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化系傑出系友

(學術組)

曾彥凱博士--應用化學系94級系友(2005年大學部畢業)

現職

  • 美國史丹佛大學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 (2014迄今),指導教授:Prof. Steven Chu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

學歷

  •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學士 (2001–2005)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所碩士 (2005–2007)
  •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所博士 (2009–2014),指導教授:李遠哲教授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張煥正教授

經歷

  • 法國卡相高等師範學校物理所 訪問學生 (2010)
  •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所 訪問學生 (2011–2012),指導教授:Prof. Stefan W. Hell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簡介與訪談

曾彥凱博士目前於美國史丹佛大學朱棣文教授(Steven Chu,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部長)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是物理與化學界的未來之星。在其研究生涯中,目前已發表超過20篇國際SCI論文,其中擔任第一作者之論文,包括發表於材料化學最佳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與Nano Letters、化學界最好期刊之一Angewandte Chemie、及分析化學頂尖的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目前曾彥凱研究的主題與能源與環境相關,包括:鋰電池的開發、可還原二氧化碳的參雜氮鑽石膜、量子通訊上材料開發與應用等,這些研究若能有突破性的進展,對人類將具有極大的貢獻。

曾彥凱是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第二屆的學生,對於在嘉義大學的求學,他表示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的每位老師教學上十分認真,打好他往後從事高等研究的基礎。在曾彥凱大二時,當時的系主任古國隆老師即在他的班上鼓勵大家應該儘早進入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因為是應化系,透過實際動手做實驗可以更讓同學們了解化學,而當時他就進入古國隆老師實驗室,進行「苦茶油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效用」,他說:「當時古老師實驗室是與林榮流老師共用,在這環境下,跟林老師學習如何培養細菌,跟古老師學習分析實驗,在一段時間努力下,很快的成功看到苦茶油的抑制效果,建立了我對研究的信心與熱誠。」同時,曾彥凱跟著古老師學習質譜儀,包括GC-MS、ESI-MS等質譜,提升了他對研究的興趣。他說:「在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對當時還不懂什麼是研究的我,可說是相當有幫助。也啟發我對探索未知的慾望。」

從那時候開始,應化系學生從大學部開始進行研究就成為傳統,甚至系上讓「專題研究」成為必修課程,從大二即可以修此一課程,常有許多表現優異的學生在大四畢業時即有SCI的論文發表。

跟林翰昀相同,曾彥凱也認為自己在大學時代功課不甚優異,他謙虛道:「在求學過程中,課業不是很好,可以說成績都是低空飛過,懷疑過自己不是念書的料,頂多大學畢業就可以去工作了。」但是,應化系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互動,老師對學生的關心鼓勵,再加上在實驗室進行研究,「開啟我強烈的求知渴望,甚至不需要老師的督促,自己不斷地閱讀paper與教科書。嘉大應化讓我找到人生新方向,每當想放棄自己,我就想起嘉大應化老師給予我的鼓勵與指引,我一直十分感激。」

從嘉義大學畢業後,曾彥凱考上師範大學化學所,經過應化系黃正良老師的鼓勵與推薦,找到的指導教授是張煥正教授,他表示「黃正良老師是我的物理化學老師,在上他的課時常聽到他細說在中研院日子與在李遠哲教授指導下,如何從事研究工作。當時考上研究所後,索性就想到中研院原分所碰碰運氣找指導教授。佔有地利之便,而且剛好當時張煥正老師也是師大合聘教授,收我當他在師大的第一位學生,也緊接著在中研院原分所攻讀博士班,指導教授是李遠哲教授,共同指導教授是張煥正老師。」

碩士期間,曾彥凱延續著在大學專題的研究主題,進行質譜分析到與質譜儀器的開發,碩士期間在張煥正老師指導下開發新式的質譜儀,可以用於測量病毒的質量,是質譜技術的一大進步,也被報導在新聞媒體上 (http://www.epochtimes.com/b5/7/1/5/n1580536.htm)。碩士畢業後,他繼續留在原實驗室擔任國防役研究助理和攻讀博士班,並挑戰新的領域–研究光學顯微鏡。在2007年,顯微鏡領域最熱門的是超高解析度螢光光學顯微術,當時的曾彥凱沒有光學背景,且實驗室也無法提供相關的訓練,他卻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與創意,在半年的時間內,搭出全台灣第一台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 STED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e),因此在2010年的國際會議上獲得口頭報告的機會。會議中,當時發明該技術的Prof. Stefan W. Hell 也在台下聽曾彥凱的報告,對他感到十分興趣,一位不知名的學生,竟可以在沒有光學訓練下搭出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會後,Prof. Hell建議曾彥凱可以到他實驗室訪問,可以給他更好的研究環境。因此,曾彥凱在攻讀博士期間,到了Prof. Hell實驗室當了一年多的交換學生,而且獲益良多,Prof. Hell後來在201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從Prof. Hell實驗室完成研究後,曾彥凱回到台灣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期間發表不少成果在頂尖期刊,例如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之有利修復受損細胞螢光之奈米鑽石,也被媒體報導出來(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0813/241654/)。經過大學一路到博士的研究經歷下。曾彥凱現在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朱棣文教授的研究室當任博士後研究員。朱教授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曾擔任過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主任與美國前能源部長,曾彥凱與他一起貢獻所長在對社會有益的科學研究上。曾彥凱希望可以勉勵學弟妹:「在嘉義大學應化系的老師啟蒙下,開啟了我研究之路,跟隨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持續著我研究生涯。期望著有朝一日可以帶給人類更重要的發現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