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光譜儀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種觀察分子結構中的原子核動態的一種技術,藉由分析原子核自旋 (spin) 特性,進而判斷分子結構。核磁共振光譜儀目前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有機化合物、類固醇、糖的分析研究上。
電子穿過強磁場後,可分為高、低能階兩部分。以特定頻率能量激發低能階,可使低能階躍遷至高能階,停止能量供應後,會釋放出該頻率的電磁波。
讀取這些電磁波後,利用傅立葉轉換(Fouler transform)分析氫原子的化學位移,即可判斷蛋白質的結構。
下圖為原子核能階變化公式
磁場越強,分析的精確度越高
圖中分別為:
1.500MHz
2.600MHz
3.850MHz (要價8000萬🐘!!)
核磁共振(NMR)光譜是一種先進的分析技術,主要用於研究分子的結構和動態特性。通過在強磁場中對樣品施加射頻脈沖,NMR能夠測量分子核的信號,提供化學位移、耦合常數等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對於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至關重要。雖然NMR技術靈敏度高且非破壞性,但樣品純度要求高且需要專業知識進行數據解讀。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NMR光譜在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揭示分子世界的關鍵工具之一。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資料,實際操作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際操作,我們可以將理論知識應用於真實情境中,增強學習效果。此外,實際操作有助於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促進全面發展。亦落實了SDGs目標中的第九項創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