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若愛沒理論證實有沒有 我只有一路跟住感覺走
也許這一秒可見一見她就夠
讓半份慰藉滲在半夜缺口 等某一個真相趕我走
熟悉的找個角落再守候
歌曲開段,男主角的獨白感覺拖泥帶水,欲言又止。一方面,聽眾當然知道這是一首情歌,但是主角描述虛無飄渺,只覺當中的孤獨與無力感,未知實質劇情如何。另一方面與作曲及歌手演繹有關,開段充滿一堆十六分符快句,姜濤細聲輕唱,每句似是喁喁私語,只覺我們在竊聽一個傷心人最私隱的獨白。更留下伏筆,到底男主角為何如此絕望?
合唱:
I know, I know, I know
I know, I know, I know
I know, I know, I know
越痛苦 越滿足
就抱著這罪咎
女主角的加入對唱似是為了回應男主角獨白。不斷重複的說I know似是表示了解雙方痛苦的景況,雙方心底裏都明白目前景象不能持續,卻只可互相安慰。「我知道,你不用多說,在心中。」但是多少句I know也不能解決問題,有如虛假的甜蜜,只想填充兩人間的沉默,避免情感衝突,不想揭開醜陋的瘡疤。
之後就是這首歌最精彩的部分,男主角一方面來自外來因素壓抑,他只可萎縮一角,另一方面愛人亦選擇逃避面對。心底裏渴求未說出口的真相可以至少得到承認,他終於到達了臨界點:
男:
Say it
接下來,就是整首歌歌手終於可以開懷大唱的第一句,他最心底的願望,那一句愛人口說知道、卻不敢面對、懇求收口的真相:
男:
多麼想跟她公開的得到這世間的祝福
聽眾心中的疑問亦同時被解答,何解兩人如此無助,明明相愛對方亦各自如此孤獨,有何處境兩人不能直述面對,他們之間的愛不能被世界承認。
這首歌詞說的是一個故事,自然亦有結尾,去到後半段這種情感壓抑將兩個主角推到懸崖邊,從強忍到分開到崩潰到接受,亦寫得十分精彩,在此不加長述。
我一向聽流行曲,聽歌也聽詞,作詞人陳詠謙的作品我亦不算陌生。我還記得聽那首《矛盾一生》,副歌唱:
矛盾只因深愛著,你知嗎?
如此柔弱,心中一動,有戚戚然。但再重聽一次的時候,失望地發現詞題不符,歌中主角似是小題大作,不知所云。
我也喜歡聽AGA的《3AM》,當中意境可說感動人心:
Maybe it is 3 am in the morning and I don't know how to say goodbye
...
如假開心,開心開始假得很,倒不攤開這張牌
但是倒後一步來看,整篇詞的人物故事一致性只覺錯亂,每次重聽也覺得可惜。
當年陳詠謙之亂爆發時,我亦有份轉發那篇文章,網友逆嘶亭精準地表達了陳詠謙首首作品之不足。之後圈外與圈內人亦有為他平反,說對他的批評大多是誇張為多。我今天重讀《陳詠謙之亂》,仍然發現自己大多同意逆嘶亭當年的批評。
也許我對陳詠謙的負面印象,多是源自於可惜,明顯他擅長用詞表達細膩的情感意境,每首詞亦不乏三四句可令人心動,但是總是難以拼合一幅完整的作品。接觸了世界各地流行曲,我仍覺唯獨廣東歌盛載詩情畫意的潛質最高,其他語言都不能追及。也許我對當今作詞人的要求因此也頗高,希望他們捉緊每個機會,善用廣東話這個媒介,製造觸動人心的藝術。
但是,也許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成長。害怕羞家的畫師躊躇十年也畫不出一幅畫,面皮夠厚的反而可每天創作,一百幅平庸之作中必有一幅傑作。想到這裏,或者我們應該多多向陳詠謙學習。