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俄羅斯、歐盟及日本等合作建造的國際太空站(ISS)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擁有一個名為Kibo的太空艙。有鑒於未來太空長途旅行或成趨勢,人類該如何自給自足、種植糧食,成為熱門研究項目。於是JAXA自2011年開始發起「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計畫,讓「Kibo-ABC」成員機構送種子到 Kibo 太空艙,觀察太空環境是否會對植物造成影響。
「亞洲種子上太空(Asian Herb in Space, AHiS)」屬於「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的第三波計劃。此次計畫共有兩階段任務,第一階段為太空人於太空站種植甜羅勒及聖羅勒的實驗。第二階段則為種子上太空的計畫,也就是本次台灣參與的種子上太空計畫-其原則很簡單,只要總重量不超過 50 公克,各國可選擇送上太空的種子種類數量不限。後續有11國共挑選了23種植物種子,分別於2020年12月及2021年6月上太空。太空中心表示,各國主要根據兩個原則選種子,一是特有種或具有特殊象徵;另一類是作物。前者如泰國選了國花阿勃勒、澳洲挑了國花金合歡、紐西蘭選了原生種聖誕紅;作物類則如印尼選了芹菜與洋蔥種子、馬來西亞的聖羅勒。
上圖為AHis LOGO(點圖可進入官網)
2020年12月
臺灣種子搭乘太空船至太空站!
由於太空中心不具植物專業,2020年4月太空中心與中興大學農資學院聯繫,院內邀各作物領域的教師進行討論,經過多次與農試所專家開會討論,兩單位協助選定種子,提供種子並申請出入關檢疫證明,以及後續的指導研究及科普推廣。參與計畫的國家必須先將種子送到日本,由JAXA 收齊種子。由於日本的補給太空船「白鸛號」最後一艘在2020年5月發射,而下一代補給船尚在建造,因此JAXA會將種子連同日本要送至 ISS 的物資一起運往美國,搭乘美國的補給物資太空船進入太空站。礙於美日之間有不能互相出口任何稻米種子的規定,在台灣選定種子的過程中,不得不排除代表性作物──國內水稻品種大宗「台稉 9 號」以及「台農 67 號」。而後中興大學及農試所總共選定兩種代表性的原生植物與兩種作物:農試所選擇番椒(甜椒),種子重量為16公克;中興大學則選擇姬蝴蝶蘭1公克、台灣藜10公克,以及向日葵20公克。其中興大園藝系教授宋妤及農藝系教授楊靜瑩負責台灣藜,園藝系助理教授陳彥銘負責姬蝴蝶蘭、向日葵,興大農業推廣中心主任、植物病理系副教授王智立負責檢疫部分,農試所負責番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