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簡單有趣的量子井字棋讓大眾了解量子力學的相關知識。並藉由遊戲的方式來理解量子現象,引發對量子科技的興趣。
完整教學教案網站
1. 本次使用的雷射(LD)波長分別是藍光405 nm、綠光532 nm、紅光650 nm
2. LED的波長分別是藍光460 nm、綠光525 nm、黃光 590 nm、紅光650 nm
3. 而能量正比於波長的倒數(E=hc/Lambda=1240/Lambda,E是能量(單位是eV)、h為普朗克常數、c是光速、Lambda是波長(單位是nm))
4. 依據能量排序,大小為LD藍光、LED藍光、LED綠光、LD綠光、LED黃光、LED紅光=LD紅光。
使用白光經過光柵分光後照射到螢光(磷光)片上。
磷光是一種與螢光相關的光致發光現象。當磷光材料暴露於較短波長的光(輻射)時會吸收光並以較長波長重新發射導致發光。與螢光不同,磷光材料不會立即重新發射其吸收的輻射。相反,磷光材料吸收部分輻射能量後,會在輻射源移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持續的重新發射。造成此一磷光過程相當緩慢的主因,是因為這邊的電子躍遷,涉及到自旋單重態與多重態的多次轉換,因而受限於量子力學的躍遷選擇規則而需要較久的時間;或是獲得輻射能量的電子,被困在晶體或非晶材料的晶格缺陷中時,儲存該電子的能量需要直到被隨機的熱振動影響,才能將能量以光的形式釋放。
一般而言,螢光材料在激發輻射移除後會在奈秒內停止發光,而磷光材料在激發移除後可能會繼續發出從幾微秒到數小時不等的餘輝。
這個光譜儀利用白光通過光柵分光,照射在螢光(磷光)片上,只要能量(波長)足以激發,便可以看到螢光(磷光)的激發光。可以用來演示光的波長對應不同能量,與能階的概念。
量子擦除實驗(Quantum Eraser Experiment)
量子擦除實驗 是一種源自干涉儀設計的量子力學實驗,廣泛應用於探討 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 與 量子互補性(quantum complementarity) 等基本概念。此實驗通常結合 雙狹縫干涉裝置,用以生成與消除干涉圖樣,並進一步說明「路徑資訊(which-way information)」與干涉現象之間的關聯。
實驗過程可分為三個主要步驟:
1. 產生干涉圖樣:
將光子束照射至雙狹縫干涉儀,在未探測其通過哪一條狹縫的情況下,於探測屏上可觀察到干涉條紋。這是典型的波動干涉現象,顯示光子具有波動性質。
2. 獲取路徑資訊並破壞干涉圖樣:
當研究者設法測量光子通過哪一條狹縫時(即獲得路徑資訊),即使測量手段避免對光子造成明顯干擾,干涉圖樣仍會消失。這證實了「只要路徑資訊存在,干涉即被破壞」的量子行為。
3. 擦除路徑資訊並恢復干涉圖樣:
藉由實驗設計,可將光子的路徑資訊「擦除」,使其成為一個無法被觀測的變數,進而重新恢復干涉圖樣。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這個「擦除」的操作發生在光子已抵達探測屏之後,仍然可以觀察到恢復的干涉條紋。這揭示出量子測量與觀察行為具有非直觀的時間順序依賴性。
量子互補性與干涉的可視性
在此實驗中,「干涉圖樣的可視性」與「路徑資訊的可分辨性」構成一組 互補變量。根據波耳提出的 互補原理(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
1. 若能 明確區分光子的行經路徑,則干涉條紋會完全消失。
2. 若能 觀察明顯的干涉圖樣,則路徑資訊必然無法獲知。
這種關係猶如試圖同時觀察硬幣的正反兩面,是根本不可能的。量子系統中,同時對粒子性與波動性的觀測結果是彼此排斥,但又互為補充,這概念構成了量子世界的基本邏輯。
在量子力學中,自旋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概念,特別像1/2這樣的半整數自旋,為何轉了2次360度才會跟原來看起來一樣。本教具透過齒輪的1:2匹配,讓代表「自旋1/2的粒子」轉了720度才看起來跟原來相同。可以用來說明自旋的基本概念。
抗磁性(Diamagnetism) 是指物質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會產生相反方向的感應磁場,進而產生排斥力的現象。這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所有材料的量子力學效應。然而,相較於會被磁場吸引的順磁性(Paramagnetism)和鐵磁性(Ferromagnetism)材料,抗磁性通常較弱,因此在多數情況下會被順磁性或鐵磁性效應掩蓋。
最廣為人知的抗磁性材料即為超導體(Superconductor)。超導體的標誌性現象之一是完全抗磁性(Meissner Effect),即超導體能夠完全排斥磁場,使其可懸浮於磁鐵上,這一實驗是許多物理教學中的經典示範。
水也是一種抗磁性物質,可透過影片中簡單實驗來觀察其特性:
1. 在水盆中裝滿水,讓一個 保麗龍小船 漂浮於水面。
2. 保麗龍小船上放置一個 裝滿水的方形容器。
3. 當強力釹鐵硼磁鐵(NdFeB)靠近水容器時,由於水的抗磁性效應,小船會受到排斥並移動。
4. 若從另一方向靠近,則小船會向相反方向移動,展現水的抗磁性。
網路上也有另一種實驗方式就是懸掛葡萄實驗,因為葡萄含有大量水分,因而表現出 微弱的抗磁性。
若將葡萄懸掛於平衡桿上,並使用強力磁鐵靠近,則可發現葡萄會被非接觸式推動。
但若將實驗對象更換為富含鐵質的蘋果,則蘋果反而會被磁鐵吸引,顯示其順磁性或鐵磁性成分的影響。
另一項著名的抗磁性實驗為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教授的飄浮青蛙。1997 年,海姆成功利用 強磁場 讓青蛙漂浮於空中,這項實驗獲得 2000 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並成為許多普通物理教材中的經典範例。值得一提的是,海姆後來因二維石墨烯(Graphene)研究的開創性貢獻,於 2010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唯一一位同時獲得搞笑諾貝爾獎與正式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抗磁性雖然在大多數材料中較為微弱,但仍可透過無論是漂浮小船、超導懸浮、懸掛葡萄,還是飄浮青蛙等實驗觀察其效應。而這些經典實驗展示了量子現象在日常現象中的影響。
本實驗透過光學中的全反射現象來模擬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並展示波動特性在不同介質間的滲透行為。
當光從 高折射率介質(如壓克力,n=1.49)傳播至 低折射率介質(如空氣,n=1.00)時,若入射角大於臨界角,則光將發生全內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無法進入低折射率介質。然而,根據波動光學,即使光在理論上無法穿透,仍會在界面處形成漸逝波(Evanescent Wave),其能量可滲透至相鄰的介質中。
當在 全反射光點附近放置另一塊相同材質的物體,並將兩者間的距離縮小至極小範圍時,漸逝波可能在另一介質中重新激發光波,使部分光「穿過」原本不可逾越的界面,類似於量子力學中的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即粒子能夠以一定機率通過本應無法穿越的位壘。
本影片中的實驗進一步利用水的滲透作用來消除空氣間隔,從而降低光波的衰減並促進穿隧效果。這種方式類似於量子力學中縮小位壘寬度的概念,增加粒子(或光)的穿隧機率。此外,由於水的折射率(n=1.33) 介於空氣(n=1.00)與壓克力(n=1.49)之間,因此填充水後,相當於降低了位壘的高度,進一步提升穿隧的可能性。
在量子力學中,當粒子遇到位壘(即高能障壁)時,即便其能量小於位壘高度,仍有非零機率穿越障壁,這便是量子穿隧現象。本實驗透過光的全反射與漸逝波滲透,提供了一種直觀可視化的方式,來幫助理解這一抽象的量子現象。
本實驗利用金箔驗電器來探究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並驗證金屬的 功函數(Work Function)與入射光能量的關係。
金箔驗電器的驗電頭包覆 鎂(Mg)金屬,其 功函數為 3.68 eV,根據光電效應方程式:
E=hf=hc/λ
可計算出,僅當入射光的波長λ小於337 nm時,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激發電子逸出。本實驗選用波長265 nm的UVC紫外光作為激發光源,以確保光子能量高於鎂的功函數,能夠有效打出光電子。
一、驗電器充電與靜電誘導
1. 使用毛帽摩擦塑膠尺,透過摩擦起電效應,使毛帽上的負電荷轉移至塑膠尺上,使塑膠尺帶負電。
2. 當塑膠尺靠近鎂金屬時,由於負電荷相互排斥,鎂金屬中的負電荷(電子) 會被排斥至下方的金屬箔,使得鎂金屬帶有較多的正電荷。
3. 保持塑膠尺不動,此時用手觸碰鎂金屬,使其正電荷導入地面,然後移開手。
4. 接著,再移開塑膠尺,由於先前被排斥到金屬箔上的負電荷將回流至鎂金屬,使得整個驗電器上方與下方均帶有負電荷。
5. 由於金屬箔條帶相同電荷,相互排斥,使得箔條張開,形成可觀察的角度。
二、光電效應的觀察
1. 當使用波長265 nm的紫外光(UVC)照射鎂金屬時,光子能量足以擊出 光電子(Photoelectrons),導致鎂金屬的負電荷減少。
2. 隨著電子的逸出,下方金箔處的負電荷會逐漸補充至鎂金屬,導致金箔條間的排斥力減弱,使得金屬箔張開的角度逐漸縮小。
3. 當移除UVC光源後,鎂金屬不再失去電子,因此金箔條的張角保持不變。
4. 當再次用手觸碰鎂金屬時,負電荷才會導入地面,使整個驗電器回復電中性,此時金箔條才會重新閉合。
因此,本實驗驗證了光電效應的基本特性,即當光子的能量足夠高時,可以激發光電子逸出,導致帶電物體的電荷變化。透過驗電器金箔張角的變化,我們可視覺化觀察到電子流失的過程,並進一步說明光電效應如何影響帶電物體的靜電行為。
此外,實驗結果符合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並提供了一種簡單而直觀的方法來驗證量子力學中的光電現象。
從古典轉動到量子旋轉:角動量守恆與愛因斯坦–德哈斯實驗
在古典物理中,有一個經典且廣為人知的 角動量守恆實驗:一位站在可自由旋轉圓盤上的實驗者,雙手握著一個快速轉動且輪軸平行地面的車輪。當他將車輪旋轉 90 度,使其輪軸改為垂直於地面時,原本靜止的圓盤便會開始以與車輪原本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這個現象清楚展現了角動量守恆的原理——車輪的角動量方向改變,必須由圓盤產生對應的反向旋轉來補償,以維持整體系統的角動量守恆。
那麼,在量子系統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呢?
在量子力學中,磁矩(magnetic moment) 的來源與角動量密切相關,特別是與電子自旋(spin angular momentum)有關。一般而言,電子的磁矩方向與其角動量方向相反。設想一個材料,當中所有電子的自旋方向起初是 隨機且無序 的,代表整體的磁矩與角動量皆為零。
若我們施加一個外部磁場,強迫材料內部的磁矩沿著特定方向排列,即產生自發磁化,那麼電子的自旋角動量便不再彼此抵銷,整體系統便獲得一個淨角動量。為了維持總角動量守恆,這塊材料本身就必須產生一個反方向的機械旋轉,來抵消自旋排列所帶來的角動量變化。這樣的現象正是量子版本的「車輪旋轉實驗」,且實驗上確實觀察得到——這便是著名的 愛因斯坦–德哈斯實驗(Einstein–de Haas effect)。
實驗背景與量子意義
此實驗最初是為了驗證安培(Ampère)所提出的「分子電流假說」,即磁性源於微觀尺度中電荷的環狀運動。然而實驗結果卻顯示,磁性主要來自於電子的自旋排列,並非僅是軌道運動。這一觀察不僅支持了自旋角動量作為真實物理量的觀點,更說明了自旋角動量與古典的機械角動量具有相同的守恆規律與動力學影響。
因此,愛因斯坦–德哈斯實驗不僅是一個量子力學的里程碑,也是少數能夠直接觀察自旋角動量守恆效應的實驗之一,清楚展示了量子與古典物理間的連續性與深刻聯繫。
本影片提供兩種方法量測普朗克常數
1. 使用單一波長LED
藉由量測I-V曲線,線性迴歸外插至電流為0 mA處,獲得LED的內載子能躍遷超過能隙的電壓Vg,由普朗克常數h=Vg x Lambda x 5.337 x 10^-37 J s;Vg的單位為伏特(V);波長Lambda的單位為奈米(nm);
2. 使用多個單一波長LED
劃出Vg對LED發光的頻率nu作圖(nu=C/Lambda,nu為頻率;C為光速3x10^8 m)。由Vg=(h/e) x nu 可知這張圖的線性迴歸斜率為普朗克常數乘以一個電子的基本電量1.6 x 10^-19 C。
一般以第一個法量測時,因為LED內部有等效內阻,會在造成約略為10%的電壓降(不同led差異不同,但約略在這個數量級),因此得到的普朗克常數可以再乘以大約1.1倍才會接近正確值。
本影片有兩處需要更正
1. 影片中的等校電路跟實驗架設略有一點差異,應該將電池的符號改成上長下短,同時將發光LED的符號轉180度就如同架設的電路。
2. 6分56秒處,說到的"斜率"是口誤,應該是"截距乘上波長"乘上5.337 x 10^-37 J s這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