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關懷的社會企業與青年實踐計畫」特展,除了介紹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的發展,還有為期一週的校園闖關活動,透過趣味遊戲讓更多人認識在地議題,像是以屏東鄉野傳奇發展文創商機的「燦爛的鄉野傳說」、體會農民收入的「粒粒皆辛苦」、活化屏東西市場及民俗藥草的「本草綱目」、輕鬆方式認識性別議題的「性別平等桌遊」、原住民文化「Vaqu!搗米趣」等。[連結至粉絲團]
本計劃整合本校各學系教授、鄰近大仁科技大學、輔英科技大學教授的專長與技術,規劃服務使用者生活品質促進課程、產品研發、改良與行銷以及照顧者心理支持等技術。因此,本計畫以專業研究的發展、社會問題的解決、以及大學生的訓練等三方面,採取「三贏」的策略,透過與大學相關課程聯結,指導學生以本計畫提供實作機會,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培力身障家長組織中的照顧機構教保人員。如此,大學教授、學生、心智障礙者的家長團體三方互惠。 [連結至專頁]
本計畫透過兩種學習途徑執行,其一是建構一個地方創生士的學分學程,能夠提供跨院系學生學習,共同組成能解決在地發展問題團隊。其二是利用微學分的型態,集中業界講師開設阿緱講堂,開放校外進修學習。再者學校與鄉鎮、縣政府共同成立地方創生推進委員會(Center of Community,COC),讓大學專業能夠結合地方創生士團隊,共同協力解決鄉鎮發展問題,參與學生透過簽署合作意向的場域進行實作與蹲點,共同解決在地鄉鎮問題。國際交流方面則規劃由本校與姊妹校日本弘前大學共同進行推動地方創生雙邊互訪並交流計畫實施成果。[連結至粉絲團]
計畫省思大學教授身為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本校教師除在校內培育師資,也看到屏東偏鄉地區教師留任穩定性及專業性的不足,因此本校教師走出學術實驗室的研究框架,以協助在地偏鄉教師的專業成長為主要目標,期能透過多元的、長期的、專業的支持歷程,分析屏東偏鄉教師的教學困境及發展,以適切回應教師成長與專業需求。[連結至專頁]
本計劃將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以地方創生本位培發迴圈,啟動場域文化重建與再生 。召募並籌組學校現場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及社區居民與大學端師培學生,創建「培發迴圈」,並於三年內完成16場主要行動,共計500人次的培力歷程;預計三年完成並公開發表2套融入地方創生本位的學習桌遊設計,並籌辦新埤鄉餉潭社區生活文化分享市集。
健康旅遊作為健康醫療行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旅遊業、健康醫療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產業融合趨勢日益顯著。 本計畫擬發展美濃健康養生觀光產業,首先整合在地資源並有效的運用,與美綠生態園進行合作成立示範區,經由USR課程、專業夥伴的技術開發,並發展出多元的產業機能,進而串連整體營造健康養生觀光的樣貌,建立專業流程與管理行銷制度。將研發成果導入經營場域,改變經營定位與提升績效,未來的連鎖效應,可望企業可與鄰近大學與社區結合開發更多的在地深度旅遊與體驗產品,進而培育人才創造就業,達到地方創生的宗旨。
「重修舊好」計畫旨在擴展屏大師生對議題的瞭解,透過與社區組織合作的機會,反思日常用物習慣與消費行為,並在實作中探索社區資源循環路徑,推動簡易維修技術的普及。本計畫在執行初期將與台南市新化社區大學合作,協助新化社大所轄學區實現「永續城市與社區」的發展遠景;中期將學鄉合作的成果帶回屏東市,傳達循環經濟的核心理念在於「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尤其在消費端,鼓勵人人身體力行降低可利用資源之浪費。我們將尋求合作的地方組織和個人,藉由提升維修簡易生活用品、家電與器械的能力,以社區為範圍集合眾力促進資源循環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