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電子實驗室與雙和醫院副院長劉如濟教授所帶領之團隊
合作獲得2023年國家新創獎、2024年國家新創精進獎肯定!
藉由本研究團隊長期獨特開發之非侵入式循環供血量測裝置與AI分析技術,結合於醫院與社區配合收集生理或量表數據之累積成果,我們歷年拓展至老人醫學涵蓋偵測警示(規劃重點方向為衰弱症、代謝疾病、腎臟疾病)與改善評估(運動評估)等多項重要主題。
以此為基礎,我們已建構非侵入生醫電子量測裝置與慢性疾病AI評估模型,期望提供慢性疾病與保健之輔助評估指標。特點包括:
非侵入且方便量測,僅需時1分鐘;
藉助AI分類分析,僅需一次量測,即可對多種慢性疾病進行風險評估;
具客觀指標及生理關連意義;已累積成果,經驗證具良好之偵測可行性;
醫院健檢場域,具完整醫療資料與指標;長期合作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軍總醫院、雙和醫院合作皆超過十年)之醫師可提供健康與疾病諮詢。
Li-Wei Wu, Te OuYoung, Yu-Chih Chiu, Ho-Feng Hsieh, Hsin Hsiu*. Discrimination between possible sarcopen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using the arterial pulse spectrum and machine-learning analysis. Nature Sci Rep, 12, 21452 (2022). (SCI).
Ou Young T, Wu LW*, Hsiu H*, Peng TC, Chen WL. Characteristics of sarcopenia subjects in arterial pulse spectrum analysis. Front Public Health. 2022 6; 10: 969424. doi: 10.3389/fpubh.2022.969424.
本實驗室與三軍總醫院家醫科暨健檢中心合作,結合脈波量測與AI分析,提供肌少症風險程度評估與早期警示。
肌少症是全身持續性骨骼肌重量和功能減少,不只影響行動能力、生活品質,還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甚至危及生命。現有診斷肌少症的方式,經常伴隨著高成本、儀器低可及性以及可能有輻射曝露等問題,且通常需到醫院接受一系列檢查,因此能促進方便性、即時性且具有準確性的肌少症診斷工具便是迫切且尚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算應現有研究已發現循環系統疾病與肌少症之間存在關聯性。動脈血管特性變化會影響肌少症疾病的發展。基於此一想法,我們結合脈波量測與AI分析,對於潛在肌少症,已可達到約83%的準確度,且已開發出簡單快速之運算演算法,適合於受試者裝置端運用。
目前的量測與分析檢測肌少症引起的動脈脈波傳輸條件變化,有助於提供一種非侵入式且易於使用的方法,來判別可能肌少症,未來可望結合雲端架構,來提供使用者更全面性的服務。
2022/10/25 疫苗副作用警示
本研究藉由前瞻性的方式,將使用本研究團隊研發出可量測脈波供血參數的非侵入性測量系統,在疫苗接種前後(約七天)各進行一次一分鐘的量測,來了解血管特性的可能改變,並搭配雙和醫院團隊提供血液生化指數、心電圖、胸部X光片等臨床數據,藉由搭配事後分析民眾過去慢性病史和檢查結果的關聯性,以提供未來民眾施打疫苗的參考建議。
2022/05/04 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