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聖餐主日(World Communion Sunday)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普世教會運動(Federal Council of Churches),目的在促進全球基督徒的合一與和平。第一次舉行是在1936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耶穌最後晚餐設立的聖餐禮(約翰福音13:1-17)。當1939-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西方教會廣泛認同這個節日,呼籲基督徒超越國界、種族,實踐基督拆毀隔絕之牆的愛(以弗所書2:14)。直到今日,普世聖餐主日,提醒信徒在紛亂世界中,透過聖餐展現合一與公義,祈求和平降臨。
今日我們藉「普世聖餐主日」同領聖餐,可作屬靈的反思。一方面,基督徒同分一個餅即基督的身體,同領一個杯即基督的寶血,不論我們身分背景,因著救主基督救贖的恩典已經聯合起來,在基督裡面有同一個心志及使命。今天值得反思的是我們信徒之間,有沒有好好實踐主耶穌的教導,活出彼此相愛及合一的生命?教會又是否有關心社區中不同文化及與我們背景不相同的群體?因為上帝施恩遍及萬民,是超越所有種族背景的界限。
今日,當我們一同來到聖餐桌前,這不單單是一種儀式,更是一個神聖的呼召,邀請我們將信仰化為行動,活出基督的愛與合一。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15:12教導我們的:「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聖餐提醒我們,基督的犧牲不僅赦免我們的罪,更呼召我們成為愛的使者,在紛亂的世界中見證上帝的國度。
當我們提到活出信仰,意味著將聖餐的恩典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效法耶穌的榜樣,從小處實踐愛:關懷孤單的鄰舍、傾聽受傷的心靈、分享資源給有需要的人……等等。耶穌在馬太福音25:40說:「你們做在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每一次當我們帶著愛去關心或是服事,都是對聖餐恩典的回應,是對耶穌基督犧牲的愛的延續。無論是探訪病患、幫助弱勢群體,還是為和平與公義發聲,我們都在將聖餐桌上的團契生活延伸到社區與世界。求主的愛在今日大大激勵我們,學習以愛回應困境與紛爭,以行動回應服事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