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
學佛要成佛
學佛不成佛,只因聰明過
學佛要成佛
學佛不成佛,只因聰明過
菩提是梵語(bodh)的音譯,意譯是覺、智、悟。廣義而言,菩提就是斷絕煩惱,因此,佛、緣覺、聲聞在各自境界上所證得的覺智都可以稱為菩提。
聲聞及獨覺(緣覺)二種菩提,都是斷了我見及我執,也就是斷了煩惱障、習氣種子的現行而證得菩提,是解脫道行者所修。最後修證的果德就是解脫入無餘涅盤,不再出生、輪迴於三界中。
佛菩提則是除了斷掉煩惱障種子現行之外,還要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另外還要斷所知障全部如塵沙數的無始無明才能證得;最後的修證是佛地的無住處涅盤,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盤,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菩提。
佛說"三乘菩提道":
菩薩道即佛菩提道。
聲聞菩提道、緣覺菩提道,二者統稱為二乘解脫道。
根據上座部佛教教義,佛沒有說「每一個眾生都必須追求成佛」,佛弟子得自己選擇想成為佛或成為辟支佛或成為佛的阿羅漢弟子。 (維基百科:菩薩道)
佛、辟支佛、佛的聲聞阿羅漢弟子,三者之解脫沒有差別。
菩 提 有 三 種:
(1) 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覺(sammāsambodhi):此菩提是四道智連同一切知智。在此,正等正覺者沒有依靠導師,而是自己證得徹知四聖諦的四個道智。除了能斷除內心的煩惱之外,它也能斷除過去世的習氣(vāsanā)。一切知是明瞭一切值得了解之事。
(2) 辟支菩提(paccekabodhi):此菩提是指無師自通地證得徹知四聖諦的四個道智。
(3) 聲聞菩提或弟子菩提(sāvakabodhi):此菩提是指必需依靠導師(佛陀)的幫助才能證得徹知四聖諦的四個道智。
兜率天淨土、西方淨土、東方淨土、無上正等正覺菩薩道、禪宗
當來下生彌勒佛_兜率天淨土法門
兜率天有內外兩院:
外院是凡夫果報天宮,只管享樂,直到福報用盡,屬於天界。
內院是淨土,是一生補處菩薩居住的,菩薩修功圓滿,盡此一生,便下生人間成佛。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居住在此,現彌勒菩薩亦率領眷屬居內院說法,故稱之為彌勒淨土。
修習法門:持佛禁戒、行十善道
《佛說迦葉禁戒經》: 是時佛說禁戒無瑕穢亦無所著。
戒者無諸瞋恚。安定就度世道。如是為持戒。
不愛身形。不愛壽命。亦不樂於五道。悉曉了入於佛道中。是為持戒。
亦不在中。亦不在邊。不著亦不轉。譬如虛空中風。是為持戒。
十善道:
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佛經記載,兜率天乃「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之第四天。
******
西方極樂世界_阿彌陀佛
修習淨土法門:主要是以"信、願、行"為三要。西方淨土以持唸阿彌陀佛佛號為核心。
信:首先要對佛教有明確的信仰,例如接受三皈依等基本約範、且深切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能夠接引發願眾生往生淨土。
願:除願成佛道,願度眾生等佛法弟子的共願之外,主要是願得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無時不在攝受眾生;但只有眾生也主動發願要求攝受,才能得到佛的救度。
行:西方淨土的最主要行持,就是念佛。一旦往生西方,即出輪迴。
念佛四種方法:
1.持名念佛。稱念「阿彌陀佛」,口念清清楚楚,耳聽得了了分明,一心不亂只念著佛號。
2.觀像念佛、3.觀想念佛、4.實相念佛
四種法門中有真正獨立性的,是「觀想」和「持名」兩類修法。
觀像念佛是觀想念佛的前行,而無論是觀想還是持名,到一定的境界之後都可以修習實相念佛。
《阿彌陀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由阿彌陀經所示:
執持名號,依修行根器利、鈍,或一日、或二日或至七日,而能達到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心不顛倒。
******
東方淨琉璃世界_藥師琉璃光王佛
藥師佛的「藥」其中之一意思是醫人心, 離輪迴。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為藥師如來的左右脅侍,以示施藥度盡苦難眾生。
修習法門:藥師灌頂真言
南無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琉璃,鉢喇婆, 喝囉闍也,怛他揭多也,阿囉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婆訶。
一、在生病、受傷時誦念,祈求藥師佛加持病人,幫助早日療癒(於食物或飲水誦念一百零八遍,給病人服用)。
二、與藥師佛相應,能夠往生藥師佛的佛國淨琉璃世界。
******
< 菩薩道 - 無上正等正覺佛>
是佛弟子在成無上正等正覺佛之前,必須經過的修行階段。修菩薩道的人,遇到佛不會去證阿羅漢果當佛的阿羅漢弟子。菩薩必須修四念處才有成佛的機會,不修四念處就無法成佛。
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四道、四果、涅槃,所以菩薩在最後一世成佛前是沒覺悟證果的「凡夫」。
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認為,修菩薩道必須發願成為佛,要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被稱作菩薩。
北傳大乘認為,修行者只要發願成佛便可稱為「初發心菩薩」。
修行法門:
菩薩道以「六度萬行」(六度又譯作六波羅蜜)爲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體系。
波羅蜜:意譯作「事究竟」、「到彼岸」。六種波羅蜜統攝大乘義,
布施、持戒為利他,
忍辱、精進為自利,
禪定、智慧為解脫。
此六波羅蜜為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又統攝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俱稱爲六度萬行。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
佛、辟支佛、佛的聲聞阿羅漢弟子三者之解脫沒有差別。
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斷除貪、瞋、癡走到了佛教的最終目的——涅槃,佛、辟支佛、阿羅漢弟子的解脫沒有差別,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沒必要成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究竟解脫,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死後會進入無餘涅槃界,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根據上座部佛教教義,佛沒有說「每一個眾生都必須追求成佛」,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得自己選擇,想成為佛、或成為辟支佛、或成為佛的阿羅漢弟子。
******
< 禪 宗 - 頓悟成佛>
禪宗創始於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他以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
修行法門:
坐禪:
禪宗認為,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為超越世出世間法。非言語可及、推理可得,只有通過禪定才可證知。
公案、話頭:
公案為禪宗獨特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參公案的風氣一直遠遠流傳,乃至當代。廣義上的公案為古代考試題目,後特指為佛教高僧考驗僧眾的題目。
通常情況為禪師用極混擾人的話引人說話,普通僧眾若心隨話轉,落到能所對立,或名相,或常斷見上去了,即露馬腳,或被高僧揪住,甚至繼續逼迫,使錯誤昭顯,從而使人知錯而改。
辟支佛是佛教中無師自證菩提,但離群索居獨自修行不說法化眾的聖者。
辟支佛又意譯為獨覺、緣覺、因緣覺、緣一覺、各佛。辟支佛出於無佛之世,當時佛法雖已滅,而能獨自修行證果。
阿羅漢:根據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定義,阿羅漢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佛說過阿羅漢已經「永無來生」,永遠不會再繼續輪迴。在佛世之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裡,不會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是聽聞佛或佛弟子說法的意思。
聲聞又可依據不同果位分為四向四果:
初果須陀洹 須陀洹(wiki 連結)
二果斯陀含 斯陀含(wiki 連結)
三果阿那含 阿那含(wiki連結)
四果阿羅漢 阿羅漢(wiki連結)
須陀洹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在於人、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因此又稱七有。
斯陀含是部派佛教修行的位階、果位名稱,意為一還果,是沙門四果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得斯陀含果的聖者,不會投生三惡道,其定力與修行也不會退失,至多在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就可以得到解脫。
阿那含是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又稱不還果。是佛教修行者進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部派佛教之中沙門四果的第三向,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回還欲界,而證涅槃。
阿羅漢,又譯阿羅訶,意為應供、殺賊、無生。爲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果位的第四果。於當世捨壽時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
為何 要懺悔、迴向:
此生會受苦痛,是因累世曾有做過令他人受苦之業因,因果循環回溯所承受的業果。輪迴之故,前世經歷不復記憶,對於曾令他方受苦之事,毫無所悉,只認知感受此生為何如此苦痛。
要解除自身苦痛,需先承認自身對冤親債主曾有過失,並願悔改、道歉,冤、債才有得解。透過宣頌佛、菩薩號、佛經等迴向,當冤親債主苦痛得解,自身苦痛才有緩解可能。
如 何: (頌菩薩號次數不拘)
1. 手輕覆於苦痛之處,可略加輕柔按壓
2. 靜心、虔念
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我今皆懺悔 (一念)
南無 藥王菩薩
南無 藥上菩薩
南無 地藏王菩薩
迴向 : 以上迴向 累世冤親債主 (一念)
當我們在稱頌佛、菩薩號、佛經時,各方無法親聞佛法之冤親債主、他方眾生等,才有機會聽聞佛法、參與修行、同享法喜。這是至關重要的修行共享,也是為何需要經常稱頌的原因。
一、不能度無緣
二、不能度盡眾生界
三、不能轉、代眾生業
六通是六種神通境界,包括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漏盡通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但其餘五種神通,要看修證禪定的程度及是否加修神通而定。
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阿羅漢聖者,天眼、宿命、漏盡三通能夠徹底究竟,所以稱為明。
神足通:又稱「如意通」或「神境通」,指的是能在六塵境界中變現自在、飛行自在、轉變自在的神通,能隨心遊歷極遠處,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受時空限制。
天耳通:能聽極遠方音聲,包括言語等;或能跨過障礙物聽到聲音(例如:密室對談)。
他心通:能知眾生心念造作。
宿命通:能知眾生的過去宿業,知道現時或未來受報的來由。
天眼通:能見極遠方事物,或能透視障礙物(例如:牆)或身體;不受光源明暗以及距離、時間影響。可看透一切事物的實相,其中層次分為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層次與高度的不同則所見不同。
漏盡通:指的是斷惑究竟後所得之神通。「漏」即煩惱;能破除執著煩惱,脫離輪迴,意指修行證阿羅漢果。
< 關 於 神 通 >
六道眾生,如天、人、鬼神等,有的因世間禪定(修得)或者與生俱有(報得),可擁有前五種神通中的一樣或多樣,然而能力亦有淺深小大之別;天魔也具有五種神通,得以變現種種奇境。
唯獨漏盡通必須依仗佛的智慧(般若)才能得到,唯有依經教修內觀而破除煩惱者方能證得。
便 秘:
吃食:白蘿蔔生吃 (切片當成配菜佐飯吃、或生蘿蔔打成汁,混其他果汁喝亦可)
起因:腎水不濟心火,心火過旺燒肺金,肺過燥,引起乾咳或便秘。(大腸與肺互為表裡)白蘿蔔生用、潤腸解燥。
睡眠:行者宜於晚間9:00-9:30入睡,忌熬夜。(腎經運行時間21:13-02:00) 若需夜間工作,可在該時段先睡眠以休養腎經脈,再起來做事。
痔 瘡:
熱飲:小茴香子(中藥行買)+黑棗(或黑糖)+生薑片 各酌量,沖熱茶飲,日喝2-3回。
起因:下焦寒,寒極轉虛熱,熱即出血。
宜暖下焦以祛寒。
"因緣假合"所形成之色身,並非一成不變,念力、行善,皆可使之生變。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
三界:欲界、色界(四大:地水火風)、無色界(四大:空識見光)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眾生的果報各有苦、樂差別,屬於迷界,尚未脫離生死輪迴。
欲界:
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間包括人界四大洲、阿修羅,下至畜生、餓鬼、地獄等,因為此界為男女雜居,多諸染欲,因此稱為欲界。
色界:
色界指遠離淫、食二欲,但是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
此界在欲界之上,沒有欲染,也沒有女形,眾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宮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尚有色質,因此稱為色界。
無色界:
無色界指唯有空、識、見、光,四大因緣和合而成,沒有物質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沒有物質,唯無色四大"空、識、見、光",因緣和合所成,故稱為無色界。 2021-Sep-11
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空天。
一、欲界六天,分為地居天,空居天。
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及,忉利諸天(又名三十三天)。地居天由於居於須彌山,因此名為地居,天神的男女淫事與人間無異。
* 四天王天的各部合稱天龍八部。
東為持國天,住須彌山黃金埵,由提頭賴吒天王統領乾闥婆(香神或樂神)、富單那(熱病鬼)二部。
西為廣目天,住須彌山白銀埵,由毘留博叉天王統領毗舍闍(噉精氣鬼)、毒龍等。
南為增長天,住須彌山琉璃埵,由毗留勒叉天王統領鳩盤荼(厭魅鬼)、薜荔多(餓鬼)二部。
北為多聞天,住須彌山水晶埵,由毗沙門天王統領夜叉、羅剎(速疾鬼)等二部。
* 忉利諸天:又名三十三天,此諸天位居須彌山頂,中間為善見城,天主為釋提桓因,四方各八天,共為三十三天。據《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五所載,分別為:
善見城天、
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頂天、缽私地天、住俱吒天、雜殿天、住歡喜園天、光明天、
波利耶多樹園天、險岸天、住雜險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處天、住柔軟地天、
雜莊嚴天、如意地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月行天、閻摩娑羅天、速行天、
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住輪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焰輪天、清淨天等。
空居天:包括 - 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1)夜摩天:夜摩意思為時分,此天對於欲境知道節制有分,以相抱為淫事。
(2)兜率天:兜率意思為知足,對於欲境知道止足,以執手為淫事。
(3)化樂天:樂於變化,欲心微薄,以相笑為淫事。
(4)他化自在天:於五欲境界自在變化,欲心漸無,以相視為淫事。
二、色界_四禪天,計十八天
1.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初禪脈停止了。
2.二禪三天:指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氣停止了。
3.三禪三天:指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禪念停止了,三禪的境界是連念都沒有了,所以叫「淨」
4.四禪九天:指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四禪「捨念」,把念捨去沒有了。 (無想天是外道天魔所住的地方)。
三、無色界_四空天 (無色四大:空、識、見、光)
1.空處天:已捨離色相(地水火風,四大),修虛空定。
2.識處天:已捨離空大(空識見光,四大),修虛識定。
3.無所有處天:已捨離識大(空識見光,四大),修虛見定。
4.非想非非想處天:已捨離見大(空識見光,四大),修虛光定。
光:即為量子,因緣果報的緣起。
地、水、火、風、空、識、見,等七大,加入光大,八大即形成太極八卦,天地陰陽開始運轉。
本文撰寫參考出處:
*宣化上人_經典開示選輯(三)-地獄不空
*星雲大師文集 > 佛教叢書1-教理 > 佛教的宇宙觀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
*淨空法師:四空天 - 台灣學佛網
* 菩薩指引
主機:Raspberry Pi3 B+
OS :Debian with the Raspberry Pi Desktop
release 2021-01-11
by Imager
Symptom:
MicroSD OS 首次安裝時都OK,關機後即無法再開機。
需得再重灌OS才可開機,關機後又無法啟動的循環。
Key files:
/boot/cmdline.txt
/usr/lib/raspi-config/init_resize.sh
Issue:
/boot/cmdline.txt 內含的下列內容
init=/usr/lib/raspi-config/init_resize.sh
在開機時會被刪去。
矛盾點:
* 不刪去該段內容,無法順利開機,會陷入開機畫面循環。
* 順利開機後,一旦關機,少了該段,無法呼叫 .sh 檔,陷入無法再次開機的情況。
觀點:
.sh 檔內有開機必要程序,每次開機一定要呼叫以供載入。
解決之道:
開機完成後,把該段內容再補回 cmdline.txt 檔以供下次開機用。
1. 把原始內含該段 init=/usr/lib/raspi-config/init_resize.sh 內容的
cmdline.txt 檔,備存於 /usr/local/bin
2. 在開機後會自動執行檔案 /etc/rc.local 內, exit 0 之前,加入執行指令:
sudo cp -f /usr/local/bin/cmdline.txt /boot/cmdline.txt
把 cmdline.txt 原始檔案覆蓋回去,即可順利開機。
以上解法乃治標作法,治本作法需修正開機程序內容,牽涉太廣,也無那能力。
謹以此解法供 rPi 使用者參考。
2021-Sep-9
病毒、大自然反撲,人禍、將讓人類自身飽受重大苦果。
情勢險惡、內外交逼、孤立無援的領導人, 形如孤獨的武士,只能無謂的赤手打著空拳, 對於解決問題已無能為力,於事亦無有任何助益。 自身陷於隨時可能襲來的斬首行動危機,卻行無退路。 憂心之色,形諸於表。
推背圖第37象 - 益、髮叢之數為三,雙山夾谷為峽。壩潰奔流、大江洪患,淹窒無數、死不見屍、無物倖免。(逢八月)
二十四節氣歌:
上半年逢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
諸葛孔明_馬前課-11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