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特論
Special Topics in Agri-food Education
Special Topics in Agri-food Education
就全球發展而言,食農教育其實是一個廣泛定義的名稱,此一社會運動之理念建立和教學方式,除了部分受到近年美國新的營養學和農業素養(agricultural literacy)教育之影響外,也受兩個主要的運動影響很大,一個是1986年開始,源自於義大利的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另一個是在1990年代日本開始提倡的地產地消運動,以及其後衍伸的2005年立法施行的食育運動(Shokuiku),這兩大以飲食文化改造為目標,兼重農業與環境體驗學習的社會運動,不只改變了許多人的飲食觀念和健康,改變了很多地區農民和居民的農耕和生活方式,更深入學校,扮演導正學生飲食習慣和培養其對農業、環境關懷的催化劑。
目前的食農教育大致上包含了農業、飲食和環境教育三個內容,在以往這些教育內涵是各自獨立施行,分別由不同的公、私部門承辦,造成了諸如農業部門辦的教育活動只重視農事體驗,忽略了飲食和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之缺失,未來應嘗試將這三種教育內涵融合於單一課程設計中,也讓不同的公私部門,例如政府機構、學校、農會、非營利組織、農場和農企業等都能夠經由合作參與來共同完成。
整體而言,過去台灣農業流行的商業行銷模式,本質上比較適合歐美大規模的農場或農企業,台灣的多數小規模農場,在行銷他們的產品時,其實並不適於使用工業社會主流的商業行銷方式,反而由教育角度切入,對於農產品消費者更能產生信任的效果。食農教育與在地農業食物網絡連結的方式,配合環境友善、有機的生產方式,其實才是未來台灣小農在農產品行銷上應該發展的方向,而從學童教育體制切入,逐步擴及到青少年和成人,結合在地農場、農夫市集、蔬果箱宅配等在地資源,應是一個最好的整合發展方式。而將教育的元素融入於商業行為中,也是未來在地食物網絡中農民、餐飲業或休閒業者可以切入的機會。
青年農民是台灣未來農業與鄉村發展能否順利轉型的關鍵,他們在行銷策略上會有與傳統農民很不一樣的方式,以創造不同的市場開拓和收益。如果未來能掌握食農教育的技巧,適時與公部門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確實分工合作,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應能使農業或農產品行銷的成效得以加速,也能確保自然環境、農業生產者、消費者和整個社會共同的福利。只要願意改變,農業中有很多的機會,食農教育不只會改變自己,也能改變家人、消費者,以至於改變農業、鄉村和整個社會,各位青年朋友們,一起加入這個行列吧!
摘錄自台灣農業推廣學會(https://reurl.cc/44eN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