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被衡量的城市。從各類績效指標(KPI),到社交媒體上的like;從孩子的校內成績,到我們自身的成就,彷彿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一張無形的計分紙,為自己和他人評分。漸漸地,我們可能在無意中,將教會也變成了一個以「審判」為核心的場域。
路加福音第15章針對這種文化傾向,提供了一劑令人醍醐灌頂的解藥。經文的開頭,宗教領袖們正是扮演著我們熟悉的審判者角色。他們看見耶穌與罪人同席,便竊竊私語,滿心論斷:「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在他們眼中,聖潔的上帝與污穢的罪人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維護信仰,就是要守住這道界線。
耶穌的回應,卻徹底顛覆了他們對上帝的想像。祂講了兩個比喻:一個牧羊人撇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一隻迷羊;一個婦人點燈打掃,為要尋回一個失落的錢幣。這兩個故事裡,主角沒有一刻是在審判那迷失的羊或錢幣。「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為什麼要走失?」他們心中的驅動力,是那份因「失去」而產生的焦灼,以及那份對「尋回」的熱切期盼。
這就是耶穌為我們揭示的上帝。祂的核心屬性,不是一種基於隔絕的聖潔,而是那份失而復得、基於團圓的喜樂。上帝的心,不像一位拿著成績表、眉頭深鎖的嚴厲考官;祂更像一位翹首以盼、不顧一切尋找所失的愛者。祂的聖潔,不似一個畏懼髒污的無菌室;祂的聖潔,更似豔陽烈火,溫暖地擁抱眾生。
路加所記載的耶穌傳道生涯,正是這份「歡樂職事」的活現。祂常常與被社會唾棄的人同席吃飯,那張飯桌,就是牧羊人與婦人失而復得後、呼朋喚友擺設的筵席。
我們今天如何理解上主對教會的呼召呢?是有如守護精英會所的侍衛,嚴厲判斷誰夠「資格」入內,還是成為上帝的「親朋鄰里」,誠心與祂一同歡喜?當上帝尋回一個失喪的靈魂,轉向我們,興奮地說:「我失落的,現在找到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們有這一同歡喜的能力和感動嗎?
我們的教會,應當成為這座高壓城市中最安全的避風港。在這裡,人們可以承認自己的迷失、軟弱與失敗,不必擔心換來更多的論斷與評核,而是準備參與一場為他們預備、充滿恩典與歡樂的天國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