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臺灣地區的空氣品質,在各界共同努力之下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自民國83年PSI 值>100的比例為7%,至104年降至0.5%以下,103年改成AQI指標,大於100的比例為26%,110年也降至9.8%。緬懷這個歷程,每當遇到困難膠著不前時、開展新政策法規需要鼓舞時,總是會有一個振聾發聵、如師如友的聲音,引領這龐大的團隊持續向前。那就是台大環工所 張能復教授。
張教授原本潛心研究大氣擴散、紊流理論及數值模式,有感學術救國理念,他親訪工廠參與污染改善實務、主持南高屏總量管制大型研究計畫、擔任總召集人帶領空污基金技術諮詢小組委員親赴縣市督導並鼓舞一線環保工作人員。他務實究底的態度,感染了團隊每個人。
除了本身治學嚴謹、張教授也體現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無私奉獻的為師之道,總是在人心裡留下溫暖與良善的種子,這是何以會有「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的緣由。張教授的字典裡沒有敵人、只有朋友,沒有競爭、只有共好。經張教授導生、朋友與同僚們發起,以張老師名下的計畫結餘款為基礎,在環工學會申請獨立捐款專案後,論文獎的基金就成立了。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除了鼓勵空氣品質分析與模式相關研究之外,也歡迎任何有助空品改善的實務論文。期盼莘莘學子透過這個論文獎的競賽,能夠承傳張教授治學嚴謹的態度、延續處事為人的蹤跡,也更加委身在創造宜居環境的最高理想境界。是所願矣。
2021年由 鄭福田老師以及共同發起人發起募捐,截至2021/12/31環工學會專屬帳戶已收到56筆、新台幣2,080,613元整捐款。
2021年在環工學會 林正芳理事長的支持下,順利爭取到在環工學會的體制下,進行「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的徵選。
感謝台耘工業、台塑公司、何忠賢、綠基會、鼎環、環科、林正芳等企業及人士慷慨解囊,截至2023年1月環工學會專屬帳戶已收到新台幣4,057,703元整捐款。
2021年計有三位同學獲得環工學會「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兩位同學獲得「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2022年計有三位同學獲得環工學會「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三位同學獲得「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2023年計有一位同學獲得環工學會「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博士論文獎、三位同學獲得「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三位同學獲得「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2024年計有三位同學獲得「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四位同學獲得「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2024年11月16日(六)「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得獎論文發表、得獎論文海報專區、頒獎典禮細節詳附件。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邱子哲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臺中都會區揮發性有機物之光化反應對臭氧與二次有機氣膠生成潛勢及其健康風險與來源之探討 丁育頡 副教授
張千晴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以政策檢驗與機器學習建模探討焚化爐減排因子 闕蓓德 教授
張子芸 成功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CuO/Al2O3觸媒於低溫下降解甲苯 朱 信 特聘教授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黃瀞葳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以流體化床均質結晶技術捕集二氧化碳並回收海水淡化廠鹵水中鎂離子 盧明俊 特聘教授
謝李寬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直流與脈衝高壓電於靜電集塵器中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 林文印 教授
鄒昇和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所 利用 3D 列印技術製備高表面積結構型活性碳塊材吸附二氧化碳 劉雅瑄 教授、林進榮 教授
邱亮翰 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使用迴歸和機器學習方法對低成本金屬氧化物VOC感測器進行實驗室與實場校正研究 蔡春進 終身講座教授
感謝拍照記錄小天使:中興大學環工所碩一 李安媐同學、中興大學環工所碩一 張安劭同學、雲林科技大學環安所碩二 賴聖昌同學、雲林科技大學環安所碩二 林仕專同學、雲林科技大學環安所碩二 林昱安同學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博士論文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鄭顯威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 使用基於CMAQ-PMF的綜合指數探討對流層臭氧化學對都市的影響及臭氧減少策略 林能暉 教授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柯宜汝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臺北都會區褐碳之光學特性、物種解析與潛在來源之探討 丁育頡 助理教授
葉俊發 臺灣大學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以微粒粒徑分佈之受體模式源解析解構大氣能見度劣化 蕭大智 教授
許仕錡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汽電共生設施導入多元燃料混燒排放有害空氣污染物特性暨潛在衝擊評估研究 蔡俊鴻 教授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黃傳修 臺灣大學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臺中都會區PM2.5化學組成、形成機制及其氧化潛勢之探討 丁育頡 助理教授
陳昱慈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珠狀纖維濾材特性及過濾之研究 林文印 教授
黃宜鈞 成功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新型銅觸媒於低溫下降解苯乙烯 朱 信 教授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蔡幸芸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應用 TAPM 模式模擬與光化指標進行高屏地區臭氧敏感度分析 彭彥彬 副教授
王佑真 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以釩鈦氧化物用於低溫選擇性還原脫硝及其反應機制探討 林亮毅 助理教授
陳建佑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所 道路移動源空氣污染排放特徵暨管制有效性評估 蔡俊鴻 教授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江冠臻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台灣東部海域大氣型態汞濃度之時空變化趨勢及傳輸路徑分析 袁中新 特聘教授
劉建良 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所 以人工智慧(AI)模型建立台中火力發電廠氮氧化物排放預測之研究 盧昭暉 副教授
吳映萱 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旋風篩選器結合靜電系統對微粒過濾特性影響之研究 林文印 教授
新台幣30萬元以上:台耘工業、台塑公司、何忠賢
新台幣20萬元以上:鼎環、綠基會、環科
新台幣10萬元以上:吳萬益、林正芳、張艮輝、曾厚元、黃中一、劉國棟、戴逸群
新台幣5萬元以上:上準、王啟讚、江嘉凌、江鴻龍、李崇德、林天雄、林文印、林能暉、林清和、陳怡伶、陳麗珠、黃清勇、蔡鴻德、謝佩穎
其他金額:方煥銘、王雅玢、台大環工所1996學年度同學、余泰毅、巫月春、李俊毅、李順誠、李矅全、卓啟弘、周淑婉、林志遠、林武煌、林裕強、洪崑厚、徐淑芷、翁財發、張以佳、張新勇、張瑞宗、張馥驛、張寶額、曹志宏、梁佳修、梁秋萍、梁喬凱、莊秉潔、莊振義、許仲景、郭子豪、陳依琪、陳昌輝、陳俊融、陳律言、華梅英、黃星富、葉雨松、詹俊南、蔡宜錚、蔡俊鴻、蔡春進、蔡耀輝、簡育本、魏永昌、曠永銓、羅仕臣、蘇淳太、蘇國棟、R306餘款
(備註:依筆畫順序)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林祖貝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TiO2{001}及CeO2/TiO2{001}自製觸媒之表面特徵分析及其在高溫環境下元素汞及一氧化氮之去除效率 袁中新 教授
喬瑱興 輔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 AERMOD 與ISCST3在低風速、複雜地形與建築物下洗條件下之模擬結果比較 林清和 教授
賴晨昊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臺北都會地區細及超細懸浮微粒之近道路量測與源解析 蕭大智 副教授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同學姓名 畢業學校系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王映慈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以金屬有機框架結合低溫電漿去除甲苯之研究 張耿崚 副教授
劉 劼 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以鈦金屬改質胺基化UiO-66金屬有機骨架材料應用於常溫光催化去除甲苯氣體 林亮毅 助理教授
【2021.06.14公告】「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基金募款邀約調查 : https://forms.gle/riMWwr94nwF2XPBs7
「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基金募款邀約公開信
致 在改善空氣污染等領域努力之戰友
希望在台灣疫情警尚未解除、缺水缺電的年度,大家一切安好。
我們是一群認同張能復老師理念的朋友、以及不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大學裡曾受張能復老師教導、教誨的學生。
為永續培育空污領域之人才,發揚張老師對後生晚輩的提攜獎勵心意、延續老師對這塊土地的長遠影響,經幾番研議,爰提議設立「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藉由制度傳承張老師嚴謹治學精神與熱心關懷環境理念、紀念張老師為臺灣環境保護之貢獻。
為達成此項目標,需要所有好朋友、曾經與張老師有著交疊記憶的夥伴共同參與。110年年初設定獎學金基金目標分兩年達到400萬(110年200萬、111年200萬),110年10月底環工學會已收到逾200萬的捐款。
若您未來願意支持參與,不論是認捐額度、分期認捐、或是投入志工,敬請您們於111年1月15日前回覆(網址:https://forms.gle/riMWwr94nwF2XPBs7 ),或以Line 或Email與連絡人聯絡。若有任何建議、想法,也請不吝惠賜卓見、提出討論。
110年度「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甄選已於110/08/11環工學會網站公告(https://www.cienve.org.tw/Anonymous/AnnDetail.aspx?key=2704),今年計有三位同學獲得環工學會「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優秀碩士論文獎、兩位同學獲得「張能復教授紀念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我們非常感恩張老師帶給我們每一位學生深遠的影響,我們雖或散居各地,仍有緣份或濃或淡的擁有共同記憶。
也期盼能鼓勵更多學子投入空氣污染防制的研究領域,共同守護這片土地的藍天。
為豐富張能復老師生前精彩身影紀錄與研究軌跡,亦歡迎大家造訪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ntur306/)並提供更多資訊,讓張老師的熱情身影與溫暖心意長留在每位好朋友的心底。
謝謝大家的支持與愛護。
祝願 大家一切平安、康泰
發起人(敬稱略):鄭福田
共同發起人(敬稱略):潘一誠、戴逸群、賴信志、李崇德、李順誠、劉國棟、林天雄、林能暉、林清和、林正芳、林文印、梁秋萍、曠永銓、何忠賢、黃清勇、張艮輝、陳麗珠、程淑芬、鄒倫、蔡孟裕、蔡鴻德、蔡俊鴻、蔡春進、曾厚元、吳俊儀、吳義林、吳萬益、王雅玢、余泰毅(依姓氏注音排序)
響應參與(敬稱略):李俊毅、李矅全、李岳謙、劉憲民、林俊男、林志遠、林忠銓、林武煌、林裕強、梁佳修、梁喬凱、羅仕臣、高偉銘、郭子豪、華梅英、黃星富、黃中一、簡育本、謝佩穎、徐淑芷、徐仰賢、許永興、周淑婉、詹俊南、張寶額、張馥驛、張新勇、張瑞宗、張以佳、張盈瑄、莊秉潔、莊振義、陳律言、陳俊融、陳昌輝、陳依琪、陳怡伶、蔡宜錚、蔡耀輝、曹志宏、蘇國棟、蘇淳太、巫月春、魏永昌、王啟讚、翁財發(依姓氏注音排序)
聯絡人:郭子豪(thkuosir@gmail.com)、謝佩穎 (0975-650863; qin.env@gmail.com; line id: py_hsieh)
中華民國110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