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冽的寒流中最需要的一束光
我曾遇到一束光在前方
我乘著風的翅膀去飛翔
奔向你無畏曾經那些受過的傷
手心握著雲朵月亮
我曾遇到一束光你的光
我看到我掌心中的信仰
再一次因爲你無邪的笑而綻放
謝謝有你在身旁
冷冽的寒流中最需要的一束光
我曾遇到一束光在前方
我乘著風的翅膀去飛翔
奔向你無畏曾經那些受過的傷
手心握著雲朵月亮
我曾遇到一束光你的光
我看到我掌心中的信仰
再一次因爲你無邪的笑而綻放
謝謝有你在身旁
現在是2024-4-28,30年前的各大企業家、社會賢達等針對台灣狀況的一些建言,奈何過了這麼久了,再讀起來怎麼會感受對於現今台灣社會的諸多現況,比起30年前卻豪無任何違和感呢?讓我們再仔細細讀一番吧~
在整個社會充滿「我要什麼?我要爭取什麼?」的氣氛下,除了不停地埋怨咒罵外,有什麼更具建設性的意見?我們能為生養、哺育我們的台灣做什麼?天下雜誌邀請各行各業人士,累積集體的智慧共同思考這個問題。
林文月(台大中文系教授) 身體力行美好品質
現在很多人生命的基調都被外在弄亂,全台灣的人都被政治所左右,被各式各樣輿論搞亂。而且整個社會普遍存在一個觀念,認為只有「我」,「我自己」,頂多也只想到我家,而忘了還有「大我」,只要對我或我的族群有利,就拚命去爭取。許多人一心想爭取權利卻不去盡義務,只要求該為我做什麼,而忘了「我」應該為「我們」做什麼??
台灣這二、三十年在經濟方面,正經歷中國歷史從所未有的富裕,但精神方面卻讓人非常失望;在經歷過什麼都沒有的匱乏年代後,人格當中一些比較美好的品質正漸漸喪失了。強調民主,貫輸太多自我的重要性,而忘了自我旁邊還有許多其他自我,人人只知道自己。
如果要談我們現在能為台灣作什麼?我認為應該重視德育的培養,不只在學校,也在家庭,尤其是媒體,其實這個社會不是每天只發生衝突或不好的事,也有一些很美好感動人的事,只是不知從何時起,這一部份從媒體消失。
做這些事沒有特效藥,需要長時期潛移默化來做。例如我是一個教員,尤其是在大學任教,我覺得我最重要的責任,不只是授業、解惑,而是身體力行,讓學生感受一些美好的品質。這些事沒有一蹴可及,而是每個人都要放在腦子,每天行為都要意識到這些美好的品質,我說的這些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現在很多人都忘了,沒有去做……。(鄭一青)
林書鴻(長春石油化學公司總經理) 企業負責人以身作則
我們克勤克儉走過艱辛歲月,建設台灣經濟。但隨著社會富裕後,文化失調,風氣敗壞。為挽救日益頹危的社會倫理,企業負責人應以身作則,導正社會風氣,致力負起導正社會風氣之責。
林正杰(立法委員) 靜心自省
靜心,是我們每一個台灣人最該做的事。靜心,就是自省、自我檢討,向內心去挖掘,去重新釐清個人的人生觀與社會的價值觀。
四十多年來,台灣是外向型的發展,向外去征服,去攫取,去爭,去奪,去享受。最後,我們發現,有了更多錢,更多成長,更多物質消費;但是時間更少,人際關係更疏遠,生活素質更差,犯罪、吸毒、污染、垃圾、貪污、財政赤字、貧富差距日大,台灣從國際媒體的「金童」,突然一下形象暴跌,變成智慧財產的小偷,變成貪污大國,變成環保流氓……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下來好好反省。
蕭萬長(經建會主委) 耐心寬容務實力行
處在社會經濟急速轉型的時刻,國人在心理上最需要的是耐心與寬容,在行動上最需要的則是務實與力行。個人從事經建行政工作,一直以此自勉自勵,致力發揮政策協調功能,增進經濟施政效率,以期在兼顧財政健全與物價安定的前提下,有效落實公共投資,全面提升生活品質,改善產業發展環境,振奮民間活力,開創經濟新局。
王永泉(商) 關心社區發展做好環境保護
當前社會諸多亂象,皆肇因於人人競相爭利,以致政治與金權掛勾,人民動輒為權益抗爭,生活品質愈形低落,解決之道,唯有每個人都對社會多付出一分愛心,關懷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關心社區發展,做好環境保護,大家都像是慈濟功德會及各基金會義工,不停奉獻,自然可再造祥和社會。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千萬不能再糟蹋它了。
徐賢德(重興企業總經理) 教育小孩愛台灣
一、教育小孩發現台灣,愛台灣,一起來建設它,不要拋棄它,不必移民,企業更應根留台灣。
二、教育生活周遭的人,發現台灣,愛台灣,因一般人均不認識台灣,即使是台灣人。
三、堅守崗位工作,繼續努力不懈,提升自己的工作、企業、國家。
四、做比說更重要。
五、外匯存底應用來建設台灣提升生活品質,政府不要拿來吹牛做凱子外交,人民努力血汗錢應回饋給人民,提升台灣文化品質。
李建中(行政院公共建設督導會報副執行祕書) 持續不懈的建設
現在,我們能為台灣做什麼?我想應該是持續不懈的建設。建設可以提升我們的經濟力量及生活素質,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憑藉。一旦我們在經濟素質上失去領先的地位,我們將輕易地為鄰近的地區消化吞噬。
建設是一種良心事業,我們在從事建設時,必須付出關懷與愛心,我們在接受建設時,也必須付出同等的關懷與愛心。成功的建設絕對是政治上的重大成就,但建設本身卻必須是一種共識而獨立於政治之外。做為國家建設事業的一份子,我們企盼有一個超然的空間來給我們發揮,如此我們的努力才能使這個寶島更值得珍惜。
徐一鳴(廣告業) 給自己和社會多點時間空間
眼見原本充滿希望及活力的土地,如今充斥著無奈的混亂現象、知識份子的苦,實在不知從何說起。
如果每個人每天花一點時間,提醒自己「聞過則喜」,打開心胸,多做事、少批評,把腳步放慢,放穩,給自己及社會多一點時間和空間,也許,台灣不會亂成這個樣子。
傅昭凱(商) 用選票選出清廉能幹的人
現在的台灣可以說是處在母親臨產前最痛苦的陣痛時刻,交通混亂、環境污染,物價指數太高,更要不得的是政府官員貪污、金權政治橫行。
身為一個基本的公民,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公職人員選舉時,使用我們選票來表達我們的意念,選出一個清廉能幹的人,為我們的國家服務,期盼不久的將來,我們國家能步入更好的境界。
對外︰爭取加入聯合國,對內︰嚴辦貪官污吏,打倒特權、金權。
曹興誠(聯華電子董事長) 致力維持和平繁榮
台灣目前社會的確有危機存在,由於民主化的步調快過法治的進展,因此社會顯得脫序,許多人的行為顯得自私。兩大黨在國家認同上的歧見,使得政治動亂。許多勞力密集產業出走,使工業生產佔總生產比例逐年降低,也引起產業空洞的憂慮。
可是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看,我們卻又似乎有無限的前景。社會解嚴了,政治民主了,我們已經從過去許多無聊落伍的桎梏中走出,可以開始自由思考、獨立創造,加上我們固有的、充沛的企業活力,我們似乎沒有理由對前途感到悲觀。
從政者能做什麼呢?我們不敢置喙,不過我們希望從政者,不論黨派,都能致力維持兩岸的和平與繁榮,對民意能深入了解,給予關切,那麼不難找到正確的施政方向。
余光中(中山大學外研所教授) 守法盡職關懷社會
三十年前,甘迺迪總統對美國人說︰「不要問國家能為我做什麼?要問我能為國家做什麼?」現在,輪到我們來問︰「我們能為台灣做什麼?」因為目前在台灣,似乎人人都只慣問︰「台灣能為我做什麼?」
台灣能為我做什麼?台灣已經做了兩件事︰一件是經濟奇蹟,一件是政治民主。前者已經發生,而且過了高潮,或許美景難久。後者剛剛起步,仍然粗糙、淺陋甚至惡劣––論自由之泛濫,也已經可淹腳目,甚至腰臍,但論法治,則雷大雨小,連鞋底都尚未沾濕。
經濟奇蹟的結果,產生了利。政治的過程,產生了權。權、利大增,便有權可爭,有利可奪。於是爭權利,不但成為政局,更且演為民風。但是權利並非無限,因為權利如舟,要賴義務之水才能浮起。你能享權利,是因為有人在盡義務。目前在台灣,權利的觀念大盛,人人理直氣壯要求自己的權利,幾乎忘了自己應盡的義務了。長此以往,權利之船必將擱淺於義務之涸谷。
盡義務,可分三個層次。最低的層次是消極的,但也並不容易,便是守法。政府執法,必以人民守法為基礎。小至於排隊,大至於納稅,都有賴人民守法。人人守法,法治已成功了一半。較高的層次,是做好自己分內的職務,良醫良師,良相良將,都是善盡義務的人。若以良師為例,目前盛言「教授治校」,幾乎忘了這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本在「治學」,卻聲色俱厲,大言「治校」,真令人擔心,他是良師,還是校園政客。至於最高層次,該是在守法,盡職之上,更能關懷社會,造福人群,例如為了公理、公益,他可以投書、演講、撰文、捐獻或參加種種民間組織社會運動。
張炎憲(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 創造台灣文化
一九九○年代,台灣正在加速蛻變中,我們處在這個年代,感受到時代巨變前的緊迫、不安、焦躁和無奈,同時也滿懷身逢其時,得展抱負的時代感。
台灣未來最重大的兩件事情︰一為國家定位的認同問題;一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面對中國,我們要有信心接受挑戰,我們不避諱台灣受到中國影響,但自豪地肯定台灣人民努力的成果,已創造出奇蹟,台灣文化正在形塑之中,我們將自豪地向世界宣稱,我們不僅是一個能創造經濟奇蹟的國家,更是能創造文化的人民。
歷史文化的再生,需要向台灣尋根。以台灣做為主軸,思考台灣的歷史文化,思考台灣與中國,台灣與世界的關聯性,建立台灣島嶼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才能凝聚台灣人民的力量和熱情,創造出屬於台灣特色的文化,建設台灣成為族群平等、環境幽美、健康富足的社會。
蘇宜玲(教)
不能春風化雨時,至少狂風暴雨時給學生一些溫暖,炎炎夏日時,煽起一絲涼意。一點關心、一點鼓勵。
蘇雄(智威湯遜廣告董事長) 發揮追求高品質精神
我認為每個台灣人都應該重新檢討自己的工作與做人態度,每個人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與日常生活發揮追求高品質的精神,摒棄以往交差了事,得過且過的心態,凡事都能自動自發的做到最好,抱著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在生活上,能夠收起獨善其身,自求多福的心,能夠守法,尊重別人,發揮公德心,多為別人想一想,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更有秩序、更祥和安樂。
林美秀(資訊業) 發掘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我以為發掘問題正是激勵全民士氣,共謀解決方案的最好方法。
以前台灣問題不比今日少,只是被隱藏了,今日政治的自由提供廣大的空間讓大家批評、參與。台灣所需要的除了這些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外,更需要有眼界的人士帶領大眾,為台灣的未來作整體的規劃。而這些有眼界的人士正是人民以自由的選票推舉出來。要選出優秀的領導者,民眾需要完備的教育,預見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目前全體台灣人民應具備的心態。
謝文娟(教師)
能引起學生對本科(歷史)的興趣,不討厭上歷史課。
林绣碧
埋頭苦幹––在崗位上。
劉慶聰(翰元資訊總經理) 向金權年怒吼
我們需要的是一座火山,會怒吼的火山,在這金錢、權利橫流的年代,期待聲聲震天動地的怒吼,燃燒唯利是圖者手中不義之財,薰發追逐權力者腦中的貪婪。
這聲怒吼可以像是金泳三全國肅貪、自清清人的魄力。
這聲怒吼可以像是天安門的烈士,走上街頭,前仆後繼。
這聲怒吼可以像是學生走出校門拒絕向這樣的社會學習。
資策會MIC市場分析組全體同仁 軟硬兼施建設這個好所在
十六世紀末,先民離鄉背井,橫渡黑水溝,開始胼手胝足建設美麗之島。二十世紀末,在經濟成長,工業升級的最高原則導引下,雖然找到外匯存底、貿易出超的數字滿足及自豪,但卻忽略了經濟建設的硬體架構,須撘配環保責任和精神文化的軟體,才能提升台灣整體生活品質。
以資訊科技發展歷程可知,目前台灣民主政治及社會福利制度在不合版本的作業系統下,跌跌撞撞執行地幾乎當機。須知完美的政策如同功能強大的應用軟體,不僅基本建設需要先進的硬體架構,更依賴合乎時宜的人文教育作業系統,才能共創美好的未來。
張毅(琉璃工房負責人) 從根本出發提供新的尊嚴
人的抱怨,客觀上,對現況無濟於事,主觀上,讓人困頓沮喪。
台灣有太多「我說」,「我認為」,太少「我在作」,尤其文化方面。
琉璃工房從很基本出發,從工藝美術的角度,做一些跟文化有關的事。我們相信台灣的壞,跟不重視文化有關。十年、二十年,輪不到我們說話,兩代、三代之後,琉璃工房在中國工藝美術上,大概可以提供一些新的尊嚴。
陳先生(中國嘉通專員) 根除金權政治
我在美國紐約巿居住了十二年,紐約巿,它算是全美數一數二的髒城。
返台後,就想︰「我該珍惜紐約的美好,」因為台灣實在是不是人住的地方。
就拿台北巿來說,所有以往的台北巿長,都只是做官,「為民服務」排在最後;人民更是缺乏公德心,以自我為根本。而所謂台灣經濟奇蹟,不都是源於製造仿冒品,以低成本、高利潤建立而起的嗎?或許我們都知道,為何台灣會變成如此?
那我們能做什麼呢?我認為,不管在那一領域、行業,政治的影響太大了,救台灣只有一個根本辦法,就是能選出真正為台灣建設著想的領導者,根除金權政治,才能減少貪污等病毒,而對台灣的發展有幫助,以現在的政治形態,誰來當台北巿長都沒有用,不同的只是在於多少人被燒死、壓死罷了。
蔡祺文(商) 建立健康明朗的企業文化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首重建立健康明朗之企業文化,並由企業整體成員影響所接觸的社會層面。
二、我們目前的問題在於說比做的多,且各說各話。
李仁芳(輔大企研所教授) 加緊台灣產業史的記錄分析
註記環境今昔之變,詮釋組織興衰之理。
加緊台灣產業史、企業史的記錄與分析工作。
從本土產業、企業發展經驗中,提鍊台灣自己的組織語彙與管理思想典範。
脫卻北美管理的語言、思想與體制的桎梏。
切實協助台灣產業能有史為鑑,知得失、知興亡,並進而提升台灣的生產力。
鐘寬仁(德和創業投資經理) 多付出一點就可使社會改觀
我們能做什麼讓台灣多一分的真、善、美與好呢?其實最容易做到便是親身力行各種「禮貌運動」、「微笑運動」、「把愛找回來運動」。
多付出一點點,僅只一點點就足以讓我們的社會改觀,有一首民歌「在這個世界有一點點失望,有一點點歡笑,有一點點悲哀……」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憑著對人生一點點的感動與關懷,大家聚沙成塔。
洪敏昌(國際建昌集團董事長) 平心靜氣理性面對
當務之急,在政治安定、文化推廣,而這二者與經濟發展相調和,實有賴全民的認同,全民如能平心靜氣,以理性態度朝此一歷史的巨輪推進,必能為福爾摩莎留下豐碩而足資生存發展的空間,使生於斯、長於斯的後代子孫能隨時代的脈動繁衍下去。
周月英(廣告雜誌主編)
走出「經濟奇蹟」的自戀迷思,陶養更深沈寬闊的文化精神。
王拓(國大代表) 樹立清廉效率的政治品質
台灣選舉惡化明顯表現在兩方面,一、賄選泛濫,二、黑道介入。這些現象尤其在李登輝當上總統,國民黨內有主流與非主流的鬥爭之後,更為變本加厲,上自中央、下至村里選舉,幾乎每選必賄、無選不暴。政治品質因此每況愈下,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均深受其害。現在,我們只能呼籲朝野各黨派,凡與黑道掛鉤者,有任何賄選行為者,絕不提名,並加嚴懲!呼籲全民共同唾棄與黑道掛勾之政治人物及任何形式之賄選者,以樹立清廉效率的政治品質!
楊青矗(小說家) 做好公共政策
做好公共政策,肅清貪污,選舉清除金錢和黑道介入;媒體不要再以政治掛帥,才能使行行有好人參與,行行均衡發展,尤其是文化工作;促使生活品質與品德提高。
朱麗娟(教師)
多看、多思考、多關心,儘量不當「傻瓜」。
鄭時宏(商) 隨時反省一言一行
我們未必能為台灣作些什麼,但可隨時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對台灣現在或將來產生了些負面的影響?
羅淑貞(資訊業) 努力提升技術水準
身為電腦從業人員,希望能推廣電腦普及化,努力提升技術水準,不要讓美國對台灣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的壓力,阻礙了我們的進步。
瞿海源(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大家都來為「公共利益」做點事。
周丹菁(商) 只問自己做的對不對
巿井小民的我們能為台灣作什麼?我不知道,因為我們的聲音太小了,力量太少了,眼見整個社會不斷沈淪於金權遊戲與鬥爭中,我無能改變這個社會,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混亂的台灣,誰來負責任?
從飛彈危機,到金融風暴,從高層政爭,到計程車街頭械鬥,台灣近來層出不窮的亂象,根
源何在?誰應該為亂象負責?在民眾眼中,台灣目前的總統候選人中,誰是較負責任的政治領導人?
12年前的文章,還是一樣,再讀起來,也再來感受,然後跟現今台灣社會比較,有差別嗎?
我們來細讀一下吧:文 姜雪影 天下雜誌172期發布時間:2012-06-25
四信、國票百億弊案、計程車公然街頭械鬥、中共飛彈演習、總統大選引發激烈政爭…,種種亂象顯然已使台灣整體社會信心面臨重大考驗。
混亂局勢中,台灣民眾目前最關心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在民眾心中,台灣出現這麼多亂象,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如果「民主政治」是「責任政治」,誰應該為國家亂象負責?台灣的出路在哪裡?
為深入了解國內民眾對變動時局的看法,天下雜誌特別針對台灣目前的亂象,進行了一次全台灣地區的民意調查。
大家都不負責任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清楚認知,國家發生亂象,「民眾自己」及「政府高階領導層」必須負起最大的責任——將近半數(四成五)的受訪民眾明白指出,手握選票的「民眾自己」,應該為國家亂象負起責任,而三成七的民眾則認為「政府高階領導層」也必須對發生亂象負起重大責任(表四)。另外,原本應該代表人民制法修法、監督政府,但卻頻以打罵工夫成為國內外爭議焦點的民意代表,也和行政機關一同被二成以上的民眾,列為追究責任的主要對象
「民主政治」就是「責任政治」。在民眾眼中,台灣人民及政治人物,到底負不負責任?民眾究竟應該在社會中負哪些責任?而政治領導人,又當如何負責任?
廣告
調查結果引人深思,因為在大多數民眾眼中,台灣不但政治人物不負責任,社會民眾更是不負責任。受訪民眾中,有五成六的人直言台灣的政治人物不負責任(表六),六成三的人則明白表示,台灣的民眾也沒有負起應有的責任(表八)。高學歷的受訪民眾,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尤其強烈——大專以上學歷的受訪民眾中,認為國內政治人物、民眾不負責任的比例,高達六成九及七成四,台灣「主權在民」的路,走來似乎異常辛苦。但樂觀的解釋則是,民眾既然已有高度的認知,表示未來也有反省改善的可能。
值得警惕的是,根據天下調查,國內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受訪民眾,因為最近的亂象而對台灣的前途感到擔心(表二)。「我們從日本教育時代走過來的人,從沒見過這麼亂的時候。」一位家住花蓮的年長受訪者擔心地說。
廣告
制度不健全、人民素質差是亂源
「亂」是現象。然而,台灣出現亂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五成五的受訪民眾直指法令制度不健全,四成一的人則認定人民素質太差;而國家沒有方向╱社會缺乏共識,也是三成四受訪民眾心中的亂因(表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制度、人民素質、社會共識等結構性因素之外,近年常引起國人爭議的傳播媒體及政治領導人,也各有二成左右的民眾認定是台灣的亂源。
面對國家亂象、社會責任,民眾認為自己應該如何負責?已進入「主權在民」時代的台灣,受訪民眾中,不到半數(四成五)認為,「認真投票、選賢與能」是人民最應盡的責任;三成五的人則認為,「誠實守法」就是善盡職責,而「熱心公益、參與社區建設」則是二成八的受訪者心中重要的公民責任(表七)。
廣告
一位台中的女性受訪者就反映了不少受訪民眾的心態:「國家的事,我們不要管,過得平安就好。」顯見國內民眾「公民責任」的觀念,多半仍停留在「守本分」的階段;「作主人」的想法,仍然淺薄。
強烈渴求公權力
台灣民眾對政治領導人「負責任」的要求,又是如何?調查結果顯示,民主亂象中,四成二的受訪民眾要求負責任的領導人,必須勇於執行公權力;三成九則期望領導人必須言行合一、表裡一致,也有三成四的人希望政治領導人能夠不戀棧,該負責就負責、該下台就下台(表五)。這項結果似乎反映了民眾對近來群眾公然械鬥、激烈政爭、弊案連連的反感。
不論公民責任的意識是否清晰,明年初,台灣民眾將以選票選出第一任民選總統。在民眾眼中,現有六位主要總統候選人,誰是最負責任的領導人?
廣告
調查結果顯示,在職七年的李登輝總統,雖挾現任優勢排名第一,但只獲得不及三分之一民眾肯定,比例並不算太高;新近宣佈參選的監察院長陳履安則以二成三的比例居次。早早就宣佈參選的林洋港以及新黨候選人王建(、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所獲得的肯定,則都不及一成(七.八%、六.四%、三.九%)(表九)。若分析受訪民眾的背景,可以發現,肯定現任總統李登輝的民眾,以中低學歷、中南部、高年齡層(五○歲以上)比例較高,陳履安則是在高學歷(大專以上)、北部地區、青壯代(二○歲~四○歲)獲得較多民眾的肯定。而林洋港、王建(在高學歷層獲得的肯定,也明顯較高。
廣告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不論誰將是台灣第一任民選總統,五成一的受訪民眾已清楚指出,「國家安全」是他們生活中最關切的事情(表一),重要性超過社會治安(三成九)、政治安定(三成七)。
最關心國家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安全」在民眾心中的重要性,近兩年來明顯大幅竄升——八十二年六月天下所做的「自省台灣」調查中,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僅排名第四(二成三),次於社會治安、政治安定及個人生計。去年初天下的「國情調查」中,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已躍升至第二位(二成六),而今年初則更逼近第一位(四成五)。也就是說,兩年內,國家安全在台灣民眾心中,已經從不太大的問題,變成最大的關切。
也就因此,在五成五的民眾心中,台灣第一任民選總統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確保國家安全,其次才是健全民主法治(三成八)、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三成三)、促進社會公平(三成二)及提升台灣國際地位(三成二,表十)。
對國家安全的憂慮、對社會亂象的無力,顯然已使台灣整體社會情緒產生重大逆轉。今年初,天下的國情調查中,對台灣未來發展表示樂觀的受訪民眾,比例高達近七成。時隔八個月,對台灣未來發展表示樂觀的民眾,如今已落到半數以下(四成七,表十一)。
主權在民,責任也在民,政治人物更必須對人民的願望、福祉負責。台灣正享有中國人千百年來僅見的富裕、民主,如今卻面對一個詭譎的關鍵時刻。第一任民選總統大選在即,人人都得負起責任來。
本次調查於八月十九∼二十進行,採系統抽樣法對全台灣地區民眾進行電話調查。有效樣本一一二Ο人,信心水準在九成五時,抽樣誤差率在正負二.九三個百分點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