閩南美食的字眼,因為閩南族群的美食小吃到處存在。在衣著上,情況相同。一看見藍衫,就可以辨識出這是客家傳統服飾,看見百步蛇、百合花圖騰,便知道是原住民,很可惜,在日常生活中,見不到可以辨識身份的閩南人特徵。
當佳冬鄉客家聚落掛出新丁燈時,我們知道這是客家人的習俗與慶典,5年祭、小米祭是排灣族的傳統慶典,一時間,多數人說不出來哪些慶典與民俗,是專屬於閩南人的。
在以閩南人為多數的台灣族群文化經驗的流動中,似乎是頗為奇特的一種現象,或許可以稱之為「多數的失落」。其實,閩南人並非沒有專屬自己族群的傳統慶典,而是因為幾乎已經融入日常生活於無形。
農曆春節期間,九如鄉的夜晚陷入瘋狂的廟會氛圍,這是九如鄉三山國王廟舉辦約20年的王爺奶奶回娘家慶典,隊伍一路從九如鄉綿延直到麟洛鄉境,這則傳頌200年的閩客聯姻傳說,至今仍為九如鄉的閩南人與麟洛鄉的客家人,深信不疑。
3年一科的東港迎王祭典,便是純屬閩南人的慶典。迎王慶典登場,鞭炮與煙火照亮東港鎮的夜空; 此外,屏東市慈鳳宮媽祖廟香火興旺,大年初1總是擠滿持香祈福的信徒,滿州鄉的八保祭等等,都是閩南人專屬的慶典。(註2)
註1:請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註2:請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種子落地便是情
1949年台灣與中國同在的大時代舞台中,以軍隊為主的大量外省籍人士,搭乘各式船隻渡過黑水溝,分批、分地、分時,移往台灣本島與澎湖、金門、馬祖等外島。
誰也無法預測,外省籍軍隊與住民也沒想到,原本以為只是暫時借住台灣,沒想到一住就是一甲子。從北到南的台灣各角落,由蔣介石帶領的國民政府將軍隊與眷民,安置在台灣各地,於是形成一處處群居的聚落,就是通稱的眷村。
當時,為了與閩南籍與客家籍聚落有所區隔,多以簡陋的竹籬笆在眷村周邊架起象徵性的阻隔。尤其在歷經1947年228事件後,台灣社群之間存在著一股隱形的不安氣氛。
在屏東縣各處,同樣存在著為數不少的眷村。多數集中在屏東市,現在在背包客間小有名氣的青島路一帶,便是當年以孫立人將軍部隊為主落腳的地方,非主流部隊或者比較晚到台灣的零星部隊,最遠散居到里港鄉、恆春鎮、高樹鄉一帶,外省籍人士移入客家地區則以潮州為主要地區。
里港鄉的定遠、信國社區,是滇緬後撤的國軍組成的社區,屏東市的自由新村、潮州鎮的風尾社區、高樹鄉的虎磐社區,則是大陳島和一江山的住民遷入建立的眷村,大陳人在屏東縣建立的社區大約20個。
大體來說,屏東縣的眷村主要是空軍部落,例如屏東市的礦協新村、崇德新村、大鵬新村,潮州鎮的潮州新村、東港鎮的共和新村,都是空軍眷村主要聚落,共約25處,陸軍則是少數,僅約3處。(註1)
至於移入屏東縣的外省籍人口統計,在1990以前的身份證上,有著外省人的註記,但是從1991年以後取消這種族群分別的註記,改以出生地登錄,因此外省人口統計只能掌握到1990年。
1949年遷入屏東縣的外省人口大約3萬多人,以男性居多,在1970年代前後達到高峰,最多將近10萬人,之後隨著第2代工作與婚姻關係遷出眷村,祖籍中國的外省人口在屏東縣快速下降。(註2)
在當時,眷村內的外省人生活條件相當,空軍、海軍薪俸高,相較下陸軍系統便顯得侷促許多,多數都以自己擅長的北方麵食為手藝開設麵攤,貼補家用開銷,特別是眷村美食牛肉麵,逐漸進入當地人日常生活的美食選單。
註1: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註2: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在星空下跳舞的人
高雄市政府為紀念居住在打狗一帶的原住民族--馬卡道族,將一條路名改為馬卡道路。馬卡道族屬於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分支,居住範圍是現在的高雄市與屏東縣。
在屏東縣的馬卡道族,一般以聚落形態,散居在現在的屏東市(阿緱社)、萬丹鄉(上、下淡水社)、林邊鄉(放索社、加藤社)、崁頂鄉(力力社)、里港鄉(塔樓社、武洛社),在清康熙年間屬鳳山縣轄管,因此才有鳳山8社的名稱。
現存以夜祭聞名的高樹鄉加蚋埔社,一般認為就是屬於鳳山8社的塔樓社的一個聚落。現今的萬巒鄉佳和村所在的加匏朗,也是鳳山8社的一個聚落。
1885年,在清國統治下的台灣,正式脫離福建省成為一個獨立的省份,吹響圖治台灣的決心,起因在於11年前的1874年,在恆春半島爆發牡丹社事件,敲醒清國荒廢經營台灣的沈昏,決定在地理位置自成一方天地的恆春半島,建造以軍事防禦功能為主的瑯嶠城。
不久,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便在1888年推動化番政策,將1788年以來,在台灣實施正好1百年的番屯政策取消,全部變為一般平民,這些長年屯墾在目前屏東縣沿山公路兩側的熟番戶籍,一夕間消失。
因此,世代盤據著橫春半島的番社,大頭目必須因應化番政策,改稱為「頭人」或「社長」,連當時在恆春半島叱吒風雲的瑯嶠18番社總頭目潘文杰家族後代的頭目,也必須去掉頭目的頭銜,改稱為頭人。
一般台灣學界認定,所謂的熟番就是現在通稱的平埔族。而針對平埔族最早的系統性人口登錄與計算,是從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1898年成立的「臨時土地調查局」開始的,透過土地調查,同時進行籍貫普查。
當時台灣總督府對高山地區以外的族群,僅以3種籍貫登記,分別為閩、廣、熟(指熟番,平埔族),並以庄、里等行政區域類別,劃製台灣地籍圖。 依照日治時期劃定的1890年代屏東熟番分布圖,靠海與平原地區多被閩人與客人開墾生活,熟番只好往靠山的地域居住,而這也是清王朝時,熟番屯墾駐軍的地域。
當時的熟番分布,最北是現今的高樹鄉加蚋埔番社,沿著大武山腳一路往南,有高朗朗、新隘寮、番仔厝、老埤、萬金、赤山,直到現今的枋寮鄉新開部落一帶,恆春半島亦有平埔族的足跡。
至於屏東縣境有多少平埔族人,官方並無正式統計,主因在於,以台南地區西拉雅族為首的平埔族正名運動,雖然地方政府態度開放,但是中央政府仍未同意將平埔族列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導致平埔族正名運動受挫,也就無法統計約略的人數。
平埔族的傳統祭典最重要的是夜祭。祭典上少不了的貢品是檳榔,檳榔是平埔族婚嫁必備的物品,或者說,檳榔是平埔族生活中,絕對不能缺少的社交物品,在平埔族的信仰聖殿--公廨裡,固定要供奉檳榔,這些傳統至今依然保存在屏東縣的平埔族聚落。
夜祭主要祭祀的神明為阿立祖,祭典由尪姨主持,尪姨在平埔族群中的地位,類似天主教裡的神父,也像閩南人的桌頭或乩童,專責傳達天神的旨意,在族中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屏東縣最著名的平埔夜祭,非高樹鄉的加蚋埔夜祭莫屬。加蚋埔和高雄市小林村僅隔著一條高屏溪,兩處夜祭在台灣的平埔族夜祭中同樣知名,加蚋埔夜祭於每年農曆的11月15日登場。
夜祭祭典的重頭戲是「跳戲」,祭典中眾人把廟前大樹圍成一圈,搭配低沈的平埔族音樂挪動著舞步,每年夜祭都會有外地人來參觀,在穩靜中帶點熱鬧,相當特殊。
野百合與百步蛇交纏的山脈
屏東縣現有8個原住民鄉,世居的部落均依傍大武山而立,由北往南依序為三地門鄉、霧台鄉(魯凱族為主)、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人口數大約維持在6萬上下(註1)。排灣族的發源地嚴格說是北大武山,由於部落的自然流動,一般通稱大武山是排灣族的聖山,同時也是魯凱族的聖山。
屏東縣縣境內的原住民族主要以排灣族和魯凱族為主,其中魯凱族僅佔約1成左右,其餘多為排灣族。
在荷蘭統治時期與鄭氏時期,不曾對台灣東部有過具體的理番政策,因此史料缺乏,大約自清康熙時期的17世紀晚期,才有史料記載清國經略台灣東部的少量記載,但在清領時期以前都還沒有對台灣原住民進行人類學的調查與分類,多以番或生番稱呼台灣的原住民。
至於排灣族在歷史文本中首度出現,是在1899年日籍學者伊能嘉矩的<台灣蕃人事情>一書。魯凱族直到1935由移川子之藏等學者合著的<台灣高砂族所屬系統之研究>一書中,首度將魯凱族由排灣族獨立出來成為一支。(註2)
透過卑南古道,台灣島嶼南端大武山東、西兩側的原住民族,持續出現遷移現象,頻頻往來現今屏東縣與台東縣之間,族群間的通婚與經商行為,也導致在屏東縣的南大武山末端,持續存在少數來自東部的阿美族、布農族小型聚落,但是,時間一久便融進排灣聚落,現在已經不存在單純是阿美族或布農族聚落的現象。
魯凱族主要居以霧台鄉為世居地(註3),其餘7個原住民鄉均以排灣族為主要族群。在排灣族之間,由於部落起源與居住地點的不同,還細分北排灣族、中排灣族與南排灣族,3個分支的服飾與節慶略有不同。
排灣族至今仍保留嚴格的階級制度,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口第2多的族群,僅次於阿美族。最上層為頭目家族,中層有巫師、貴族、勇士,各安其位,最下層則為一般平民,但並不禁止各層之間通婚,若有勇士迎娶頭目家族的公主,在族中的地位立即晉升為貴族。
排灣族的服飾與圖騰使用,相應著階級制度也有嚴格限制。例如雄鷹羽毛只有頭目才能佩戴,百步蛇圖騰則必須是貴族以上才有資格使用,部落的高貴象徵百合花更是公主才能繡在服飾或頭飾上。
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是5年祭,每5年才舉行一次。5年祭主要是祭拜祖靈庇佑部落豐收、平安,所以原本稱為祖靈祭,後來慢慢以5年祭稱呼。魯凱族則沒有個分支部落間共同認定的傳統祭典。
這幾年因為政府帶頭舉辦活動的關係,在不同的原鄉陸續出現新興的文化祭典活動,這些節慶並非是部落傳統慶典。例如,瑪家鄉有紅藜季,牡丹鄉有野牡丹季,一般都是以季節性的在地作物為文化季的主角。
陶壺、青銅刀與琉璃珠一般稱為排灣3寶,陶壺也是魯凱族部落裡社會地位尊貴的象徵,在階級制度分明的魯凱族中,只有貴族的陶壺上才能雕上百步蛇,一般平民使用的陶壺則不行。
以琉璃珠為首的部落傳統工藝,是排灣族特這幾年發展蓬勃的手感經濟產業,透過工藝師們的努力,如施秀菊、巫瑪斯、撒古流等工藝家,將傳統融入現代技法,發展出極為獨特的排灣工藝文化。另外,魯凱族的彭春林則以手工繡織技術見長,是魯凱族第一位男性手織布工藝師,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工藝師間名號響亮。
部落工藝師們純熟的工藝技術與令人讚嘆的創意,往往成為屏東縣政府餽贈外賓的伴手禮,同時也是總統府用以禮賓的台灣原住民工藝象徵。因此,越來越多部落年輕人選擇回到祖靈庇護的家鄉,全心投入工藝傳承的行列。
原住民如大武山泉水般清亮的嗓音,不僅在部落間吹起一股古謠傳唱的風潮,如泰武國小古謠隊、牡丹國小古謠隊,都已創出響亮的名號。此外,排灣族原住民進軍演藝事業的也不在少數,知名的流行搖滾樂團動力火車,兩位團員都是排灣族人。
漢名邱金士的奧威尼.卡魯斯,是魯凱族中現存最重要的文學家,年輕一代的學者則有台邦.薩沙勒。
註1:根據屏東縣政府2014年發佈的調查資料,屏東縣原住民總人口數為58177人,以排灣族的47290人最多,其次為魯凱族的5825,之後為阿美族、布農族、泰雅族。
註2:魯凱族分為居住在台東縣的東魯凱群、居住在屏東縣的西魯凱群,以及在高雄市茂林地區的下三社群。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註3:好茶、阿禮、神山等部落,是魯凱族較為外界熟悉的部落,三地門鄉的青葉村,是霧台鄉以外魯凱族居住較為集中的部落,彭春林就是青葉村人。
保家衛園六堆情
3百多年前,聚居高屏溪兩岸拓墾的客家人,為捍衛家園,推派代表在現今之內埔天后宮集會起義,並以竹田鄉西勢村為中心,組成前、後、左、右、中及先鋒等6營隊,後來為有別於軍「隊」,改稱「六堆」。「六堆」不是地理名詞或行政區域,而是保存傳統風土民情、文化,最純粹的客家聚落。 六堆鄉親因血脈相連,團結與忠義精神是延續至今的族群內涵,座落在屏東平原的六堆8個客家鄉鎮(註一),處處可見到保存良好的磚造伙房建築、美麗宗祠;代表忠義精神的褒忠門;尤其是象徵客家晴耕雨讀,重視文風傳統的敬字亭,以及敬天謝土信仰與民俗的伯公廟,六堆是愛大地、強調和諧,體驗最初的美好與感動的好所在!
純樸客家人文風
聞名全國的萬巒豬腳,肥嫩不膩,香Q爽口,特製調味醤料,口感風味更獨特,客家人以純樸勤儉的民風,不僅擅長醃漬醤料等,尤其專擅手作米食產品,一方面將傳統農村製作米食點心的節儉民風保存了下來,例如:面帕粄、各式粄類;更將隨手可得的各種食材,加以變化,以符合生活所需,研發出各種特殊食材、醤料及菜色,創造出易保存、多次食用的飲食文化特色。 客家菜以鹹、香、肥著稱,炆與炒是客家菜的兩大特色,炆是指大鍋烹煮、持久保溫;特別推薦美食有:薑絲炒大腸、客家小炒、排骨樹豆湯、高麗菜封、客家肉丸、梅乾扣肉等,來到客家庄,從菜餚、點心到零食,保證讓你吮指難忘。
文創、活動、歌謠傳情義
六堆客家人早年為保衛家園,集合團練,延伸出的每年元宵節尖炮城活動,展現體能及歡度節慶的民俗;在社區及中、小學培訓的客家獅團隊,表現細膩卻自然的風格;全國唯一主祀韓愈公的昌黎祠,年年有盛大韓愈文化祭,都是結合客家風俗的文化活動。 客家山歌的內容相當豐富,從詼諧的童謠到悲涼的敘事歌曲,從日常的生活民謠到男女對唱的情歌,應有盡有;客家八音則是吸收各地民間音樂,逐漸形成自有特色的樂音;現代文創產品,除了延續傳統加以創新的如竹門簾、藍衫產品以外,社區發揮純樸勤儉美德,發展出的特色檳榔扇、昌黎硯、萬巒窯等,都展現客家最獨特的人文風華。
註1:右堆高樹鄉、前堆麟洛鄉與長治鄉、中堆竹田鄉、後堆內埔鄉、先鋒堆萬巒鄉、左堆新埤鄉與佳冬鄉。
創意 在時序中流動
屏東縣是個多族群融合的地境,不同族群在不同歲時,會以不同的慶典展現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內涵。這個世代走進下一個世代,便成就一個新的傳統,傳統總是在現代中持續進行中的未來式。
處在歷史洪流中的邊陲地帶,台灣不斷被外來政權殖民統治,一個換過一個。從荷蘭(主要是台灣南部,現今的台南以南的地區,同時間,台灣北部則是西班牙為主要統治者)、鄭氏到清國、日本、國民政府,每個殖民政權信仰的宗教,深深影響台灣人的信仰,但是在民間,依然以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民間宗教居多。
當春天的氣息從泥土裡蔓延開來,一到春分,農人帶著種子撒向田間。農曆正月期間,有客家人的拜新丁、作福、攻炮城等客家傳統習俗,閩南人則有王爺奶奶回娘家地方慶典,屬於年輕人的春天吶喊,在充滿溫暖陽光與海風的恆春半島開唱。
在歡樂與充滿原創的春天吶喊過後,夏蟬的鳴叫聲響透樹林之間,時序進入星空滿滿的夏天,也揭開屏東縣年度漁業觀光大戲的黑鮪魚觀光文化季,恆春半島的星空同步登場的是星空吶喊--南十字星。
春耕夏耘,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屏東縣最重要的傳統慶典,每3年一科的東港迎王祭典就在東港海濱登場,全縣共有21處迎王祭典,時間與舉辦規模不盡相同。(註1)目前屏東縣的3大迎王祭典分別是東港、南州和小琉球,後兩個迎王祭典是從東港迎王再分出來的。
屏東縣原住民族主要的傳統慶典--排灣族的5年祭,當然必須在秋收的季節,以祭典慶豐收,同時向庇佑豐收的祖靈獻上祭品,祈求來年豐收依然,更勝往年。整個祭典是從大武山最北側的Paumaumaq之地舉行,依序沿著大武山脈南下直到最南端,前後約需6個月的時間。
至於整個5年祭典的祭儀流程,目前在排灣族並無統一做法,若依照中排灣來義鄉古樓頭目家族口傳的流程,從開始的約期(kicun)經過迎靈、送靈到最後一個儀式解除禁忌,前後共有12個階段。(註2)
秋天當然不能忘記台灣4大名湯的車城鄉溫泉觀光文化季得滿山秋紅,同樣的恆春半島,強調恆春在地民謠獨特性的恆春國際民謠節,接續演出,傳達素人歌手陳達的民謠精神。
冬季則是萬物休息養生的季節,進入萬巒鄉的台灣第一座天主堂,感受肅靜的神聖;加蚋埔的平埔族夜祭,以極為緩慢的節奏,宣告神明庇佑下一整年的平安。
每一個時節都發散著精彩,每一個慶典都呈現著精神,持續在為屏東縣這塊土地注入新的文化因子,同時展現屏東縣多元族群融合的巨大包容性。
註1:請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註2:請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台灣目前有兩項產業是不斷以高倍速向上發展的,一個是農業,另一個則是旅遊業,而從中衍生的深度體驗旅遊約佔國民旅遊市場30%。
農業與觀光正是本縣的最強項,屏東縣府團隊計畫透由區域合作、跨界加值、人才南引、堅守品質等四大策略,善用獨一無二的國土資源、族群文化、地景生態、自然資源及農漁特色,將可為屏東注入蓬勃生機。
除此之外,為因應台灣社會高齡化的挑戰,縣府團隊正積極從社區培力、人才培育、創新照護等面向,公私協力將照護產業在地扎根,我們有自信,屏東會是全國照護產業的創新火車頭!
為打造產業落地生根的安心投資環境,活絡屏東產業經濟,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縣府團隊擬定行動策略,從基礎環境到行政服務,涵括了農業產業到綠能經濟,衷心期待屏東能成為各方人才安居樂業的好故鄉。
一、 強化單一窗口諮詢服務中心 異業整合國際行銷
二、 農業世貿 農林漁牧產業升級加值
三、 觀光首都 行銷國際
四、 安居大社區 屏東開創農村照護商機
五、 公私協力 推廣綠能
六、 協助青年 安居屏東 幸福創業
七、 協助工藝師跨界合作,開創在地文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