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         ≒        Film Director

Working on any film starting with a script ,starting with research and starting with a conversation about what is the world of the film? what is what does this space look like? where are we?

Long-term Goals


風水建築師

將建築設計/畢業設計 作為產品販售(申請專利)

 

物環 環控 永續等課程相關成績

歷年設計成績

課程心得 -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TREND 1

20221206第十四周盧竑達講師的WELL健康建築標準「後疫情時代的建築趨勢」的介紹,開頭先介紹了ESG永續 企業成本 碳稅 綠色債券等核心概論

並以案例分享引導出十大指標(1.空氣2.水3.營養4.光5.運動6.熱舒適7.聲環境8.材料9.精神10.社區)的各項必要條件與優化條件,

WELL 是一段征程,而不是終點。

疫情改變了我們對傳統建築的思維,建築不僅僅只做為庇護所,如何將健康實踐於建築中再現今與未來變得格外重要,

透過盧講師的分享讓我發現WELL健康建築指標大多都還是以室內設計來介入,讓我也好奇嘗試額外找尋其他案例是如何透過整體設計、裝置的介入達到建築健康。也反思做WELL健康建築與永續建築是否會相互衝突?例如:為了健康將綠(植物)帶進室內需增加通風採光以維持運作;增加空氣過濾系統本因更耗能,要如何又同時符合淨零碳排ESG永續是未來需要更多討論的。

也非常喜歡最後定義WELL 是一段征程,而不是終點,讓我期許業界談綠建築、健康建築、關注永續經濟,不會淪為標章及口號,取得「以人為本,以環境為本」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學期後半段的演講也許因為其他講者大多都是建築系上的老師,或多或少已經有聽過幾遍,

讓我最印象深刻反而是20221213第十五周王采元老師/設計師的演講。

以非本科畢業但在空間實務上二十年的經驗,來帶出本次演講主題「理想之下的現實」:在美好的成品完工背後是經由哪些堅持與努力形成的?


非常能認同王老師的價值觀與堅持,開頭先以自己面對生死的經歷與觀念,

人的一生還有什麼比生死更重要發現更能夠判斷什麼人事物對自己更有幫助,

並將人生劃分重要的六個十年,在過程中遇到挫折時把視角放遠一些,思考60、70歲的我,回頭看現在做的選擇不後悔!

「有所不為的分秒堅持才能守護熟情與初衷」

「有自律才有真自由」

後續則分享了在室內設計公司內 各個原則與信任關係的建立

透過她如何教育業主篩選業主的過程與甘苦經歷並運用反例來強調不勉強不關係不適合就不要接,

我深刻的學習到原則的重要性與人生是連續成本的累積。


透過這學期眾多的演講內容與前輩的心法分享 認知到建築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專業

例如蕭老師在最後提醒了 大多學生沈溺於3D 反而忽略對於空間的敏銳度,建築系學生不應只專注於專業技術的培養,如何在生活中感知也是重要的

期許自己在畢業前能找到代表自己的價值觀並找到認同;做出代表自己的作品;走出代表於我的建築人生旅途

課程心得 -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TREND 2

陳右昇建築師—身體力行的設計與建造


有別於在僵化的事務所環境工作,陳老師選擇了身體力行的構築,透過他實際的行動與親身著手的案例分享,如何在不同的基地、展場條件、材料限制下創造出符合當時的最佳解答並成功圍塑出場所氛圍,透過小細節的構築創造無限機會。

三芝陳宅與台東蘭嶼的圓錐形銀盔讓我學習到必須長時間在基地感受風土民情,才能找尋到屬於基地特性的設計解答。

文學展覽空間與宜蘭綠博,結構有別於使用一般木條而是運用鳥踏木搭建(除了可回收再利用 也幾乎無需再額外鑽孔)

而在展場地面無法做基礎時,將原本應在屋頂的烤漆浪板垂直放置於地面,成功塑造出有如牆的大平面提供展覽使用。

非常敬佩陳佑昇老師在遇到基地現況與規劃相牴觸時,會用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並與夥伴業主合作討論出最佳解方,打一場靈活的『游擊戰』

陳江河建築師—非人居的生態建築,以『大自然的建築師』ex白蟻丘、黃蜂虎頭蜂窩、蜘蛛網、河貍水壩、鳥類的巢穴、潮間帶動物築起的家等作為開端,接著詳細介紹數種仿生設計、仿生建築—人類是如何向動物建築師學習與人類目前是如何幫動物蓋房子營造棲地。

陳建築師在最後提到社子島人工濕地,如何實際運用各種棲地營造的技巧並傳達出沒有任何一種物種可單獨存在於生態系統,故人類不能只想著自己進步,需要與其他生物互相合作共存共榮,並向自然界學習,也開拓建築師服務的面向及對象。

以上結論帶給我許多省思,也讓我檢視業界關注永續經濟、談綠建築,卻很少真正能夠友善環境生態,大多淪為形式標章及口號,持續設計只有以人為本的建築(構造物),未來也期許自己能夠翻轉此現象並朝服務人也服務生物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