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PA Prof. Liao Shutsung Awards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廖述宗教授

紀念獎 | 研究獎


2024年第10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公告


宗旨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Association NATPA) 藉由「廖述宗教授紀念獎」肯定並獎勵對於台灣的人文、科技、社會或政治有卓越貢獻的個人、團隊或團體,以紀念廖述宗教授一生對台灣的熱愛與奉獻,並發揚光大廖述宗教授於1980年創立 NATPA 回饋台灣社會的精神。

獎金

本紀念獎由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基金」每年最多頒發給二名得獎者。這個紀念獎分成兩組:(A)「長期貢獻獎」一名,獎金一萬美元;(B)「青年貢獻奨」一名,獎金一萬美元。

資格

此獎項的主要精神,在於(A)肯定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B)有濳力為臺灣做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台灣人。被提名者必須有維護台灣主權,追求社會公義,捍衛民主人權,發揚台灣文化,或致力於台灣永續發展的具體作為與記錄,足以彰顯台灣人精神,作為社會之典範。

徵選辦法

每年11月初公佈徵選辦法。由有關院校或社團推薦,或者由 NATPA 會員推薦。推薦文件包括: 由推薦者寫的一封推薦信詳細說明推薦的理由(至少1頁最多3頁),及被推薦者的簡歷(最多20頁),用漢字或者英文書寫皆可,由推薦者以電子郵件一齊寄到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奬」委員會召集人電子郵件地址即可。被推薦者的文件,自動保留在徵選名單裡,繼續被評審的有效期限是二年。如果沒有被選上,二年之後,可以再度重新被推薦屬於(A)「長期貢獻奬」或是(B)「青年貢獻奨」。 

評審辦法

由 NATPA 「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委員會的11名評審委員,擔任審查工作並選出得獎者名單。這兩組獎項,「長期貢獻奬」或是「青年貢獻奨」,是分開評審並選出得獎者名單。

日期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委員會

2024年第10屆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得獎名單

2023年11月初,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公布了第10屆「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公告(參考附件一)。隨後,紀念奬委員會持續收到許多海內外優秀台灣人的推薦名單及推薦信函。根據「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的宗旨與資格,此獎項的主要精神在於肯定「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或「有潛力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台灣人。本委員會經過二個月的評審與討論,在難免的滄海遺珠之憾中,於眾多優秀人才中選出了兩位(兩組)得獎者名單,NATPA 理事會也已贊成結果。在此本人謹代表委員會,公佈第10屆「NATPA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兩位得獎者名單。

 

林衡哲 (本名林哲雄) 「長期貢獻奬」:肯定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就讀台大醫學院時,曾催生《新潮文庫》,引進無數世界名著,並翻譯《羅素傳》等八本名著。在旅美期間於南加州創辦《台灣文庫》,出版39部台灣文化名著和傳記;成立TUF(台灣人聯合基金會》,推動舉辦《台灣文化之夜》和《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並催生三首蕭泰然協奏曲,把台灣音樂家的作品推上國際舞台。1997年返台後,創立望春風出版社,継續為台灣歷史與文化以及傳記的出版而努力。林衡哲醫師,數十年來致力於台灣文化國際化、人文化、本土化的工作,以台灣文藝復興為其終身職志,是「台灣文化傳教士」,這樣的精神與奉獻值得支持鼓勵。(參考附件二)

 

美國台灣觀測站 US Taiwan Watch「青年貢獻奨」:肯定有濳力為臺灣做出重大貢獻。是美國聯邦註冊的501(c)3 非營利組織,由三位台美⼈於2017 年共同創立,致⼒於透過公⺠⼒量強化台美關係。產出包含許多媒體內容,針對台美法案、友台參眾議員、台美中與各國局勢、台美政策等內容,做出相關第⼀⼿新聞資訊分析與報導傳遞給⼤眾。他們是新一代報導台美外交政策的公民團體,2021 年出版了⼀本『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對年輕⼈和學⽣宣導台美關係重要性,透過舉辦⼯作坊、錄製Podcast 等⽅式,介紹美國政治⽂化。期望觀測站能發揮更大的潛力,扮演好⺠間草根組織與公⺠媒體⾓⾊,官⽅⺠間⼀起合作推動台美關係。(參考附件三)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將於今年(2024)8月2-4日年會時,正式頒獎第10屆「廖述宗教授紀念獎」,期待兩位(兩組)得獎者能來參加頒獎典禮並發表演講。

「長期貢獻獎」

林衡哲(本名林哲雄)醫師簡介

林衡哲,本名林哲雄,台灣宜蘭人。就讀台大醫學院時,曾催生《新潮文庫》,引進無數世界名著,並翻譯《羅素傳》等八本名著。在旅美期間於南加州創辦《台灣文庫》,出版39部台灣文化名著和傳記;成立TUF(台灣人聯合基金會》,推動舉辦《台灣文化之夜》和《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並催生三首蕭泰然協奏曲,把台灣音樂家的作品推上國際舞台。1997年返台後,創立望春風出版社,出版《深情的浪漫—蕭泰然音樂世界選輯》,以及蕭泰然十張不朽的CD。曾任門諾醫院小兒科主任,台南市文化局長,台北醫學大學醫文所駐校藝術家,也曾在台大、高醫、北醫等各大醫學院開設醫學人文講座。

在建中時代,受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影響而成為《貝多芬迷》,年近不惑才成為馬勒迷的林衡哲,1968年出國在紐約十年間,聆賞過卡薩爾斯等20世紀音樂大師約五百場音樂會,建立對西方音樂的認知,對西方音樂傳統有深入瞭解;1978年移居南加州後,1982年聽完蕭泰然和許丕龍催生的「感恩節三千人音樂會」,他才接觸到多采多姿的台灣音樂傳統,並馬上成為蕭泰然的伯樂,鼓勵他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在1988-1990年之間,在林衡哲任TUF會長時,催生蕭泰然三首協奏曲,把蕭泰然由民族樂派的郷土作曲家,躍昇為國際級的東方浪漫派大師,開始在國際樂壇大放異彩。在南加州期間(1978-1995),林衡哲成為蕭泰然推動海外台灣人文藝復興的知音與文化戰友,共同主持十年「台灣文化之夜」以及十場「台灣名家演奏系列」,1989年共同帶領北美洲台灣人音樂文化訪問團,巡迴全美十二大城,舉行「台灣文化講座」和「台灣名家音樂會」。

1997年返台後,創立望春風出版社,継續為台灣歷史與文化以及傳記的出版而努力;著有《雕出台灣文化之夢》、《開劊台灣文化的新時代》、《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菲律賓國父黎剎傳》、《西方音樂巨人馬勒》、《林衡哲八十回憶集》、《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等。做為《台灣文化使徒》,他以《台灣文藝復興》為其終生職志,而《開創台灣文藝復興的新時代》,提升台灣人民的文化水準,便是他的人生最大夢想底實现。

林衡哲醫師,數十年來致力於台灣文化國際化、人文化、本土化的工作,以台灣文藝復興為其終身職志,不只是「台灣文化傳教士」,更對推廣蕭泰然的音樂創作不遺餘力,並視蕭泰然融合東西方文化精華的作品,為台灣文藝復興的典範之作。這位愛台愛鄉對台灣的貢獻應該被記憶傳頌,並得以⿎勵後進台灣⼈致⼒於台灣⽂化發揚,因此頒與代表本會最高榮譽之「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的「長期貢獻獎」,以肯定他在台灣文化界的長期耕耘,奉獻與成就。

「青年貢獻獎」

美國台灣觀測站 US Taiwan Watch簡介

『美國台灣觀測站』是美國聯邦註冊的501(c)3 非營利組織,由三位台美⼈於2017 年共同創立,⼀開始  發跡於『美東台灣⼈夏令會』的G0V 公⺠科技專案,主旨為利⽤資訊科技及美國國會開放資料等資源,建立⼀個台美相關法案的追蹤平台,並由此延伸⾄今,成為致⼒於透過公⺠⼒量強化台美關係。⽬前產出包含許多媒體內容,擴⼤分析美國外交政策,針對台美法案、友台參眾議員、台美中與各國局勢、台美政策等內容,做出相關第⼀⼿新聞資訊分析與報導傳遞給⼤眾。他們是新一代報導台美外交政策的公民團體,他們定位⾃⼰為『公⺠媒體』之外,也同時扮演『公⺠教育者』,對台灣以及華語受眾,尤其是年輕⼈和學⽣宣導台美關係重要性,透過出版書籍、舉辦⼯作坊、錄製Podcast 等⽅式,幫⼀般⺠眾或學⽣等閱聽⼈介紹美國政治、美國⽂化。

這個全志⼯的年輕組織,成員橫跨台美各地,⼤多是40 歲以下年輕成員,⼤家貢獻⾃⼰額外的時間與熱⾎,透過新媒體與社群⼒量幫忙宣傳台美關係。成員⽅⾯,除了⼯程師以外,包含政治學學者、教授、國際關係研究⽣、公衛NGO 成員、美國執業律師、會計師等等。他們於2017 年獲得『g0v 公⺠科技創新獎助⾦』補助。2019 年進⾏『台灣關係法40 週年特別企劃』,專訪台灣各黨派代表政治⼈物及⺠代關於台美議題相關的看法。2020 年開始進⾏Podcast『觀測站底加辣』錄製,每週輕鬆探討台美議題,於YouTube、Spotify、Apple Podcast、Sound On 等平台上架。2021 年進⾏『華府⾏系列專案』,推出七⽀系列影⽚介紹華府國會、專訪台灣智庫GTI、專訪⺠進黨DC 黨部、介紹⼤使館區、BLM 時期⽩宮等許多台美相關議題。

他們於2021 年由聯經出版社出版了⼀本『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把傳統艱澀的國際關係理論與嚴肅的台美政治關係,從外交、制度、重⼤議題全⾯解析台美關係,以簡單易瞭的方式呈現說明,是⼀本台美關係的入⾨書籍。這本書由時任駐美代表的蕭美琴副總統專⽂寫序、時任立法委員的林昶佐先生推薦,兩位也正巧都是「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年貢獻獎」前幾年的得主。這也代表著台美台灣派薪火相傳的精神。

2022 年Podcast 達到100 萬次下載,完成的特別企劃影⾳專題包括FAPA四⼗週年專題、台北NDI 辦公室開箱等。臉書社群已近16 萬⼈次追蹤,⽂章被分享報導或被引⽤⾄各⼤⼩電⼦、平⾯媒體,包含BBC 中⽂網等。2022 年與「台灣政策研究⼩組」以 "Taiwanese People Will Be Reassured by Pelosi’s Visit." 為題,投書華盛頓郵報Monkey Cage,並有多篇⽂章刊登於 The Diplomat,隨後也接受「半島電視台」、 Taiwan Plus 等節⽬專訪解析美中台關係。受邀「德國之聲」訪問,針對「台灣政策法」進⾏說明與比較。2022 年重新建構網站,收集台美相關法案及其即時進度更新(1979 年⾄今累計超過1000 個法案),以及歷屆美國國會議員挺台檔案。除了原有的時事新聞評析以及每週 Podcast 外,2023 年預計推出「英⽂ Podcast」、「系統升級⿊客松」,以及「台美線上課」三⼤企劃,希望持續透過既有的社群媒體影響⼒及新媒體的影響⼒,扮演好⺠間草根組織與公⺠媒體⾓⾊,官⽅⺠間⼀起合作推動台美關係!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肯定『美國台灣觀測站』維護台灣主權,捍衛民主人權,致力於台灣永續發展,來「彰顯台灣人精神,作為社會之典範」。因此,頒與代表本會最高榮譽之一的「廖述宗教授紀念獎」之「青年貢獻獎」。

2024年第10

「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公告


宗旨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 NATPA) 藉由「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來獎勵並贊助個人或社團,針對台灣重要議題進行研究並發表論文,以紀念廖述宗教授一生對台灣的熱愛與奉獻,並發揚光大廖述宗教授於1980年創立 NATPA 回饋台灣社會的精神。

研究獎金

由NATPA 「廖述宗教授基金」頒發,每名受獎者獎金為兩千至五千美元,每年總共獎金為一萬美元。研究時間以一年為限,受獎者發表論文後可再申請。

資格

此獎金所贊助的議題,包括有關台灣的歷史文化、政治民主,社會公義、經濟與科技,環境與生態、國家主權及安全等。申請學者不限國籍,但要認知台灣人有有權維護台灣主體性與永續發展等的價值觀。

徵選辦法

每年11月初公佈徵選辦法。由非營利機構(包括學校或是社團)的個人或者團體提出申請,或者由 NATPA 會員提出申請。申請文件包括「硏究課題綱要與申請金額說明」(最多5頁),支持信函 2 封,及申請者的簡歷(最多10頁),用漢字或者英文書寫皆可,由申請者以電子郵件寄到 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委員會召集人的電子郵件地址即可。註:2023年的申請者,可以再次重新申請2024年度的研究獎金。

評審辦法

由 NATPA 「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委員會的11名評審委員,擔任審查工作並選出得獎者名單。

日期

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委員會

2024年第10

「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得獎名單

Mr. Yen-Ting Hsu (許晏庭) 

Ms. Margaret Yun-Pu Tu (杜芸璞) 

Ms. Yi-Jung Wu (吳宜蓉) 


Mr. Yen-Ting Hsu is a Ph.D. Candidate in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isproposed research topic is “How to Shape a City’s Character? The Urban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21st-Century Taipei.” (城市性格如何形塑?二十一世紀臺北文化資產的都市政治與治理). 


Ms. Margaret Yun-Pu Tu (aka Nikal Kabala'an) is a Ph.D. Candidate in Law,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USA. Her proposed research topic is“Election for the Legislators and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Democracy and the Futurity.” (立委選舉與臺灣原住民族:民主與未來). 


Ms. Yi-jung Wu is a Ph.D.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Analy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er proposed research topic is “Leadership Practice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CALL) in Taiwan’s Elementary Schools: A Mixed Method Study.” (學習領導力綜合評估之分布式領導實踐:以台灣小學為例之混合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