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盧俊宏 (2018):國際期刊對心理測驗與量表編製的新挑戰:更多心理計量學證據要求的趨勢。大專體育學刊,20(4),i~vi頁。
2. 廖俊欽、徐世同、張志成、盧俊宏 (2018):男子肌肉狀態檢視行為相關因子的影響效果:多重中介模式檢定。大專體育學刊,20(2),112~128頁。
3. 陳豪、陳泰亭、劉宏祐、盧俊宏*(2017)。額葉中線theta 腦波在運動情境當中的應用:注意力與焦慮。臺灣運動心理學報,第17 卷第1 期,91-109 頁。
4. 王亭文、盧俊宏*、李偉萍(2016)。健身運動情境下自我對話之探析。體育學報,第49 卷第3 期,頁273~288。
5. 盧俊宏、余清芳、余致萱,(2016)。止觀心理訓練在體育與運動情境的研究與應用,中華體育,30(1),31-38 頁。
6.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5):中文版舞蹈意象量表之信效度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7(2),189~202頁。
7. 王亭文、盧俊宏* (2015):憤怒的力量:談生氣與運動表現。台灣體育學術研究,58,49-58。
8. 王亭文、盧俊宏*,(2014)。探討競技運動中父母兼任教練之雙重角色關係。中華體育季刊, 28 (3),219~226頁。
9.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4)。正面心理學在舞蹈教學的應用 ,大專體育,131,14-20 頁。
10.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4):用意象來增進舞蹈表現的可能性。中華體育季刊, 28 (2), 93~100頁。
11. 劉雅文、盧俊宏、周宏室,(2014年)。來跳舞吧:男性大學生參與舞蹈課之歷程探索,大專體育學刊 ,16(2),182-191頁。
12. 王亭文、盧俊宏 (2014):健身運動情境中的自我對話:理論與未來研究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8(1),63-72。
13. 盧俊宏 (2013): 運動員生涯發展與生活適應面面觀。國民體育季刊,172,59~65頁。
14. 李秀華、盧俊宏、許雅雯(2013) :中文版運動表現策略量表之初步效度驗證-競賽版及練習版,臺大體育學報, 24期,17 -27。
15. 邱逸翔、盧俊宏(2013):Cohen知覺壓力量表在運動情境內外的應用和研究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7(3),221-230頁。
16. 鍾孟玲、盧俊宏(2012): 性別刻板印象與運動行為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11期,109 -119。
17. 許雅雯、盧俊宏(2011):Pros and cons – 2x2成就目標中的精熟逃避目標。中華體育季刊,25(2),297~304 。
18. 許雅雯、盧俊宏(2011):指導還是性騷擾?談運動情境中的性騷擾。中華體育季刊,25(1),139-147。
19. 許雅雯、盧俊宏(2010):健身運動認定量表心理計量檢定與關係驗證。體育學報,43(3),47-60。
20. 盧俊宏、許雅雯(2010):健身運動依賴、承諾、認同和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2(2),43-51。
21. 許雅雯、盧俊宏(2010):高齡者的身體自我概念。大專體育學刊,12(1),43-51。
22. 盧俊宏、朱真儀、蔡巧玲、詹芳榕 (2009) : 探索台灣運動員倦怠經驗:文化與訓練脈絡上的省思。應用心理研究,42,81~122頁。
23. 盧俊宏、莊尚榮(2008):利用Vallerand內外在動機階層模式促進運動動機。中華體育季刊,22(4),79~86頁。
24. 卓國雄、盧俊宏 (2008) :學童選手運動表現害怕失敗評估量表發展之研究。教育學刊,30期,167~192頁。(TSSCI期刊)
25. 卓國雄、盧俊宏 (2008) :兒童版運動情境2×2成就目標量表之建構效度研究。體育學報,41(1),37~50頁。
26. 陳龍弘、盧俊宏(2007):成就目標理論需要革新嗎?四向度成就目標理論與多重目標觀點。中華體育季刊,21(2),42-53頁。
27. 盧俊宏、陳龍弘、卓國雄(2006) : Raedeke 和 Smith運動員倦怠問卷(ABQ)之信、效度研究。體育學報,39(3),83~94頁。
28. 盧俊宏 (2006): 利用心理技巧訓練激發選手競賽優勢。國民體育季刊,150,33~39頁。
29. 卓國雄、盧俊宏 (2006) :以Lazarus 認知的-動機的-相關的情緒理論來看運動情境中的動機機轉。大專體育雙月刊,84期,120~128頁。
30. 盧俊宏 (2005):利用心理技巧訓練激發選手競賽優勢。國民體育季刊,150,33~39頁。
31. 卓國雄、盧俊宏 (2005) :害怕失敗、知覺比賽重要性和年齡對運動攻擊之區別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16(3),43-59。
32. 林錫波、盧俊宏(2005):運動訓練的腦內革命。大專體育雙月刊,81期,128-136頁。
33. 盧俊宏 (2005):運動心理學在健康促進上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146,15~23頁。
34. 盧俊宏、陳龍弘(2005) :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體適能、身體自我概念對自我概念之預測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 ,159-168頁。
35. 陳龍弘、盧俊宏、陳淑珠(2005):情緒調節(mood regulation)的概念與策略。諮商與輔導,235期,13-15頁。
36. 卓國雄、盧俊宏 (2005) :中文版表現失敗評估量表之修訂研究: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大專體育學刊,7(2) ,111-123頁。
37. 陳龍弘、盧俊宏(2005):『原』來我們不一樣:從漢原差異談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的意涵及架構。大專體育雙月刊,77期,125-131頁。
38. 陳龍弘、盧俊宏、楊明磊(2005):音樂於運動心理學的應用。輔導季刊,40(1),58-64頁。
39. 卓國雄、盧俊宏 (2005) :害怕失敗動機之結構與深層意義。大專體育雙月刊,76期,99~105頁。
40. 陳龍弘、盧俊宏、蔡英美 (2005) :健身運動依賴量表之編製。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15(2),217-232。
41. 葉麗琴、盧俊宏 (2005) : 不同運動員認同與運動背景對求職因應策略差異之研究。崇右學報, 11期,229-245。
42. 盧俊宏、林登松、黃璟蕙、曹育翔(2004) : 運動員樂觀傾向與受傷後情緒反應與因應行為的關係研究。體育學報,36期,107~118頁。
43. 盧俊宏 (2004) : 完美主義、成就目標運動員認同和競技倦怠的關係研究:一種社會認知觀點的探索。臺灣運動心理學報,4期,117~132頁。
44. 葉素汝、盧俊宏 (民國2004) :女子體操選手的體重期望落差、身體形象知覺與飲食態度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 105~118頁。
45. 張鐿鐘、陳志明、盧俊宏(2004) : 人格類型與運動傷害:預防與復健上的啟示,輔英體育學報,4, 1~8頁。
46. 盧俊宏、蔡錦雀、陳麗華、陳佳瑩(2004) : 健走運動與社區健康營造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3(3),46~51頁。
47. 盧俊宏 (2004) : 超越運動領導多元模式(MML):談教練角色與運動資優選手的培養與發展。教練科學,3期,1~11頁。
48. 陳龍弘、盧俊宏、曾秋美、趙怡青、張喬斐(2004):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的臨床應用領域及生心理機轉。諮商與輔導(心理治療特刊),5期,58-61頁。
49. 王耀德、盧俊宏 (2004) :不是炒冷飯!而是要進一步挑戰:再談運動領域中目標設定理論。大專體育雙月刊,70期,130~135頁。
50. 陳龍弘、盧俊宏(2004):我好氣!今天又不能運動了!再談健身運動情境中的負面運動上癮。中華體育季刊,73期,133-137頁。
51. 卓國雄、盧俊宏 (2004) :集體效能、團隊凝聚力和社會懈怠與拔河成績表現之關係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3期,83~96頁。
52. 陳龍弘、盧俊宏、陳淑珠(2004) : 真的是要活就要動:身體活動與健康效益之探討。健康世界,339期,36~39頁。
53. 盧俊宏 (2003) : 重量訓練對大學女生身體自我概念和心情之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3期,111~126頁。
54. 陳龍弘、盧俊宏(2003) : 生物回饋訓練對運動表現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68期,165~171頁。
55. 劉從國、盧俊宏(2003) : 運動競賽成敗結果、歸因、以及情緒之關係研究:驗證Weiner (1985)成就動機和情緒的歸因理論。體育學報,35, 127~141頁。
56. 邱秀霞、盧俊宏(2003) : 運動員主客觀成敗對其歸因差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2), 55~67頁。
57. 盧俊宏 (2003): 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60~73頁。
58. 鍾孟玲、盧俊宏(2002) : 舞蹈成就目標取向量表之修訂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3, 112~120頁。
59. 李安忠、盧俊宏 (2002) : 多向度運動員精神取向量表修訂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期,47~56頁。
60. 林孟逸、盧俊宏 (2002) :運動員目標取向與運動樂趣之相關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期,57~70頁。
61. 夏淑蓉、盧俊宏(2002) : 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動機與運動員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 145~156頁。
62. 何全進、盧俊宏(2002) :運動員認同概念與測驗初探。體育學報,33期,147~154頁。
63. 徐瑞玉、盧俊宏(2002) :運動友誼品質量表之編制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0期,183~195頁。
64. 張鐿鐘、盧俊宏(2001b)。運動競賽正面精神狀態量表 (APSMS) 之編製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期,71-80頁。
65. 張鐿鐘、盧俊宏(2001a) :盤斯心情量表(POMS)之修訂報告,大專體育學刊,3(2), 47~57頁。
66. 盧俊宏(2001) : 瞭解運動員的苦與樂。教練雙月刊,12期,2頁。
67. 盧俊宏(2001) : 注意運動員傷害後的心理反應。教練雙月刊,11期,3頁。
68. 涂俊苑、盧俊宏(2001) : 運動員傷害後的心理反應---概念性模式與研究方法的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53期,72~77頁。
69. 李安忠、盧俊宏、聶喬齡 (2001) : 運動員自我呈現與特質性焦慮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52期,18~24頁。
70. 李安忠、盧俊宏 (2000) : 運動員自我呈現問卷修訂之研究。大專體育雙月刊,50期,89~96頁。
71. 聶喬齡、盧俊宏 (2000):運動員競技崩潰與相關心理之探討,大專體育,49期,45-53頁。
72. 盧俊宏、黃瀅靜(1999): 大專學生社會體型焦慮、身體質量指數、和運動行為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1卷2期,129~137頁。
73. 卓國雄、盧俊宏(1999):社會懈怠與運動成績表現。大專體育雙月刊,46期,94~100頁。
74. 盧俊宏、曾慧桓、趙文其、黃瀅靜 (民國88年):完美主義概念與測驗初探。大專體育雙月刊,43期,43~51頁。
75. 盧俊宏、蘇振鑫(1999) 學生運動員的心理問題與輔導策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10卷1期,63~80頁。
76. 盧俊宏、曾慧桓、趙文其、黃瀅靜 (1999):完美主義概念與測驗初探。大專體育雙月刊,43期,43~51頁。
77. 盧俊宏、江慶兒 (1998): 運動競賽焦慮研究的新趨勢。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卷2期,21~37頁。
78. 盧俊宏 (1998): 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種利益。臺灣省學校體育,8卷5期,17~23頁。
79. 盧俊宏 (1994): 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學系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3卷1期,25~29頁。
80. 盧俊宏 (1993): 運動技術學系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卷3期,85~107頁。
81. 盧俊宏 (1992): 運動競賽特質性焦慮的概念與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卷2期,85~107頁。
82. 盧俊宏 (1992): 到達巔峰表現的七項步驟。中華體育,20期,22~27頁。
83. 盧俊宏 (1992): 運動歸因理論的探討。中華體育,16期,1~12頁。
84. 盧俊宏 (1991): 世界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就與發展。國立體育學 院論叢,1卷3期,35~49頁。
85. 盧俊宏 (1991): 運動焦慮與覺醒 (上)。大專體育雙月刊,1期,32~47頁。
86. 盧俊宏 (1991): 運動焦慮與覺醒 (中)。大專體育雙月刊,2期,76~82頁。
87. 盧俊宏 (1991): 運動焦慮與覺醒 (下)。大專體育雙月刊,3期,100~106頁。
88. 盧俊宏 (1990): 大專運動員競賽特質性焦慮之研究。體育學報,12期,45~69頁。
89. 盧俊宏 (1990): 運動智慧。學校體育雙月刊,1期,45~60頁。
90. 盧俊宏 (1990): 運動員人格研究的矛盾與迷思。中華體育,14期,28~33 頁。
91. 盧俊宏 (1990): 認知心理學在運動心理學地位的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卷2期,63~68頁。
92. 盧俊宏 (1990): 運動心理學概念。中華體育,12期,45~52頁。
93. 盧俊宏 (1990): 運動低潮的形成原因與防治方法。中華體育,8期,45~49頁。
94. 盧俊宏 (1989): 運動與心理健康。國民體育季刊,18卷2期,71~58頁。
95. 盧俊宏 (1987): 運動員如何控制焦慮創造佳績。中華奧會第十屆研討會專刊,144~156頁。
96. 盧俊宏 (1986): 運動心理學的應用與貢獻。國民體育季刊,15卷2期,4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