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歡迎加入寄生關係研究室

大學部專題生、碩士班研究生,熱烈招生中!


國際大師講座:不見樹木、就不能見森林

"個體變異重要嗎?有時候重要、有時候不那麼重要、、、當物種間交互作用多了一些non-random,有趣的族群模式就會emerge 出來了~"  感謝三木教授遠道而來,用淺白的語言和有趣的例子,跟我們說明了生態學中個體差異與族群現象間的關聯,真是「見樹又見林」的一場精彩演講。

Big thanks to Professor Miki for making the long journey from afar to be in NCYU and give us such a wonderful seminar talk. With simple language and interesting examples, you explained to u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variations and emergent population patterns. Your talk was fantastic - it really helped us see the bigger picture (森林) from a tiny details (樹).

#國際大師講座 #國立嘉義大學高教深耕計畫


MINI-Symposium on Parasite Ecology and Infection Dynamics

Great talks, posters and discussion during the mini-symposium of  #PARASITE #ECOLOGY & #INFECTION #DYNAMICS.  Kudos to our speakers/panelists/poster presenters/all participants. 🥰🥰🥰


歡迎參加2024 春季 Lab seminar

大學部專題生、碩士班研究生,熱烈招生中!


2024 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
(南港、中研院)

研究室師生訪問交流、登日本龍谷大學校方網頁

https://www.ryukoku.ac.jp/nc/news/entry-13882.html


2023秋季、研究室Meeting schedule 

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2023/11/15 更新)


2023 Thailand-Taiwan Young Parasitologist Seminar (8/30)

今天是驗收一個月來在泰國實習成果的時刻了。9場寄生蟲🪱演講、10位台泰大學生、研究生,年輕的寄生蟲研究者們齊聚一室。對有些同學來說,這可能是人生第一場講英文的專業科學簡報;緊張的氣氛瀰漫在教室裡,令人激動。

感謝馬希多大學蠕蟲學系的系主任Prof Dorn, 副主任Prof Urusa, 和負責組織這場活動的Prof Tonk ,今天年輕學者們的專題討論順利完成✅。雖然演講和研究距離完美還很遠,但透過大家的互動交流討論,今天我們離那個完美又靠近了一些。

十分感謝🙏我們六位參與實習的大學生,謝謝所有參與的台泰師生,讓我們延續這份追求知識的美好,為下次的再見繼續努力加油!

(2023/09/23 更新)

新南向學海計畫(8/27)

泰國田野寄生蟲學調查來到尾聲,最後登場的是老朋友泰國鳢。每日在樹林、洞穴、實驗室、顯微鏡和ppt報告中交錯、中英泰的轉換、向不同的人事物學習,沈浸在發現的喜悅並讚嘆大自然的多樣面貌。來到這裡沈澱與發想,讓人有重新出發的力量。

(2023/09/23 更新)

新南向學海計畫(8/24)

從曼谷坐了三個多小時的車,一行人來到瑪希多大學的北碧校區(Kanchanaburi Campus, Mahidol University, MUKA);進駐校區內的熱帶疾病研究中心Tropical Diseases Research Center. 接下來一周,學生們將在這裡進行田野寄生蟲學實習。感謝Prof. Serge, Prof. Tonk跟萬能助理Song的精心安排,同學將有機會從分子做到形態、從住血線蟲做到恙蟲、從蝸牛做到老鼠;結合野外調查+實驗室工作,參與疾病生態+熱帶醫學的合作研究。

(2023/09/23 更新)

2023新南向學海計畫(8/22)

今天來到瑪希多大學Mahidol University 熱帶醫學院Tropical Medicine 蠕蟲學系Dept Helminthology拜訪,並且探視已經在這裡實習了兩週的嘉大學生。感謝蠕蟲學系前後兩任系主任Prof Paron 跟 Prof Dorn 大力支持實習計畫,Prof Tonk 跟 Prof Serge一同規劃執行病原診斷與田野調查的實習訓練內容。希望嘉大跟瑪希多大學的合作可以持續下去,並且擴大合作範圍與項目,讓更多師生有機會參與、學習和分享。

(2023/09/23 更新)

2023 春季研究室Meeting 

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2023/04/05 更新)



恭喜 本研究室碩士生呂明彌研討會報告得獎~

恭喜 呂明彌 參加台灣濕地生態系研討會 學生口頭論文發表比賽 特優 🎉

#泥灘濕地 #海蜷寄生蟲

(2022/10/25 更新)

Young Thailand-Taiwan Parasitologists Webinars

泰國-台灣青年寄生蟲學家線上專討

#Parasitology #Thailand #Taiwan

(2022/10/25 更新)

2022 Thailand Field Parasitology Camp

OPEN the laundry room Field Parasitology Lab!

洗衣房田野寄生蟲實驗室開張!

#FieldParasitologyCamp2022

(2022/10/25 更新)

2022 南向任務2

早上來到瑪希多大學熱帶醫學院寄生蟲系系主任Dorn教授、副主任Urusa教授一起商討雙方合作交流事宜,並帶領嘉大學生開始在此進行寄生蟲診斷與鑑定實習。早上跑完Mahidol 後,下午來到泰國農業大學獸醫科技學院拜訪老朋友,院長Sathaporn教授和Serge教授。

Today, we discussed with department head Dr. Dron and deputy head Dr Urusa on more collaborations between us, and students are ready for their #Parasite diagnosis internship in the Helmintholgy department at Tropical Med of Mahidol University. We then came to visit our old friends, Dean Prof Sathapron and Prof Serge at Vet Tech Faculty of Kasetsart University. Towards our next level of collaboration.

(2022/10/25 更新)

2022 南向任務1

感謝🙏 清邁大學邱俊禕老師安排,今天上午來到清邁大學農學院,拜訪昆蟲暨植病系的主任和老師們;下午改到理學院生物學系跟寄生蟲學實驗室交流,開啟新的合作機會。

Thanks to Dr. Termite Chiu, we, a group of nine from NCYU, visited Dept Entomology and Plant Pathology at CMU this morning with nice chat with faculty in the department. Again, with surprises, we then visited Parasitology Lab in the Dept of Biology afternoon. As always, both of us were so exciting to share our love 💕 to parasites.

(2022/10/25 更新)

2022野生動物寄生蟲學夏季工作坊

那年夏天的約定,我們回來了!

2022 Wildlife Parasitology Workshop 野生動物寄生蟲夏季工作坊

#泰國鱧 #綠鬣蜥 #埃及聖䴉 #寄生蟲

(2022/10/25 更新)

2021野生動物寄生蟲學夏季工作坊

10天的工作坊,咻一下就結束了~
無論是遠道而來、或就近參加,謝謝大家的參與讓寄生蟲工作坊順利完成。更令人讚嘆的是我的同仁們,邱博、浩維、唐褘、翊倫、苙言、鐓顥、仲輝、郁翰、明彌、、、謝謝你們的神支援,讓我的任性與一廂情願看起來那麼的順理成章。

(2021/09/02 更新)

恭喜畢業!

恭喜研究室畢業生苙言和唐褘口試順利完成,碩士論文也經過口試委員們仔細審閱修正後通過。人生即將步入下一階段,繼續努力加油~

(2021/09/02 更新)

研究室台東retreat 

抓住春天的尾巴,我們來到台東進行了外來種生物學的交流活動~
還有林道夜觀、濕地參訪、挖沙造陸、研究報告、、、、
感謝所有協助的友人,三天兩夜順利完成。

(影片credit:Mona Lee, 2021/04/12 更新)

2021 春季研究室Meeting 

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2021/03/15 更新)

[研究發表]隱藏的原始絛蟲多樣性

《神秘的全頭亞綱軟骨魚寄生蟲:一個原始絛蟲類群隱藏的多樣性》

台斯合作寄生蟲研究成果發表 Taiwan-Slovak joint project

《神秘的全頭亞綱軟骨魚寄生蟲:一個原始絛蟲類群隱藏的多樣性》

寄生蟲類群:

旋緣目(Gyrocotylidea)絛蟲(註1)是扁形動物門絛蟲綱裡最早分出來的原始類群。有別於其他絛蟲綱物種細扁長條、且蟲體明顯分節的特徵,這類絛蟲不分節、體呈厚實橢圓紡錘狀,且體側邊緣與後端皺摺成花瓣狀,跟大多人對絛蟲的印象完全不同。同時,旋緣目絛蟲只寄生在俗稱銀鮫,也是較原始的全頭亞綱(Holocephali)軟骨魚,的螺旋辦腸中,是一類較少被研究的寄生蟲。

論文重要性:

過去普遍認為旋緣絛蟲具高度宿主專一性(oioxenous),同一種類的絛蟲只寄生在同種類的銀鮫宿主。但因此類絛蟲形態變異頗大,不同種間特徵差異又不穩定,因此常常會把外觀相近的不同種類納在一起,或直接就以宿主異同來區分寄生蟲。然而,本篇研究利用在台灣宜蘭大溪漁港所採得兩種銀鮫中的旋緣絛蟲樣本(註2),共發現四個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1-4),分別可對應到歐洲(愛爾蘭、挪威)大西洋和阿拉斯加東北太平洋的四種不同旋緣絛蟲種類。更令人驚訝的是,其中3個基因型(genotype1到3)在外部形態上根本很難區分,而外觀明顯不同的genotype4則可能是一尚未描述的新種。總結本研究點出了過往旋緣目絛蟲分類上的不足與複雜,也闡明分子與形態證據並用(hologenophores)在這類絛蟲分類上的重要性。(+個人OS:台灣一個小小港口就可找到這麼高的寄生蟲多樣性)

註1:Gyrocotylidea為旋緣目的中文翻譯是採用長谷川英男所著「圖繪解說寄生蟲的世界」(中譯本,高惠芳譯)中翻譯,個人覺得跟拉丁學名意思比較相近。根據國教院的動物學名詞資料庫將Gyrocotylidea譯為圓杯目(http://terms.naer.edu.tw/detail/301511/?index=1)。

註2:本研究是由斯洛伐克科學院寄生蟲研究所Mikulas Oros研究員和台北醫學大學范家堃教授共同主持的台斯合作計畫所產出的成果,很榮幸透過范老師引薦可以參與本研究並貢獻一點小小的心力。

文章出處: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1-84613-y

(2021/03/10 更新)

寄生關係研究室 2021 OPEN HOUSE

2021/03/11(四) 研究室開放日活動

動物解剖、尋找寄生蟲、計算寄生蟲、幫寄生蟲拍照,體驗寄生蟲學家的一日生活。

PIZZA、炸雞、飲料跟寄生關係研究室學長姐們一起餵食寄生蟲。

特別邀請國際級鐵線蟲大師-邱名鍾博士,分享寄生蟲研究最新進展與甘苦。

(2021/03/07 更新)

2021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

今年的動行研討會將於1/25-26在台南大學舉辦,寄生關係研究室照往例,全體動員、積極參與。今年我們有五篇報告(如下),歡迎大家踴躍來聽講,給我們批評指教,感謝!

口頭報告:

海報發表:1/25 發表地點:中山館 17:00~19:00。

(*為報告者;2021/01/18 更新)

2021野生動物寄生蟲學冬季工作坊

大學生寒假該做啥?

歡迎參加野生動物寄生蟲工作坊

全程免費、先報先贏!

(2021/01/07 更新) 

邱彩綢導演拍攝布袋濕地燕鷗的群飛行為。

[研究新知]
當「群體避敵」遇上「宿主操控」

許多生物發展出群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ur) ,例如鳥的群飛或魚群游,可以更有效率地搜尋棲地、躲避天敵、節省耗能。。。等。尤其當天敵接近這些生物群體時,移動中的群體可透過個體間訊息的傳遞,產生如波浪般的攪動(waves of agitation),很快的改變群體的方向與行動,進而有效地躲避天敵的捕食。

可是,若群體中有個體被寄生蟲感染了,而寄生蟲使出操控的本領,意圖改變宿主行為、增加宿主被捕食的機會,讓寄生蟲可以進入下一個生活史階段呢?這樣的寄生蟲「宿主操控」遇到「群體避敵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

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感染裂頭絛蟲(Schistocephalus solidus)的三棘魚(sticklebacks )魚群來探討這兩種矛盾行為的對決。在他們的研究室操控實驗中,發現被寄生感染的個體顯著的干擾了群體避敵行為中訊息的傳遞,不但增加被感染個體自己被捕食的風險、也相對增加了群體中其他未被感染個體被捕食的機會。這個結果闡明了寄生蟲對宿主的行為操控不但會降低被感染宿主個體的生存適應度(fitness),也可能透過集體行為對其他未被感染的個體產生深遠的影響。

文獻來源:Demandt N, Praetz M, Kurvers RHJM, Krause J, Kurtz J, Scharsack JP. 2020. Parasite infection disrupts escape behaviours in fish shoals. Proc. R. Soc. B 287: 20201158.

(2020/11/11 更新) 

[學術交流] 2020疾病生態學研究交流

抓住夏天的尾巴,研究室同仁把握時間至花東採樣,並參加由台師大、中原、屏科大和嘉大四校聯合的疾病生態學研究交流。寄生關係研究室報告了五個題目,包括:

雖然自己說有點不好意思,但是大家的表現真是很優秀!

(2020/08/26 更新)

[研究新知] 寄生蟎抑制入侵種擴散?

在防治沙氏變色蜥的過程中,我們常被問到有沒有甚麼特效藥可以治沙蜥?有沒有天敵?可不可以用生物防治?在我們所知的文獻紀錄中,很可惜目前並沒有有效率的天敵或生物防治方法。因此看到有人轉貼科普網站 https://phys.org/ 上一篇"New research shows parasites 'mite' help curb the spread of invasive lizards"(新研究顯示蟎寄生蟲抑制入侵蜥蜴的擴散)的報導,馬上就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是真的嗎?是真的話就太棒了! 這是怎麼回事?寄生蟎真的能抑制入侵蜥蜴的擴散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報導的原文出自八月份出刊的Biology Letters登了一篇題為"Ectoparasite extinction in simplified lizard assemblages during experimental island invasion"(入侵實驗中外寄生蟲在單一蜥蜴的島嶼上滅絕)。在這篇文獻中,研究者的實驗設計是在巴拿馬運河中的小島進行外來物種引入的實驗。把帶有寄生蟎的A蜥蜴(Anolis apletophallus) 引入沒有蜥蜴的A島、和原來就有B蜥蜴 (Anolis gaigei)的B島,等第一批蜥蜴繁殖三代(約2年半)後再重複去調查。

結果發現三代後只有A蜥蜴的A島上,A蜥蜴長得很好、數量也很多,但是身上的寄生蟎卻越來越少終至滅絕。而原來就有B蜥蜴的B島上,三代之後A蜥蜴族群數減少,但身上寄生蟎數量不減反增。所以,文章討論中就引伸出寄生蟎可以抑制入侵蜥蜴擴散的可能性。

等一下!你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

這些寄生蟎不是原本就在A蜥蜴身上嗎?B島上引入A蜥蜴身上增加的寄生蟎到底是原來A蜥蜴就有的?還是從B蜥蜴身上來的?如果是原來就有的,那為何A島上的寄生蟎為何會滅絕呢?如果是從B蜥蜴來的,那B蜥蜴跟A蜥蜴的寄生蟎有不一樣嗎?況且,B島上A蜥蜴入侵不順利,是受B蜥蜴本身影響較大?還是受寄生蟎的影響較大呢?

原始文獻討論中的一句作者的引申被拿來當成引人注意的網路標題,然後就引出我滿滿的問號。看來用寄生蟲來阻止入侵種的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啊!

(2020/08/10 更新)

[研究新知:全球寄生蟲保育計畫]

在八月份剛出爐的Biological Conservation寄生蟲保育專題中,Carlson & Hopkins 等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們來要來保育寄生蟲啦!」

一般來說,大眾對寄生蟲的印象是負面的、是應該消滅的;因此常常會忽略寄生蟲在生態系中佔有重要的腳色,而且寄生蟲代表的是很大一塊的生物多樣性。據估計有將近40%的無脊椎動物至少在其生活週期中的某一階段是行寄生生活的;但是目前我們對寄生蟲多樣性的描述十分缺乏,大約只有不到10%的寄生蟲種類有被好好地描述清楚;更糟糕的是無論是因為過度捕獵、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先前的研究指出約有1/3的寄生蟲種類正面臨著滅絕的危機。在大環境這麼不利的狀況下,終於有一群生物學家集思廣益,願意登高一呼來保育寄生蟲。

因此,Carlson & Hopkins 等人在這篇名為全球寄生蟲保育計畫(A global parasite conservation plan)文章中,便提出了以下的寄生蟲保育12招:

1. 將寄生蟲納入生物調查的範圍

2. 建立現代化、數位化的寄生蟲蒐藏

3. 保存寄生蟲的遺傳訊息與材料

4. 研究寄生蟲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5. 研擬區域或全球的寄生蟲瀕危名錄

6. 將寄生蟲保育法制化

7. 分享寄生蟲保育技術與資源

8. 建立各機構間保育網絡與合作

9. 落實中小學和大學中的寄生關係教育

10. 提供一線生物保育人員寄生蟲相關訊息與資源

11. 在大眾媒體上推廣寄生蟲也是生物多樣性重要的一環

12. 描述發表至少半數的尚未被科學發現的寄生蟲種類

這12招來進行寄生蟲保育可行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2020/08/03 更新)

[新人新研究:海蜷的吸蟲尾蚴]

這學期很高興有新研究生呂明彌(ㄇㄇ)加入實驗室。ㄇㄇ之前在嘉藥黃大駿老師研究室參與多項水質監測、外來種移除等相關研究工作,有ㄇㄇ的加入希望能為研究室帶來新的刺激。

在一連串的時機湊巧與反覆討論後,我跟ㄇㄇ決定開始研究室一項的新的研究方向。過去我們研究的寄生蟲主要來自於脊椎動物宿主;然而,許多具有複雜生活史寄生蟲,其無脊椎中間宿主常扮演寄生蟲傳播的關鍵角色。軟體動物(螺貝類)宿主對吸蟲生活史來說,正是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去年底接連有機會與日本高知大學的三浦収(Osamu Miura)和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普林教授(Robert Poulin),針對海蜷的吸蟲多樣性與生態功能有一些討論,再度燃起我對這個題目的興趣。剛好ㄇㄇ之前在七股參與的環文蛤調查,樣區中灘地有不少海蜷出現;加上螺貝類大師邱郁文老師加入系上,對台灣與周遭海蜷的分類和分布,我們也有了最佳的專家來諮詢指導。

就這樣,(除了經費) 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而我們即將展開對台灣海蜷寄生蟲的探索。

(2020/07/28 更新)

2020 暑期研究室Meeting 

(2020/07/30 更新)

2024春季、研究室Meeting sche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