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08 年比特币白皮书发布算起,区块链已走过 区块链技术 的萌芽期,如今它正迈向规模化商业落地。海量算法、共识机制、Layer2、跨链桥更新迭代几乎以月甚至周为单位。然而,我国现行专利制度仍沿用 3–5 年的审理窗口与 20 年的排他周期——这对技术迭代极快的前沿产业无疑是“马速拉车”。如果不能快速革新 专利保护制度,开发者可能被迫转向商业秘密或干脆放弃专利申请,最终导致开源土壤萎缩、创新活力受阻。
代码可通过《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自动获得 著作权保护,但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思想这一层面无法被纳入。算法一旦写入开源社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复刻,使原创团队失去“思想溢价”。
超过 2 500 件区块链 发明专利 在全球落地——但它们集中在海外。相比之下,中国授权量虽大,却多集中在“改进型”专利,真实含金量饱受质疑。
👉 为什么大量中国团队宁可冒险把核心技术留在海外,也不愿在国内申请区块链专利?
采用商业秘密能短期堵截竞争对手;可一旦技术思路在社区公开,主张“先用权”便须耗费极高举证成本——对快节奏的 区块链行业 尤为不利。
标识、Logo 可用于品牌建设,却无法阻止他人复制协议核心。它更像“门面”,而非防御墙。
《专利法》第 25 条将“智力活动规则”排除在保护之外。只有技术方案中既含算法又具备实际物理效果时,才有机会获批。举例:
实现了更低能耗、支持分片存储的改进型共识算法 → 有希望通过
单纯的“去中心化记账”商业理念 → 无法确权
我国央行及五部委早已明确:比特币、NFT 等加密货币不具备法偿性。若申请主题与“代币融资、匿名交易”连在一起,大概率触发《专利法》第 5 条“违反公序良俗”条款而被驳回。
专利拖拽
“专利流氓”低价囤入早期专利,待产业成熟后集中诉讼,迫使创新团队演化为法务公司。
与开源精神冲突
MIT、Apache 2.0 等主流开源协议允许“自由商用”,而专利一旦被确权却要求强制付费,直接撕裂了“共享—改良—再贡献”正循环。
审查周期 vs 技术迭代的错配
当 20 年排他期遇上 6 个月一迭代,真金白银换来的专利可能尚未授权便已“过时”。
借鉴半导体 10 年保护期先例,区块链 发明专利 可先设为 7–10 年,剩余年限再评估“技术是否仍具有战略性垄断必要性”。
好处 降低社会总体垄断成本,加速技术外溢
落地难点 需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层级的修法
复制美国 Mayo-Alice 两步走:
判断是否落入法定客体(方法、设备、制品、组合物);
判断法律例外(如抽象概念)是否被显著更多的技术特征覆盖。
该路径可提前给出公开、可预期的审查结论,减少旷日持久的诉争。
借鉴开源许可证,构建“可商用但须回献”的开放专利池。成员贡献专利即自动许可池内其他成员免费用,条件是对等回赠一年内的新改良专利——既激励 区块链创新,又保障免费使用者不会“白嫖”。
👉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如何判断你的链上协议能否加入区块链专利共享池?
预审快轨:针对区块链核心技术增设 9 个月快速通道,邀请高校、交易所、矿机龙头组成技术评审团,给予官方同等效力意见;
时效保证金:申请人若提前放弃专利,可申请 50 % 官费返还。用经济杠杆鼓励“无效即退出”,避免垃圾专利堆积。
Q:如果我把代码全部开源,还能申请区块链专利吗?
A:可以。只要开源代码 >12 个月前就已经公开,你就丧失“新颖性”,但可以选择保留关键参数或算法框架作为商业机密;反之,在代码公开前就提交专利即可兼顾“共享”与“防御”。
Q:20 年保护期太长,能不能中途撤回?
A:不行。但可以通过主动放弃专利权来终止排他权,届时将丧失全部已缴费用。未来如立法支持“动态调节”,可提前终止并获得部分退费。
Q:NFT、GameFi 能否申请专利?
A:只要聚焦“技术改进”而非“代币经济设计”即可,例如提升非同质化资产盘点效率的并行写入通道可获批;纯粹的发行机制则易触发第 5 条驳回。
Q:公司注册在海外,能否在中国申请区块链专利?
A:可正常递交,但如技术涉及数据跨境或个人隐私,需在申请同时向网信办进行安全评估备案。
Q:拿到专利如果被人绕过,该怎么办?
A:建议采用“组合炸弹”策略:核心算法+数据结构+网络架构≥3 件专利构成技术壁垒;同时辅以开源许可证约束,让抄袭者在社区同样寸步难行。
区块链技术正步入“应用爆炸”的前夜,仅靠一部制定于 30 年前的《专利法》已无法覆盖层出不穷的新场景。通过缩短保护周期、引入动态审查、融合开源许可证、构建行业协会专利池,中国有望在全球 区块链知识产权 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当下最紧迫的工作,就是让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保持同一条心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链上价值”锁进开发者口袋,而不是落进专利流氓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