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林邊漁村在地創生:鄰家好漁團隊的地方實踐經驗
宋威穎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鄰家好漁形塑計畫協同主持人暨聯絡人
壹、前言
高雄科技大學鄰家好漁形塑計畫團隊(簡稱鄰家好漁團隊)是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中少數的國際連結深耕型計畫,團隊是由學校9個系所跨領域師生團隊所組成,希望透過友善養殖技術的導入與多元行銷機制的建置來翻轉偏鄉漁村養殖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地方創生。
計畫所在的實踐場域屏東縣林邊鄉,產業是以石斑魚及午仔魚等養殖漁業為主,然而,由於地方多數以小漁、小戶為單位養殖,在產銷過程中往往面臨資訊不對稱及通路不透明等情況。長久下來,造成漁獲產銷失衡及獲利不穩定等問題,也連帶造成養殖產業鍊不健全的結構性問題,在就業長期不穩定情況下,亦導致青壯年人口外流,漁村高齡化現象嚴重,漁民無力生產符合高規格食安需求水產品,致使養殖產業日趨凋零、地方發展停滯不前。
貳、計畫永續發展思維與地方創生模式
為協助屏東西南沿海鄉鎮養殖產業發展困境與挑戰,鄰家好漁團隊以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中SDGs12:負責任生產與消費為依歸,透過「友善養殖技術」、「研發養殖水產品」、「建置鄰家好漁產銷平台」以及「推廣食漁教育及體驗觀光」等四個策略並融入產業六級化思維(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建立適合地方發展的新型態責任產銷模式(詳如圖一所示)。此一新型態產銷模式希冀降低屏東西南沿海鄉鎮傳統養殖漁業抽取地下用水及用藥養殖之行為,並透過循環經濟創新研發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並輔以食漁教育及深度遊程推廣永續海鮮概念,帶動民眾對在地養殖水產品消費、提升漁村競爭力,友善協助養殖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