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設計

 ◎競賽設計理念 

       本競賽最初參考美國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和英國Geographical Association等辦理之地理競賽,以及國內社會領域評量現況而設計,期間也不斷調整,至今主要包括兩項賽事:多元題型的地理知識與實務操作型的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組。除了評量廣博的知識與概念,也著重地圖(含GISRS)、環境觀察、議題討論等技能,競賽發展也與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呼應。

 

※<地理知識>

共分三階段選拔:學校初賽、縣市複賽、全國決賽。各階段的測驗安排是題型逐漸多元,難度逐漸提高,世界地理比例逐漸增加;命題素材則包含地理、歷史、文化、地科、生態、時事等。這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基測」,題材也不侷限於課本,而是希望發展出更多元的評量標準,來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歷屆優勝選手的共同特質是,平常廣泛閱讀、關心時事、樂於觀察,並能善用學校社會領域所學概念統整世界各國的人文、社會、環境特徵。

 

※<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

主要檢測學生對周遭環境觀察、記錄以及地圖展現的能力,測驗工具以地圖為主,衛星影像為輔,參賽者以特定主題,將觀察所得的屬性資料與空間資料相結合後,再以主題地圖方式展現。2008年至2013年,觀察的主題與範圍是以校園為限。2014年起,觀察主題自行訂定,而且觀察範圍不拘。參賽者可以選擇住家社區(部落)、就讀學校的校園,或是校外的空間為觀察範圍。走進社區、關心社會是特別鼓勵的方向。

地理知識組 Geographical Knowledge Competition  :

屬個人賽,分為三階段紙筆測驗與現場比賽。

1. 參賽名額

(1) 學校初賽:國小組所有五、六年級學生可參加,國中組所有七至九年級可參加;惟實際執行時,由各校自行規劃。

(2) 縣市複賽:參賽各校得派出參加縣市複賽的名額,國小組依5~6年級班級總數計算,國中組依7~9年級班級總數計算,若為國中小學,兩組名額需個別計算,不得流用。依上述之班級總數:

◼ 凡 1~10 班之學校,得推派至多 3 位學生;

◼ 凡 11~20 班之學校,得至多推派 4 位學生;

◼ 凡 21~30 班之學校,得至多推派 5 位學生,以此類推。

2.指導老師:

每位學生可由該校1位專任老師擔任指導老師(含代理代課與實習老師),且1位老師可擔任多位學生的指導老師;惟若無實際指導的老師,則可免列。

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組 Environmental Observation and Mapping Competition :

繳交手繪地圖、觀察報告、基礎底圖及授權同意書共 4項。

1. 參賽名額:

每所參賽學校之國小組或國中組,均各以 5 隊為限,名額不得流用,且每隊每屆只能繳交 1 件參賽作品。

2.指導老師:

每位學生可由該校1位專任老師擔任指導老師(含代理代課與實習老師),且1位老師可擔任多位學生的指導老師;惟若無實際指導的老師,則可免列。

有關該年度競賽辦法,請參閱左側競賽辦法頁面中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