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仇人站在你面前,你真的能原諒他嗎?
《聖經》教導我們要愛仇敵,要善待他們。為那逼迫我們的人禱告。
當愛與恨交織,你會如何選擇?
這是一部少數以香港為背景、以基督宗教為主題的劇情電影,講述一名罪犯尋求寬恕與贖罪的故事。整個過程如同一場對「寬恕」與「復仇」之間深層掙扎的探索。
劇情圍繞著一位牧師的家庭悲劇展開。他的女兒晴晴,在遭到強暴後選擇自殺。數年後,加害者阿樂刑滿出獄,竟加入了牧師所屬的教會。作為牧師,又是受害者的父親,他是否能以愛原諒這個奪走女兒生命的人?面對這位曾摧毀自己家庭的年輕人,牧師陷入信仰與情感的撕裂:他應該依照信仰選擇寬恕,還是為了愛與正義而選擇報復?
電影開場後,我一邊觀看,一邊反覆思索:這部電影究竟想傳達什麼訊息?作者似乎在掙扎——人真的能如《聖經》所言,去愛自己的仇敵嗎?抑或是藉故事諷刺宗教的虛偽?又或者,他是在邀請觀眾一同參與一場探問:寬恕,真的可能嗎?若真可能,又該如何實踐?
我懷著這樣層層交疊的思緒,看完整部電影。心情格外複雜,腦海中一片空白。或許是仍在消化劇中的訊息,同時又掛念著同行、尚未信主的朋友——擔心這部電影會讓她對基督信仰產生誤解。這部電影的核心衝突在於:《聖經》教導寬恕,但人性卻渴望正義,甚至報復。當牧師面對那個傷害女兒的犯人加入教會,他陷入信仰與情感的撕裂。這樣的情節,對信徒帶來許多反思,甚至成為信仰的挑戰。當《聖經》教導寬恕,而內心卻充滿痛苦與仇恨,我們該如何抉擇?當不幸事件發生,受害者家庭如何面對創傷?寬恕是否意味著放棄正義?加害者是否有資格尋求救贖?又由誰來決定?如果我是那位牧師,我會選擇寬恕,還是報復?
這部電影不僅是一段個人與家庭的悲劇,更是一場靈魂的審判。它既是挑戰,也是探問觀眾對「愛」、「恨」、「信仰」的理解與界線。
牧師的女兒晴晴遭強暴後,劇中出現一幕:一位教友 前來詢問是否可以墮胎。在等待牧師回應時,畫面切換至他的回憶。那段回憶中,對白不多,我印象中是這樣的:「我身為牧師,這種事情,不可以。」母親站在一旁,神情無奈且心痛。接著,畫面轉至女兒在房中自殺的場景。然後回到現實,牧師對教友說:「你問我就一定唔得,你的事,你自己決定。」說完便返回辦公室。
這幾幕劇情,我的理解是:女兒在遭強暴後懷孕,牧師基於宗教信仰,拒絕她墮胎。女兒情緒激動返回房間,及後輕生。雖然影片中並未明言女兒是否因懷孕而自殺,但從敘事與畫面安排來看,似乎隱含這層意涵。那麼,造成晴晴選擇輕生的,是誰?是那位加害的少年?是堅守信仰原則、卻忽略女兒心理創傷的牧師?還是那位雖心痛卻沉默旁觀、未能安慰與引導的母親?其實,他們都在這場悲劇中扮演了角色。那麼,誰才是牧師的仇敵,讓他去寬恕?
《聖經》教導我們要寬恕——要愛我們的仇敵。但我們應該如何去愛?
這部電影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讓觀眾自己去思考。
什麼是寬恕?電影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將這個問題留給觀眾自行體會。這也讓我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寬恕真的可能嗎?或許,以下這個故事能帶來另一種詮釋的角度。
一位妻子得知丈夫出軌後,整個人如同電腦當機,甚至連煮飯都無法完成,生活幾乎停擺。然而,想到年幼的孩子仍需要照顧,她勉力支撐自己,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那日,她看著丈夫出門約會情人,心中百感交集,嫉妒、憤怒與怨恨猛然衝上心頭,卻又無處可傾訴,只能將翻騰的情緒深埋心底,這使她陷入抑鬱的深淵,痛苦極致。那一刻,她驀然想到:「我是這場災難的受害者,為何只有我一人承受痛苦,而他們卻快樂地生活?」於是她對自己說:「我要脫離這種煎熬,選擇原諒,來消除痛苦所帶來的怨恨,撫慰受傷的心靈。寬恕,是我唯一的出路,也合乎聖經的教導。」說罷,她切實地遵守自己的決定,貫徹落實。
雖然一開始她並不知道如何原諒,但她仍選擇踏出第一步。憑著信仰的力量與輔導的幫助下,她逐漸走出痛苦的陰霾。
她選擇,算不算是寬恕?寬恕,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